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对工业化体系课程深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69
论文字数:42400 论文编号:sb201208131706321943 日期:2012-08-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高等工程教育对工业化体系课程深入研究

导读: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既满足眼前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需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我国在全面总结国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和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后,为提升国际竞争力}fn提出的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加固人力资本的积累,促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优化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保障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源。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家发展必备的战略性资源。

    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既懂专业理论又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既满足眼前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需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型工业化对其培养出的人才规格的要求,主动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来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处十核心位置,它决定高等工程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等工程教育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建立能够培养适应新兴工业化需要的高等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课题。
1.1.2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等工程教育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工程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构建起来的,并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本土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使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工业化背景下建立起来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全面了解新型工业化的性质、特色和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相应地调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系统地调整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性。
    本论文一方面通过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性质和本质属性,提炼出新型工业化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外文献,整理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共同特色。最后,结合这些具体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的共性,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的具体框架。

参考文献
[1〕李岳云.论新型工业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3, (3).
[2]董娜.基十工程素质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Dl.苏州大学,2006.
[3]路甫祥,土沛民.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1996,  (2):7-13.
[4]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一一赴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 (1):7-15.
[5]张光一斗,土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张光一斗.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 (3) : 7-10.
[7]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  2002年7月第18卷(7) :36-39.
[8]杨继昭.高等工程专业教育与人文学科的跟进「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  2  :96-98.
[9]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1):3-8.
[10]刘颖.改革考试方法适应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141一14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 辅导百问〔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 84.
[12]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 (1o>:38-40.
[13]李晓强,孔寒冰,土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一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2) :7-11.
[14]刘少雪.21世纪工程素质教育当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3 (8):111一114.
[15]李兀兀.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一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工T为 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6) :1-6.
[16]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堕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2) :38-42

[17]The  Joint  Board  of  Moderators  (JBM)  UK.  "Engineering  EducationAccreditation and the Registration of Engineers with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Them" [J].
[18]Achier J&Esland G (Eds).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Future of Work [M].http://sblunwen.com/gclw/ London: Rout-ledge, 1999
[19]Arthur.K.Elis.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Example [M]. 2005
[20]Cushman R. From a Distance: Who Needs a Campus When You Have a Downlink. Lingua  Franca [J] .November, 1996 ,6(7)
[21]Dieter Spath,Erwin Ruoff. The Assumption on Engineers Reformation in German [D]. 2004, (6)Green. T. E. The Activities of Teaching [M]. New York:MeGraw ,1971
[22]Mibelly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ssues and Action in United State[D] .2001
[23]Phi Delta, Kappan Snibe. The Machine in the Classroom[M].December,1992-7-4(4)
[24]Welsh, Helga. A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Germany:  Advocacy andDiscourse [J], 2009

摘要 5-6
Abstract 6-7
绪论 11-16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3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12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5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4-15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5-16
        1.3.1 文献法 15
        1.3.2 比较分析法 15-16
第2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16-24
    2.1 理论基础 16-19
        2.1.1 哲学基础 16-17
        2.1.2 心理学基础 17-18
        2.1.3 社会学基础 18-19
    2.2 工程及高等工程教育的涵义 19
        2.2.1 工程的涵义 19
        2.2.2 高等工程教育的涵义 19
    2.3 课程体系的概念 19-21
        2.3.1 基础课 20
        2.3.2 专业课 20-21
        2.3.3 实践课 21
    2.4 新型工业化涵义及其特点 21-23
        2.4.1 新型工业化的涵义 21-22
        2.4.2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22-23
        2.4.3 新型工业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23
    2.5 本章小节 23-24
第3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特点 24-31
    3.1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24-26
        3.1.1 核心课程体系 24-25
        3.1.2 专业课程体系 25
        3.1.3 自由选修课程体系 25-26
    3.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特点 26-30
        3.2.1 强化基础的特点 26-27
        3.2.2 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 27
        3.2.3 拓宽知识领域的特点 27-28
        3.2.4 突出工程训练的特点 28-29
        3.2.5 人文与社会教育融合的特点 29-30
        3.2.6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特点 30
    3.3 本章小结 30-31
第4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31-37
    4.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31-33
        4.1.1 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31
        4.1.2 专业主导下的课程体系 31-32
        4.1.3 整合的课程体系 32-33
    4.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3-36
        4.2.1 课程体系弹性不足 33-34
        4.2.2 课程结构松散 34
        4.2.3 课程内容脱离工程实际 34
        4.2.4 偏重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 34-35
        4.2.5 实践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35-36
        4.2.6 选修课程偏少 36
    4.3 本章小结 36-37
第5章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7-48
    5.1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7-39
        5.1.1 基础化原则 37
        5.1.2 综合化原则 37-38
        5.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8
        5.1.4 产学研一体化原则 38-39
    5.2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39-42
        5.2.1 加强基础理论的课程体系 39-40
        5.2.2 大专业小学科的课程体系 40-42
        5.2.3 强化实践的课程体系 42
    5.3 课程运行的保障系统 42-47
        5.3.1 课程结构的优化配置 43-44
        5.3.2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44-47
    5.4 本章小结 47-48
结论 48-49
    1.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48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48-49
参考文献 49-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53
致谢 53

您可能有工程教育人才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gclw/
 


上一篇:进步复合电堆积金刚石切割片功能的实验研讨
下一篇:高等工程教育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