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硕士课程在新工业改革下的改革理论研究
导读:工程硕士学位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教、经济紧密结合,为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持。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绪论
0. 1研究背景
本选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投标—教育改革理论研究的子课题。
世界新技术革命在信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有的正蕴育着新的突破性进展。21世纪是高科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世纪,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将成为各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立于世界之林的战略重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高级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发达国家面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措施之一,正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公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也不断增强。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就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研究生知识层次的高低以及其知识结构合理与否,是其质量高低的直接决定条件,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又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到目前为止,我国设置的专业硕士学位有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数十种。专业学位教育因为其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课程设置方面都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学位教育。我国教育界对其它学位教育的课程问题已有广泛的研究,但是对专业学位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在专业学位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课程问题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人才的需求,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特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学位。设置工程硕士学位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教、经济紧密结合,为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持。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新型工业化不是发达国家的翻版,而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创新之举。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硕士及其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如何培养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工程人才,从而有效地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课题。然而,我国关于工程硕士课程设置配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问题尚未有专门的研究,因此,工程硕士课程设置问题是个新课题,很有必要对此做认真细致的探讨,为我国高等教育配位国家经济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0. 2本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0. 2. 1新型工业化的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李健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本质作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新”的不同理解上,但学者们都把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联系起来,认为新型工业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新型工业化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再推行信息化,而中国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先发优势;二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付出了消耗能源、牺牲环境的沉重代价,而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应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是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要在工业化发展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李健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新”,一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早期和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而言;二是相对于我国过去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言。李健认为,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必须一手抓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川李健和陈晓红对新型工业化,特别是中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产业一体化、建立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资整合、发挥优势、产业协作、机制保障等理论和政策措施。〔幻史清琪、吕政、吴敬琏等学者对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作了详细的研究,强调了科学技术进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对新型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中,史清琪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指将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后工业化、信息化三个阶段的任务“三步并作一步走”。[3]吴敬琏从四个方面对新型工业化进行了解释,即发展新型工业化一要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率,二要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内涵增长的制度基础,四要对政府自身进行改革,以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有效政府模式。〔‘〕吕政认为,新型工业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要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著述类
[1]王士舫,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密生.科学技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4.
[3]张清明,刘卫华,马奔.中国科技批判[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2
[4]中国社科院编.2008高科技发展报告〔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京一示
[5]James A. H. Murray.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K] .2004: 33.
[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5[M].2005: 54
[7]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 .
[8](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5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6.
[9]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6.
[10](美)麦克尼尔.课程导论:第六版〔M」谢登斌,陈振中,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11〕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8.
[1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1:26.
[13)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4.
[1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54.
[15](英)英利((Morley, L.).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权力〔M].罗慧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7.
[16](美)博格(Bogue, E. G. ).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译.;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7.
[17〕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6.
[18」田惠生,李如密.教学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8.
[19」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9.
[20]辜胜阻.教育发展与改革热点问题探索〔M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64.
摘要 4-5
ABSTRACT 5-6
绪论 9-22
0.1 研究背景 9-11
0.2 本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1-19
0.2.1 新型工业化的研究 11-12
0.2.2 国内外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12-19
0.3 研究意义 19-20
0.4 研究方法 20-21
0.5 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21-22
第1章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的理论基础 22-29
1.1 概念的界定 22-26
1.1.1 新型工业化 22-23
1.1.2 工程硕士 23-24
1.1.3 课程设置 24-26
1.2 相关的理论基础 26-29
1.2.1 泰勒原理 26
1.2.2 终身教育思想 26-28
1.2.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28-29
第2章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解读 29-35
2.1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 29-30
2.2 新型工业化中科学技术的特点 30-35
2.2.1 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广 31-32
2.2.2 科学技术的尖端性高 32-33
2.2.3 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强 33
2.2.4 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快 33-35
第3章 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5-41
3.1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目的与对象 35-36
3.2 高校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6-39
3.2.1 缺乏原创性工程技术的开发 36-37
3.2.2 缺少工程尖端性技术 37
3.2.3 学科综合性不强,去"工程化"现象严重 37-38
3.2.4 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工程技术的更新速度 38-39
3.3 高校工程教育专家访谈的结果 39-41
3.3.1 明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39
3.3.2 课程设置要突出工程技术特色 39
3.3.3 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 39-40
3.3.4 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 40-41
第4章 发达国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特征 41-45
4.1 注重课程体系的高起点、宽基础、设置面广 41-42
4.2 强调研讨课、实践课的设置 42-43
4.3 注重学科交叉,设置学科综合课程 43
4.4 关注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 43-45
第5章 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45-54
5.1 优化课程结构 45-46
5.1.1 增设选修课程 45
5.1.2 强调实践课程的实施 45-46
5.2 注重学科交叉,体现大工程观 46-49
5.2.1 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课程 46-47
5.2.2 适应大工程观的需要,开设大量的综合课程 47-48
5.2.3 面对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开设创造课程 48-49
5.3 更新课程内容 49-51
5.3.1 增设工程科学技术前沿课程 49
5.3.2 面向信息化社会,开设信息课程 49-50
5.3.3 面向国际化的世界,开设国际化课程 50
5.3.4 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增设创新研究课程 50-51
5.4 突出工程硕士在职教育特色 51-54
5.4.1 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的区别 51-52
5.4.2 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的紧凑性 52-53
5.4.3 工程硕士课程安排的针对性 53-54
结语 54-55
参考文献 55-64
致谢 64-6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5-66
附录 66-67
您可能有工程工业化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