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当代建筑形式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54
论文字数:36420 论文编号:sb201406041131529809 日期:2014-06-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民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同时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步伐也以大幅度的速度前进。弹指一挥间,各地的新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城市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众多城市的新兴建筑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出现单调、呆板、毫无特色的趋同现象,严重缺失其应该具有的地域性建筑文化风貌。如今的城市中不乏千篇一律的“国际式”的钢筋混凝土方盒子,虽然偶有一些“标新立异”的变化,也显得孤立浅显,与旧有建筑之间的关系生硬,更丧失与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机联系。我国在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过程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建筑的认知是不同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认知往往决定建筑的命运。当一些古旧建筑在尚未被认知却已然香消玉损时,作为建筑界一员的我们不得不进行反省及深思。现亟需将一些被忽视的、被错误认识的和有待开发的建筑整理出来,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力量,最终使其与城市融于一体。在我国的大中小型城市中,延边自治州的延吉市可谓是极其特殊的一个。延吉市是我国朝鲜族人民聚居的城市之一,是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州府驻地。这就决定了延吉市城市的面貌势必带有朝鲜族浓厚的民族风情,是其它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达到的。延边朝鲜自治州地理位置特殊,东与俄罗斯祁连,南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北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接壤。延吉作为自治州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建筑的形式特征不仅蕴含着本土民族文化风情,同时也带有其周边地域文化特色。上述背景因素皆为本文对延吉近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线索与灵感。
…………


1.2 课题研究内容


1.2.1 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以《延吉市近代建筑形式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题,旨在对延边地区较为典型且具代表性的延吉市近代建筑进行研究,并以近代延边地区的历史格局为背景,以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的文化视角为线索,参照现存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展开讨论。对同时期相同类型、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相同类型的建筑物及其建成环境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描述延吉市及其建筑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挖掘建筑表象背后深层的、隐含的文化信息。并试图阐明建筑的形式特征与文化、经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上述宏观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中文章阐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确定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以综述,并对本论文相关概念做以解释。第二部分中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梳理延吉近代的形成发展及规划变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吉市城市面貌的总结与分析,找出延吉近代城市形成与建设的脉络,为之后对建筑物形式的分析和论述进行铺垫。第三部分对延吉近代建筑形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近代建筑和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对建筑和环境进行系统解读。第四部分针对风格构成多元化的延吉近代建筑在空间组合布局、外观形态、平面功能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主要分析内容,对不同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建筑物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论述延吉市的近代建筑是如何与社会、历史、民俗、文化交织在一起并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


第2章 延吉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1 延吉城市的起源
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是我国朝鲜族人民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也是延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片大地上生息活动。后来,从事狩猎和耕种的部落,逐渐向图们江、牡丹江、绥芬河一带分布,渐渐形成了依山傍水的村落格局。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祖先就用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开发了这片土地,并创造了灿烂炫目的古代文化。(图 2-2)据古代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延边地区的人类是秽貊。汉时,北沃祖活动在南至图们江,东至东海,北至兴凯湖一带。公元前 27 年高句丽灭沃祖,在珲春境内置“栅城”。《三国史记》载:“太祖大王五十年(100 年)秋八月,遣使安抚栅城。”[7]如今延吉市长安城子山城址、和龙市长仁江北古墓群,均为高句丽遗址。668 年,唐灭高句丽。698 年,大祚荣起兵反抗唐朝,以今敦化镇附近为据点,当年建立震国,建都于今敦化敖东城。713 年,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为改为渤海国,为唐朝藩国。渤海国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今延边地区均属渤海国境地。在敦化市敖东城、和龙市西古城、珲春市八连城及其他许多地方,已发掘多处渤海遗址和墓葬,出土壁画、墓碑、石刻、金饰品等珍贵的渤海文物。916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 年改称辽,建都于临潢,于 926 年灭渤海,延边一带属契丹皇太子倍下的东丹国。后东丹国迁都,强迫延边地区渤海人移居,于是女真族便聚居起在延边及其周边地区。后又经历辽、金、元三朝的争夺.1388 年明朝平定整个东北地区,并在东北先后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等。1949 年,设置奴儿干都司,此时的延吉隶属于奴儿干都司。1616 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即大汗位,世称后金。1635 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 年改国号为大清。在努尔哈赤时期,延边地区已隶属于后金的统治之下。
…………


2.2 延吉城市的早期发展


2.2.1 城市的兴起
从 1714~1911 年延边军政机构设置了珲春协领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延吉厅同知衙门、吉林东南路兵备道员公署等,从《延边军政机构》设置表可以看出。政府不仅需要大量财力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以支撑。如前所述,清廷对图们江以北的朝鲜垦民实行剃发易服的同化政策。该地区的土地有越垦和招垦之分。越垦区是指由朝鲜垦民开垦的土地,只有归顺清政府统治的朝鲜人才享有土地所有权。所以一些为了生计的朝鲜人,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国籍来归顺朝廷。1891 年,珲春招垦总局迁至南岗,并将哈尔巴岭以东的广大地带归南岗抚垦局管辖。招垦局改为抚垦局以后,垦民日增,人烟日稠,及至以抚垦局为中心,逐渐形成小镇。事务的渐渐繁重,已非远在珲春、敦化的机构所能管束。为了加强管理,1902 年 11 月,在局子街设延吉厅同知衙门。置抚民同知一员,隶属于吉林分巡道,同时裁撤抚垦局;在和龙峪设分防经历衙门,置分防经历一员,为延吉厅所属。原珲春副都统所兼理民政事宜,由延吉厅管理。由此,延边地区的政治管理中心从珲春渐移至延吉。(图 2-7)延吉厅的设立,除了移民人数的增加,人事渐杂的原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中朝两国在边界和朝鲜移民问题纷争一直纠缠不清,亟需建置管理机构对朝鲜移民进行行政管辖,以此来与朝鲜进行外交斡旋。
……………


