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在抚宁县滑石后村景观设计中的保护与营造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07
论文字数:56366 论文编号:sb2015060412543212667 日期:2015-06-0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土比重占有率极高,因此,政府对农村的改革开发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农村建设更是提出各种方针政策。十一届五中全会中《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中明确指出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更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一字方针作为“一号文件”公布,力图打造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各个层面的持续发展,乡村的建设愈来愈多的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正是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出现,许多景观设计师对于乡村设计直接套用城市景观设计的套路,以至于乡村失去原有的风貌,朝着不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等情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农村的建设之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顺应人们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在不断地进行环境改造。然而,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盛行的今天,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出现了“舶来”的现象,即将国外典型的景观设计案例直接搬用于我国大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以创造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与新鲜感;接踵而来的就是“拿来”,即将一线大城市中的典型设计直接拿来置于小城市中。如此一层接一层的搬用,使中国许多景观设计失去自己国土的色彩,以至于城市建设中传统文脉断裂,本土文化流失,生态环境遭破损等现象随着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也已经开始辐射到乡村建设之中,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等一些有益于乡村乡土景观保护和营造的因素被忽略。虽然农村城市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因维护传统文化而违背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一定不能是简单把乡村改造为城市,更多的还是应该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民俗文化。
正因如此,近几年农村建设中有关乡土景观内容渐渐登上了设计界、建筑界等各界专家学者研究的舞台,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各界也逐渐开始真正的从最为朴实,最为本质的层面重新审视乡土景观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质,因此,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在近些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且应用完成了一定的农村乡土景观的设计实践,虽仍存在问题,但它已获的成绩鼓励我们将农村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越来越好的延续下去。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我国农业文明繁华灿烂,农村作为这璀璨文明所孕育的场所,由古至今都在人类的大家庭里始终如一的扮演着物质与精神家园的重要角色,但本应展现蕴涵无限生机和赋予本土生命的特色景观,却因“城市化景观”的辐射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乡土色彩。因此,将乡土景观融于农村景观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种情况,本论文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美学、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的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农村景观设计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的相关理论与具体内容;主要从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与评价;并通过对于国外与国内典型的有关农村乡土景观的设计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与经验总结,从而提出我国乡土景观设计的问题;以河北省抚宁县滑石后村作为本实践的对象,通过该村的实地调研现状,具体分析该村乡土景观营造的问题所在,归纳分析出滑石后村乡土构成要素的营造手法和保护原则;最后针对滑石后村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设计原则、营造目标及设计理念,并将此运用于滑石后村的乡土景观保护设计之中。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在对农村景观进行设计之时,结合本文对乡土景观的理解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总结,研究提出乡土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营造手法,提出相应的设计理念,再将其应用于滑石后村的景观设计之中,最终能够有力的保持该村自然风貌的可持续性、本土地域的独特性、人文色彩的文化与特殊性等,使乡土景观在滑石后村的保护与营造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农村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提供有力依据,促进乡土景观日后的发展。

第2章 乡土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内容分析

2.1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起,西方一些国家就已经有了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并意识到对乡土景观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的重要性,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学科门类。西方国家对乡土景观的研究发展至今,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已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乡土景观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同时探究出各式各样的相关研究方法。
国外一些国家对于景观设计的宗旨是以生态性为首,乡土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一大范畴,自然也和原始生态息息相关。他们认为乡土景观应是在保护原始景观生态为前提的设计原则下,高效、节能的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乡土景观元素而对城镇景观进行设计的景观形式。在国外,一些西方国家对乡土景观保护与开发的核心就是利用和挖掘乡土元素,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并立法明确相关村镇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应以保护自然区域,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为主,设立保护土壤、水源、动植物群落的保护区。
(1)美国:
J B Jackson 是美国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Jackson 对乡土文化景观的形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创办了《景观》这一杂志,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DiscoveringVernacular Landscape》译成中文题名为《发现乡土景观》是Jackson诸多重要著作之一,书中 Jackson 将乡土景观视为文化景观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他在此书中将乡土景观界定为由自下而上的因素驱动的文化景观和非政治性因素驱动下的文化景观。这样的阐述可以说是西方国家较早对于乡土景观极其权威性的且较为系统性的论述。基于Jackson在乡土景观层面所做的种种贡献,更有学者称Jackson为“乡土景观之父”。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教育学家、环境学家约翰 O 西蒙兹对美国的乡村农业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贡献。西蒙兹曾在《大地景观 环境规划指南》一文中针对美国乡村景观被破坏的原因,明确规定了基本乡村旅游中的农业规划范围:“禁止将其他类型的土地开发占用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对乡村聚落的景观规划,要保护原有的道路用地,保留路边的景观特色,建立风景——古迹型道路系统,营建街头公园和公共活动区等。

