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软件外包行业,是近几年迅速_起的一个行业,所谓软件外包,就是指对软件有需求的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伙伴,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活动。参与软件外包的双方分别是软件服务发包方和承包方。而本人研究的“软件外包企业”指的就是软件承包企业。软件外包企业迅速崛起首先是从在制造型企业中广泛应用的ERP系统开始,为制造型企业提供软件开发和维护服务,控制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随着软件技术的成熟,各种系统,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也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全面铺幵,而一些大公司,由于成本控制、管理风险等原因,IT部门慢慢从公司的某个部门,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外包公司,并随着市场的成熟慢慢发展起来,这就是目前较为成熟的软件外包行业。但是,近几年来,软件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则主要有赖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例如,网上购物平台,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即时聊天工具,大型网络游戏,支付处理平台,更有基于智能手机市场而随之发展的基于手机平台的软件幵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对于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软件外包行业的开发人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软件外包公司中大部分的发包方都是非软件企业,多数在制造业,银行,生物制药等行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技术的更新还是流程的变动都比较稳定,大多是使用C,JAVA, .NET语言开发,数据库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单一,通常是SQL, MYSQL,市场上拥有这些技术的人也相对较多,而近几年,软件外包行业的一部分主要客户来自于互联网交互平台企业和手机平台企业,由于它们本身就有非常好的技术环境和软件产品,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也是常变常新,往往要求供应商也必须使用最新的技术,在开发的过程中求新求变,另外,此类以出售网络应用服务为生的企业,对于客户的满意度要求也是相当高,这样的要求,无疑就拉高了一线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并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而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太快,导致市场上掌握某一技术的人员人数非常小,比如,云计算、Windows Mobile、Iphone、安卓等,形成一个个窄缝人力资源市场,对软件服务人员的招聘难度更是趋于白热化。因此,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软件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有了新的要求。
本次研究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行业迅速_起的大背景下,而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开发的广泛应用在近几年中尤为发展迅速,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云计算的应用己经走入世博会企业馆,以云计算平台开发的各种产品,纷纷展出,很多获得了国家的专利技术,在世博会中展出的产品是目前计算机领域最前沿的,虽然还没有变成走入每家每户的产品,但是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个趋势,将来谁掌握了互联网的最新技术,谁就能在软件行业站稳脚跟。另外,从2009年开始,苹果公司变成为了中国大陆消费者最为追捧的品牌,其移动通信产品Iphone、Ipad、I touch等基于移动平台开发,给了消费者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这个时代对于仍立足于软件外包这个行业的企业来说,无疑正在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样背景下,如果能建立起一套软件外包行业软件工程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将其运用于招聘、绩效等环节,将是有价值的。而研发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具有其应有的特别之处,胜任特征不仅要能反映一般技术类工作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的区别,还要体现出研发人员特有的鉴别性胜任特征和发展性胜任特征。所以,研发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不能再管理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或其他通用模型上生搬硬套。一直以来,软件外包企业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也就是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软件工程师,包括软件开发、测试、数据库维护等。对于软件外包企业软件工程师的胜任结构特征的分析,对于团队合作能力和交付能力的权重会比较高,而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以及软件工程师的个性特征的权重较低,通过这次的研究,希望能得出能顺应目前时代特点的、更加有实际操作和应用性的胜任特征结构,给当今的软件外包企业甄选、评定绩效以及涉及个人职业规划提供参考。胜任特征分析来源于美国,其各种模型主要是在美国的社会背景下得出的,直接拿来应用在中国的背景下,难免有其局限性,而胜任特征分析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管理岗位的,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的胜任特征,而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岗位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尤其在互联网、移动信息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既给软件服务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机会,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于软件服务行业来说,一个以“人”为企业最重要资产和资源的行业,一线软件工程师成为了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换言之,哪些企业能够有效地招人、留人、用人,哪些企业就能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2章胜任特征研究相关理论综述
2.1胜任特征研究的起源
胜任特征研究是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米兰(David.Mc-Clelland)教授于1973年提出的,当时,一般是通过传统的职位分析来确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培训和评价,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条件下所带来的新要求。1973年,麦克里兰博士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Testing for 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中,对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进行了批评,并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例如人格、智力、价值观等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而应回归现实,研究发掘那些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这样才能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胜任特征运动的开端。胜任特征的概念一经提出后,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对胜任特征的理解,汇总众多学者给胜任特征所下的定义,可以发现,对胜任特征的定义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特定工作相关;2)可以在特定工作中创造高绩效;3)包含一些个人的特征,如特质(traits)、动机(motives)、自我概念(self-image)、社会角色(social-role)、态度(attitude)、价值观(value)、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等。
第3章研究设计........... 9
3.1 主要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9
3.2 胜任特征编制流程........... 11
3.3 软件外包行业简介及现状分析........... 13
3.4 外包行业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分析........... 14
第4章数据分析........... 18
4.1 行为事件访谈........... 18
4.2 初试调查分析........... 27
4.3 正式调查分析........... 32
4.3.1 样本容量及特征........... 33
4.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3
4.3.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5
4.3.4 结论...........36
第5章研究结论........... 37
5.1 存在的不足........... 37
5.2 对未来的展望........... 37
结论
本次研究目的在于能够运用文献研究、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出软件外包行业软件工程师的胜任特征结构维度,通过文献研究和行为事件访谈的定性分析得出能够产出好的绩效的素质条目,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的定量分析,通过初次问卷的数据收集,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从而调整问卷结构,删除不合理不严谨的项目后,形成正式问卷,通过再次使用正式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多个素质条目进行降维,提取出导致软件外包行业软件工程师产生好的绩效的胜任特征因素,通过检测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来确保问卷本身的内容和结构都是符合要求的,最终得到外包行业软件工程师的胜任特征五要素结构维度,分别为:个性特征、客户服务意识、抗压能力、组织认同感和技术思维能力。而每个维度也包含多个素质要素,以个性特征为例,包含自信程度、灵活性、积极主动性、责任感等。
当然,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首先是样本量的限制,虽然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的数量基本能达到要求,但是由于目前只能取得某一个公司的样本,存在样本量不够多样化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适用于这个公司本身情况,以及业务模式相近、公司背景相近的企业,而相对整个软件外包行业来说,代表性会相对较差。其次是访谈技巧的高要求,行为事件访谈是本次研究非常重要的一块,但是访谈的技巧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的技能,虽然在访谈前,本人对访谈的经过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受访者不理解访谈的意义,在表述中担心自己的表达会对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产生了一种宁可多表达好的方面,而并非最真实的方面。而对于内向的受访者,因为时间的限制和访谈技巧的限制,也遇到无法深入挖掘、深入剖析的情况。如果以后有机会对这个课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我相信我会在以上两方面做进一步的改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程,隆翔.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三个层次.大众科技,2005 (12): 269-270
[2]赵西萍,周密,李剑,赵文红.软件工程师潜在胜任力特征实证研究,2007,28(5)
[3]钟孟光.华为的研发人员管理.才资源开发,2005 (7): 43
[4] McClelland D C. 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http://sblunwen.com/rjgcslw/ wit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9) : 40 – 50
[5] 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Psychologist, 1973, 28:1-14
[6] Burgoyne J.GThe competence Movement issues. Stakeholders and ProspectsPersonnel Review, 1993,22(6) : 6-13.
[7] Parry, S B. Just What Is a Compente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Training,1998(6) : 58-64
[8]吴孟捷.胜任力特征内在关系初探.技术经济,2003 (8): 14-16
[9]王肖婧.麦克里兰的素质模型.管理学家实践版.2009(3)
[10] Spencer,LM & Spencer,S M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 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