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工程硕士论文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中铁物流公司滚装物流信息化
中铁物流公司,全称大连中铁勸海铁路轮渡物流有限公司,隶属于中铁勸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股份制企业。中铁物流公司以烟大铁路轮渡港口为依托,围绕其开展业务,其主营业务为大连和烟台两地对接的滚装业务,兼营仓储、装卸等其他物流业务。中铁物流公司于2008年起应用了滚装物流信息化系统,但该系统已跟不上现阶段业务需求的发展。在管理层面,系统无法实现企业内部的协同办公,无法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综合管理部等其他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对外,公司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等工作。在滚装作业实施层面,现有的滚装物流信息系统只具备基础的出票查询功能以及票务出具功能,作业中常常出现串票、假票现象,检票作业效率差且失误率较高。同时,因为无法实时掌握票务具体信息,现场作业人员无法对车辆进行有效合理安排,常常出现车辆持票却无舱位或有船位却无票等现象。针对中铁物流公司现状,滚装物流信息化系统亟需进行革新,公司必须创建符合企业特点并可促进企业发展的应用于滚装运输业务的信息化系统。
1.1.2滚装运输
滚装运输,是指使用滚装船连车带货一起装运的一种海上运输方式,具有装卸方便、运输成本较低的优点。自上世纪80年代初,滚装运输以其装卸效率高、对码头要求低、港口投资少、装卸费用低、门对门服务等竞争优势,在我国迅速发展成势⑴。滚装运输业务是一项依托港口码头的物流业务,包含了货运和客运。滚装船不仅可以运载乘客,还可以用来运载机动车辆,包括运载客车和货车。滚装运输业务的发展受其地理条件、交通环境和地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等因素所制约。由此,滚装运输的竞争优势通常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内海、海湾、海峡和沿海岛与间的短途水运中。滚装运输的运输方式具有装卸效率高、作业灵活便捷等特点,有利于加速船舶周转效率以及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并且可以面向客户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
滚装运输是港口物流形态的一种,具有安全、节约、环保、快捷的特点。以勸海湾滚装物流为例: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到山东半岛的烟台,海上距离89海里,乘船约6个小时便可到达,而陆路运输距离1800多公里,需要约40个小时。有专家测算,按每年平均滚装运输车辆62. 5万辆次、旅客458万人次计算,每年车辆、旅客共可节约路程时间1.8亿小时。并且,滚装运输耗油量仅占公路运输耗油量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计算出每年滚装运输比公路运输可节约燃油约16万吨,节约资金10亿元以上可见,滚装运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1.1.3烟大滚装运输市场
我国海域的滚装运输市场起始于70年代后期,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海上滚装运输逐渐形成了以勸海湾、琼州海峡、舟山陆岛、长江上游四大滚装运输市场。其中,潮海湾滚装运输市场形成于1985年,同年,勸海湾幵辟了大连至烟台的滚装船航线。烟大滚装运输市场是潮海湾滚装运输中形成最早、发展最快、相对较为成熟的一个市场[3]0勸海湾地区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海运交通方面,在我国都属于发展较为超前的地区。自90年代初幵始,近海航运方式迅速发展,滚装运输作为这种运输方式的代表成为带动环勸海地区经济发展旳重要动力。目前,潮海湾地区运营滚装运输业务的港口有7个,大连港和烟台港位列前两位,大连至烟台是主要航线之一。由此,潮海湾逐渐形成了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大连、烟台为主枢纽的滚装运输格局[3]。自2003年下半年起,潮海湾烟大滚装运输市场的车辆吞吐量呈稳步增长,其发展态势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经烟大滚装运输从大连至烟台的车辆,省内主要来自大连、鞍山、沈阳、丹东,省外主要包括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区。从烟台到大连的车辆主要来自青岛、济南、威海、烟台,还有少量山东以南地区如江浙等省市的车辆。随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经济的持续增长,两地间经贸往来愈加频繁,越来越多的货物流通都需要通过烟大航线的滚装运输来完成。在9月和10月的旺季月份,烟大滚装运输市场经常出现车辆数过剩、船舶运力不足的现象,其市场潜力很大[3]。
2理论综述
2. 1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种系统。信息,是指数据经处理后而形成对特定使用者有目的、有意义、有用处的某种数据形式。系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规律地去安排一组元素,这类相关的元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化、目标化和协调化。系统必须在其环境中运行,与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12]。从系统理论角度对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为了辅助组织决策和管理,由人和信息技术协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的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信息系统是企业针对环境带来的挑战,基于信息技术的,有利于组织和管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看出,信息系统组织和管理的性质是,为在经营环境中组织产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12]。信息系统内有三类基木活动:输入、处理和输出。为了给决策、协调和控制提供信息支持,输入活动从环境中获取原始数据;处理活动将输入的原始数据转换形式,使其更有意义;输出活动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达给环境中信息使用者。另外,信息系统还需要反馈活动,反馈是将信息返回到组织内相应成员中的输出信息,用来评测或纠正输入阶段的活动[13]。
2.2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种应用于物流领域的信息系统,它在计划、管理和控制以及作业环节等诸多方面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并作为决策的依据,使决策者获得所需的有效信息,进而优化物流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以优化决策为目的对信息进行分析,把信息变为知识和指标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各企业的不同需求,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层次、应用程度和子系统功能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划分。通常情况下,一个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作业信息处理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作业信息处理系统作业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电子自动订货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电子自动订货系统,是指企业以在线连接的方式利用通讯网络和终端设备进行订货作业和订单信息交换的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系统,是应用于商品销售的系统。
3中铁物流公司滚装物流信息化现状......... 16
3.1中铁物流公司........ 16
3.2 烟大铁路轮渡港口........ 16
3.3现阶段滚装物流信息系统存........ 18
3.4滚装物流信息系统优化的需求分析........ 20
4滚装物流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23
4.1滚装物流信息系统规划........23
4.1.1关键业务流程规划........ 23
4.1.2滚装物流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30
4.2系统中关键问题的解决........ 36
4.2.1市场信息获取问题的解决........ 37
4.2.2基础及统计信息管理问题的解决........ 37
4.2.3客户管理问题的解决 ........38
4.2.4财务信息管理问题的解决........ 38
4.2.5票据防伪问题的解决........ 38
5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40
5.1 一把手工程........ 40
5.2完善的组织架构........ 41
5.3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2
5.4合理的硬件环境........ 43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滚装运输、滚装物流市场以及中铁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化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现状来展开说明物流信息系统对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来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中铁物流公司现阶段滚装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司对市场信息的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不能为公司战略产品的开发提供充足而有效的依据;对基础信息的管理,公司仍主要使用初级的记录手段,应用基本的记录软件手动输入,常常出现数据的统计错误,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管理甚至决策;公司缺乏有效的客户管理体系和手段;对于物流业务的财务处理达不到一体化管理的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文章对中铁物流公司信息系统进行了重要性分析,对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和改造。这些关键业务流程包括:售票流程、检票流程、退票流程、结算流程、硬票销售及退票财务处理流程、软票销售财务处理流程。新流程的创建符合了公司对滚装物流信息系统的改造要求,以此为基础,文章对系统的功能框架进行了规划。滚装物流信息系统的革新可以解决上述的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新系统的有效实施,企业需要满足三项条件:一是,推行“一把手工程” ;二是,建立适应系统的组织体系;三是,创建合理的硬件环境。这三项条件的满足确保了系统的有效运作,任何一项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系统的无效。木文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通过对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组织体系规划,对中铁物流公司现有的滚装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本文规划了符合企业发展的滚装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了企业滚装运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黎亮.滚装客船运输安全综合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04.
[2]莫宝民.环渤海地区滚装运输业发展趋势[J].中国水运,2008,(8) :6-7.
[3]刘文歌.烟大滚装物流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J].水路运输文摘,2005,(5):50-52.
[4]高复先.港口信息系统集成与港口现代化信息网络[J].交通与计算机,2008, (2) :32-33
[5]徐剑华,曲林迟等.国际航运经济新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6]顾喜运.跨国海运集团向综合物流服务方向发展[J].世界海运,2000, (23) :22-23.
[7] Jane Saulnier, Watson Wyatt. Construction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tegratedPlatform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tandard System [j], EnergyProcedia, 2011, (13):1876-6102.
[8]张铎,张耀平等.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邹俊善.现代港口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Z009.