2.2 乡土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乡土”的定义
对于“乡土”的理解,总能给人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故乡、家乡、故土”这样的名词在我们的记忆中似乎都可以和“乡土”拉上关系。“乡土”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层含义,即“家乡、故土”“亦或是“地方、区域”。学术界对于“乡土”这一名词的理解与看法存有差异,字面意思一方面可理解为:一个拥有亲朋好友且土生土长的地方;另外一层含义则可理解为:本地的、地方性的、本土的,这其中包括过去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等。很多国内外学者把“乡土”定义为人们长时间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曾通过调研撰写《乡土中国》一书并在此书中将“乡土”一词理解为本土的地方性的聚居环境,并认为中国的社会就是乡土性的社会,它是长期性的并且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他还发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样的感言。然而,在建筑界,对于“乡土”一词的理解则又常用英文中的乡土“Vemacular”,它来源于拉丁语“Vema”一词,是指“土生土长的奴隶”或“在领地的某一个房屋中出生的奴隶”。综述各界的理解,大致可将“乡土”概括为:“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有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并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现如今,随着各界对“乡土”一词广泛的使用,其词义也显得较为模糊。
2.2.2 乡土景观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乡土景观”一词也随着“乡土”的频繁出现层出迭见,并且引起了设计界与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发出了各方不同的理解与回应。乡土景观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复合语句出现在景观设计界的舞台之中。对于“乡土景观”的概念界定从不同角度又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与界定。

第3 章 农村乡土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总结........................24
3.1 国内外典型农村乡土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24
第4章 抚宁县滑石后村现状调研与内容分析......................35
4.1 滑石后村项目前期现状调研分析.................... 35
第5章 乡土景观保护下的滑石后村景观设计表达..................57
5.1 滑石后村乡土景观保护与营造的技术路线............... 57

第5章 乡土景观保护下的滑石后村景观设计表达

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农村规划不可忽视的景观营造主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与重点。本章通过上一章对滑石后村实地调研的基本概况、现状问题以及滑石后村乡土景观保护与营造的原则与手法的分析与总结,在本章提出抚宁县滑石后村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构思出滑石后村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实地情况、遵循保护与设计原则、运用合理创新的营造手法,规划出抚宁县滑石后村的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对主要功能分区、道路系统、住宅庭院等乡土景观构造要素的设计,最终营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生态化和健康化,传承性与延续性共存的乡土景观设计方案。

5.1 滑石后村乡土景观保护与营造的技术路线
5.1.1 保护与营造的目标
本设计立足于滑石后村的自然、人口、经济、人文等现状,充分合理利用土地,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尊重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乡土景观的营造,结合滑石后村乡土景观构成要素并对其挖掘、利用与开发。依照“山、水、林、田、村”的综合整治要求,“农村特色延续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基础设施完善化、农民经济提升化”的目标,着力打造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特色生态的滑石后村。
5.1.2 滑石后村乡土景观设计原则
以保护滑石后村的自然乡土景观风貌、人文乡土景观风貌、生产景观风貌等不被破坏、得以保护与传承为前提,加强滑石后村的乡土景观设计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取该村乡土元素,优化该村功能区结构、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村民收入,逐步使其发展成为乡土特色显著、民俗风情浓郁、公共设施齐全、环境优化、高效便捷的具有乡土保留的滑石后新乡土村。

结 论
如用时光轴来形容农村,它则好似人类聚居地的幼年时光一样,因为它历史悠久且早于城镇而存在,由古至今在人类的大家庭里始终如一的扮演着物质与精神家园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却渐渐失去了它原本极具自身魅力色彩的面貌,慢慢地被城市化所吞噬,本该是最温暖、最亲切的人类发源地已经逐渐褪去了原本的色彩。本文正是本着改变这种现状的意念,寻找了一条保护乡村本质色彩,唤回乡村场地记忆的道路,即通过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的思考,来保护和唤起乡村美好的记忆,再运用新的理念为乡村注入新的细胞。
本文以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研究的中心内容,将抚宁县滑石后村的实地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美学、环境心理学等多方面学科入手,并结合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地调研的基本方法,总结出乡土景观的一些相关理论,思索与整合出国外与国内有关乡土景观的营造经验,并以此作为依据整理和分析出乡土景观应具有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和价值意义,针对当前滑石后村现状以及在乡土景观保护与营造方面所存留的关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严重、产业机构单一、居民乡土意识薄弱、乡土特色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乡土景观的保护原则,分析出了乡土景观的营造手法,最终可合理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为农村保留住其原有的乡土色彩,为农民营造真正适合他们的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也为市民创造一处自然、亲切、不失自身本色的乡村休闲空间。至此,本论文的思考与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如下:
(1)根据乡土景观的性质,通过国外与国内典型实践案例的经验分析,归纳整理出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特征等相关内容,通过对比分析考证此相关内容的价值成果,提出了农村乡土景观的营造应该在保护先行、尊重自然、尊重乡土地域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从乡土景观的自然景观构成要素、生活性景观构成要素、生产性景观构成要素、人文景观构成要素这些方面入手,从而为乡村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造建立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弧形筛202T不锈钢丝电阻焊脱水筛板概述
下一篇:河北省某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