第 3 章 延吉近代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 ..... 29
3.1 中原文化的传承 ........ 29
3.1.1 中原文化的浸染 ....... 29
3.1.2 儒释道思想的印刻 ......... 31
3.2 日本建筑文化的植入 ...... 35
3.2.1 殖民思想的表现 ....... 35
3.2.2 政治需求的体现 ....... 38
3.3 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 ...... 39
3.3.1 稻作文化的影响 ....... 39
3.3.2 宗教信仰的影响 ....... 43
3.4 本章小结 ........ 44
第 4 章 延吉近代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构成 ....... 45
4.1 清末崇洋思想与“中华巴洛克”......... 45
4.1.1 崇洋思想的表现 ....... 45
4.1.2 “中华巴洛克”的盛开....... 48
4.2 现代风格与古典样式的并行 ...... 51
4.2.1 现代建筑的引入 ....... 51
4.2.2 古典样式的复兴 ....... 53
4.3 宗教建筑的多样性 .... 54
4.3.1 本土宗教建筑 ..... 54
4.3.2 西洋宗教建筑 ..... 56
4.4 “满洲式”建筑的形式特征...... 57
4.4.1 建筑形式的视觉特征 ..... 58
4.4.2 建筑形式的文脉与象征化 ......... 59
4.5 本章小结 ........ 61


第4章 延吉近代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构成


4.1 清末崇洋思想与“中华巴洛克”
在延吉,1907 年局子街设吉林边务督办公署。1909 年延边将领吴禄贞修建的边务督办公署建筑竣工。原有建筑群规模较大,占地 290 亩,原有 221 间房屋,分南、北两大院。除现存的南大楼外还有北楼、办公厅、大堂、花厅、青砖瓦房等建筑,南大楼建筑在屋顶形式和建筑装饰上带有中国传统建筑,但与京师建筑不同的是,在材料使用和窗门洞口砌砖方式等方面已然出现了西方洋风建筑的构造形式。边务督办公署楼亦称道尹楼、戍边楼,是一座二层小楼,体量不大,平面呈长方形。开间为 5,进深为 2。东西长 20.8 米,南北宽 18.6 米。墙体以青砖与红砖相间砌成的厚重外墙,类似于英国的传统砖工技艺。四周以柱围合成出廊,从出廊形式上可以看出该建筑是极重要的,在原建筑群中应是主要建筑物。(图 4-2)从色彩方面来看,延吉边务督办公署楼整体颜色偏灰暗,在重新粉刷之前,有饱经沧桑的风尘感。现周围廊柱已涂红,栏杆涂为墨绿色,檐下和椽子也已形成红绿相间的形式,柱间的额枋装饰也被涂成红色和蓝色,窗框为深红色。细部装饰上,附带了多处传统建筑的做法,如雀替、栏杆、望板等,清朝后期被繁复使用作为装饰的木质斗栱在这座建筑上并未见到,取而代之的是在窗的两侧用砖拟成的斗栱装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该建筑所建年代的结构技术已非常发达,近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加上砖材料的使用,已无需木质构材进行复加,所以传统建筑中常规的木材并未过多使用。但是虽然时代已从封建社会进步到民国,人们心中传统建筑装饰的遗痕尚未完全消除,又由于是对行政机构建设的缘故,其形制势必要体现官家建筑等级之高,故在砖墙上用砖砌出斗栱的形状以表明建筑的身份地位。开口处多见的拱券,可明显见其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图 4-3,4-4,4-5,4-6)
……………


结论


延吉地区作为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聚居地,其地域民族性的独特决定了其近代建筑的历史发展与其它地区的不同。回首这个地区百年历史,品味浓郁边疆文化,感慨世间斗转星移、沧桑多变,需要我们探寻和继承的精髓实在是太多太多。往日的老街旧舍今日已经依稀难寻。旧时的“烟集岗”、“局子街”、“间岛市”早已变得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但屏气追思,我们发现旧事物不会完全湮灭,它将以另一种形式和面貌寄存在新兴事物之中。因为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有所发生、有所发展、有所消亡的。同时,消亡了的东西,又部分地寄存在后来再生产的东西中,不管你怎么分类,那些共通与特殊的东西总会貌似地存在着。本文在分析延吉市历史背景对其城市崛起和建设的影响之后,总结了延吉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朝鲜半岛文化和日本文化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延吉近代民居建筑受到中国儒教的伦理观、自然观的影响,受到朝鲜半岛炕居文化和传至日本佛教生态观的影响。在公共建筑中则受到伪满时期日本当局的殖民需求和政治需要的影响。一方面,文章举实例来证明文化对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试图表述出形式中可能蕴含着的多种人类文化。从近代建筑的形式特征方面看,文章归纳了延吉近代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构成,主要分析了公共建筑的魅力与风采。阐述了清末民初崇洋思想、“中华巴洛克”、古典复兴等风格的涌入与建筑体现,在小体量公共建筑中,则以变化了的草原式住宅风格为典范。在总结伪满洲国最核心的特色形式特征的基础上,论证了伪满时期延吉建筑的形式是以其特殊时期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语义性符号作为视觉表现的观点。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