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小成本电影的定义、溯源、分类
几乎与中国大片的横空出世同一时间,中小成本电影悄然却自然地浮出水面,两者成为不断被对照比较的两个概念,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两个基础性力量。溯源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化道路,也是溯源中国中小成本电影概念的诞生之路。好莱鸡大片担负着“救市”的使命而来,也不负众望重新振作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中国观众再一次吸引到区别于家庭影院个体观影体验的影院集体观影模式上来。然而,进口大片的成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电影从创意理念到拍摄制作、发行宣传都与国际先进的商业化运作手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虽然也有许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在这个时期中不断涌现,但是就票房而言,好莱瑪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化危为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我磨嚇、自我革新,重新找回本土市场的主动权,不仅是摆在电影界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管理机构和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问题。
............
第二章中小成本电影的个性化叙事
一、从第五代到第六代——中小成本个性化叙事的转向
第一代电影人是以郑正秋和张石川为核心的中国电影事业先行者和开拓者。与他们同时代的电影人还有黎民伟、侯曜、邵醉翁等,也是早期从事电影行业的第一代中国影人,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创业精神为中国电影的最初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代电影人涌现于三十年代,突显反帝反封建的救亡主题的新风潮。第三代电影导演群的形成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的作品被今天的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第四代导演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一批专业电影人才。第四代为电影界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一一“学院派”。他们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号各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拍摄真正具有电影性的作品。第五代以姿态鲜明的美学特征和饱受争议的民俗景观获得了世界的嘱目,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代新中国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成了这一代的中坚力量,前者是最具人文性和哲理性的导演,后者成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先驱者。
二、青年性、边缘性和无土空间新时期中小成本个性化叙事的美学追求和叙事特征
第六代电影群体作为世纪之交最具代表性和复杂性的电影文化群体,如此时的中国社会一般,既有传统价值和民族思想共性,又以此为基础向着不同面向追求纯粹个体化的发展。发掘第六代身上的艺术共性,这群艺术主旨和个人生活态度、作品形态都有着巨大差距的导演,其同步的文化基因就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文化心理和生活节点。他们大约都出生于年代,成长于年代,残酷的文革记忆和严奇的意识形态话语并没有在这一代人身上打下深刻的洛印,因此他们并未背负上一代电影人自觉去背负的历史创痛和民族苦难,相反,他们的艺术理想和社会理念成型在中国社会轰轰烈烈走入启蒙运动的年代,此时适逢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文艺理论的大举进入,作用在新一代艺术青年身上形成一种微妙的人本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价值走向。
第三章中小成本电影的主旋律叙事.........53
一、新时期电影主旋律叙事的转型和发展...................54
二、中小成本电影主旋律叙事的主要创作类型和叙事演进.........60
三、中小成本电影主旋律叙事的发展现状和出路.........................71
第四章中小成本电影的类型化叙事.........80
一、新时期中小成本类型化叙事的创作策略和趋势.............81
二、新时期中小成本类型化叙事的主要创作类型及其特征................88
三、票房和经典有多远——中小成本类型电影的误区........98
第五章中国中小成本电影叙事症候及发展对策..............104
一、中国中小成本电影叙事症候.........104
二、来自境外的比较与启示.................115
三、中小成本电影发展对策...............................125
第四章中小成本电影的类型化叙事
一、新时期中小成本类型化叙事的创作策略和趋势
中小成本电影的另一重优势是新鲜血液的不断的引入,与使用大量一线明星满足曝光度需要的大片不同,中小成本电影往往应成本的限制专注于发掘新鲜的影视人才,《失恋天》使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文章和不温不火的白百何一跃成为电影圏的潜力股,《当北京遇上西雅图》集合了汤唯和“民国大叔”吴秀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更是聚集了一批初从小荧屏转战大银幕、尚未引起关注的年轻演员,这些新鲜血液的引入一方面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影片可以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后期营销和发行等关键环节上去,另一方面也给予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新鲜感,没有留下既定印象的年轻演员也让电影充满了原生的鲜活生命力。从产业良性发展来说,正是因为中小成本电影主打年轻、主打创意、主打新人的做法,既符合中小成本类型片的市场定位和观众期待,也让中国电影产业保持了新鲜血液的输送和传递,带动整个电影产业走向代际传承、环环相扣的健康互动升级。
二、新时期中小成本类型化叙事的主要创作类型及其特征
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另一重重要的产业意义是其他领域创作人才对电影圈的涉足和对电影创作风格的丰富,以喜剧类型电影为例,《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出身于广告行业。广告作为最能体察观众心理和最具吸引观众需求的视觉产品,因其时长有限、需求鲜明等特性,对导演的受众分析和镜头叙事有着更严背的要求。《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一击即中打动观众,与导演宁浩对于受众期待视野的精准预估和广告叙事的电影化活用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娴熟自然的视觉符号运用、充满包楸层层推进的叙事节奏,也许就是导演广告从业生涯带来的重要收获。广告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任何广告的后面都潜含着赤裸棵的商业利益,广告本身就是为商业所服务的。广告导演通常具有敏锐的商业触觉,在处理和编织影像故事时商业趣味和商业定位也更加明确,他们并没有前辈在进入市场时那种处于艺术和商业夹缝中进退维谷的艦她,而是更自如、更自觉的适应逐步实现全面商业化的产业现状。
.............
第五章中国中小成本电影叙事症候及发展对策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中小成本电影明显通过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中国电影银幕上开启了三个不同的舞台,一是由作者电影所描绘的“边缘空间”,截取中国社会性的现代化改革以来逐渐跌落传统模式和现代规则夹缝中的生存空间,表现社会底层生命的状态和样貌;二是由主旋律电影所塑造的“理想空间”,无论是革命历史年代的反复重现和新社会、新人物、新面貌的积极返歌,都展示中国社会顺利跨越现代化转型的阵痛和困惑,将会最终走向既具有传统道德和价值又走向进步、文明、发展的理想化社会状态;三是商业类型电影打造的“城市空间”,基本脱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和谐盲区,直接立足充满现代气息和巳融入全球化语境之中的大中城市,展现现代文明繁华、便捷、物质、国际化的一面。表面上看来这三重舞台各有观照,相辅相成,拼凑在一起可以组成一幅当代中国的完整图景。但事实是,这三重图景都掺杂了其创作者,即“缺席在场者”对观众、对其他因素的技术化考量,看似接轨的三重舞台,恰恰是有意识、有策略的意识形态载体,而真正的中国现实主义景象,却逐渐从大银幕上淡化,甚至消失。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