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教育知识体系RREE具体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35
论文字数:68000 论文编号:sb201208161836062135 日期:2012-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中国工程教育知识体系RREE具体的研究

导读:目前中国工程教育研究在组织结构上分散,没有形成有实力的研究队伍,这样单个、零星的研究组织很难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教育问题,亚需一个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研究平台为支撑,集成研究力量,达到知识和资源共享,为公共服务的目的。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绪论
1. 1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同时这也加剧了对这些资源的国际竞争。人力资源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力资源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根本保障。
    工程教育作为科技人力资源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下,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日益严重,对工程教育的研究处于零散、边缘化的状态;目前承担工程教育主要研究任务的组织结构单一,研究力量薄弱,无法有效完成工程教育研究中的重大项目,形成系统改革的效应。如何构建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如何建立一个倡导严谨规范的工程教育研究的工程教育研究平台,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本文将要探索和分析的问题。
1. 1. 1研究背景
    高质量的工程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a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向大会做的报告中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的要求。这是在中共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首次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是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中还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美好前景。指出到2020年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胡锦涛,2007 ).
    为实现中共提出上述目标的其技术基础就是高度发达的工程科学技术,其人力支撑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其实现的根本保障是中国更高水准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表1. 1的数字显示了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统计年鉴,2006 ).
    比较发现,2005年全国工科本科专业点比1978年增加了8倍;工科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4. 6倍和79. 4倍。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理工科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高等工程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水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碗认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在国家“大工程”的背景下,工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创造能力:搞基础研究的应该有一些发现,搞工程实践的应该有一些创新。工程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吴绍芬,2004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程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实践。1982年10月建立了“教育部部属高等工业学校教育研究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创办《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以下简称“学报”)。1983-1992年,教育部高教二司和“协作组”组织了一系列研究活动。例如“六五”课题“高等工程教育结构改革的研究”;“七五”课题“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八五”课题“社会主义高水平理工大学目标与建设的研究”。召开了8次全国性的专题研究会;主办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术讨论会,’;召开了5次理论讨论会。1991年5月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关怀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成立。1994年11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成立“全国重点理工大学教改协作组”(翰愚,2003 )o进入21世纪,工程教育的研究更是得到了国家决策层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为题,组织部分高校进行了专项研究;2006年底,中国工程院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研究》为题,发动所属各学部并组织部分高校开展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几乎同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也就《科学和工程教育创新》组织了咨询研究。
    由此看来,工程教育在我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国家也从未停止过对工程教育研究的支持和资助。这为中国工程教育研究的规范化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来看,高等工程教育在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用工程理论指导本国工程实践的发展。在工程教育研究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美国进行的各种工程教育实践无不给我们重大启示。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陆续进行了许多工程教育实践,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报告。例如1947年出台的弘扬工科实学精神的《Lewis报告)}; 1952年提出的创立工科课程体系的《Grinter报告));1980年发起的对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的大型调查,拉开了改革的大幕;随后的引导国家竞争力的《美国制造》报告;及工程教育8个联合体的实践团体的建立;还有1994年发布的工程教育绿色报告。这些上世纪50年来的重要报告揭示了美国在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一连串的改革和实践,使美国的工程教育在摸索着奋力向前,为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不断做出新的贡献(陈劲,2006 )o
    进入21世纪,美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开始注重更加综合的系统改革。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 )、美国科学院(NAS )、美国工程院(NAE)和美国医学研究院(IOM)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告:《迎击风暴)}("Rising Abovethe Gathering Storm" ). ((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The Engineerof 2020 :Visions of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Adapting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Century")等。这些报告一方面阐述了工程科技人才及工程教育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揭示了未来工程师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战略部署、政策设计与实施。其中颇引人注目的举措是RREE计划和EERC计划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集成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工程教育的研究,使之成为工程教育可持续创新的坚实基础( Streveler,  2006 ).
    纵观美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进程,结合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形势,在国家工程教育实践的推动下,我们可以依稀感觉到工程教育界即将发生的又一波改革的高潮。中国的工程教育应在此时抓住机遇,勇往直前。
1. I. 2选题的意义
    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相当久远。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教育一路跌跌撞撞,虽对其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各种专业实践经验,但对工程教育其本身的认知和研究实践还处于零星、片面的阶段,尚未对工程教育这个整体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本文作者认为,为了满足新的需求,在国外成功实践的推动下,现在是建立中国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时候了。因为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我们不在“摸着石头过河”,而是需要进行规范的、有条不紊的改革。然而,目前中国工程教育研究在组织结构上分散,没有形成有实力的研究队伍,这样单个、零星的研究组织很难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教育问题,亚需一个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研究平台为支撑,集成研究力量,达到知识和资源共享,为公共服务的目的。
    因此如何建立工程教育研究平台,规范工程教育研究,指导工程教育有效的实践,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基于RREE,倡导对工程教育进行严谨的研究。它对分散在实践中的工程教育的相关元素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促进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时,工程教育的知识体系作为知识的有机整体指导着我国工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然而建立工程教育的知识体系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美国EERC的工程教育研究框架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制定的土木工程师的知识体系(BOK )都是我们很好的借鉴依据。中国工程教育经历了百年来的发展,其知识和文化零散在各个单元内,这些单元括工程教育专业期刊、工程教育会议、工程教育专业协会、工程教育实践团体等。本研究拟将把这些零散在各个单元里的工程教育的元素集成起来,尝试探索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组成,努力打造工程教育研究平台,旨在规范的工程教育研究的指导下,为中国的工程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1997-2006年各期.
