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技术科学对社会所产生影响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84
论文字数:44800 论文编号:sb201208161842112137 日期:2012-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高等工程技术科学对社会所产生影响的研究

导读:高等工程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与工程技术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占据的不可轻视的地位有关。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悠久,现在工科院校众多,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其所形成经济效益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也非同寻常.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绪论
1. 1选题背景
    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领域,高等工程教育一直不可能脱离工程行业和社会的大背景而孤立存在,全球化影响、国家安全、成本一收益等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约束将会持续影响到工程实践,进而对高等工程教育产生影响。回顾过去,我们可以说没有工程实践的贡献,现代文明将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技术的不断革新、工程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问题、资源匾乏、生态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全球性的诸多社会问题,无不要求我们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当今的工程实践,由此高等工程教育也需要反思、改革和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与工程技术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占据的不可轻视的地位有关。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悠久,现在工科院校众多,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其所形成经济效益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也非同寻常,所以高等工程教育的兴衰举足轻重。随着工程系统复杂性、多尺度性、不确定性、多学科和跨学科性等特点的不断增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变革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使命,才能为解决社会问题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就中国现实国情而言,中国要振兴、要发展,还是要依靠继续改革我们的工业体制和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来振兴中国的现代工业,而其关键就是有优秀的工程人才,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能够培养出现代的工程师。以前很多年轻人把工科作为学习的首选,但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首选却是金融、财贸、外语、管理、商务等等。当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卓著,这些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就关注高等工程教育来看,这也表明工程师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印象已经今非昔比。工业发展一直在我国发展中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工程师现在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尊敬,究其原因我认为还在于我国现有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结构、培养模式脱离了现实要求,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程行业对现代工程师的需求,在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角色定位模糊,层次不清晰,因而很难树立社会权威,难以得到社会公众认可,因此有必要改革相关的培养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科院校管理秩序,这也利于高等工程教育自身长远的、正规化的、更大规模的发展。
    现今世界正面临不断增多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工程师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必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应对挑战,国家高瞻远瞩,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立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在大量工程实践中需要创新型工程人才,需要现代工程师,因此也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逻辑论证、比较研究等方法,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的一些方面,以期为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支撑。
    (1)文献分析法。文献对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现有的文献往往成为我们研究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基础。为了开展本项研究,本人主要查阅并研读了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改革进程、现实需求等方面的文章资料。正是在对这些文章的理解、思考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本论文的思路与观点。
    (2)实证研究。本研究力图立足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实事求是,以期从中发现和总结问题,有针对性的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论文的想法都是在分析相关方面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分析和逻辑论证,进而提出观点、意见和方法以指导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
    (3)历史法。历史法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的,都有自身的历史,历史是照清现实的镜子,要认识现实就必须了解熟悉历史。历史法就是借助于对研究对象的史料进行描述、比较分析、理解思考的过程,通过认识把握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分析现在和预测规划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4)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研究方法,工程教育改革并不是刚刚兴起,已不是只在一个国家、一个高校出现,许多国家在这个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理念、理论、方式方法和经验教训,研究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对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和价值。
2. 2技术路线
    首先,阅读研究大量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文献资料,对工程教育发展和改革建立总体了解和认识,然后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和发展要求现状进行相关的调研,归纳总结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现有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平台,构想以关注培养专业能力、完善工程人才一多面性知识架构为目的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新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了保障改革推行,分析阐述学校管理同步改革的重要相关方面的内容和建议。


参考文献
[1l王杰,朱红春,郑海霞.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源和转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
[2]幻刘敬坤,徐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张维.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
[4]王传忠,杨玉春,何秀兰,翟国治,张丽军.工程化:高等_L程教育的战略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1, (1)
[5]李永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12
[6]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5)
[7]查建中.大力发展工科教育的产学合作与国际化(上)[Jl.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 (7)
[8l李曼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 (3)
[9]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部署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行动—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4)
[10〕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02)
[11]刘滨清,周玲.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理_z高教研究,2008, (5)
[12]陈乐,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5)
[13]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  (1)
[14」胡燕海,叶飞帆.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l.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3)
[15]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引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2)
[16]陈慰浙,邹碧金,王沛民.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特征与改革建议.fJl.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
[17]王沛民,顾建民.高等工程教育意欲何往一兼评美国最新三个工程教育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86, (1)
[18]傅水根.法国高等工程教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4,(02)
[19] Mackinsey. Addressing China' s Looming Talent Shortage[Z].http://sblunwen.com/gcgllw/ Mackinsey&Company,2005
[20〕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1)
[21]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
[22]涂善东.经济全球化下的高等工程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 (1)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9-16
    1.1 选题背景 9-10
    1.2 研究设计 10-11
        1.2.1 研究方法 10
        1.2.2 技术路线 10-11
    1.3 文献综述 11-15
    1.4 创新点 15-16
2 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概况 16-26
    2.1 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16-18
        2.1.1 工程 16
        2.1.2 工程师 16-17
        2.1.3 工程教育 17-18
    2.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概况 18-20
    2.3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 20-26
        2.3.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21-23
        2.3.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23-26
3 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分析 26-35
    3.1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6-28
        3.1.1 量的要求 26
        3.1.2 质的要求 26-27
        3.1.3 创新要求 27-28
        3.1.4 经济效益要求 28
    3.2 CDIO 模式 28-32
        3.2.1 CDIO 简介 28-30
        3.2.2 CDIO 的解析和思考 30-32
    3.3 "习而学"模式 32-33
    3.4 两种典型的课程设置模式 33-35
4 高等工程教育中"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构建 35-45
    4.1 "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模型设计 35-37
        4.1.1 设计的理论基础 35-36
        4.1.2 "一体两翼"模型 36-37
    4.2 以项目为主线,主体做优做强 37-40
        4.2.1 项目教学的通识性 37-38
        4.2.2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38-40
        4.2.3 项目库建设的重要性 40
    4.3 丰满羽翼,突破"工程人"局限 40-42
        4.3.1 重视"软技能"和"高素质"的培养 40-41
        4.3.2 基于需求分析制定教学大纲 41-42
    4.4 课程体系设置 42-45
5 高等学校管理的同步改革 45-51
    5.1 革新高等学校管理理念 45-46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 46-47
    5.3 构建新型学生管理体系 47-48
    5.4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48-49
    5.5 重视高校管理协调职能 49-50
    5.6 改革的物质保障 50-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4-55
致谢 55-56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上一篇:中国工程教育知识体系RREE具体的研究
下一篇:华盛顿协议中工程专业鉴定的新的要求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