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服务供需研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44
论文字数:31600 论文编号:sb201301241041346102 日期:2013-01-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农村工作方针的调整,农村根据市场化发展需求开展了多种经营方式。全国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当前农业发展主要朝向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方向,不断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从根本上使得农业整体效益取得提高。在这一个过程中,信息化起着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在 20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发表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文件要求“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在 2008 年《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发表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件中还提出农业信息服务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从中央到省、地市县乡镇农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大力促进和支持三农的发展。
加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完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改善服务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还可大力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为我国顺利的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为农业大国,如果农业实现信息化,将会大力的推进农业的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农业信息化是解决城乡二元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二者统筹的重要结合点,它将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发展相对靠前,在 2006 年,分别建设和实施了浙江省农民信箱和万村联网工程。浙江省农民信箱由浙江省政府牵头,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省移动公司联手,面向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政府农业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农业科研人员建立了浙江省农民信箱。通过该信箱,农户可以在网上推销自己的产品,发布自己的待销售的农产品信息,企业可以在网上采购自己所需要的农产品信息,农民可以通过信箱免费获取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气象信息等,另外所有用户可以通过信箱相互交流,免费联络,该信箱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采用分级授权管理,从省农业厅到地级市农业局再到县级农业局以及乡镇农村层层都可以联系,相关的信息由管理部门审核后即可发布,同时注册农户可以将信箱和手机相互结合,通过手机可以直接接受农民信箱发布的各种相关信息。浙江省农民信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为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浙江省的各地区由于当地情况的不同,其在农信息化发展中仍然有着许多问题。以绍兴市嵊州市为例,嵊州市属于绍兴市下辖的县级市,近几年来,嵊州市农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中以长毛兔养殖产业、蔬菜种植产业、茶叶种植产业尤为突出。但是我们通过嵊州市 2008——2011 年间的统计年鉴以及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嵊州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单一,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农业资源闲置和农业资源人均不足的矛盾。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村信息化畅通程度不够。由于农村经济相对城市较落后,以及农村的科技业不发达,使得很多信息传递不到农户手中,造成了很多信息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够在农村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属于弱势产业,它的稳定性以及可操控性都很差。
我国的农户一般都是小生产主导,它相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而言,对农业信息以及有关农业的信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迫切需要这些对农业有着强有力支持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强农户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但是从目前嵊州市的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嵊州市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第一、农业信息供给方在调查农户需求信息的同时,对其了解还不够透彻,没有充分了解农户的真正需求。第二、由于调查结果与调查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供给方在提供信息时,不能够完善的提供给农户,未能充分满足农户的信息需求。第三、当前嵊州市农业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对相关农业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农业信息在传播和利用时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这方面看,嵊州市的农业信息服务还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信息服务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现代农业对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嵊州市农业信息化也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以应对农户需求和社会经济不断变化的课题。本文拟从嵊州市农业信息服务与供给角度出发,对该地农业信息供求之间存在矛盾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为农业信息化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三农提供有益的思路,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新的突破和发展。


2 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基于嵊州市农户信息服务需求的调查


农业信息服务需求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没有需求,农业信息服务的供给就缺乏生命力。本章主要在介绍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主体类型的基础上,基于嵊州市 120 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类别、需求强度、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来源等方面分析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并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了限制当前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主体
农业信息主要用来服务于政府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因此,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主体应该包括上述类别。由于不同主体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不同主体间对于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政府服务部门和乡镇机关需要的信息主要是相关政策性文件上级部门的通知等信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需要的则主要是关于农产品的供应信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需要的则主要是关于农产品的供求方面的信息,而农户需求的农业信息更多的则是气象信息和农产品价格信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生产单位,是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同时他们也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使用者和最终受益者。农业、农村、农民对农业信息服务需求,随着农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科亨(Kochen)曾将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划分为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和表达状态三个层次。对信息消费来说,支配信息占有行为的不是客观信息需求,而是主观信息需求,即处于认识和表达状态的信息需求,并且信息占有越多,信息需求越明确;反之,信息需求越明确,信息也占有越多。信息占有和信息需求的这种双重建构本质使得信息消费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增的特性,这也是信息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一大区别。


3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分析........................ 24-35
    3.1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主体类别 ........................24-25
    3.2 农业信息服务政府供给主体........................ 25-32
    3.3 嵊州市农业信息服务供给调查........................ 32-34
        3.3.1 提供的主要信息类别........................ 32-33
        3.3.2 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渠道........................ 33-34
    3.4 本章小结........................ 34-35
4 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35-40
    4.1 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 35-37
    4.2 供需双方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37-40
        4.2.1 供需双方沟通不协调........................ 37
        4.2.2 家庭小规模经营与服务部门........................ 37-38
        4.2.3 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意识没能........................ 38-39
        4.2.4 农户文化水平较低........................ 39-40
5 对策与建议........................ 40-43
    5.1 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农业信息服务部门........................ 40-41
    5.2 完善信息发布渠道,创新信息服务模式........................ 41
    5.3 广泛宣传教育,刺激农户的信息需求........................ 41-42
5.4 加强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 42-43


结论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农业信息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再加上劳动强度很大,这严重影响着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更无法谈起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做细做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为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加快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时应着重注意对其的岗前培训与后续教育,对农户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与农业信息宣传服务等,利用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并依托各种渠道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第二、在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对其相应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与福利待遇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优秀的,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到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促进农业信息专业化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稳定专业人才队伍,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梅.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技术策略探析[J].黑龙江大学学报:2009,16(2):47-49.
[2] 赵萌.秦皇岛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6,25(4)24-26.
[3] Sanford J Grossman , Oliver D . Hart . Anhttp://sblunwen.com/nygcsslw/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Econometrica,1983(51):7-45.
[4] Oliver D Hart,Bengt Holmstrom.Theory of Contracts,in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fifthworld congress,edited by T Bewley,Cambridge University,1987,(10):79-81.
[5] Bengt Holmstrom.Moral Hazard and Obser vability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74-91.
[6] James Malcomson.Work Incentive,Hierarchy and Internal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84(87):355-374.
[7] 李道亮.从概念中解读农业信息化[J].四川农业科技,2009,(6)12-15.
[8] 徐可英.21 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15-217.
[9] 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户增收[J].农村经济,2003,(6):57-59.
[10] 张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论基础[J].开发研究,2003,(2):3-5.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