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导读: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内部主体利益失衡等问题,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极为必要的。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1章绪论
1.1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课题研究的来源
高等学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校贯彻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与市场脱节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链条上与市场接轨不合的薄弱环节,增强人才的创新与科研开发能力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迫切的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
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创立的合作教育模式至今,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美国是最早把直接为经济服务作为高校职能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史上的“莫雷尔法案”“威斯康星思想”对美国高等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斓的作用,nu其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与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近十年才有较大发展。从1991年在上海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协定,到1997年国家教委在全国28所学校立项试验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说初见成效。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略见端倪,产学研二方形成利益的紧密结合体,培养出一批高质量、宽范围、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但从宏观角度着眼,合作教育联盟的人才培养涉及领域狭窄,合作水平处十低层次状态,尚未完全建立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思近年来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内部主体利益失衡等问题,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基本研究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输出与应用状况,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发现我国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处十封闭的培养体系中。虽然依靠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真正的社会实践训练的机会、创新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无法为贯彻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由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毕业生缺乏操作技巧与动手能力,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是不相适应的。综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必须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走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1.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
首先,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应了国际竞争的趋势。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以求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政府引导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产业界展开通力合作,以推动本国的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从}fn改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脱节、产学研结合不密切的问题。
其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二方。创新成果的出现是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进结合经济、科技、教育等组织机构,推动创新的发展。
再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我国当前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急需升级,有必要将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级生产因素注入产业发展链条,促进高科技产出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最后,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十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宏观上有利十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规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校企双方的创新水平。微观上有利十使高校理清办学思路,有利十办学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同时有利十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曾丽娟.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fJl.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9 ): 107-108.
[2]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的实践「月.职业技术教育,2002,(34):69-77.
[3]王小虎.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0 (9): 173一175二
[3]夏晨燕.论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新研究[[J].中国经贸,2009 (10): 7_5-78.
[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8_5一88.
[4]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二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24-126.
[5]马涛,何仁龙.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两次高潮及启示[[J].石油教育,2008,(2):_51一_54.
[6]陈锡章.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J].教育研究,1999,(h):23-26.
[7]葛继平.产学研结合深化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8, (1):82一84.
[8]冯刚.科学发展观高校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62.
[9]郭文兵.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2, (4): 9-11.
[10]陈竞蓉.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 2007,(_5):129一131.
[11]郑丽华.美口等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2009, (3):123一129.
[12]土飞,土秀丽,刘文婷.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追溯及简评[[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08, (7): 126-129.
[13]陈海燕.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月.科技管理研究,2007, (12): 95-99.
[14]李春燕.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78一81.
[15] Cohen et al .Industry and the Academy:uneasy partners in the caus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J].http://sblunwen.com/gclw/Challedge to Universiti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35-41.
[16 ]赖洁玲.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月.琼州学院学报,2009, (03): 21-24.
[17]易明柏.关十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问题与对策「月.信阳:信阳农业 高等专科学校,2002, (OS): 34-39.
[18] Bertoline,G.R.Technical graphics communication[M].New York:McGraw- Hi11,2003:6_5-67.
[19]Agrawal·University-to-industry Knowledge Transfer:Review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J]·International Joural of Management Revews .2001,11:25-27.
[20]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8.
[21] Burton Clark.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一16.
[22]章国平,江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 (9): 287-289.
[23] Babara B.Burn .Exp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Dimenasion of Higher Education[M].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0:32.
[24]John H .Van de Graaff,etc, Academic Power[M]Praeger Publishers .1978:26_5.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绪论 10-16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0-12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0-11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4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2-1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3 研究方法 14-16
第2章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概述 16-24
2.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16-20
2.1.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涵义 16-17
2.1.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 17-20
2.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背景及其必要性 20-23
2.2.1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1
2.2.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21-23
2.3 本章小结 23-24
第3章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24-35
3.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24-27
3.1.1 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现状 24-25
3.1.2 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5-27
3.2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27-34
3.2.1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27-29
3.2.2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现状 29-30
3.2.3 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0-34
3.3 本章小结 34-35
第4章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35-50
4.1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35-38
4.1.1 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 35-37
4.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37-38
4.2 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与模式 38-47
4.2.1 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 38-45
4.2.2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45-47
4.3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师培训体系 47-49
4.3.1 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48
4.3.2 探索建立兼职教师交流机制 48-49
4.3.3 制定政策措施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9
4.4 本章小结 49-50
结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5-56
致谢 56
您可能有工程教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gc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