[10]崔媛等.天津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9(10) :96-97.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石油的物流配送包括“上游运输”、“一次配送”和“二次配送”三个大环节。在成品油销售企业中,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油通过输油管道运输到炼厂,称为上游运输;成品油在炼化企业运出,通过铁路、水路或是管道运输送达成品油销售企业油库并接卸入库的过程,称为一次配送;从管理油库通过油罐车经公路运输送到加油站或是客户并接卸油品的过程,称为二次配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成品油二次物流配送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之还有很大差距。其差距主要表现为物流成本高、油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具体问题体现为:
(1) 效率低。配送中心一般通过客户、加油站提交的配送要求来决定配送多少油品,即“要货制”。这个过程缺乏主动性和客观性,一方面客户主观判断缺多少油品,另一方面成品油销售公司受制于客户、加油站提交的需求计划,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甚至断油的现象。
(2) 损耗高。成品油运输过程中对加油站配送损耗的管理不够合理,笼统放在加油站经营损耗中内部核销,既反映不出公路配送损耗的真实情况,也体现不了加油站的实际零售损耗,造成损耗管理交接面不清,责任不明确。
(3) 成本高。一是运输成本高,一些成品油销售公司拥有自己的成品油运输公司,运输公司人员队伍庞大,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输成本偏高。二是库存成本高,油库周转率①低,不仅占用了资金,而且增加管理成本和库存资金成本。
(4) 信息化水平低。计算机多数停留在统计、汇总等传统模式上,人为操作因素过多。即便是有采用信息系统的,也是每个销售公司拥有各自的配送系统,很难统一。
上述问题使得中国的成品油销售公司配送水平无法适应快速发展,无法应对竞争需要。为此,位于石油产业链终端的成品油销售公司可以通过二次配送来降低运营成本、提到核心竞争力,即合理调整机构、加强成本管理、控制配送成本、完善信息化建设、优化配送流程。相对于一次配送,由于二次配送的灵活性为优化提供了空间,因为二次配送的资源和运作比较分散,处于可控的范围。成品油销售企业可以通过优化配送流程及线路、提高配送效率、主动配送等方式来减少二次配送中的浪费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分析了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下文简称中油上海公司)二次配送优化方案中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中油上海公司二次配送优化的方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2 本案例研究目的、意义
对于成品油的供应链来说,成品油物流配送是指将成品油的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从而以实现成品油流动。物流配送是实现石油企业“统一物流配送、统一资源调配、统一客户服务、统一价格控制、统一现场监控”的有机构成。成品油销售企业可以通过优化配送流程、统一配送业务来降低配送成本,标准版服务水平。物流配送被视作现代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只有通过利用现代化物流手段、优化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够构造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销售网络,实现精细化管理。中国的成品油销售企业二次配送水平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在二次配送领域尚无显著的成果,因此国内成熟的文献和资料也不充足。然而在发达国家,随着国外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对成品油物流的重视增加,企业的物流体系水平的成功与否直接成为衡量这个销售企业经营水平的标尺。在这些发达国家成品油销售企业中,成品油物流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模式将不断完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也随之不断攀升。
第二章 成品油物流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成品油物流管理理论
2.1.1 成品油物流的定义
成品油物流是指按需将成品油的装卸、运输、配送仓储和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成品油从供应地向仓储地或终端消费者转移的流通过程。
2.1.2 成品油物流的方式及分类
按照运输工具划分,成品油的运输方式分为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公路运输。②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其中铁路运输的成本较高,而且损耗较大。水路运输对条件要求较高,且对配套设施要求严格。管道运输投资大、不灵活,但是损耗低,十分安全。公路运输灵活性大,运送快捷,但是单车装载少,运力有限。成品油运输是指通过运用适当的工具,实现对成品油的空间转移,是保证高质量成品油物流服务的重要环节。
根据目前我国的成品油现状和特点,成品油运输可以按照流通过程分为以下两个环节:
(1)成品油运输。广义上,成品油运输包含了成品油整个运输过程,即从炼化企业一直到终端客户或加油站都可以称之为成品油运输。而狭义上,成品油运输只被认为是从炼化企业到各级成品油销售企业油库的过程。本文在理解成品油运输概念是运用了狭义的概念。
(2)成品油配送。成品油配送是指从炼化企业的各级油库运到成品油销售公司油库或是从成品油销售公司油库运到终端用户、加油站的过程。成品油配送的运距一般较短,数量也相对较小,配送点相对比较分散。
第三章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成品油..........13
3.1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情况简介 ......... 13
3.2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成品油二次配送的背景 .... 14
3.2.1 国内成品油配送发展趋势分析.......... 14
3.2.2 上海成品油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16
3.2.3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物流流程及特点......... 16
3.3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成品.......... 20
第四章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成品油.......24
4.1 优化方案前期调研 ....... 24
4.1.1 与同行企业对比分析.... 24
4.1.2 企业自身运输成本分析......... 25
4.2 优化方案策略及实施 ..... 26
4.3 优化方案中其它配套工作 ........ 38
4.4 优化方案的效果评估 ..... 39
第五章 案例总结.....47
5.1 结论 ..... 47
5.2 经验及借鉴价值 ......... 48
5.3 存在问题 ........ 49
5.4 展望及建议 ...... 49
结论
随着成品油销售企业市场压力的增加,通过优化二次配送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所有成品油销售公司不可回避的课题。中国的石油销售企业受传统管理理念束缚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成品油物流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配送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低、库存成本高、油品损耗高等问题,使得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物流配送水平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中油上海销售公司于2009年下旬制定适合本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的成品油二次配送方案,为公司成品油二次配送水平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跨越。首先,中油上海公司通过重整物流业务流程来避免职能重复,从而成品油配送效率。其次,通过不断提升顾客服务水平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扩大利润空间,最终达到降低配送成本的目的。再次,中油上海公司通过加强库存管理来迎合市场需求,通过科学计算购销库存量来提高油库周转率,从而降低管理费用和资金占用率,最终降低库存成本。最后,引进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和成品油配送决策系统,一是用于日常配送车辆调度计划的功能,二是用于长期管理决策的流量分配与站点选址的分析功能。大幅度的提高了配送效率,提高了数据准确性。
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和理论知识基础上,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中油上海公司成品油二次配送的优化方案。中油上海公司通过组织机构、成品油库存管理、成品油损耗管理、提高信息化等举措逐步完善管理水平、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库存成本、提升信息化水平、降低油品损耗,借此扩大利润空间,提高竞争能力本文不仅归纳了中油上海公司当时面临的问题以及优化后的解决方案,也总结了优化方案为公司带来的收益,并提出了当前尚要面临的问题。当然,由于本文从中油上海公司的角度来分析成品油二次配送,其中包含了中油上海公司自身的特殊情况,所以提出的措施和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家成品油销售企业。因此,其他石油销售企业在借鉴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希望更多企业共同深入成品油二次配送优化管理,可以为总结成品油二次配送优化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徐伟军. 成品油配送系统的合理化研究[D].江苏大学.2008
[2]魏巧云,康培.成品油二次配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8,第 7 期
[3]王亮. 成品油运输系统的构建及其路径优化[J]. 工业技术经济. 2009.第 11 期
[4]田景惠.现代成品油物流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5]李春梅.我国成品油二次配送优化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9
[6]刘力昌.成品油二次配送优化方略[J].中国石油企业,2005 年,第 7 期
[7]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成品油仓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R].
