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人口众多
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地区)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7%时,则该国家(地区)进入老龄化,若该比例超过 10%时,则是严重老龄化。千禧年来临之际,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10%,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增长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 岁及以上人口(11894 万人)占总人口(134091 万人)的比例为 8.87%,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统计,2019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17603 万人)所占总人口(140005 万人)比例达到 12.57%。仅仅 9 年时间,我国 65 岁以上老人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3.7 个百分点(如图 1.1 所示)。毫无疑问,我国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

....................
1.2 历年国家养老政策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死亡率在下降的过程中,生育率存在着逐步提高的水平,到八十年代,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开始介入,至此开始我国的高生育率转变成低生育率,这种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联,但政府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进,提速了转变时间[8]。
1994 年,我国发布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 年)》,自此我国的老龄事业从政策层面开始发展。表 1.2 是历年国家出台的养老相关政策文件[9-12]:

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在公共物品供给中起到了主导、决定性作用。通过以上政策文件可看出,国家发布的养老政策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规范了养老服务,同时也保障了养老业的有序发展。从 1994 年我国第一个老年工作文件,到 1996 年第一部老年法律;到十一五期间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上海市提出构建“9073”的养老格局,随后其他城市也相继提出;从 2001 年的每千名老人 10 张床位,到 2020 年每千名老人 35—40 张床位,政府一直在致力于丰富养老政策,为老年人增加了更多的政策保障,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术语界定
2.1.1 养老服务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和养老体系的建设,养老服务受到广泛关注。养老服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它包含很多学科,不同学科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老年人服务、为老服务出现较多。总的来说,养老服务是指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安享稳定的老年生活,而提供的一系列有利于老年人的服务,是政策措施和设施服务的总称,养老体系应该包含服务形式、内容、政策、管理等多方面[50]。
2.1.2 养老模式
养老伴随着人类的进程应运而生,尊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上我国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随着老龄化的加重、老龄人口寿命的提升、家庭少子化,家庭养老压力日渐增大,养老问题是我国现在及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养老的实质是代际交换,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决定了选择如何的养老模式[29]。社会由国家、社会、市场三个领域构成,养老服务为三方共同作用[51]。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1)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升华,它的形式是居家养老,其中家庭是养老的主要载体,社区养老设施提供服务,利用家庭服务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家享受丰富的晚年生活。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的养老服务提供者是社区,同时结合了社会机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主要由社区承担的一种养老方式。
(3)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享受老年服务,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由养老机构全面提供。
...................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理论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 1943 年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以下五个不同的层次:
(1)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从社会或他人获取的基本所需,如衣食住行等需要。
(2)安全需求
人们都希望自己安全得到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需要主要体现在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老年人有安全需求是希望自己在日常生活上能被照料,生病时能有所医治及被照顾,因此老年人会提前做出一些举措,如积累储蓄、抚养子女。
(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指人们希望在社交中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彼此尊重。老年人希望可以儿孙承欢膝下,还希望能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4)自尊需求
自尊需求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以得到别人的鼓励。老年人对自己合理定位,比如照顾子孙,与时俱进的参与到社会的进步中去,与此同时他人能够尊重自己。
(5)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所为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自我实现。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通常变现在对自己合理的定位,通过自己力所能及所做的事情,如照顾子孙、做家务等,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
3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的需求分析 ..................... 19
3.1 城市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需求 ....................... 19
3.1.1 老年人的分类................................ 19
3.1.2 老年人养老需求分类........................ 19
4 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给能力研究 ........................... 44
4.1 郑州市有关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的政策分析 ................. 44
4.2 郑州市典型社区养老设施供给现状 ........................ 45
4.2.1 养老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45
4.2.2 养老设施配置特征分析.............................. 46
5 基于 PPP 的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给能力提升 .......................... 53
5.1 PPP 模式的发展简介......................... 53
5.1.1 PPP 模式的概念 ...................... 53
5.1.2 PPP 模式的种类 .............................. 54
6 实施建议
6.1 健全扶持制度及监管体系
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制定优惠的政策,能使民间资本在准入时更好的实现对接,从而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新建的项目,可在税收优惠政策和土地政策上,政府给予相应的的扶持。成立专门的 PPP 项目管理部门,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项目进行贯穿于始终的监督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创立科学的投资回报体系;另一方面注意规避风险,对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和指导,对于一些社会资本参与方难以负担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国有化风险,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行政部门来负担,民间资本负担在建设项目运转的进程中产生的风险。再者,对于一些其他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双方应该共同分担。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详细的指标来进行监督管理。借鉴现在最热门的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让社区养老产品及服务的使用者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反馈和评价,对社区养老服务任何方面的负面评价与投诉,将成为政府行政部门对私营机构运行项目进行相应考核和费用是否支付的依据。同样,在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管理效率很低的情形下,依然可以参考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经验,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这样能提高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更加客观真实的反应出社区养老服务的品质。
........................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我国老龄化情况愈发严重、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是实现“9073”养老格局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供需的角度,分析了郑州市老年人的需求和部分社区养老设施供给,提出了基于 PPP 的郑州市社区养老设施供给能力提升的建议,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郑州市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社会的熏陶,他们的养老需求从单一化转变成多元化,更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并要求服务供给需要体现项目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质量高层化。又运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工具提取学者们对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关键词,结果表明学者们不但局限于老年人的具体的养老需求本身,还从多元化的角度去研究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问题,从模式的构建、资源的整合、适老化的改造、新兴科技智慧养老的运用都有涉及。两种方法的结合,得出更有多元性、前瞻性、专业性的养老需求。
(2)通过对郑州市典型社区的既有养老设施的调研,在设施规模、结构类型、空间分布、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由于实际配建中的种种原因,各设施达标率不尽相同;部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结构单一,仅有一些普通休闲娱乐活动室,或露天运动器材,缺乏更高层次及多元化的养老设施;部分养老设施的服务半径较大,存在着使用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些养老设施规划不合理,功能存在交叉,如餐厅和文体活动室在一起使用;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3)分析对于郑州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和供给能力,得出的结论是:供给能力不足、供需不平衡,具体体现在养老设施数量上不足、结构不匹配。建设社区养老设施,是“9073”的养老格局下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保障。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只靠政府公益性养老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财政投入过大、纯公益性岗位服务水平差。鉴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提倡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置的构建中来,采用 PPP 模式能够把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的优势结合并充分发挥出来,要在保证项目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协同效应;有望改善社区居家养老资金能力不足及服务水平较低等难题。从完善政策、如何运作、现有项目库的运作模式、养老设施的配套安排四个方面,研究了 PPP 模式下社区养老设施的运作模式。最后促进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运用 PPP 模式从以下五方面提出了建议:健全扶持制度及监管体系、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同项目选择合理的 PPP 模式、培养专业化水平的养老服务人才、“互联网+”与 PPP 模式结合共建智慧养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