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33 论文编号:sb2021081413013936908 日期:2021-08-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08—2017 年各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碳排放量较高的省份是浙江、江苏、河北,其中浙江省年均碳排放量为 26549.41 万吨,排名第一;海南和青海年均碳排放量低于 500 万吨,为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较低省份,其中海南省年均碳排放量为 311.3 万吨,全国排名最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愉悦的生活享受,但这种愉悦生活的背后却隐藏着大量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 CO2 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国际社会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以避免全球变暖继续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发达国家采取措施承担减排责任,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资金支持以应对全球气温升高。2009 年《哥本哈根协议》重申对抗气候变化的政府意愿。2019 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2019 年排放差距报告》,呼吁各国做出更多贡献以减少碳排放。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问题。据统计,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排放总量贡献约为 30%,减排压力巨大。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减排责任,2021 年 1 月《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要求,2025 年碳排放强度要明显降低,要在建立高效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求发展。2021 年 3 月,“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中再次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单位 GDP 能耗与 CO2排放分别降低 13.5%和 18%。
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最大来源,而建筑业始终是中国能耗最大的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为建筑业提供了需求环境,使得建筑业能源消耗增加,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建筑业除终端能源消耗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之外,建筑产品消耗大量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等,均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预计至 2030年,中国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将占中国全社会碳排放量的 30%。中国政府多次对建筑业节能减排做出要求,显示出建筑领域减排决心。在《“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要推动绿色施工方式和绿色建材的使用,减少建筑业碳排放。“十四五”规划同样要求深入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减少碳排放。
......................

1.2 研究意义
建筑业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推动建筑业减排对中国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作为建筑业经济产出与碳排放之间的重要衡量指标,应准确测算以帮助识别当前各省建筑业碳排放情况。
理论意义:丰富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理论。将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超效率 SBM 模型,避免了传统 DEA 中碳排放量指标处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同时,运用超效率 SBM 模型可以对有效决策单元进一步评价,碳排放效率测算结果更加准确。
现实意义:(1)客观认识各省建筑业碳排放差异情况。对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考虑了建筑业资本投入、经济产出和碳排放等要素,不再仅关注于碳排放总量大小,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各省建筑业碳排放差异情况。同时有助于对省域建筑业整体发展水平做出判断,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方向;(2)为制定建筑业减排政策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经济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等,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为减排措施制定提供支撑,避免不合理减排政策的制定。
图 1-1 技术路线图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碳排放
《京都议定书》认为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CH4 及 N2O 等六种。这些气体可以长期留存,并吸收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在所有温室气体中,CO2 排放占比约为 76.7%,对全球气温升高的贡献比也最大,约为 25%。因此,过度二氧化碳排放是温室效应形成的罪魁祸首。文中碳排放仅指建筑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简称为建筑业碳排放。
2.1.2 碳排放效率
碳排放效率研究的是经济产出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碳排放效率的认识首先要基于经济效率的认识。经济效率包括两种,一种是配置效率,是指在决策单元投入要素不变、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要素配置,实现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能力。另一种是技术效率,通常从产出和投入两种角度定义。产出角度下,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既定的技术水平和投入要素带来的实际产出与理想产出比。而在产出一致的情况下,要素的理想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称为投入角度下的技术效率。两种定义的实质均是实际值与最优值的比较。
碳排放效率主要是指技术效率,即实际经济产出、二氧化碳排放与理想经济产出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比较。将资本、劳动力、能源消耗等纳入投入要素之中,评价决策单元各投入要素一定时,实现最大经济产值,最小二氧化碳排放的能力,这种碳排放效率的定义是基于全要素框架下的碳排放效率。另一种是单要素碳排放效率,以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之比表示,对生产水平的反映不够准确。文中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是建立在全要素框架中的碳排放效率。
表 3.1 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计算相关数据
表 3.1 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计算相关数据
............................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率理论
最简单的生产率理解是生产过程中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在生产率测算过程中,如果仅考虑经济主体产出指标与单一投入指标之间的关系称为单要素生产率,反映了该投入指标的生产能力。如果同时考虑经济主体多个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之间的关系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框架往往包含多个要素,而单要素生产率只涉及其中某一投入要素,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相对片面,效率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同时,在单要素生产率评价中,提高某一要素生产率,必然会伤害其他要素的生产率,不符合帕累托改进思路。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多种要素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包括有形生产要素和无形生产要素,更能表现生产活动的实质,也是近年来学者运用较多的经济增长评价工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又称为技术进步率。经济学家丁伯根认为在物质资本、劳动力两个有形投入要素之外,还需加入其它要素来表达经济效率,这种其他要素被视为广义的技术进步。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认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贡献仅占一小部分,将两者的贡献剥离,其他部分经济增长则来自于技术进步,并称之为“剩余”。这种去除有形要素之后的“剩余”带来的经济增长就是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剩余”包括了技术升级、制度革新等多种因素。如果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数量在两个时期中并未发生变化,那么产出发生的任何变化都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反映。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反映了经济生产中的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同时使用时所达到的总体开发利用效率。文中对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研究是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中展开。
......................