[8]刘华.现代物流管理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闫磊.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04,5
[10]蓝伯雄,郑晓娜.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第 8 卷.第 3 期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开始逐步引入物流概念,先进的物流生产力和充分的物流能力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升级的重要基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开始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目前的物流领域中,物流管理和业务运行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成为影响物流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应用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是现代物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提高运营效率的主要保证。物流信息管理是信息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对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模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趋势,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对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不畅。当前,多数物流在运输中的业务信息传递中主要采用纸面票据和以人工交接为主的模式,这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手工填写的时间,同时对于信息的统计和整理也十分不便,另外基于人工的填写和处理模式也会导致人为差错的现象存在,信息传递渠道、质量和效率均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第二,物流运输过程中对货物的配送效率还比较低。目前情况下,一些物流运输过程中涉及到货物、车辆以及人员的调度处理还大量依赖人为经验和人工干预下的操作,物流业务的委托方、承运方还包括具体的承运车辆之间没有能够有建立一套完整和顺畅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导致了再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一些调度往往存在不准确和不合理的状况发生,对物流车辆的信息也无法做到实时掌握,由于信息反馈不能及时,因此也难以做到联运管理,导致承运货物的延迟率及遗失破损率较高。第三,物流运输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输管理的出库、发货、在途运输监控、到货入库等不同环节缺乏系统的联接,各种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共享,在运输资源的整合以及利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不足。第四,物流运输管理采用繁琐的人工管理模式导致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在物流运输的实际情况中,对物流运输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例如物流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线路上车流量的增减变化、气候和路况情况、货物配送目的地的分布情况、车辆定载重量以及车辆运行限制等都会对物流在途配送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在缺乏信息化管理和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保证物流配送的准时性和车辆货物抵达时的质量状况,较大程度的影响了物流运输的服务水平。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中山市星鸿物流公司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系统的构建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物流配送信息查询平台,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具有物流运输在途跟踪和各项数据管理及应用的系统。系统需要实现的重点功能包括物流的备货管理功能、货物的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的计划调度管理、物流的在途跟踪管理、数据管理以及客户管理等。其中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需要提供给不同用户,用户在各自的权限内,可以实时掌握物流货物运输信息的状态,并具有对运输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功能。论文的研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理论方面,论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物流领域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趋势,对当前物流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概述了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和改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提出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对于改善和提高我国物流管理活动向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满足日益变化的客户需求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其次,在应用方面,论文在论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定义、特征以及功能等进行了说明,对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实现中需要应用到的先进信息技术进行综述,对相关背景及理论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原则、步骤开发的策略和方式等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对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与设计,对相关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详细描述。论文的研究对于开展对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建设科学完善的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为物流运输提供准确、实时和全面的物流信息,对于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和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第二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涉及的概念和关键技术
2.1 现代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2.1.1 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相关概念
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狭义范围来看,物流信息指直接产生于物流活动的信息。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物流信息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物流信息的内容总是与企业物流各个系统对物流信息的需求相一致,各个物流子系统有各自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10]。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管理是信息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对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物流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产生、传播到利用的过程。同时,对涉及物流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技术、工具等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11]。 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物流信息系统,目前为止尚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其界定。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物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较快。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其信息化进程发展较快,相继开发了不同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现实中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分支,具体涉及到企业管理的不同方面,在功能上也往往并不局限于对企业物流活动与运作的专门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进程的加快,物流信息系统也相继发展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运输企业的信息系统、仓储企业的信息系统、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等。
广义上,物流信息系统包括物流过程的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包括在制造、运输、仓储、海关、码头、堆场等,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他高科技的设备通过全球通信网络联接、纵横交错的立体的动态互动的系统。狭义上,物流信息系统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即某一企业(物流企业或非物流企业)用于管理物流的系统,是把各种类型的物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按照其功能用途对其进行具体应用控制和管理,并实现为物流管理人员及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作决策支持。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知识等资源,实施、控制并支持物流业务,实现物流信息共享,以提高物流业务的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2]。
第三章 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20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0
3.2 系统开发和设计的原则 ........... 22
3.3 系统流程分析 ........... 23
3.3.1 物流业务处理流程分析..... 23
3.3.2 物流运输的基本流程......... 24
3.4 系统开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 27
3.5 本章小结 ........... 27
第四章 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28
4.1 系统的总体功能框架 ....... 28
4.1.1 系统设计和实现的体系架构..... 28
4.1.2 系统的总体功能框架......... 30
4.1.3 系统实现的物理架构......... 33
4.2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35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
4.3.1 系统数据库设计概述 ........ 45
4.3.2 概念结构设计..... 46
4.3.3 数据库表的创建 ........ 49
4.4 系统安全综合策略........... 52
第五章 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 59
5.1 注册登录模块的实现 ....... 59
5.2 物流运输管理模块的实现 ....... 60
5.3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 66
5.3.1 仓库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66
5.3.2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 67
5.4 本章小结 ........... 67
结论
论文论述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概念、特点和发展动态,重点阐述了现代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特点、功能结构和主要支持技术,在此基础上,论文指出了现代物流运输信息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了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并针对中山市星鸿物流公司在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需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详细论述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以及物流运输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了我国物流运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内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基本现状,分析总结了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的主要技术。
第二,分析和设计实施了中山市星鸿物流公司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给出系统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步骤以及系统开发的策略和方式,对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说明,进行了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分析,进行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第三,设计与实现了中山市星鸿物流公司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结合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按照现代软件层次化的设计思想,构建了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框架。深入讨论了系统的安全策略,进行了安全需求分析,给出系统的安全体系框架和身份管理与授权管理模式。构建了系统开发的软件环境,实现和验证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注册登录模块、物流单管理模块、查询模块、物流综合分析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等,并测试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情况。
参考文献
[1] Charles G﹒Petersen,Gerald Aase. A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comparison of picking Storage and routingPolicies in manual order picking[J].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92:11-19
[2] Kees Jan Roodbergen, Rene de Koster. Routing order picking in a warehouse witha middle aisl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3:32-43
[3] 杜文. 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0-103
[4] 郭毓东.第三方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 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08,3-10
[5] 陈佳斌.一个现代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D].上海:复旦大学,2008,05-07
[6] 杜延晟.中小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D]. 云南:云南大学,2010,10-11
[7] 邵建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15
[8] 孙明贵,崔明.销售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24
[9] 邵建利.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6-87
[10] 陈福集.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4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在整个供应链中,物流成本是除原料外最主要的成本构成项目,物流成本虽然是除了种子、化肥等结构成本以外的支付,但仍属于农业总成本的构成,在我国一般约占总成本的 30%—40%,鲜活产品占 60%甚至更多,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在 10%左右(吴勇民,2008)。对于生鲜蔬菜市场,由于其易腐烂、水分大和生命周期短等特性,再加之农产品批发市场环节多、交易时间长、搬卸次数多的特点,使生鲜蔬菜在流通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巨大,这给农户、相关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所以如何优化蔬菜供应链,减少流通中的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国外就有专家学者开始基于供应链进行物流成本的研究。如 Ellram、Christopher 等认为需不断改进供应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中对农产品物流成本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Golan•E,Boseli(2003)根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把农产品供应链分为哑铃型农产品供应链、T 型农产品供应链、混合型农产品供应链和对称型农产品供应链四种模式。Partik(2004)对印度尼西亚农产品供应链纵向协作发展典型地区的研究表明,对于企业,可通过供应链的纵向协作而获得上游交易伙伴的支持,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2)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研究
由于供应链成本管理涉及供应链交易主体,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逐渐不适合供应链成本的管理。随着研究的发展,已经逐步在供应链管理及成本管理中融合了价值链、交易成本、委托代理、组织间成本管理等理论。Stefan Seuring(2001)认为供应链成本管理就是分析和控制供应链成本的方法。Seuring(2001)运用目标成本法,把供应链成本从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三个层面进行划分核算以达到缩减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3)基于供应链的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在对供应链成本核算模型的研究中, Cavinato(1992)建立了成本——价值模型,此模型建立了原材料从采购加工、配送到终端市场销售的一系列过程中各阶段的成本,模型中包括二十个基本成本和价值要素。Kacmarek(2003)建立了流程链模型,利用仿真技术对供应链库存成本进行模拟和评价,并为改善供应链绩效进行建模。
(4)供应链成本的构成研究
供应链委员会把供应链成本分为:销售成本、存储成本、附加值生产率和售后担保/退货成本。另外,Jill E.Hobb(1999)还强调了交易成本的重要性,认为信息成本、实施契约的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管理的成本都应该纳入其中。
1.2.2 国内研究综述
20 世 80 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几乎未使用过“物流”一词,但物流各环节的职能运作早就存在于社会各领域中。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现代服务业、“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的讨论,国家现已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物流。目前国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有:
(1)农产品物流重要性、发展情况及对策研究。其中,刘海飞(1992)指出应加快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社会化管理,对流通过程中不合理的管理体制、经营政策进行改革;何利辉(2004)对我国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王静(2000)指出要以运行环境及运行规则为重点,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
