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的伦理内涵与意义
导读:工程活动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作为人工物的制造过程,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和运行管理中会涉及到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以至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工程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20世纪以来,不用说中国的二峡工程、美国的“阿波罗”登月等巨大的工程项目,就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口常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的东西一纺织衣物、反季节蔬菜、高楼大厦、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洗衣机、汽车、飞机等人工制品,都属十工程技术的范围。我们已经生活在由工程产品组成的“第二自然”之中。但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以核武器、核电站为代表的核能技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和电信息技术、以基因重组、克隆技术为标志的生命技术等新兴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全、隐私和人性本身,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的隐患。这一问题在我国已口益显露出严峻的态势,如各种环境污染、动植物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工程活动对公众利益的侵犯和对历史文化的破坏,等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进一步突出了工程的伦理内涵。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发明是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运用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利益观和责任感;科技工作者是否明确工程活动对人、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将来很快就要参与国家的各种经济建设。对他们}fn言,掌握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能够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道义使命。对此,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力求探讨工程与道德的关系、当代突出的工程师的责任伦理问题、对工程主体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实现工程和伦理的良性互动,促进工程技术为人类造福。
2.研究意义
工程活动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作为人工物的制造过程,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和运行管理中会涉及到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以至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不同技术的结合,各种社会群体的参与,利益、成本和风险的分配等使得工程活动无处不渗透着人类价值。工程技术人员如果仅仅掌握专业识,}fn缺乏有关与专业活动相关的伦理准则和道德判断的知识,不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职业责任,就不能很好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利益,也不能很好处理各种责任之间的冲突。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强对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口显重要。
但是就目前}fn言,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处十起步阶段,从专业教育的角度讲,这就为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课题一一工程伦理教育问题。近几来,虽然学术界对工程教育以及工程伦理探讨较多,但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工程与伦理的关系?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当代突出的工程师的责任伦理问题?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些问题不仅关系高等工程教育本身,ifu }_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持续发展和长久稳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十:(1>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必要性、以及该教育中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对面向和谐社会工程伦理教育的未来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其理论意义在十,它是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丰富和发展。C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at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对工程主体进行伦理教育?本论文通过对工程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后,将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因此,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十,对十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将提供了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将有助十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事业的发展。C3)从高校德育改革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 16号)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京发【2005 ] 13号),两个文件都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本论文的研究将与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架设一座相互贯通的桥梁:一方面,高校德育教育要面向专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学实践,也就是说,德育教育要结合专业实际,必须要走向专业伦理教育(如工程伦理教育、商业伦理教育、法律伦理教育、医学伦理教育等);另一方面,专业教育要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也必须借助人文社科中的专业伦理教育来进行。因此,在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育”一一“工程伦理教育”一一“德育教育”的教育模式,使高校德育更加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可见,本论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十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4)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唤工程伦理教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工程活动是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大问题,换言之,工程活动中人们必须要把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纳入到自己的视野,要求人类在工程活动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这就要求工程活动中的工程师着眼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守法自律,“凭良心办事”。本论文的研究对十培养21世纪具有工程良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的新型工程主体,促进工程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中文译著
【美」查}fn斯}E哈里斯迈克尔·S普里查德、迈克尔·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美]维西林和冈恩.工程、伦理与环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以色列)约瑟夫·本一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史怀泽(施韦泽).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
【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一一罗马俱乐部关十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二.中文原著
1.肖平.工程伦理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2.杜澄,李伯聪.工程研究(第2卷)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一一我造物故我在.大象出版社,2002
4.陈万求.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5.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唐丽.美国工程伦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7.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人民出版社,1996
10.刘则渊,土续棍主编.工程·技术·哲学一一2002年卷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 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1.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刘大椿等著.在真与善之间一一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三、外文原著
1 .Schizinger R Martin M W.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B oston:Mc Graw
Hill,2000.
2 .Rosa Lynn Pinkus,etc.:http://sblunwen.com/gcllwfb/Enginneering Eth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Hans Lenk and Matthias Maring (eds.).Advances and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unster:LIT,2001.
4. Kenneth K.Humphreys(ed.).What Every Engieer Should Know About Ethics.New
York: Marcel D ekker In,1999.
5 .Byron Newberry. http://sblunwen.com/gcllwfb/ The Dilemma of Ethic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4,(10).
摘要 5-7
ABSTRACT 7-9
第一章 绪论 13-2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15
1.1.1 选题背景 13
1.1.2 研究意义 13-15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8
1.2.1 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综述 15-17
1.2.2 国内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综述 17-18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框架 18-19
1.3.1 本文的目标 18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18-19
1.3.3 本文的框架 19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9-21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9-20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20-21
第二章 工程伦理教育概述 21-33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31
2.1.1 工程是什么 21-23
2.1.2 工程与道德 23-26
2.1.3 工程伦理学学科界定 26-28
2.1.4 工程伦理教育 28-30
2.1.5 国内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30-31
2.2 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31-33
2.2.1 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31-32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延伸 32-33
第三章 工程伦理教育何以必要 33-42
3.1 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一种现实的呼唤 33-34
3.1.1 目前我国创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33
3.1.2 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33-34
3.1.3 现代人才观需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34
3.2 工程师独特的社会角色 34-36
3.2.1 技术主体发展的四个阶段 34-35
3.2.2 工程师在当代的社会责任 35-36
3.3 工程师责任伦理的凸现 36-42
3.3.1 责任伦理的界定 36-37
3.3.2 责任伦理的凸现 37-42
第四章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中若干问题分析 42-49
4.1 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42-45
4.1.1 培养模式问题一:忽视工程问题的跨学科本性,造成学生视野狭窄 42-43
4.1.2 培养模式问题二:缺乏整体思维训练,学生难以处理工程伦理和决策问题 43-44
4.1.3 培养模式问题三: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特色 44-45
4.1.4 后果:高等工程人才缺乏伦理品质 45
4.2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缺失的深层体制原因 45-49
4.2.1 体制问题一:工程伦理教育缺乏制度的支持 45-46
4.2.2 体制问题二:工程伦理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 46-48
4.2.3 体制问题三:道德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附属物 48-49
第五章 塑造未来:面向和谐社会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途径 49-67
5.1 理念决定行动:工程伦理教育观念的转变 49-51
5.1.1 从边缘走向中心:现实的考量 49-50
5.1.2 从道德教育走向专业伦理教育,实现两者的结合 50-51
5.2 “我造物故我在”:确立以“责任”为核心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51-60
5.2.1 工程技术伦理 52-53
5.2.2 工程职业伦理 53-57
5.2.3 工程社会伦理 57-60
5.3 塑造未来:工程伦理教育方法的创新 60-67
5.3.1 从渗透教育到单独开课 61-62
5.3.2 从灌输教育到案例教育 62-64
5.3.3 从知识伦理到实践智慧 64-67
结束语 67-69
参考文献 69-73
致谢 73-74
附录A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4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