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工程师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现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xxsc 点击次数:178
论文字数:5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01232325963 日期:2015-05-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们已经迎来了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最大不同在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克服了前工业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使人类进入一个更高级的经济时代。有报告统计,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要成员国中,知识经济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而且,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例如,通信业的发展,从2000年的5981.3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8151.41亿元,13年之中增加了370.65%[1]。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高科技成为了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和孵化器”,特别是工学门类中的学科、专业由于其特性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直接的联系,如计算机、通信、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一批专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对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业经济时代,我国主要是依靠技术的引进,能源、资源的耗费促进经济增长。相应而言,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培养的则是以熟练地掌握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在当时,我国的工程教育创造了巨大的辉煌。但是,在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培养以应用技术为最终目的工程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工程教育面临大量高素质工程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2007 年我国整体实力排名由 2005 年的第 31 位大幅上升到了第 15 位,但在同一排名榜上,我国培养的可获得资格的工程师数量却连年位居末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与国家在新形势下工业化进程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2]。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由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造成“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和“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即学机不懂电,学电不懂机;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学软件的不懂硬件,以及学工科的学生不懂成本、经营、管理,缺乏人文知识及修养)的现象尤为突出。
此外,我国各类型高校的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工程人才类型趋同,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师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特别是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和产学脱节的问题尤为严重。美国于 1994 年在 MIT 五年长期规划《大工程观:工程集成教育》提出“大工程观”概念,提倡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2006 年 1 月,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次会议将产学研合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使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使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最佳管道。因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大工程教育”的观念,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重要解决策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工业大学研究中心计划以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都证实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最佳路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需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绿色制造之路,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那么,提升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引导和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就在于要有一大批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既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又受过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卓越工程师。
显然,这样的人才必须依靠高等工程教育来培养,而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一般的教学型大学和工程教育机构无法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只有依靠我国那些以工科见长的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具备良好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具备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具有工科背景的各大学的本科教育阶段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较完善的解决策略,构建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有一定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的卓越工程师。

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目前,有关我国以工科见长的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多数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有关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上。因此,对我国以工科见长的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创新地构建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完善基于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
2. 实践意义
(1)有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研究型大学作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更好的实验条件以及大量的科研资金的高等院校,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并不拥有与“研究型大学”相称的优势资源,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倾向于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也有不少研究型大学都正在进行着产学研的合作,但多数都是重视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工程本科人才的能力及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的研究成果则为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3 国内外基于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综述 ..............9-14
    1.4 研究思路 .......................14
    1.5 研究方法 .......................14
    1.6 论文框架 .......................14-16
第二章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必要性 ..................16-25
    2.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述 .......................16-20
    2.2 卓越工程师的概述 .......................20-22
        2.2.1 卓越工程师的概念 .......................20-21
        2.2.2 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21-22
    2.3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 ....................22-25
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师的国际案例与经验剖析 ...................25-36
    3.1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 .......................25-28
        3.1.1 合作教育的特色 .......................25-27
        3.1.2 合作教育的管理 .......................27-28
    3.2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28-33
    3.3 美、加两所学校合作教育比较分析 .......................33-34
        3.3.1 相同点 .......................33
        3.3.2 不同点 .......................33-34
    3.4 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启示 .......................34-36
第四章 国内基于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36-43
    4.1 工学交替模式分析 .......................36-37
    4.2 以“顶岗实践”为核心的3+1+1 模式分析 ..............37-39
    4.3 以实训为主体的2+1+1 模式分析 .......................39-41
    4.4 小结 .......................41-43
第五章 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43-56
    5.1 研究型大学的优势 .......................43
    5.2 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差异 ..............43-44
    5.3 构建新模式总体思路 .......................44-45
    5.4 新模式的具体措施 .......................45-56

总 结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产学研合作如何培养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工程专业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或卓越工程师的“胚胎”。
首先,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现状从其发展历程、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为下面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丰富的、较全面的信息。
其次,详尽地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内涵、特点及理论依据,以及在分析工程人才类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卓越工程师的明确界定和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解释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必然要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的原因。
再次,对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值得我国高校可借鉴之处:适当调整学期安排;合作单位多样化;实施导师制;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入“竞聘上岗”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加大职业类课程的比例等。
然后,对国内各高校普遍采用的三种基于工程师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分析这三种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并总结出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即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缺乏职业类课程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实习岗位的供给倾向于高年级;加大实践力度导致的占用理论课学时,影响知识学习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静,谢卫红.产学结合模式培养工科类本科生的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08(2):32-34.
[2] 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154.
[3] 姜健,杨宝灵,姜爱丽,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J].教学研究,2006,29(2):107-111.
[4] 王雯. 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思考 [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1):116-118.
[5] 郁秋亚,吴倩.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经[J].中国高教研究,2000(9):46-47.
[6] 曾宪军,刘欣欣.产学研合作必要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6):68-69.
[7] 张泽一.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析 [J]. 职业技术教育,2009(4):27-30.
[8]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9] 翁史烈.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7-9.
[10]徐让书,牛玲,黄昌瑞,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4):37-40.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