(2)农产品区域物流研究。魏国辰(2005)对建立跨国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金海水(2005)对建立跨国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李碧珍(2000)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3)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及物流模式研究。孙艳军(2003)从一体化角度,对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一体化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俞晓燕(2004)认为重点应放在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2 蔬菜供应链模式分析
2.1 供应链内涵
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百度网站)。蔬菜供应链是将蔬菜从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所涉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并将生产者、分销商、批发零售商等各方连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结构。其中,物流贯穿供应链始终,由于有效的供应链物流不仅可以建立合理的物流路径及节点,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还可以通过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使信息量扩大,使各主体都可以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市场信息,因此,蔬菜供应链应该成为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发展方向。
2.2 自发供应链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出现了批量成交的需求,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也要求形成专业化的合作组织为其服务,这使得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解决农业生产和流通矛盾的有效办法逐渐发展起来。由于物流技术还没有很好的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效用,各交易主体的组织程度低、加上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还远远不够,致使农民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需求,生产具有盲目性,农产品交易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鉴于此情况,本文就将自发供应链模式定义为:随机交易、分散经营,以批发市场为主要渠道的供应链模式(如图 2.1 所示)。支撑此供应链运行的主要平台就是产销地的批发市场。
3 蔬菜供应链成本分析 ......11
3.1 蔬菜供应链作业成本分析...12
3.2 蔬菜供应链交易成本分析...17
3.3 蔬菜供应链损耗成本分析...18
4 蔬菜供应链成本模型 ......20
4.1 自发供应链成本模型构建...20
4.1.1 自发供应链模型假设.....20
4.1.2 自发供应链模型构建.....25
4.2 对接供应链成本模型构建...27
4.2.1 对接供应链模型假设.....28
4.2.2 对接供应链模型构建.....28
4.3 供应链成本核算模拟.....29
5 结论 ........50
5.1 本文的总结.........50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50
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51
结论
本研究针对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生鲜蔬菜的特性及对流通的特殊要求,根据目前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对蔬菜流通模式进行整合优化。与前人的研究相比,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
(1)对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整合优化。由于以批发市场为主要流通方式的自发供应链存在流通的环节多、时间长、损耗大等问题,本文结合“农超对接”指导思想,提出实现销售终端、配送中心、生产基地合作的供应链模式,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对加快“农超对接”具有一定的意义。
(2)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构建模拟平台。对各环节的成本进行核算,并且以时间为主线对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的交易成本和损耗成本构建模型,这不但可以清晰的比较两种模式的优劣,还可根据结果相应的制定解决措施。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参数,进行模拟核算,对交易主体的采购决策、价格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Arlo Biere. An Emerging Field in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Agribusiness Education[J]. AgribusinessLogistics.2004,(4):23-25
[2] Alan McKinnon. Analysis of Transport Efficiency in the UK Food SupplyChain[J].L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2003,(8):10-16
[3] Golan•E,Boseli.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2010,(6)
[4] Monczk.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 South-western CollegePublishing,1998.5,10-14
[5] Partik.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 .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1996.9,40-48
[6] Zyb1ersztajn.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carrier transit-time performance onlogistics cost and servic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Practice,1998,(2)
[7] 艾晶秋,赵方印.实现农业标准化要从生产过程和市场流通过程中的标准化抓起[J].农业科技管理,2005,(3):16-18
[8] 陈少群.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5
[9] 邓俊淼 .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 [J]. 商业研究, 2006 ,(3):185-187
[10] 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2):09-10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传统经营方式下,多数企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往往忽视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随着企业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化,逆向物流已经逐步受到学者以及企业的重视,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出来,各国政府及地区相应地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确保资源能够循环利用。当前,对于逆向物流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库存控制和逆向物流网络规划等方面,且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单一阶段、静态的角度出发,而对于整个逆向物流系统及其动态性的研究比较少。物流网络应该是包含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两个部分的完整系统,然而,企业往往只重视从制造商到客户流动的正向物流,却忽视了反方向流动的逆向物流。全球化经济的剧烈竞争,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压力,使得企业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思考,将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能力。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更高。正向物流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生产的不确定和需求的不确定,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来自于需求的不确定和过程的不确定,其来源的随机性相当高。因而,在建立物流网络时要能够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当前,关于含逆向物流功能的物流网络研究比较少,对于物流网络的规划主要集中在设施选址及运输路线设计等方面,而且大多数的研究是从静态角度出发,尽管意识到物流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对于其随机模糊性也是转化为确定性来研究的。多数研究将物流系统作为供应链系统的一部分,基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研究物流,但是,供应链是静态稳定的链状结构,其合约性、有限的敏捷性、半开放性及有限的功能性等都限制了对物流网络的研究。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ing characteristics for enterprises, SDN)是以全球资源获取、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为目标,相关企业之间由于“供需流”的交互而形成的一种多功能开放式的供需动态网络结构[1]。其动态稳定性为物流网络的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供需网(SDN)推进欠发达地区企业实施逆向物流及其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70962010)。
1.2.2 研究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能够及时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及对回流物品处理的逆向物流的响应。在这方面做的好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不仅需要企业具有开放的视野,还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运作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现代物流不仅是包含信息处理、仓储、配送、装卸搬运以及运输等物流功能在内的复杂系统,而且也是包含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两种物流形式的循环系统。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已经逐渐被各国政府和企业高度关注,过去,对于物流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向物流功能集成以及网络规划方面,而对于含逆向物流功能的物流网络研究比较少。因此,对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本文研究的含逆向物流功能 SDN 企业物流网络模型,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第三利润泉”的现代物流,已经普遍受到学者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泉”,其主要体现就是物流成本的降低,而物流网络的规划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本文研究的含逆向物流功能 SDN企业物流网络,以运送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模型,并对算例进行求解分析,为物流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还应提高物流活动的运作效率,本文研究的物流网络中,包含正向和逆向物流活动的运作,正逆向物流的协作对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 MILP 方法和 Agent 建模方法对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模型进行设计,丰富了物流网络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当前文献中对物流网络的规划设计,主要是基于经典的数学建模方面建立模型并进行优化,而对于计算机建模的应用却较少。本文首先利用经典建模方法(MILP 方法)对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模型进行设计,构建了一个不同时期、有能力限制的 MILP 模型。此外,利用计算机建模方法(Agent 建模方法),建立了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 Agent 模型,并针对同一个算例验证了这两个模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ILP模型适用于较简单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建模,Agent 建模方法则更为适用。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本节对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有 SDN 概念、SDN 企业概念、物流网络概念、SDN 企业物流网络概念和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概念。
(1) SDN 概念
SDN 是由徐福缘教授在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及其企业管理模式,其定义为[1]: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upply and Demand Network with multi-function and opening characteristics forenterprises,SDN),是指以全球资源获取、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为目标,相关企业之间由于“供需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多功能开放式的供需动态网络结构。这里的“供需流”除了实现物流的基本功能外,还拥有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理念等其他供需的流动。供需网的节点遍布于全球,任何的企业、联盟、消费者都可以成为供需网的节点,在供需流的驱动下,各节点间进行交互实现供需流的流动,从而创造更多的全球价值。SDN 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征[65]:①完全开放性。SDN 的完全开放性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广度上,SDN 的节点遍布全球,突破了传统企业联盟的边界限制,对于SDN 来说“来者均是客”,任何的企业、联盟、消费者都可以成为供需网的节点;深度上,SDN 节点企业合作领域不再仅局限于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用户需求,实现资源共享。②动态稳定性。SDN 节点成员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所有成员形成了一种网络层次拓扑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没有所谓的核心企业。与供应链拓扑结构不同,该结构不会因为某个节点出现问题而中断 SDN 网络的运行,从而使得SDN 的动态稳定性得到加强。此外,节点成员之间的合作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一旦某个节点出现问题,基于 SDN 的完全开放性,通过信息化的合作平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找到合适的成员进行替换,从而保持了 SDN 的动态稳定性。③高度敏捷性。SDN的敏捷性不仅体现于节点成员对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柔性制造,还体现于 SDN 模式的可重组性和可扩展性。“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哪里没有需求,哪里就有引导与创造”,“一旦有需求,就有 SDN 组织形态出现”。
第三章 基于 MILP 方法的含逆向物流功能.....................23-34
3.1 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结构................. 23-25
3.2 基于 MILP 方法的含逆向物流功能.................25-27
3.2.1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25-26
3.2.2 模型建立 .................26-27
3.3 基于 MILP 方法的含逆向物流功能................. 27-33
3.3.1 模型初始值................. 27-29
3.3.2 模型求解................. 29-32
3.3.3 求解结果的分析................. 32-33
3.4 本章小结................. 33-34
第四章 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34-43
4.1 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 34-36
4.2 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 36-42
4.3 本章小结................. 42-43
第五章 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 43-58
5.1 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 43-52
5.2 仿真测试 .................52-56
5.2.1 测试过程................. 52-55
5.2.2 结果分析................. 55-56
5.3 Agent 模型与 MILP 模型比较 .................56-57
5.4 本章小结................. 57-58
结论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 SDN、物流网络以及物流网络模型设计与仿真的研究现状,对SDN、SDN 企业、物流网络、SDN 企业物流网络、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的概念进行界定。针对当前物流网络研究中存在的单一、静态等问题,研究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模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含逆向物流功能 SDN 企业物流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网络节点及其功能进行分析,分别基于 MILP 方法和 Agent 建模方法建立了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模型,并针对同一个算例验证这两个模型,对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指出这两个模型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MILP 模型适用于较小问题的求解,而对于大型复杂的问题,Agent 建模方法则更为适用。
本文将 SDN 理念以及逆向物流融入物流网络的研究,丰富了物流网络领域的研究。利用 MILP 方法和 Agent 建模方法对含逆向物流功能的 SDN 企业物流网络进行建模,丰富了物流网络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这两种模型各有优缺点,MILP 方法对比较简单问题的建模更为方便,Agent 建模方法则能够灵活应对复杂问题的建模与仿真。
参考文献
[1] 徐福缘,何静,林凤,陈荔,陶倩,李希才,郑锦荣. 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及其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72020)回溯[J]. 管理学报,2007,4(4):379-383.
[2] 刘彩虹 , 徐福缘 . 传统企业向SDN 企业 转变模型设计 [J]. 科学 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8(11):160-163.
[3] 苏含秋 , 徐福缘 . 传统企业向供需网 (SDN) 企业转变的 熵理探析 [J]. 科技 管理研究,2009(9):414-416.
[4] 倪明. 传统供应链模式的拓展[J]. 统计与决策,2009(10):151-153.
[5] 刘彩虹,徐福缘. 供应链企业转向供需网企业的演进边界及建模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81-84.
[6] 何静,徐福缘. 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成员企业合作关系的经济模型[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37-42.
[7] 何静,徐福缘,韩路. SDN 合作伙伴关系类型及其合作机理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2-54.
[8] 陈 荔 , 徐福缘 . SDN 合作伙伴关系类型及其合作机理研究[J]. 情报工作,2010,54(2):74-78
.[9] 何静,徐福缘. SDN 的复杂性及其协同发展的一般理论[J]. 软科学,2004,18(1):6-9.
