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与实践培养的切合点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181
论文字数:48000 论文编号:sb201208151402372062 日期:2012-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高等工程教育与实践培养的切合点的研究

导读:通过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工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和造就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年轻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大军。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以及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在世界范围内倍受瞩目。中国不仅拥有颇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在人才及劳动力方面也独具优势。尤其是中国入世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了中国,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中国正逐步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中国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性人才。
    尽管中国目前可以称得上是制造大国,造业还依靠的是我们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还远非是制造强国。中国现有的制不是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生产制造的科技含量,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改变目前现有状况,如何提高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利薄取胜,提高制造产品的科技含量,真正降低成本提升利润,}fn非靠产品量大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人才,的培养靠的又是教育。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就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人才,在人才培养上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市场的需求,积极探索改革,以培养大批先进的劳动生产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工科院校更应发挥培养科技人才的功效,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科研技术的产业化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实现在十高等工程教育通过对自身体系及目标的深化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经过长期的历史证明,工程实践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课堂和手段。通过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工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和造就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年轻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大军。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让我国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赶超先进发达国家步伐的唯一方式和手段。
1. 1背景介绍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与缺失
    2004年9月7口至10日,由美国工程教育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EE)和中国工程院、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ASS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教育大会。为什么要选择中国作为此次大会的会址,作为美国工程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一一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任)解释说:“中国是未来的制造业大国,未来的中国急需大量的工程师,工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无可限量。” 但是,一个不容我们乐观的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20年前,中国工科专业的学生的比例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600/v }fn现在这一比例已降至二分之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优秀的学生争着选择工科专业,现在则纷纷选择金融、财经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同时,直接来自人才市场的消息反馈还有:高校毕业生中拥有高学历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中工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严重不足,同时在实际生产的第一线上具有解决实践中实际问题能力的科技人员也严重医乏。这些现象说明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出现了偏颇与问题。
    究竟是什么困扰着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呢?近年来在高校内部,衡量一个教师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往往是以强调论文的发表数量,特别是以在核心期刊的发表数量为评价尺度的,导致了高校内正常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倾斜,人们往往重视理论上的研究,以多出论文等为目标,急功近利,大学内部也充斥着一种浮躁的气息,甘十沉寂、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出现了缺失,人们纷纷不安十寂寞,以多出文章、快出文章为追求。学术上偏重十理论的研究,}fn忽视了对工程实践的应有重视,使得教师的工程背景出现了逐渐淡化的现象。另一个趋势是更多的博士被聘为教师,虽然他们在国内外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习,写出过优秀的研究论文,但有一个问题是:他们几乎都缺乏相应时间及工作上的工程实践背景。如果老师做不好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十做工程的学生呢?
    过去,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十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苏联的模式,教育也作为政府部门按照计划体制,以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安排教育教学。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30%左右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尚能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程环境中进行的,往往在出校门时就具备了简单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初步能力。随着进入市场经济,政府不再以行政指令性政策过多的干预企业与高校的管理与运营,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行业,企业与高校缺乏相应紧密的联系,同时企业经营也以效益为主,大多数并不注重人才的长期投资会带来的效应,没有看到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这一问题。因此在与高校联系与合作上态度并不十分积极。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开展实践学习,也难免会为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带来不便,为避免麻烦与困难,部分企业也不再愿意接受高校的学生实习。这也使得目前的高校在开展工程实践实习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高校的学生难以进入到企业生产中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fn实践环境多以校内为主,缺少真环境、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的实践场所开展的学生实践活动,即使再仿真也替代不了企业生产的实际运作环境,这也造成了高校学生实践活动脱离社会生产实践,工程实践能力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同时,中国目前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或国家的财政拨款来改善高校的实践设备及环境上,也显得的是力不从心。这也形成了高校实践环境医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这样指出:中国的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二大不足制约了它的良性发展,一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工程教育曾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使得有些专科、本科教育的层次、界限不够清晰,专科教育往往成为本科教育的“浓缩”。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较窄,结构也不尽合理,我国的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也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二是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使得许多工程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办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二是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中国目前正处十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身良性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来自十国际间竞争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迫切的改革需要。能否尽早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步入良性轨道,积极应对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竞争,实现我国的强国之梦,就成为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李i1李菊琪《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分析》高教探索2005.2
2、李崇爱土吕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教育评论2005.2
3、周春林《清华校长:为什么想当工程师的学生少了》
4,薛承宗《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7卷第4期
5,玛厚植郑小奇《工程教育设计与工程设计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6、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7、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美国工程教育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8、丰捷《吴启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己从大国走向强国》光明日报2004年10月
9、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_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国高等教育 1996.3
1 0、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第_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122
1 1、项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4,113
12,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7期
1 3、万桂梅《终身工程教育训练与个人职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增刊)
1 4、何七荣周巍江永根《工程实训教师职业习惯和创新意识养成探索》 职业教育研究2006.7
1 5、李开复《2 1世纪企业最需要的7种人才》
1 6、李晓强《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2
1 7、土i1,洪《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1 8、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2004年第25卷第六期
19、李晓强等《部署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行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4
20、姜远平《密西根大学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的剖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第24卷第4期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绪论 8-16
    1.1 背景介绍——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与缺失 9-11
    1.2 问题的提出——工程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11-14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构架 14-15
    1.4 论文的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6
第二章、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的理性思考 16-22
    2.1 高等工程教育 16-20
        2.1.1 工程与工程教育的涵义 16-17
        2.1.2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17-20
    2.2 工程实践能力 20-21
    2.3 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二者的关系 21-22
第三章、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意义 22-36
    3.1 工程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22-23
    3.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23-26
    3.3 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28
    3.4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28-34
        3.4.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28-33
        3.4.2 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33-34
    3.5 我国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34-36
第四章、高等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36-44
    4.1 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36-38
        4.1.1 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36
        4.1.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36-37
        4.1.3 确保实践教学时间的比重 37
        4.1.4 理顺实践教学机制 37
        4.1.5 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37-38
    4.2 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38-44
        4.2.1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38-39
        4.2.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39-40
        4.2.3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40-41
        4.2.4 引入新的机制与管理模式 41-42
        4.2.5 加强实践教学的国际合作 42
        4.2.6 提升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 42-44
第五章、西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分析 44-52
    5.1 问卷调查的介绍与分析 45-47
    5.2 西电本科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尝试 47-50
        5.2.1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47-48
        5.2.2 构筑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48-49
        5.2.3 加大力度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49
        5.2.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科技创新 49-50
        5.2.5 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 50
    5.3 对西电今后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50-52
第六章、结束语 52-54
附件、 54-56
参考文献 56-58
致谢 58-60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60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