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中高等工程人才教育的调查研究和讨论
导读: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渠道,其中包括学习、研究工程的勘察、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直接参与工程科技的研发,推动科技进步。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工程教育起源于工业发展的需求,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该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工程教育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在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工业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产业。纵观各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工业化是由不发达经济演化至发达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以及确立其国际地位的关键。一个国家兴办工程教育主要是为了通过工程教育,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从而达到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目的。
谈到工程教育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工程的概念,广义的工程泛指一切工作、工事以及有关程式(11。狭义的工程是指综合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领域,是相对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另一个层次,其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取得实际的结果,它同时包含技术方法与科学理论问题t21。而我们所讨论的工程是指狭义的工程概念,它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这些学科是应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原理,结合在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出来的,目的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来为人类服务。例如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以及一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形成的环境工程、医疗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等。工程教育是一种以技术科学为主要科学基础的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工程教育是以传授技术科学与工程知识和技能为基本特征的,它的产生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必要条件的,同时又是产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总的来看,工程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也可以看作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渠道,其中包括学习、研究工程的勘察、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直接参与工程科技的研发,推动科技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更新越来越快,工程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直接决定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决定国家的工业竞争力。
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例如,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界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教育部、美国工程师学会等部门的支持下,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如建立“大工程观”,或认为应当“重构工程教育”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向是所谓的回归工程。即:工程教育要从工程科学回归到工程实际〔3]0
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从过去的天津西学学堂、上海南洋公学、杭州求是书院,到今天的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现代工科院校,大约有1多年的历史。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上个世纪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自洋务运动、庚款兴学以来逐渐建立起工程教育体系,属于英美体系;后半个世纪,受前苏联的影响,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变革高等工程教育,属于欧洲(大陆)体系。前苏联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是以研究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观或者说是一种工程科学教育[4]。尽管这100年来中国的工程教育深受美国、德国、以及前苏联等国家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在不断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工程教育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和工程教育的规模、质量、学科结构、综合水准,以及其对国家社会的作用和贡献不可估量。从都江堰到三峡工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无数实践表明,工程技术人员是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也是新兴产业的积极开拓者。中国的1000多万工程科技人员中,9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近六成为本科毕业,研究生也占一定比例。他们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在工程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否尽快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质量、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工程科技进步做出新的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提高国家工业竟争力的关键,这也是时代赋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
我们在讨论新世纪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就我国自身的发展而言,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其中核心内容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达国家当年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今天我国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仍然是工业化。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经的历史阶,这对我们工程教育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大致占30%到40%。在国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发展目标之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其次,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经济也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阶段。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入WTO、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等新课题,急需中国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创造性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教育也不例外,知识经济要求工程教育密切与工业发展相结合,并能有效完成对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工程教育只有重塑教育观念,重组有关学科,转变教育思想,端正工程教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完成从知识型到能力型、从成本型到效益型、从实用型到前瞻型、从自我型到合作型、从封闭型到开放型的转变,才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5]0
此外,从20世纪后期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其内容包括信息、生物、纳米、航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对经济社会起到全面性影响的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渗透作用,相应地工程教育的培养对象应具有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综合集成的素养。同时,在教育方法、手段中,应用信息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随着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也日趋国际化,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继承和发扬我们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多、更好、更快地学习与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但我们在面临这个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面对随之而来的严峻挑战,也就是目前生产力的发展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创新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承担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学院历来存在的问题有: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不够;培养层次、结构体系与人才类型不合理;未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未得到重视;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育过弱;培养模式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国,鉴此,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我国举行,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工程教育界盛会。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加快改革,调整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层次结构。因此,积极开展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与实施等问题进行较深入详细的分析,从而探索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谈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2.罗福午,千吉太《以现代工程为背景,进行生动有效的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3袁本涛《亚洲三国高等教育新政策略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 第2期
4马珊《加州理工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定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年第2期
5陈国聪张济生《开展工程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04年第2期
6屈百达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对比及其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7金海燕王沛民(美国“重新规划PhD”述略))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年第1期
8安琦《系统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 第1期
9叶飞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对比与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年第6期
10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年第3期
11李敏《战后美国科技政策对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12赵涛路现《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3王杰韩云芳胡如光《新中国初期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4朱高峰《新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巧罗福午《略论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
16程艳旗张幼铭王富荣 育研究》2002年第6期
17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近十年工科大学生就业流向探析》《高等工程教《访美考察报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年第5期
18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9徐小洲《当代韩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若干特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0朴雪涛林群《美国大学理工教育的新进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内容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7-11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7-10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0-11
第二章 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综述 11-15
第三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5-25
3.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5-20
3.2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0-21
3.3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21-25
第四章 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25-37
4.1 改革的指导思想 25-26
4.2 改革的总体构想和思路 26-37
第五章 建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7-41
结束语 41-43
致谢 43-45
注释 45-47
参考文献 47-51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1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