[10] 徐琪,徐福缘,Robin Qiu. 基于智能主体的供需网协作技术[J]. 计算机应用,2004,24(3).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1章绪论
1.1研背景
铁路物流是指依托以点、线为特点的铁路,根据铁路资源配置和优化条件,发挥其基础设施和生产运营两个层面的网络经济特征,联结现今供给和需求两主体,有机的结合大部分铁路系统的运输、装卸、储存、包装、搬运、配送等功能,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⑴。
2.铁路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现代物流理念的实质是为现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双赢,需要实现以客户需要为基准服务准则,以经济市场为导向,以物流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因此,现今的铁路物流系,其统特点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合理调配整合,使得在提升铁路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并且可以降低成本。与现有的管理系统相同的是,现今的物流系统是由人、物、财、设备、信息和任务目标等要素作为有机整体。根据物流系统独有特点,物流系统的要素我们可具体分为一般要素、功能要素、物资基础要素等(如图1-1所示),具体如下:
(1)现有铁路物流系统一般要素。主要包括人因、财政因、物品因素三个方面。其中,相对来说所谓的人是不单单是物流的主要因素,更是物流系统的主体。然而,现今的人更是保证物流得以顺利进行以及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的最关键因素。综合上述,如何提高的人素质是建立合理化的物流系统的重要过程,并是使得其有效运转的根本;而财因针对的是物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资金。交换则通常是以指货币为媒介,顺利实现交换的物流过程。其通常情况下也是指资金运动的整个程,同时,货币通常作为物流服务本身的媒介,当今世界的物流系统建设,其实质是资本投入,甚至可以说离开了资金物流是不可能实现:物。其实质是物流中的原始材料,其很多情况下包含任何形式的成品、半成品等物质条件,同时其也包括物流系统的主要对象,即如何形式的实物,以及任何劳动工具、任何劳动手段,如各种物流设施及其工具甚至各种消耗材料(燃料保护材料)等。
(2)铁路物流系统基础物质要素。对物流系统而言,其运行有决定意义的是有机联系手段的。实质是指铁路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同时需要有大量科学技术装备手段。这些重要的要素,对实现物流及其某些方面的功能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包括物流上的设施、物流上的装备、物流上的工具、物流上的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其管理。物流设施,其实质是指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决策性基础物质的条件,其实质上包括物流管理上的站场,物流管理上的中心、仓库,铁路上的线路,公路、- 铁路、港口、机场等。物流运行装备是指在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先决性条件,其主要包括进出库设备、仓库货架、加工设备等。物流工具,其实质是指物流系统运行的先决物质条件,其主要包括物流工程中的包装工具、包装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现今信息技术及网络,其主要是运行以及传递处理物流信息的极其重要手段,通常根据所需信息水平的要求不同,其主要包括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等。合理组织及管理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物流网络的“软件”,起着及其重要的连结、协调、指挥其它各要素以及保障物流系统的重要角色作用。
(3)铁路物流系统功能性要素。铁路物流系统的功能性要素,通常是指物流系统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如何把这些基本能力,通过有效地组合、联结、拼接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才能实现的。从而,其才能够能达到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正常运行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性要素,通常一般认为是由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物流信息等组成。从在,我们如果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物流活动来探讨的话,物流由上述几项具体工作构成。在上讨论的述功能要素中,运输及保管不仅可以解决供给者及需要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物流创造“空间效用”及“时间效用”。因而,其在物流系统中,很多时候其处于较为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
(4)物流系统支撑性要素。物流系统的建立,很多情况下其伴随着较多手段的支持,尤其是在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仅需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更要协调好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第2章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理论技术基础
随着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成为了融合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物流系统工程、数据库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以及人机界面设计理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本文就是针对上述理论,并以其为基础,对太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希望可以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2. 1物流系统工程
物流系统工程主要是指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工业工程在物流管理中,把物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现有的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控制进行研究,选择最优方案,以最理想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优异的顾客服务,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综合性组织管理活动方法的目的,从整体上对物流进行设计、分析、优化和控制。物流系统工程,其主要实在物流管理中运用工业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使得物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把其看作一个系统,甚至是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对于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的时候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以实现最低的物流费用、最高的物流效率、最好的顾客服务,是一种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综合性组织管理活动方法,但必须是在整体上对物流进行设计、分析、优化和控制。
第3章 太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1-45
3.1 系统结构设计 ..........31-35
3.2 功能模块设计 ..........35-40
3.3 数据库结构设计..........40-45
3.3.1 数据库设计概述.......... 40-42
3.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42-45
第4章 物资管理子系统设计.......... 45-63
4.1 子系统功能说明 ..........45-47
4.1.1 物资入库 ..........45-46
4.1.2 物资出库 ..........46
4.1.3 在途加固材料管理.......... 46-47
4.1.4 物资在库管理.......... 47
4.2 子系统功能流程图与清单表设计.......... 47-50
4.3 物资出入库管理.......... 50-55
4.4 在途加固材料管理.......... 55-59
4.5 库存管理.......... 59-63
4.5.1 库存清.......... 59
4.5.2 库存盘点.......... 59-61
4.5.3 加固材料维修管理 ..........61
4.5.4 储备定量管理.......... 61-63
第5章 加固材料ERP对策.......... 63-72
5.1 重视ERP对加固材料的实施 6..........3-65
5.2 重视业务流程改造 ..........65-66
5.3 减少变革中的消极抵制.......... 66-68
5.4 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 ..........68-72
结论
通过实施对太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将极大地改变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和信息分散脱节状态,代之以网络化的电子数据管理,使铁路物流产生深刻的变革,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铁路物流中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对物琦公司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太铁物流的流程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了系统设计,完成了如下的工作:
1、分析了国内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结合太铁现有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2、提出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理论技术基础:物流系统工程、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数据库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人机界面设计理论。
3、针对太铁物流的特点,提出了加固材料ERP对策:重视ERP对加固材料的实施;重视业务流程改造;减少变革中的消极抵制;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
4、针对太铁物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太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详细探讨了物资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软件实现与应用,对于相关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由于我国的物流发展也起步较晚,在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可能一篇设计就能很好的解决,所以对于今后的信息系统设计有许多提升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好的让我国的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加强信息系统的普及运用使得其可以更好的让每一个员工掌握,特别是一线工人,这样可以加快效率。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还可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其他很多业务模块,并且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会有更多的功能需要添加。如何结合企业实体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更有效的具有环境适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是其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3)还需要加强对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设计技术的研究,以优化和检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法,建立功能更为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随着无限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复杂的,智能化的客户端架构技术,也是今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霍雅婷,郑全成,张志昆.浅谈铁路物流发展.科技信息.2011,(35)
[2]周晓杰.刍议我国铁路物流的发展与建设.商场现代化.2011, ( 649)
[3]崔晓庆.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2003,21 (6)
[4]王兰.加快信息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企业.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城市学报.2010(8)
[5] 夏季.太铁联合物流公司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探索.现代物流.2004 (6)
[6] The development of Thailand railway freight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a key element toBecome the great Mekong subregion (gms) freight distribution center
[7] Heung-Suk Hwang. Design of supply-chain logistics system consideringservice level[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2,43(2)
[8] Marc Goetschalckx Carlos J. Vidal and Koray Dogan. Modeling and design ofGlobal logistics systems: A review of integrated strategic and tactical models anddesign algorithm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43(1)
[9]史伟泽.对铁路物资管理中的“零库存”的再认识.哈尔滨铁道科技.2006(7)
[10]李德华.浅析目前铁路物资管理.工程技术.2008(109)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1章绪论
1.1系统开发背景
建立临港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能缩短信息交换时间,提高作业效率。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提供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等服务,全面提升临港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能够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通过无形信息网络,加大腹地范围,达到信息共享,提供良好的信息与信息交换,使港口城市在未来竞争中将更能显优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青岛幵发区临港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00九年三月,国务院以国发(2009) 8号通知形式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的第八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将青岛市确定为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其中全省五大物流区域之一的港口群物流区域将以青岛等城市为主体,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和福射型物流。国内物流软件现状为青岛开发区临港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了可行性。据专家统计,目前国内的物流软件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较为单一,以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货代管理软件以及应用接口软件为主,没有一套完整的、基于临港的物流软件系统,这为青岛开发区临港物流信息平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青岛开发区颜临滨海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因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数据传递格式,导致诸多单位和部门建立的信息数据库成为信息“孤岛”的现状,为青岛幵发区临港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青岛临港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企业信息的综合管理,提高了政府部门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了临港物流方案。促使管理运营商在市场定位、用户资源、信息整合、产品设计、企业形象等方面制定更加完善的计划,进而真正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保障发展体制,极大促进了临港物流市场的发展。
1.2国内外现状
1.2.1实施现状
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使企业间的竞争发展已成为供应链间的竞争。合作行为将会减少风险,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缩短市场响应时间。供应链中原来处于竞争对手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全面合作,努力提高对消费者的整体服务水平,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使彼此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要实现高度合作,就必须共享信息⑷。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对不同种类的供应链对共享信息的需求和共享模式之间的具体实施没有再深一步的分析研究[5]。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IT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物流数量增加和物流速度大大加快。国外物流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及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技术格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电子物流信息系统,将政府、企业和货主涉及运输、商贸、海关、检验等物流信息及运输企业可调动的车辆信息上网,整合运输市场,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和优势重组[7]。
电子物流信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用于物流数据流转处理。它能使各行业、各部门、重点企业、重点客户和政府根据业务和工作需要进行横向交流及资源共享;二是条形(BAR-CODING)系统,用于仓储库存控制[8]。货物条形码是货物属性及其物流信息的标准代码,在现代物流及现代仓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卫星定位系统(GPS),用于物流流程监控。它是通过卫星导航,给运输工具及货物准确定位的管理系统,对于物流的全过程监控、车辆指挥调度、提高车辆效率、缩短运输时间、降低成本作用很大,是现代物流增强竞争力的保证。
第2章系统需求分析
2.1系统总体需求
目前,青岛开发区临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数据传递格式,导致诸多单位和部门建立的信息数据库成为信息“孤岛”,物流作业各个环节缺乏高效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距甚远。建立一套完善的“临港物流信息平台”,合理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借助有效的信息系统,得到完整的决策数据,快速对市场变化进行响应,将会有效促进港口物流乃至全市物流的建设和发展。临港物流信息平台总体需求是:实现一个依托物流服务为核心功能的信息平台。该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流信息集中到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有力保障,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进而吸引物流市场中的各种资源要素利用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等市场行为。依托数据平台,对物流市场信息进行采集和挖掘分析,实现行业主管部门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领域的职能创新和手段延伸,最终构建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物流管理与服务模式。
临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内容包括:港口动态、航运运输管理、公路运输管理、仓储库房、代理代办、船舶修造、报关报验、物流超市、网上交易、物流信息聚合、会员管理、物流短信平台、3G手机查询、位置通、配货通、电子邮件系统等部分。面向工商企业、物流运输企业,不仅提供临港物流的货物信息、仓储货位信息、车船信息和车船维修等信息,而且还提供代理代办业务和报关报验业务;面向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物流分析信息,车、船实时监控功能,使行业管理部门对各物流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实现全程管理和行业数据统计分析,确保运输的安全、高效;面向行业物流平台和企业管理系统,制定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物流信息的聚合和抓取,行业物流平台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本平台获取物流信息,本平台也可以从其他的物流平台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抓取物流信息,实现与其他物流平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互通等功能;面对物流企业用户、个人用户不仅能够处理运输交易双方的关系,而且还能解决网上运输交易具体实现问题。
