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工程建设项目优选及评价方法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1244 论文编号:sb2020020720570929411 日期:2020-02-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程硕士论文,本文梳理并总结了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系统地介绍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解释了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特色小镇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分别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这四大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发展主体是有区别的,也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孕育成长阶段、全面铺开阶段和提升质量阶段,在政府的引导下,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断纠偏纠错,坚持正确健康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政策背景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单纯的“增长主义”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1],发展过程中问题突出,例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资源过度集中,产业、资金、技术、人才高度集中在大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为此,我国政府不断强调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促进城镇转型,实现经济均衡发展。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2014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表明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针策略;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可以看出,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体现了我国对于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
2016 年,我国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在这样的时代及发展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一种新举措、新模式被提出来。2016 年 7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要培育 1000 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小城镇建设[2]。同年 10 月,我国发展改革委颁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阐述了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联系与区别,并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及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建议[3]。2019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9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文件中表明要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
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的,是我国政府的重要举措。我国已将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级的战略层面,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本省的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及计划,同时,中央及部分地方政府还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制定了资金支持政策。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当前阶段新型城镇化推进建设中最为突出的载体和呈现方式[4],它不仅能疏解大中城市的一部分功能,也能提高城市周边的综合承载力。一方面,特色小镇从特色产业发展出发,挖掘地方特色,促进产业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带动村镇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通过产业发展和经济提升来创造更适合人民长久居住、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活环境,从而吸纳劳动力,实现村镇振兴[5]。因此,对于特色小镇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是必要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现状
特色小镇的概念是我国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国外并没有明确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但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具备发展特色的小城镇,例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基金小镇、法国的格拉斯香水小镇、英国的温莎小镇等,它们合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进行特色产业发展,并带动了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外的小城镇建设及发展并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的理论及观点大部分都包含在城乡关系理论、农村发展理论、城镇体系理论、城市区域理论等相关的领域内。
结合特色小镇的特点,可以发现国外也有与特色小镇类似的发展模式的研究,例如城镇集群发展、农村与企业合作发展、农村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这些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和参考。Elizabeth Brabec 以纽约南安普顿镇为例,探讨了集群这一保护农田、开放空间和乡村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规划工具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集群发展对农业土地的维护具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小城镇集群发展的土地保护计划提出建议[6];Deborah  Stiles 和 Greg  Cameron 探讨了加拿大大西洋地区的企业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总结了该地区农村在过去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生态健康和经济可行的指导[7];Caroline Saunders 和 Paul Dalziel 以新西兰的一个农村为案例,探讨了小城镇政府人员如何利用“以资本为基础”的框架来规划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发展,即基于自身独特的资本来规划小镇的发展[8];T.  G.  McGee 提出发展的目的应该是增加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以产生社会变革,而不是将农村和城市分离,因此必须以统筹城乡规划取代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旧的划分,采用可持续的管理战略,创造可信赖的城市区域、城市和社会[9];Rod Bantjes 评估了节点发展理论在小城镇和农村的适用性,并模拟了建筑环境的密度、便利设施的分布以及旅行距离的相关变化,以 Antigonish 小镇为例,探讨了过去十年这三者的变化情况,其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改善小城镇或乡村环境的社会设施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规划[10];Gary  Bosworth 等人探讨了墨西哥农村小企业在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时,如何应对挑战,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1]。
图 1.2  技术路线图
..........................

2   特色小镇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  特色小镇的内涵
2.1.1  特色小镇的含义
为了探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促进地区经济转型的办法,浙江省政府于 2014 年创新性的提出了“特色小镇”的概念,2015 年 4 月,浙江省印发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对特色小镇的定义、培育要求、创建的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说明[31]。在浙江省政府的努力下,特色小镇建设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特色小镇这一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载体赢得了中央的充分肯定。浙江省的实践表明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中央在浙江实践的基础上,将特色小镇建设推向全国。2016 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并对特色小镇的培育要求、组织领导和支持政策进行了说明,自此,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
浙江省起初定义特色小镇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31]。考虑到政策背景不同、各地建设基础不同,2016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将特色小镇进一步细化为特色小(城)镇,并强调特色小(城)镇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初始常规意义上的特色小镇,另一种为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的特色小城镇。
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集聚了发展要素,且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3]。根据政策要求,这类小镇的规划面积一般在 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则要控制在 1 平方公里左右,其产业定位更为明确、文化内涵丰富,且小镇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相融合。例如浙江以金融产业为主导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以互联网创业为主导的余杭梦想小镇等等,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更为多样化,例如信息技术、金融经济、手工制造、商贸物流、农林牧渔、能源化工、生物医疗、科教文体等一系列产业[5, 32]。
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行政建制镇[3]。一般是指具备重要的地理位置、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相对比较集中、拥有一定的经济发展规模,同时在建筑、文化等方面有特色的村镇、乡镇。这类小镇规划建设一般涵盖整个镇区的面积,相比常规意义的特色小镇,其规划及建设面积更大,其产业类型主要有旅游发展型、农业服务型、工业发展型、商贸流通型、历史文化型、民族聚居型等,例如辽宁省盘锦市的赵圈河镇以及陕西汉中青木川镇等.
.............................

