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的工程硕士实践质量层析分析
导读:20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硕士学位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学位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专业学位教育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工程硕士就是顺应这种需要}fn产生的,其主要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十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十工程应用,主要是面向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为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目前,全国共有40个工程领域,218家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年招生5万余人,在学人数17万余人,以获得工程硕士学位者11万余人。工程硕士教育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高层次人才,增强了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不断被人们认识,强大的报考吸引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其强烈的社会需求,证明了其设置的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随着工程硕士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与培养领域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由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向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在下放工程硕士办学自主权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下放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必须有监督机制,必须处理好自主与自律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为了总结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有必要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如何建立科学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标准与评估体系成为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此背景下提出课题“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研究”,以项目管理领域的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针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对其培养质量评估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助十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长效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动态
从目标来看,学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学位,另一类是以“专业”实践为方向的学位。他们分别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和价值观念,即前者偏重理论和研究,是一种学术型学位;后者更重视实践和应用,是一种职业型学位。专业学位是在学位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分化}fn得到独立发展的,他是专业领域授子的学位的统称,是相对十学术学位}fn言的,两者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位授子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专业学位是根据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学位制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别,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属十专业学位教育评估的范畴,关十工程硕士培养研究的文献综述可以参考专业学位教育研究情况。
2.1国外专业学位研究情况
专业学位教育理论、评估技术以及方法,主要产生十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以及英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1>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始十19世纪20年代,当时哈佛学院为取得学士学位并愿意继续学习的毕业生开设了一些高层次的课程,被认为是研究生教育的开始。1908年,哈佛大学授子全美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至此标志着专业学位的正式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of需大量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具有高级学位的实用型专业人才,研究生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硕士学位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学位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专业学位教育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各种非研究性的专业学位性硕士学位,如教育硕士、企业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等专业学位。
随着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的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实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二战后美国专业硕士教育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支。具体体现在,在授子的硕士学位总数中,专业硕士学位比例不断攀升,其中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9%。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既体现在数量上的增加,也表现在专业门类的发展。如,文科专业硕士达到了121种,Ifn理科专业硕士达到了272种[fll。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的文硕士和理硕士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总的来说,战后初期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学位教育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支柱,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研究生教育处十主导地位。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近年来授予的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已占大多数。统计资料表明,1987年,全美硕士学位名称超过660种,其中专业学位占85%,学术学位仅占15%}2} o至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2000年度美国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数为78730人。目前专业硕士学位地位口益提高,一批新学科如自动化、遗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电子计算机等的发展赋予了专业硕士学位以新的生命力,专业硕士学位的不断发展引起了社会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2.2英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英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其产生可以追述到12世纪牛津大学的创办。但是,二战期间,英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研究生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二战后,随着英国经济逐渐恢复和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迎来的发展的机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战后,英国经济迅速恢复,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实用型的专门技术人才。同时科技知识的迅速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使原来本科毕业的在职人员出现知识老化的危机,他们需要在原有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扩充新知识,掌握先进技能,从}fn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样两个宏观和微观需求的背景下,专业学位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再次,缓解经费压力[m。战后英国高等教育由十“大众化”运动发展较快,高等教育经费支出迅速增加。经费的持续增长令政府感到不堪重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短,所需经费少,在经济困难时期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成为政府和大学解决经费短缺与培养高层次人才之间矛盾的最佳选择。专业学位的教育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得到了政府支持。建议研究生教育的扩展要转向专业学位研究生[m
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校开始大规模开设工商管理硕士项目,拉开了英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序幕。1990年伦敦商学院开设全口制MBA课程,桥大学、牛津大学分别十1991年和1995年开设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到1998年,英国授予的专业硕士学位涉及12个学科领域,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医学、商业管理、工程学科。2006年专业硕士在校生逾10万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向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2}
[2].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1
[4].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8
[5].药朝诚.英国MBA教学研究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 (2):8788
[6].温风媛.我国研究生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8991
[7]. M.Harkins.The Future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a Continuous Innovation Society, National Dissemnation Center,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February,2002
[8]. Pang-NingTan, Micheal Steinbach, VpinKumar, to Data Mining, Post and Telecom Press, 2005.
[9].张淑林.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教育,2005(6): 9一13
[10].土守清,土媛.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现状阴.项目管理技术,2007(5): 7780
[11].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教学课程与PMI开展认证合作[EB/OL], 02008-04-03 ) [2008-04-07],
[12].朱建伟,左显兰.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方案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1): 8992
[13].土允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之浅见阴.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3): 5659
[14].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
[15].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9): 44
[16].金海燕,林伟连.研究生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4):4557
[17].刘宝艳.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的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5年
[18].尹敏.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7879
[19]. Accrediting Commission for Seni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ASC.Hanhbook of Accreditation, 2001
[20].黄春霞.军队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硕士论文].重庆:第二军医大学,200年
[21].“关十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Zoos年,第五号文 件
[22]. Ahier, J. &Esland, G(eds.).Edueation,
Training and the Future Of Work. London:Rout-ledge, 1999
[23]. Conter.L.Voeational edue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 Comparative Stu由,London: RoutLedge,2003
[24].U.M.Fayyad, Gpiatetsky.ShaPiro, P.Smyth.The KDD Process for extracting useful knowledge from volumes of data.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6, 39(11):2734
[25]. KevinM.Oliver:Methods for Developing Construetivist Learning on the Web, Edueational Teehnology, 2000:11一12
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4
第一章 绪论 7-1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7-8
1.2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动态 8-10
1.2.1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情况 8-9
1.2.2 我国专业学位的研究现状 9-10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0-12
1.3.1 研究内容 10-11
1.3.2 研究方法 11-12
第二章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与培养质量评估理论 12-25
2.1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 12-16
2.1.1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介绍 12
2.1.2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现状分析 12-16
2.2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情况 16-18
2.2.1 指导思想 16-17
2.2.2 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 17
2.2.3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17-18
2.3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相关概念 18-20
2.4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相关理论 20-25
2.4.1 高等教育理论 20
2.4.2 教育评价理论 20-21
2.4.3 成人学习理论 21-23
2.4.4 职业教育理论 23
2.4.5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理论 23-25
第三章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体系设计 25-39
3.1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特性分析 25-27
3.1.1 影响培养质量因素分析 25-26
3.1.2 培养质量评估特性分析 26-27
3.2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指标设计 27-29
3.2.1 指标设计原则 27-28
3.2.2 评估指标体系 28-29
3.3 基于群组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29-34
3.3.1 层次分析法 29-32
3.3.2 群组层次分析法 32-34
3.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 34-36
3.4.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34-35
3.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35-36
3.5 培养质量评估具体步骤 36-39
3.5.1 明确问题阶段 36-37
3.5.2 建模计算阶段 37
3.5.3 分析结果阶段 37-39
第四章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实例 39-45
4.1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39-40
4.1.1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39
4.1.2 招生情况 39-40
4.2 华北电力大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 40-43
4.2.1 权重确定 40-41
4.2.2 模糊综合评价在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41-43
4.3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结果应用 43-45
4.3.1 评估结果的分析 43-44
4.3.2 培养质量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44-45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45-46
5.1 结论 45
5.2 展望 45-46
参考文献 46-48
致谢 48-49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9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