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 32-41
3.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32-33
3.2 架构设计思路及技术选型......... 33-35
3.3 系统总体架构 .........35-36
3.4 系统技术架构 .........36-38
3.5 应用架构 .........38-39
3.6 部署架构 .........39-41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58
4.1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41-52
4.1.1 系统管理 .........42-44
4.1.2 资讯中心 .........44-47
4.1.3 物流商机......... 47-48
4.1.4 企业黄页......... 48-49
4.1.5 人才中心......... 49-51
4.1.6 配套服务......... 51-52
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2-58
第5章 系统实现及测试......... 58-74
5.1 系统管理实现......... 58-64
5.2 短信管理 .........64-69
5.3 系统测试 .........69-74
结论
临港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主要是在依靠硬件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等构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上,根据系统支撑平台如负载均衡、权限认证、J2EE幵发平台等支撑基础设施,构建临港物流系统平台功能业务系统,功能业务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信息发布平台和交易管理平台两大部分,细化为14大项功能模块。为了充分发挥公共信息系统的功效,实现临港物流合理化、网络通达化、流动一体化、信息电子化和系统运行高效化,运用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物流科学等多学科技术,以物流数据交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为实现最佳的功能结构和体系架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构筑起统一开放的国际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构建以数据交换为核心的临港物流公共信息系统,根据物流业务系统的需求,一方面通过数据交换中心的接口系统,将各个不同类型的相关系统连接到平台上来,形成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另一方面,为社会物流系统的需求者,提供信息化支持和各种接入方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手段,同时提供与其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以后发展的分支节点的有效支持。本次系统开发总结多方经验,同时给出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系统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整。综上所述,临港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企业信息的综合管理,提高了政府部门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完善了临港物流方案、信息管理技术和物流技术。促使管理运营商在市场定位、用户资源、信息整合、产品设计、企业形象等方面制定更加完善的计划,从而真正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保障发展体制,促进临港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道立,龚国华,罗査.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明,周鹏.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的比较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21.
[3] 宗华?现代企业物流战略的创新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41-44.
[4] OMG. 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for real-time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systems specificationversionl.l[EB/OL], [2005-12-4],
[5] Chi-Hang Yau, Yi-Yu Tan, Shi-Sheung Fong A, et al. An extensive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on a descriptor-based embedded Javaprocessor[C] II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2008. ICYCS 2008. The 9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November 18-21, 2008. Hong Kong: CityUnivercity of Hong Kong, 2008.
[6] Kent KB, Serra M. Hardware/ software co-design of a Java virtualmachine[C] II Rapid System Prototyping, 2000. RSP 2000. Proceedings. 11th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June 21-23 2000. Columbia: Victoria Univercity,2000.
[7] 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8] 贺盛瑜,胡云涛.第三方物流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9] 文刚.第三方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10]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现代物流是一种将运输、仓储、搬运、加工、包装、配送以及信息流通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活动[1] [3] [5],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简化传统物流中繁琐耗时的运输流程[45],并应用第三方物流降低沉重的运输费用,缩短交货时间,打破了传统物流将运输与生产相分离的局面,不仅仅只针对从生产方到需求方的运送过程,还涉及到仓储、加工等多个方面,这是一种将多种物流服务集合到一起的一体化物流[47] [9] [50],形成了统一的供应链,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面对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物流企业受到不小的打击,物流业必须进行调整来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同时,物流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整个经济运行效率,是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要进行的调整,是加快商品流动,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加大就业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2009 年国务院发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各级政府积极配合,大力推进物流业的规范调整,国务院各部门分工协作,实现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彻底转变,完成物流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年九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指定区域一体化物流规划,推进物流业的技术创新。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吉林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物流发展战略,不断出台新政策来规范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从传统的运输仓储服务向综合性服务转变,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物流业管理水平,以期用物流业带动吉林省经济的发展。松原市作为吉林省的交通枢纽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是吉林省物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松原市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松原市当选“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 20 强” 并于 2008年成功进行了奥运火炬的传递,并顺利成为省级卫生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城市建设日趋合理,新兴的金钻广场商业圈建设成功,城市商业中心正在进行转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身,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松原市不断出台新政策,成立了物流业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松原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物流业作为松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支点。松原市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是松原市多年来的发展理念,发展物流业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中的成本,提高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工业产品运输效率,提高工业发展的竞争力;同时,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松原市基础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改善松原市投资环境的必要措施,是加强松原市与周边市县联系的最佳捷径,也是开拓松原市工业、商业市场,推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然而松原市城市规模小,物流业刚刚起步,当前物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物流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松原市物流人才匮乏,同时与周边市县区联系较弱,物流业发展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经济腹地,物流业发展缺乏一个广阔的市场,物流企业规模小,鱼龙混杂,缺乏规范的管理,致使松原市物流业整体竞争力弱,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因此,对松原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松原市政府以及物流业相关工作人员亟需认清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状况和不足,明确松原市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本文立足于松原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将 SWOT 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有机结合起来对影响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找到适合于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为松原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 2 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物流相关概念
物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语的“Logistics”一词,本意是指军事后勤保障,是指在战争时期,将物资运输、设备维护、采购配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的活动[60],以期减少繁琐耗时的运输流程,降低沉重的运输费用,尽可能缩短交货时间来满足战争的需求。二战结束后,物流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1985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指出为“物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货物和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进行统一计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2002 年 1 月份,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重新修改物流定义,就从产出地到消费地的货物及信息的正向流动,改为双向流动。2001 年,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物流业的概念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物流业是指根据社会需求,将货物和人员的运输、储存、包装以及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活动有机结合到一起的所有活动的汇总集合,是一种复合型新兴产业,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规定,物流业的范围涉及到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多个行业,是为满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1.2 第三方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的定义及特征
第三方物流是指利用第三方企业为自身提供全部或者部分的物流服务[62],除了承诺应提供传统物流提供的货物运输、配送、仓储服务外,还应提供运输过程中的其他多种物流服务[64],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的,其与两者的关系不是随机临时的,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合同关系[58],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与两者的合作,签订长期的协作合同,以结成战略联盟为基础,提供全方位、多样化、个性化专业的物流服务来赚取利润,通过互联网、企业资源规划等技术将采购、订货、装卸、运输、仓储、配送、订单处理集合到一起,提高了物流运输的快速和准确性,极大降低了社会成本[19] [21],推广了现代管理科学理念,提供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目前为止,欧洲有超过70%的大型企业在使用不止一家的第三方物流,美国和日本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率也在 30%以上[23],由此可见,第三方物流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方物流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欧美国家,英文全称为 FourthParty Logistics,简称为 4PL。它不同于第三方物流,是在弥补第三方物流服务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17],第四方物流不参与具体的物流操作流程,而是将整个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规划、管理和设计,为物流节点上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一种共同认可的操作方案,它以物流信息平台为主要活动载体,是对现代物流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第3章 松原市物流业现状.......... 22-29
3.1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水平......... 22
3.2 松原市物流业基础设施现状......... 22-23
3.3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23-24
3.4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需求预测......... 24-29
第4章 松原市未来发展物流业面临的环境......... 29-38
4.1 松原市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30-33
4.2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劣势......... 33-35
4.3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机会......... 35-37
4.4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37-38
第5章 松原市物流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38-48
5.1 模型的构建......... 38-41
5.2 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 .........41-45
5.3 松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45-48
结论
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先后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更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手段,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个经济运行效率。松原市作为吉林省的交通枢纽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以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是松原市多年来的发展理念,发展物流业能有效降低工业生产中的成本,优化工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工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是开拓松原市工业、商业市场,推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然而松原市城市规模小,物流业刚刚起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物流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物流业的发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松原市想要快速发展物流业,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本文在大量阅读有关于物流业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了科学梳理和总结,并深入学习我国其他省份对于物流业发展进行的规划实践,针对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将SWOT 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轻重缓急,最终确定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下几点:
(1)本文将 SWOT 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松原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松原市物流业的影响因素做出权重排序,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为此类研究提供可以借鉴和利用的研究工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文根据松原市物流业发展各项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对松原市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不足做出了综合的评价,并对未来松原市物流业运输量增长和各种相关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制定松原市物流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3)本文确定了影响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制定了松原市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不合理配置和重复建设,还可以为当地政府指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明确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物流业研究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也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首先,应该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多角度出发,完善物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其次,本文所掌握的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有限,不能够很好的反应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无法准确掌握松原市物流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这就在把握物流业发展方向上带来一定的难度。最后,本文建立的松原市物流业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还很粗糙,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还很浅显,没能做出精细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2]川鲍鑫荣.我国西部地区省域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1996.