第三章 建筑业碳排放量研究....................................13
3.1 建筑业碳排放量测算.....................................13
3.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13
3.1.2 建筑业碳排放量测算模型建立.........................14
第四章 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研究.............................23
4.1 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测算.................................23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23
4.1.2 碳排放效率测算模型建立................................24
第五章 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研究...............................36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36
5.2 模型建立..............................38

第五章 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现有对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选择主要从建筑业外部环境和建筑业内部考虑。外部环境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考虑较多,内部则重点在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水平。为更合理选择影响因素,对部分学者的研究整理如下:
表 5.1 部分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选择
表 5.1 部分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选择
参考以上研究和其他文献,外部因素选择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内部因素选择职工薪酬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费结构及所有权属性。各指标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如表 5.2 和表 5.3 所示。
(1)经济发展水平(ED):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并调整为以 200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作为地区实力的判定,不仅可以为建筑业提供更多资源,影响建筑业的发展,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该地区科技水平,进而对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
(2)城市化程度(UR):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表示。城市化程度提高会推动建筑业发展,增加建筑产品需求,消耗大量建材,增加碳排放量[51];但也有研究表明城市化能促进技术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建筑业碳减排有正向作用。
(3)环境规制程度(ER):以政府环境保护支出占地区 GDP 比重表示。参考陈维民[52]研究,选取成本投入角度衡量地区环境规制程度。有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有倒逼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企业节能、治污减排以及生产工艺方面的创新[53],从而有利于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建筑产品需求不断增多,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阅读,首先采用 IPCC 碳排放系数法对 2008—2017 年中国 30 个省份建筑业碳排放量测算和分析;其次采用超效率 SBM 模型,测度各省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并分析省域间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从空间角度选择时间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08—2017 年各省建筑业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碳排放量较高的省份是浙江、江苏、河北,其中浙江省年均碳排放量为 26549.41 万吨,排名第一;海南和青海年均碳排放量低于 500 万吨,为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较低省份,其中海南省年均碳排放量为 311.3 万吨,全国排名最低。
全国建筑业碳排放总量整体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碳排放总量从2008 年 98321.31 万吨上升至 2012 年 321946.96 万吨,2011 年增长速度最快,达到 80.28%;2013 年至 2017 年呈波动下降,2017 年下降至 192407.76 万吨,2013年下降最快,相对 2012 年,下降了 32.67%。从三大区域差异来看,2012 年中部地区碳排放量超过东部,其余年份建筑业碳排放量均表现为东部最高、西部最低状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建筑业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变化趋势相同,表现为先增长后波动下降状态,西部地区则为波动增长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
各省建筑业碳生产率中,上海市年均碳生产率全国排名最高,为 2.03 万元/吨,贵州省年均碳生产率排名最低,为 0.33 万元/吨。全国建筑业碳生产率整体为增长状态,由 2008 年 0.69 万元/吨,增加至 2017 年 0.85 万元/吨。东部和中部地区历年碳生产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波动增长。东部地区增长幅度最大,2017年碳生产率达 1.10 万元/吨,相对 2008 年增长了 35.8%;西部地区各年碳生产率相对稳定,但基本维持在 0.60 万元/吨以下,处于较低水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