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社区警务是西方发达国家警方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1829 年至 20 世纪初,第一二次警务革命先后解决了警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20 世纪 30 至 70 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以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警务革命,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到警务活动中,警用装备越来越先进,衡量警察效率最传统最典型的“到达现场时间”等指标越做越硬,但社会治安问题依然层出不穷,警民关系疏远,警察“单打独斗”现场日益如初。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警方开始探索警务工作社会化,其主要标志就是推行社区警务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逐渐向社会分散和转移,单位体制日趋式微,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社区成为群众利益的聚集地和社会的基本结构,发展主体越来越齐全,一系列新的事务、问题积聚到社区,社区也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萌发点和爆发地。2000 年 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并将“加强社区治安”列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2002 年 3 月,“杭州会议”(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正式系统部署在全国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标志着我国社区警务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规范运作、有序发展的良好阶段。大力推行社区警务,通过警察机关和社区组织、社区民众的协调互动,共同发现、防范、治理各类社区治安问题,是满足民众安全需求、确保社区平安和谐的长远性、根本性工作方略,但从当前现状来看,社区的整合度、百姓的参与度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警力不足、群众基础薄弱等问题。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强调把原来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主的、拥有一定权威的网络;应当拥有多种管理手段与方法,以增进和实现公共利益。..............
.................
第二章 我国社区警务实践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社区警务历史演进及共同体精神的体现
一、萌芽阶段
纵观我国的历史,公元前,齐国就实行了“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的四级社会管理体制;秦汉时期实行乡村设亭,宋代实行“保甲制度”、“邻里联防”等。有学者认为:北宋年间建立的“保甲制”可以说是我国社区警务的历史雏形。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共同体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家族、宗族和地方绅士在维持地方秩序、治理地方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的人们由于 “聚族而居”,对土地、家族、宗族等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形成了“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保甲制”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对维护当时的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雏形阶段
20 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建立了“单位制”的社会组织体系,1953 年又建立了“街居制”。这一时期的中国,共同体的形态已经从传统的村落扩大到单位、街道的形式,国家通过计划手段,严格控制人、财、物的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工作的立足点就是单位和街居,而各项公安工作均以户籍管理为基础。1953 年 9 月,公安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明确了派出所的基本任务。1978 年 8 月,在第三次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治安工作要实行“党委领导、依靠群众、预防为主、管理从严、及时打击、保障安全”的方针。1981 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 30 年中,虽然经历了一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是警民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民警对辖区居民情况熟悉度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也很支持,在治安管理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可以说,无论是单位职工还是街道居民,仍然具备着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因此警务工作能在这个基础上得以顺利开展,体现出警民共治的和谐氛围。当时,虽未引进“社区警务”这一概念,但是公安机关的所思所行无不体现了西方所倡导的守望相助的警务工作理念,许多学者、专家坦言,社区警务的鼻祖在中国。................
...................
第三章 国外社区警务建设以及对我国的借鉴 ....................20
第一节 国外社区警务建设基本情况...................................... 20
一、英国的社区警务................................................20
二、美国的社区警务................................................21
三、日本的社区警务................................................22
四、新加坡的社区警务..............................................22
第二节 对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的借鉴........................ 24
一、树立“大治安”理念............................................24
二、重视公共关系..................................................24
三、主动提前预防..................................................24
四、倡导社区自治..................................................25
第四章 完善社区警务建设的对策研究 ......................26
第一节 重建城市社区共同体.......................................... 26
一、旧式里弄社区的建设............................................26
二、动拆迁安置房的建设............................................26
三、商品房社区的建设..............................................27
第二节 提高社区警务管理的社会参与度................28
一、把握居民需求..................................................28
二、注重民主协商..................................................28
三、培育社区自治功能..............................................29
第三节 建立合作治理网络 ....................................29
一、建立多元主体..................................................29
二、建立警社合作机制..............................................29
结束
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公安机关要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为抓手,切实发挥社区民警在社区警务管理中的作用,一定要走进群众,融入社区,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完善警民沟通的运作机制,使警民沟通得以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切实缓和警民之间的矛盾,解决警民共识问题,形成维护社区治安的警民共同体。公安工作历来以群众路线为主要方针,始终致力于把公安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今天我休息》里的主角马天明,就是社区民警的成功典型。西方一些国家在实施社区警务中,前面介绍的英国、日本、新加坡的社区警务工作中,均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作为社区警务建设的一块重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政府要“以顾客(公众)为向导,在管理中把公众当作顾客,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社区民警要代表政府做好代理人,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办起,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不仅要破案,更要追赃。在日常的警务工作中,社区民警要借助政务和警务公开、责任区民警履职和述职、相约警务室、刑事案件回放等新载体,将社区治安情况及防范重点及时通报给社区居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群众全面知晓社区的警务运作情况,拉近警民沟通的距离,让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社区警务的好处和便利,赢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对社区治安的参与度。
论社会转型期的共同体精神社区警务建设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72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