[3]吴清一.《物流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0
[4]胡刚,陈峻,王炜,张卫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多指标决策的物流园区建设序列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00 年 2 期:157-164.
[5]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 高自友,孙会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8-97.
[7]张殿业、金健、袁旭编著.张国伍主审.智能交通 ITS 理论与技术. [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8]张铎,鲍新中,朱茵,张耀平.仓储规划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4-158.
[9]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7
[10]马谦杰.物流系统工作成果度量与物流效益分析. [J].中国流通经济.2002.05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物流的多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中国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总运量的 90%都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的。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日益繁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海运的重要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水路运输日益发展,在世界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多个港口的吞吐量位列世界前位,中国的航运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航运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风险随行的历史。相较于许多其他类型企业,航运企业由于要投资港口建设、投资船舶等,其初始投资额大,但投资回收期长,面临的风险较高,主要有战略风险、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财务风险、船舶运营风险、安全风险、环境污染风险、船舶投资风险和船舶管理技术风险等。这其中战略风险,市场周期性波动风险、财务风险、船舶投资风险等都与行业景气状况有着密切联系。水运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运行业的景气状况,是水运市场的风向标,但水运价格一直是在波动中的,会对处于这个市场中的航运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危机在 2008 年下半年席卷全球,也严重影响了航运市场,BDI 指数从当年 5 月的 11793 点下跌到只有 700 点,整个世界航运市场都进入寒冬。很多航运企业由于前期的风险管理不足,致使企业不仅要面对运价下跌,市场不景气的损失,还要面对曾经在市场高位时新造船舶所投入的巨额资金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世界水路运输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航运企业相较于其他类型企业,在物流运作中面临着更严峻的不确定的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航运企业应采取何种物流运作策略,尽量减少水运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提升航运企业竞争力,使得航运企业能够平稳、可持续经营,是具有现实和积极意义的。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平稳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建立水运价格的 ARIMA 模型,分别预测两种水运价格指数
(2)时间序列趋势分解方法。使用 BP 滤波方法分析水运价格波动趋势。
(3)关联性分析方法。使用敏感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水运价格指数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4)投资决策分析。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和资产资本定价原理,建立水运价格波动下的船舶投资决策模型,辅助企业进行船舶投资决策。
(5)定性分析。分析国际航运市场和国内航运市场,以及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广东省航运集团的经营状况。
(6)实证分析。分析广东省航运集团在水运价格波动下的物流运作策略,并给出未来发展建议。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很多文献和专著对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管理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如:从物流活动各环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从物流系统要素的角度,可以分为人员、资金、原料、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几大要素的管理;从物流活动中的具体职能的角度,主要包括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从企业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这其中,物流企业的运作更偏重于如何完成客户的物流服务,其物流运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物流运作战略管理,包括物流组织模式、业务服务范围界定、重大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的建造和投资;物流运作功能要素管理,包括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包装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运作成本管理,包括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物流运作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物流企业中的航运企业,主要研究航运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中的重大物流服务设备——船舶投资的决策,和物流运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在水运价格波动的前提下的船舶投资决策问题,以及如何减小水运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的运作风险。在研究水运价格波动下的物流运作策略之前,需要明确水运价格波动和航运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所以需要先研究水运价格指数和航运企业运营绩效间的相关性,并掌握水运价格指数的波动趋势,以此来辅助航运企业的物流运作决策。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水运价格指数的研究
水运价格指数是反映水路运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目前,世界上有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海德航运指数以及世界油轮运价统计等行业组织编制的专项运价指数,另外,由交通部主持、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以其科学性、权威性而跻身于世界航运市场三大主要指数之一。上海航运交易所还编制了中国沿海(散货)运价综合指数来体现我国沿海散货运输的行业状况。
(1)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
在水运价格指数中,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是影响力最广的水运价格指数,其涨跌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有:运力供求、远期合约、航运成本(如货物装卸、人员工资、燃油价格等)、全球国际贸易量等。①规避市场风险的研究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不断的剧烈波动,给参与者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为此,很多学者都将眼光放在了水运风险的管理上,探讨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方法。Haigh(1999)使用多元GARCH模型研究了外汇、商品和运价之间期货价格波动的溢出效应,同时提供了套期保值的策略[1]。Kavussanos(2000)比较了时变和常数两种套期比率在降低风险方面的有效性,这一比率运用GARCH-X模型进行估计[2]。Batchelor等(2003)使用多变量的VAR模型、ARIMA模型、单变量时间序列模型和VECMSUREVECM方法,预测BPI中几条航线的远期和即期的运费率。得到的结论是:FFA可提高即期运费费率的预测质量[3]。
第三章 航运企业物流业务运营状况......... 21-34
3.1 国际航运市场概述 .........21-25
3.2 我国航运市场概述......... 25-27
3.3 航运企业物流业务运营风险成因......... 27-30
3.3.1 航运企业的系统风险.........27-29
3.3.2 航运企业的非系统风险......... 29-30
3.4 广东省航运集团运营状况分析......... 30-33
3.4.1 广东省航运集团概况......... 30-31
3.4.2 业务经营现状和发展规划......... 31-33
3.4.3 集团业务运营现状评述......... 33
3.5 本章小结 .........33-34
第四章 水运价格指数与航运企业运营绩效......... 34-44
4.1 数据准备......... 34-36
4.2 水运价格对航运企业运营绩效影响......... 36-38
4.3 水运价格与航运企业运营绩效相......... 38-43
4.4 本章小结 .........43-44
第五章 水运价格指数波动趋势和规律研究......... 44-56
5.1 水运价格指数波动趋势和规律研究......... 44-45
5.2 水运价格指数的统计分析.........45-48
5.3 水运价格指数的图形分析.........48-49
5.4 BDI指数分析......... 49-53
5.4.1 BDI指数预测......... 49-52
5.4.2 BDI指数波动周期分析......... 52-53
5.5 CCFI指数分析......... 53-55
5.6 本章小结......... 55-56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水运价格指数的统计分析和图形分析发现,序列均呈尖峰厚尾状态,波动剧烈,存在长期变动趋势、周期变动趋势、不规则变动趋势和均值回归特性;
(2)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运价和燃油价格对船舶经营利润的影响的敏感程度,得到结论:运价相较于燃油价格是更能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因素;
(3)分析水运运价指数与 16 家航运企业股价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结论:水运价格指数与股价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并且航运类企业随着国外航运业务比例的增加而增强,港口类企业随着航运相关业务占比的增加而增强;
(4)分别建立了 BDI 指数和 CCFI 指数的 ARIMA 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好;运用BP 滤波方法得到两个指数的循环波动曲线图,印证了水运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5)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结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船舶投资项目价值和船舶投资期权价值两个投资组合,推导出了进行船舶投资的运价临界值 P*的表达式,并设置了一个算例来说明航运企业船舶投资的决策过程;
(6)航运企业可从多元化经营、优化物流过程、发展长期合作伙伴和远期运费合约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减小水运价格波动风险。
参考文献
[1] Haigh M. and Holt M.,Volatility Spillovers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between Foreign Exchange Commodity andFreight Futures Prices: Implications for hedging Strategies[J].Faculty Paper 99-5,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Texas A&M University
[2] Kavussanos M. Visvikis and Batchelor R. Over-the-Counter Forward Contracts and SpotPrice Volatility in Shipping[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40
[3] Batchelor,R. Alizadeh,A.H. and Visvikis I.D..Forecasting spot and forward prices in theinternational freightmarket[J].Conference Proceedings,13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Maritime Economists (IAME) Conference,Busan,Korea,2003,3~5
[4] 张建,杨永志.FFA 在航运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海运,2006
[5] 段国栋.干散货航运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及运费衍生品 FFA[J].中国水运,2007
[6] 孙淑文.积极应对干散货航运市场的价格波动[J].财经界,2008
[7] 苏同江,高伟.对国际不定期船运期远期运费协议市场(FFA)的探讨[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2)
[8] 陈小龙,郭瑞峰,牛文彬.海运运费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J].世界海运,2008,(1)
[9] 李俊,卢春霞.国际干散货 FFA 市场协整研究和定价应用[J].中国水运,2008
[10]宫进.国际干散货运价风险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1
2018年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 绪 论
1.1 课题背景
