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级工程师工作倦怠心理作用与管理的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xxsc 点击次数:185
论文字数:6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01259075965 日期:2013-01-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IT(hiformation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随之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IT产业,它包括计算机、软件、通讯、微电子、视频网络等相关领域。IT产业目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工程师所形成的智力资本是IT产业的核心资本,软件工程师是指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开发、测试、实施和维护角色的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往往代表了整个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们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典型的新兴知识型职业群体代表。IT产业发展速度快,产品技术更新快,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师具有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活跃的思维等。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软件工程师日益地感受到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要求的提高等所带来的工作压力的加大。如果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与缓解,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工作倦怠被视为现代生活的疾病,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通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员工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另一项对北京市447名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59.5%的人己“有较明显倦怠倾向”[2]。
2004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一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题为《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参加调查的人中(4000人),大约70%的人存在着工作倦怠现象。实证研究表明,工作倦怠对个体、组织、家庭和社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诱发和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症状和身心疾病,其中比较明显的包括焦虑、压抑、头痛、失眠、低自尊等,甚至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等,并会伴有行为反应,如嗜烟、酗酒、脾气暴躁等对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低下、消极怠工、缺勤、高离职倾向和高员工流动率等;对家庭和社会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高工作倦怠的个体社会交往倾向会减少、疏远家人和朋友,较严重时可能会产生攻击他人和自杀等极端行为。因此,如何发现、预防、缓解员工的工作倦怠,成为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日益关注的课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也认识到,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缓解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倦怠,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增添活力和创造价值,成为了人力资源研究者开始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倦怠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国外学者研究工作倦怠时间较早,在理论和应用方法上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国外的很多公司己经在使用工作倦怠模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并且从中受益。而我国关于工作倦怠方面的研究时间较短,目前关于工作倦怠所进行的研究和应用也多集中于各服务行业上,而对技术人员的工作倦怠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我国软件工程师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目前引起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如何预防和缓解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倦怠进行理论探索。

1.2研究意义
对企业来说,掌握着核心技术的软件工程师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软件工程师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是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关键。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我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倦怠影响因素模型,探讨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l)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据,它分别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人员选聘、人岗匹配、员工培养以及员工的激励与保留等各个模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及有效的管理方法。(2)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员工确定自己是否有工作倦怠的情况,分析引起工作倦怠的原因,从自身出发积极进行调整,预防和缓解工作倦怠的发生来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系统地梳理了工作倦怠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对工作倦怠研究的兴起、工作倦怠概念的界定及其主要内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模型及其干预等与工作倦怠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
第三章是我国软件工程师作倦怠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制出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将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由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出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关系结构。
第四章是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首先,根据文献回顾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其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验证工作要求及工作资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再次,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与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分别进行相关分析,从微观上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最后,分析我国软件工程师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差异性。
  
  1.4 研究方法 ........................14-17
第2章 文献综述 ........................17-29
    2.1 工作倦怠研究的兴起 ........................17-18
    2.2 工作倦怠的概念描述及测量 ........................18-20
    2.3 工作倦怠影响因素模型 ........................20-23
    2.4 工作倦怠的干预 ........................23-24
    2.5 国内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24-27
    2.6 研究评述 ........................27-29
第3章 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问卷设计 ..................29-39
    3.1 问卷设计基础 ........................29-30
        3.1.1 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29-30
        3.1.2 问卷设计的实践基础 ........................30
    3.2 问卷的形成........................ 30-31
    3.3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39
        3.3.1 调查对象 ........................31-32
        3.3.2 量表信度分析 ........................32
        3.3.3 量表效度分析 ........................32-39
第4章 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39-53
    4.1 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关系结构 ...................39-40
    4.2 研究假设 ........................40-41
    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1-43
    4.4 工作倦怠影响因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43-48 
    4.5 我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倦怠各要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48-51
    4.6 假设检验汇总 ........................51-53
第5章 研究成果在东软集团的应用 ........................53-59
    5.1 东软集团简介 ........................53-54
        5.1.1 东软集团自然状况 ........................53
        5.1.2 东软集团的人才理念 ........................53-54
    5.2 东软集团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54-55
        5.2.1 调查问卷汇总 ........................54-55
        5.2.2 访谈结果汇总 ........................55
    5.3 东软集团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管理建议 ........................55-59

结论

本文以北京、沈阳、青岛、深圳、长春和大连的相对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工程师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发放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等多种渠道,收集调查问卷项目,编制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并分析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具体结论如下:
(l)工作要求对工作倦怠具有正向影响,工作资源对工作倦怠具有负向影响,并且工作资源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大于工作要求。
(2)影响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要求和资源两方面。其中工作要求包括:工作一一家庭冲突、角色冲突、工作过载、技术变化性工作资源包括:职业发展、团队合作、组织公平、福利待遇、组织支持、绩效反馈、学习机会。
(3)通过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我国软件工程师中女性比男性在成就感低下方面严重。3年以上工作年限的我国软件工程师在成就感低下方面高于其他工作年限的我国软件工程师。本科学历的被试者在情感耗竭方面高于其他学历的被试者。情感耗竭在婚姻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未婚员工的得分高于已婚员工。工作倦怠的研究目前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在这个领域中,每个应用者和研究者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术语、方法和研究结果难以统一。

参考文献

1.许燕.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新民晚报,2004.8.24,
2.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2004.1.1
3.MaslaehC,MarekT(edu)ProfessionalBurnout:ReeentDevelopmentsinTheoryandReseareh,WashingtonDC:Taylor&Francis,1993.1一16.
4.李萍.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员,成都:四川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7.
5.波特·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卜作人员的管理.第2版.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0.
6.Kalker,P.Teaeherstressandburnout:CausesandcoPingstrategiesfJ].ContemPoraryEdueation,1984,56:16一19.
7.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I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车文尊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5
9.陈加洲.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与管理对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BakkerAB,DemeroutiE,SehaufeiWB.ValidationoftheMaslaehBurnoutInventory一GeneralSurvey:aninternetstudy.Anxiety,StressandeoPing,2002,15(3):245一260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