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工程创新型改革科技人才教育与实践潮流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72
论文字数:46400 论文编号:sb201208142016002024 日期:2012-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CDIO工程创新型改革科技人才教育与实践潮流


导读:CDIO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全面的实施指引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极具可操作性。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绪论
1. 1选题背景
    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看,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趋势。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教育创新”的概念,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和目标〔0。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既有各自的特质,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作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和创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过程。一方面,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另一方面,教育创新又会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推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工程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己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提高本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各国都相继进行了工程教育改革,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CDIO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CDIO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z7。基于CDIO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是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又是教育创新成果的一种体现。
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CDIO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全面的实施指引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极具可操作性。采用CDIO模式可以改善阻滞创新的各种现实教育表现,如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和苛严管束式等,突破传统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搞好了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现实意义:以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基于CD工0对创新教育进行研究,将系统生命周期的基本原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作为工程教育的背景,以开发学生具备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和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人才为主,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教育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李外流.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浅谈高师院校的教育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9 (9):73.
[2]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
[3]何咏瑞.创新教育研究观点综述〔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92-95.
[4]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熊吕茂,薄明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1 (1) :50-52.
[6]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余祥庭,李晓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 (10):92-94.
[8]武艳丽,李淡,程鹏.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 (4):117-120.
[9]钟春玲.拔尖创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 (2 ):104-107.
[10〕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11] CDIO基本信息.CDIO在中国.
[1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 (5) : 16-19.
[13〕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5):78-87.
[14]傅静.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5」唐奇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以CDIO方式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08.
[32] Edward F Crawley.The CDIO Syllabus:A Statement of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g[EB/OL].
[33] Torance,E.P.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Four Grade Sharp in Creativity[J].Gifted Child Quarterly,1968(12):195-199.
[34] R. J .Sternberg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89-212.
[35] Runco, M. A.,Plucker, J. A,&Lim,W.http://sblunwen.com/gclw/.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integrity of a measure of ideational behavior[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1,2000/2001(13):393-400.
[36] Feist GJ.A structural mode of scientific emine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3, 4(2) :366-371.
[37] Lubart, T. I. &Sternberg, R. J. In S. M. Smith, T. B. Ward&Ronald, A. Finke (Eds.).The Creative Cognition Approach[M].Cambridge:MIT Press,1995:271-302.
[38] The 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 (CBI),Innovation Survey 2005, London, Author, 2005.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4
    1.1 选题背景 8
    1.2 研究意义 8-9
    1.3 研究现状综述 9-12
        1.3.1 创新教育的相关研究 9-10
        1.3.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10-11
        1.3.3 CDIO研究现状 11-12
    1.4 研究方法 12-13
        1.4.1 文献研究法 12-13
        1.4.2 比较研究法 13
        1.4.3 个案研究法 13
    1.5 创新点 13-14
2 "做中学"与CDIO 14-28
    2.1 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 14-16
        2.1.1 "做中学"的涵义 14
        2.1.2 "做中学"的起源 14-15
        2.1.3 面向"做中学"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15-16
    2.2 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成果 16-24
        2.2.1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概况 16-17
        2.2.2 CDIO理论基础 17-19
        2.2.3 国内外CDIO实践 19-24
    2.3 关于CDIO的思考 24-28
        2.3.1 更新教育理念 24-25
        2.3.2 CDIO的特点 25-26
        2.3.3 实践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26-28
3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CDIO 28-39
    3.1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28-33
        3.1.1 创新教育的内涵 28-29
        3.1.2 创新教育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9
        3.1.3 CDIO大纲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29-33
    3.2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3-34
    3.3 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34-39
        3.3.1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34-35
        3.3.2 当前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5-36
        3.3.3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 36-39
4 CDIO与创新教育融合体系的构建 39-46
    4.1 培养方案 39-40
    4.2 课程体系 40-41
    4.3 教学模式 41-43
        4.3.1 教学体系 41-43
        4.3.2 教学方法和手段 43
    4.4 环境建设 43-44
        4.4.1 硬件环境建设 43-44
        4.4.2 软件环境建设 44
    4.5 评估体系 44-46
        4.5.1 学生评价 44-45
        4.5.2 教师评价 45-46
5 CDIO与创新教育融合的实践 46-51
    5.1 培养体系 47
    5.2 课程设置 47-49
    5.3 教学模式 49-50
    5.4 实践效果和成果 50-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5-56
致谢 56-58

您可能有工程科技工业化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