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突破口探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32
论文字数:50400 论文编号:sb201208161912062143 日期:2012-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突破口探析

导读:   创造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是有效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突破口,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是成功运用既有的高级人才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再开发的现实平台。然而,目前有效结合两者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研究尚比较少。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成为同际竞争中影响成败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所在。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①。可以说,创新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技术创新作为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工程技术创新的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工程技术创新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工程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科学的应用”,也不应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和剪贴拼凑,真正的优秀的工程技术创新应当是是对各种工程构件的系统集成,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则是工程技术创新建立的基础。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精神是工程技术创新的源泉,全面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提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
      创造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是有效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突破口,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是成功运用既有的高级人才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再开发的现实平台。然而,目前有效结合两者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研究尚比较少。本研究选取了一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集团,通过对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和企业的开发现状进行研究,从而针对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提出一定的意见与建议,为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一节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强化,为经济全球化开辟新的发展途径,新的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来适应和应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支特殊队伍的成长和培养的研究,不仅是成人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是迎接国家大力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挑战。基于如此迫切需求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选择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长及培养进行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
    在人类社会迈人21世纪之际,经济全球化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令人瞩目的一个重大特征和趋势。纵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其势头早在18世纪中叶就己经出现。随着一些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社会分工开始超越国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90年代以来,随着科革命纵深发展,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使社会经济发展中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日益强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途径,与此同时也对世界竞争提出新的挑战。
    知识、信息和技术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当今许多国家来说,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同时,一国的技术水平也是其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决定因素。这就使得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全球化竞争的重点和前沿阵地。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既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全球化竞争提出的新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在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队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二、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局面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制造业强国是经济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论坛”上演讲时说,中国力争到2020年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
    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企业发展面临新局面。一方面为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参与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国内企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参与国际竞争。新局面要求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
    针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在2009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一揽子计划正在逐渐显现,通过了八大产业振兴规划①,包括钢铁业、汽车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纺织业、造船业、有色金属。其中汽车行业的拯救措施以产业重组为主。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今后三年政府投入1000亿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②。新情况新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将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的契机。
    三、自主创新面临新任务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也证明了,大凡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国家,其汽车产业均取得了成功。尽管当今世界己开始步入主要依靠智力资源的后工业化阶段,汽车产业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已不复昔日的风光,但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中汽车产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一个汽车强国扬言要放弃汽车产业,反而在进一步谋求其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更强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教授贝克尔指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两院”院士时讲道:“推进未来发展动力的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这些因素将会创造经济奇迹。”因此决定民族未来的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能力。自“七五”我国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指出汽车工业企业要实现自主开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自主发展,建立自主、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以来③,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最严峻的技术创新挑战,自主创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支具有高创造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附录一: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宁先圣.工程技术人才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3〕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一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年
[4〕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5]吴明泰,刘武,谢燮正.工程技术方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6]黄志坚.工程技术基本规律与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
[7]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9]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10]徐颂陶.新世纪人才学理论丛书—人才学基本原理【z].蓝天出版社.
[11]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Z].国发[2006]6号.
[12]王通讯,人才成长之八大规律,chinanews. com. cn, 2004-2-16
[13]F[S永明.人才问题的历史学思考人才概念及标准历史演变的考察.[J]中国人才,2004,(04).
[14〕徐超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发「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5]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6〕张蓓蓓.企业创新人才的开发与激励〔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年
[17]孙浩.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D].东南大学的硕士论文,2006年
[18〕李金津.吉林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9〕王斌.我国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0〕上海汽车产业如何实现“率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访上海美特汽车覆盖件模具软件有限公司总_「程师张树乾,华东科技,2006年11月

二、外文文献
[1]Amidom D. M.,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http://sblunwen.com/gcgllw/ The ken Awakening.Boston: Butter worth Heinemann,1997,7
[2] Cook S. D.  Yanow D.,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Learn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Inquiry,  1993 (2),
[3]Ikujiro Nonaka, 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4]Tsai, Chi-Tung, Ting, Shing-Shiang, and Kao, Chuan-Feng, 1989, Need for cognition,brainstorming a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31.
[5]Higgins,  James M.,Innovation: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1995,23
[6]Scott,  w. G&Mitchell,   T. R. Organization Theory: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N. Y.  Irwin,  1976
[7]J. A. 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8]J. L. Enos,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try, in:the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1962

 

导读: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
第一章 绪论 9-20
    第一节 研究背景 9-1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1-14
    第三节 研究现状 14-19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9-20
第二章 关于创新的理论 20-29
    第一节 创新的概念及分类 20-22
    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22-25
    第三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25-27
    第四节 思考 27-29
第三章 调查分析 29-47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29-31
    第二节 调查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1-43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果的问题透视及原因解析 43-47
第四章 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的思考 47-57
    第一节 以人才创新为中心,树立集成创新意识 47-48
    第二节 组织集成是抓手,是创新的执行力 48-53
    第三节 知识集成是基础,是创新的驱动力 53-56
    本章小结 56-57
附录一: 参考文献 57-59
附录二: 调查问卷 59-61
附录三: 访谈提纲 61-62
附录四: 调查公司简介 62-63
后记 63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上一篇:项目管理中的工程硕士实践质量层析分析
下一篇:工程的伦理内涵与意义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