通过不断满足顾客需求来获取利润,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简单的道理。但复杂之处在于,顾客的需求不是永远不变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随需而变”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个基本的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很多行业中,尤其是在制造业行业中,顾客需求的变化也有着不可逆转的趋势: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从“少品种大批量”到“多品种小批量”,对待产品或服务的等待时间也从“多久都可以”到“立等可取”。这对很多一直奉行 “标准分工”和“成批处理”的生产组织原则的制造型企业提出了挑战,对其车间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流制造(Hybrid Flow Manufacturing)是 1999 年由 Randy Natta 提出来的,它定义为一条生产线(或一个生产单元)在不做特别改变或只需稍加调整后就可生产多种不同型号和不同数量比例的相似性产品。它是传统丰田模式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的改进,适用于多个产品品种的混合装配或流水作业。然而,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制造技术的发展,现代混流制造系统的模式在不断变化,这种模式和传统的丰田模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的最大区别是制造过程中产品种类、规模变化更加频繁,工艺路线差别更大,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切换,生产组织和作业调整等都更加复杂,系统的柔性更大,传统的混流制造的概念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因此,结合现代生产系统的发展,本文对混流制造的定义给出了进一步的扩展,定义如下:混流制造车间是指在稍微调整或改善之后就可生产多种不同型号和数量的相似或相近产品的制造车间。与传统的混流制造不同的是它强调制造系统的调整和改进。
混流制造车间与传统车间的按设备类型布局,产品的工艺路线、种类、批次、数量等固定以及维持较高的在制品库存和训练熟练的操作员工等以减少生产故障、保证生产流畅的做法不同,它通过对设备的柔性布局和设计柔性的工艺路线、以订单拉动生产、采用 JIT 原理减少在制品库存等做法使系统能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尽管混流制造车间在设备布局、工艺路线和库存等不同方面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了改进和提高,但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系统必然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系统不可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制造单元或设备的布局变化、工艺流程的调整、投料策略及缓冲设置的变更在所难免,如何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上,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布局优化、路径规划和物料策略及缓冲优化,以降低系统的成本和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关键。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在混流制造模式下,多种产品在同一混流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种类变换频繁,系统的加工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因素多,系统中不同的工装、设备、工作站、生产线以及各个组织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调整频繁,这些生产特性对系统的生产物流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生产线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布局以及现场的物料投送与缓冲管理等直接影响到系统设备、时间等资源的利用率,制约着系统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工艺流程和系统设备布局的不合理必然导致生产物流费用的增加和物料补给的效率低下。加强对混流制造车间中改善加工设备的布局结构,混流路径的整合优化,改进物流投送策略及合理设置缓冲对于提高制造系统的物流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提升整个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混流制造模式下,企业可以提供给市场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种类更多的产品,但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强系统的柔性、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等进而提升整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优化关键问题的建模与分析、优化,以期建立一套帮助企业寻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解决企业生产物流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的构成情况,分别从规划层的设备布局优化、计划层的混流路径规划及作业层的物料投放与缓冲设置三个大方面阐述了混流制造系统生产物流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求解。对于混流制造车间设备布局优化,从产品动态变化的角度考虑,分析了产品变化时导致设备布局变化的优化问题,并从布局结果的满意度、可行性等模糊角度出发,利用改进的多目标进化算法对动态的布局问题进行优化;对于混流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基于约束理论的路径整合与优化,利用约束理论的基本原理,发现流程中存在的瓶颈,然后利用流程优化的理论对流程进行相应的整合与优化。对于混流制造车间的物料投送策略及缓冲设置问题,本文以瓶颈资源为中心通过成组调度实现将同类零件成组加工,并运用减少最大拖期的启发式方法来平衡切换时间与交货期之间的冲突,以达到减少工件最大拖期的优化目标。同时分析了三种不同的物料投放控制策略,并对缓冲管理开展讨论,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上述研究成果,将相关的优化技术与方法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明显提高了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物料补给效率,进而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相关理论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潜力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企业日益关注向物流领域要效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企业必须顺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科学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并不断优化和提升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物流管理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发展趋势,如下阐述了与物流相关的部分理论。企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投入(供应)—转换(生产)—产出(销售)”。如图 2.1 所示,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输入物流,或称内向物流、供应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内生产物流或企业内转换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输出物流、外向物流或分销物流;相对于废弃物回收、包装材料回收、退货等活动是回收物流或逆向物流。
2.1 约束理论概述
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准时生产方式(JIT)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两种生产运作控制模式假定企业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是无限和平衡的,而实际上多品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是平衡的。一种新的生产运作控制理论—约束理论及其DBR生产运作控制机制得以产生并受到日益重视,它承认能力不平衡的绝对性,因而强调“物流”的平衡,而非“产能”的平衡,保证生产物流的平衡以及生产节奏的同步。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Eli Godard在最优生产技术 (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哲学,它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持续改进。约束理论认为:在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中,通常存在一定数量的、至少一种稀缺资源,这些稀缺资源被称为约束或瓶颈,而约束资源的产出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产出率,除非约束资源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否则对任何非约束资源的改善都是徒劳的。TOC 能够抓住生产系统中的主要矛盾,使得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到关键环节上,进而从根本上提高生产系统性能。
3 基于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优化模型研究......... 25-30
3.1 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优化主要问题 .........25-27
3.2 基于混流制造车间的生产物流均衡控制模型......... 27-30
4 生产物流均衡优化的关键问题及求解方法分析 .........30-50
4.1 基于多目标优化模糊决策的生产设备......... 30-36
4.1.1 生产设备布局问题分析 .........30-31
4.1.2 生产设备布局动态优化问题建模......... 31-33
4.1.3 生产设备布局动态优化问题......... 33-36
4.2 基于虚拟制造单元的混流路径规划......... 36-44
4.3 基于约束理论的作业控制策略......... 44-50
4.3.1 瓶颈资源识别 .........45-46
4.3.2 物料投放控制策略......... 46-48
4.3.3 缓冲的管理......... 48-50
5 案例分析......... 50-64
5.1 案例背景......... 50-51
5.1.1 公司简介......... 50
5.1.2 问题描述及分析......... 50-51
5.2 改进优化 .........51-58
5.2.1 原则......... 51-52
5.2.2 改进措施......... 52-58
5.3 模拟仿真验证......... 58-64
结论
混流制造车间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流程随产品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车间生产物流配送复杂,如何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是混流制造车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生产物流优化模式单纯地从物流的角度考虑,没有将整个系统看成一个整体,纯粹是为了物流而物流的优化模式很难对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进行真正的优化。为此本文从生产物流的、混流路径优化、物料配送优化及缓冲优化等方面探讨了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的优化策略,以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为目的。围绕基于混流制造车间的生产物流均衡模型框架,分别从物流规划层、物流计划层和物流作业层三个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① 文章在分层递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混流路径来组织生产,并运用了生产物流均衡的思想制定作业计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构建了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均衡控制模型。
② 为了真实地反映混流制造车间中设备因为产品种类的变化而需要不断调整的情况,构建了考虑设备调整次数的设备布局动态优化模型,以不同时期内总的物流费用和设备移动费用之和最小、设备之间有相邻要求和距离要求的满意度最大为优化目标。
③针对混流制造车间特点,文章采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从物流规划层、物流计划层及物流作业层三个方面建立生产物流均衡的目标体系,系统阐述了这些关键问题及优化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混流制造车间生产物流均衡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振壁等著.现代制造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刘延林著.柔性制造自动化概论(第二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Watson KJ, Blackstone JH and Gardiner SC. The www.51lunwen.org/logistics/ evolution of a management philosophy: Thetheory of constraint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2):387-402.
[4] Mehrabi M.G, Ulsoy AG, Koren Y.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in flexible and reconfigurablemanufacturing system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02, 13:135-146.
[5] Defersha F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cellular manufacturing systems fordynamic production requirements[D]. PHD thesis, Concordia University,2006.
[6] 孙志峻,安进,黄卫清.作业车间多工艺路线批量作业计划优化[J].中国机械工程,2008,(02).
[7] 王时龙,程畅栋,任享斌等.多品种少批量制造环境下的改进型生产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9).
[8] 高贵兵.混流制造系统生产物流关键问题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9] 彭运芳.多品种混流制造车间运作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 慕继武.基于虚拟制造单元的混流制造模式研究与应用[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