2.2  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
2.2.1  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
国内特色小镇概念的提出始于 2014 年,自 2014 年至今,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孕育成长、全面铺开和规范提质阶段。
(1)特色小镇的孕育成长阶段(2014 年 7 月-2015 年底)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浙江省的产业投资额不断下降,在 2014 年前后下降的尤为明显,浙江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巨大。2014 年 7 月,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首次提出发展建设特色小镇的想法,随后浙江省政府深入调研了特色小镇这一建设模式,并确定了其建设目标。特色小镇最早的出发点是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是经济转型的产物,也承担着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任。2015 年初,浙江省将特色小镇写入其政府工作报告中,4 月,发布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6 月,公布了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共包含 37 个小镇。2015 年底,中央领导对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及成果予以肯定[40]。
该阶段明确了“特色小镇”这一新兴概念的内涵,将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建制镇等发展主体区别开来,并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是要坚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企业为发展主体,遵循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浙江省不断提炼并总结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为特色小镇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和借鉴[41]。
(2)特色小镇的全面铺开与建设阶段(2016 年初-2017 年底)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实践引起了中央及各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2016 年初,国家发改委就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举行会议,讨论了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2016 年 7 月,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正式将特色小镇推向全国[2]。10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细化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并对其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3]。12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总结了近年来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及运营的经验,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42]。除此之外,国家政府会同银行发布了多项有关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
...................................

3   特色小镇项目评价优选指标体系 ...................................... 20
3.1   辽宁省特色小镇产业结构划分 ........................................ 20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22
4   特色小镇优选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32
4.1   网络分析法 ........................................ 32
4.1.1   优势度原理 ....................................... 32
4.1.2   网络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 33
5   案例分析 ..................................... 47
5.1   小镇情况介绍 .............................................. 47
5.1.1   谢屯镇 ............................................. 47
5.1.2   汤河镇 ............................................ 47

5   案例分析

5.1  小镇情况介绍
5.1.1  谢屯镇
谢屯镇的镇域面积为 192.5 平方公里,镇域常住人口 50186 人,镇区常住人口 35703人,地处大连市北部和瓦房店市西南端,距离瓦房店市区 50 公里,镇内道路网完善,交通非常便利。谢屯镇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休闲旅游、养老、渔业、设施农业、海盐业、酒业等产业,其中以休闲旅游业、养老业发展的最为迅速、产业的发展前景最为广阔,带动效益最为突出,成为了谢屯镇的主导产业。谢屯镇将休闲旅游产业与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互相带动,其中休闲旅游产业是按照“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将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运动等旅游形式集为一体发展建设,位于该镇的香洲旅游度假区,将温泉养生、农业观光、动物观赏、亲水嬉戏、休闲购物、美食体验等集于一体,满足了游客的多方面需求,吸引了大量游客。
2015 年,谢屯镇实现社会总产值 67.5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9030 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26800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7.73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5542 万元,游客总人次突破了 220 万人次,旅游业营业收入达 6.38 亿元,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周边餐饮、住宿、零售、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基础设施方面,谢屯镇目前有 1 座中心水厂,管辖村也都修建了供水管网,镇内的自来水普及率达 96%;公共服务方面,镇内建有中心医院、中小学教学楼、敬老院、综合文化站等,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将谢屯镇确定为休闲旅游和养老产业型特色小镇,建设并完善小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得谢屯镇辐射并带动更大的区域范围,促进其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
表 5.1  各个小镇的原始指标值
..........................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特色小镇作为国家提出的一种新模式、新举措,近两年在浙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全面推向全国,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热潮,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自身的特色小镇建设计划,并给予特色小镇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但通过调查发现,特色小镇的项目前期选择环节过于主观,在申报项目众多的情况下,上级政府往往难以客观地选出基础相对更加优良、发展前景相对更好、带动效应相对更强的小镇,而有可能选择特色产业不够明显、带动力较弱的小镇进行投建,这就容易导致资金无法尽快回流,小镇较难吸引商家企业入驻,对周边农村的经济带动力较差等问题出现,从而带来资源的浪费,无法达到投建资金利用的最优及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特色小镇项目的前期选择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及优选办法,本研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1)本文梳理并总结了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系统地介绍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解释了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特色小镇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分别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这四大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发展主体是有区别的,也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孕育成长阶段、全面铺开阶段和提升质量阶段,在政府的引导下,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断纠偏纠错,坚持正确健康发展。
(2)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及资金,且建设及发展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选取基础更加优良、发展前景更好的小镇进行优先发展建设,为了对申报的特色小镇项目进行客观的对比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政策文件和查阅相关文献,建立了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及类型会影响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类型,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将辽宁省当前可着重发展的特色小镇产业类型划分为工业型、旅游型、文化特色型、现代农业型四种,并制定了四种产业类型下的特性指标和适用于各个产业类型的共性指标,最终获得了完整的辽宁省特色小镇项目优选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共性指标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特性指标则需要各地区根据当地发展的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来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