[2] Bogdan,  R. and S. Biklen. 200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5th Edition. Boston,MA: Pearson.
[3] Borrego, M.,Streveler,RA,Ch i sm, N.,SmithKA,et al.Developing 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community of practice through a structuredworkshop curriculum. Proceed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nual Conference,2006 [C].Chicago, IL.
[4] Borrego,M. Conceptual hurdles experienced by engineering faculty becom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er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7,96 (1):91一102.
[5]   Creswell,J. W.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7.
[6]   Decker Hains,Mark Evans and Stephen Ressler. TEACHING THE BOK? CHALLENGES FOR FACULTY AND PROGRAMS[C].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Education,2007,AC 2007-2036.
[7] Felder,R. M.,Sheppard,S. D. and Smith, K. L. A new journal for a field in transi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5(94):7一10.
[8] Fincher,S. and R. Adams. Interactive session-develop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questions: What do they look like?  How do I get one?2004[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EE/IEE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Savannah,GA.
[9] Gabriele,G. Advanc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a flattened world[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94(3):28一86.
[10] Garvin,David.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11」Lohmann,J. R.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cholars:  The Role of  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Journal[J].Journal of EngineeringEducation,2005,94(1):1一6.
[12]   James,L. M. http://sblunwen.com/gygclw/  Transform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rough Educational Scholarship [J].Journal of EngineeringEducation,2007 (3):171一172.
[13] Johannes Strobel.Composition of Compound Problems and Transitions within Compound Problems: Workplace Research to Inform Engineering Educ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7[C],Honolulu,HI.
[14] Kamyar Haghighi,Smith K A,Barbara  M.,et al.The Time is Now: Are We Ready for Our Rol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8 (4):119一121.
[15] Kamyar Haghighi.Quiet No Longer: Birth of a New Disciplin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94(4):351一353.
[16]   Kerns,S. E.  Keeping Us on Education, 2005,93(2):the Same Page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205.
[1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006年各期.
[18] OECD:以知识为墓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19」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05-310.
[20]丁志勇,曾晓置,侯世昌.美国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I.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3 ):  6 3-6 8.
[21]冯之浚.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
[22]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fJ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5 ): 5一8.
[23]顾建民等译.工程师的形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
[24J郭娟.教育知识管理研究【D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7.
[25J韩丛艾.建立继续工程教育与知识管理全面互动的体系【Jl.教育发展研究,2004(9):91-92.
[26J翰愚.励志耕耘三特色,同心协作廿春[[J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 4 ): 5一13.
[27]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8]霍国庆等.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4年.
[29]孔寒冰,叶民,王沛民.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典型特征【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04 (4 ):  54-61.


致谢 4-5
摘要 5-6
Abstract 6
目次 8-10
1 绪论 10-18
    1.1 问题的提出 10-14
        1.1.1 研究背景 10-13
        1.1.2 选题的意义 13-14
    1.2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8
        1.2.1 研究目的 14
        1.2.2 研究方法 14-15
        1.2.3 研究思路 15-18
2 工程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18-29
    2.1 平台的相关概念 18-21
        2.1.1 研究平台内涵与功用 18-19
        2.1.2 视为平台内核的知识体系 19-21
    2.2 RREE理论的提出 21-24
        2.2.1 何谓RREE 21
        2.2.2 RREE的目标及特点 21-24
    2.3 工程教育研究现状 24-28
        2.3.1 工程教育研究的发展 24
        2.3.2 中美工程教育研究现状 24-28
    2.4 本章小结 28-29
3 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探索 29-55
    3.1 中国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的努力 29-34
        3.1.1 中国20多年来的努力 29-32
        3.1.2 工程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32-33
        3.1.3 构建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意义 33-34
    3.2 案例研究 34-42
        3.2.1 美国EERC研究案例分析 35-39
        3.2.2 美国土木工程知识体系 39-41
        3.2.3 单案例总结 41-42
    3.3 实证分析 42-51
        3.3.1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42-44
        3.3.2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44-50
        3.3.3 结论 50-51
    3.4 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初探 51-54
        3.4.1 工程教育知识的来源 52
        3.4.2 工程教育知识体构造途径的探索 52-54
    3.5 本章小结 54-55
4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构建与运行 55-65
    4.1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构建的意义 55-56
    4.2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的建设构想 56-63
        4.2.1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的模块 56-58
        4.2.2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的功能 58-61
        4.2.3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的运行机制 61-63
    4.3 工程教育研究平台运行的环境优化 63
    4.4 本章小结 63-65
5 结论与展望 65-69
    5.1 主要研究结论 65-67
    5.2 后续研究展望 67-69
参考文献 69-77
附录:工程教育研究平台知识库细目 77-85
作者简历 85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上一篇:智能交通信息归纳体系及最短途径问题研讨
下一篇:高等工程技术科学对社会所产生影响的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