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很多中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把管理的中心转向了技术创新,忽略了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有些技术的创新活动往往是短视的,只注重企业的当前利益,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中国许多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不能做大做强。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开始向新市场扩张,包括跨区域和跨国扩张。然而,结果显示盲目扩张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失败(曾涛,2009)。2006 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失败企业之原因分析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所搜集的失败企业案例中,绝大多数败于业务多元化(张文彬,2006)。造成企业失败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是企业忽略了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不明白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现代企业处于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为了生存并且做得更好,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确立组织使命并且理清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制定企业战略的首要前提。企业使命陈述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阐述了企业的长期战略意向,规定了企业目前和未来将要从事的业务范围。由此看出使命陈述正是中国企业最急需的管理工具。使命陈述是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的起点(Bart,1996)。使命陈述是决策制定者战略计划的基础,使企业在动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下保持组织的一致性(Pearce & Roth,1988)。
使命陈述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是决定企业实施使命管理和使命陈述应包含内容的依据。只有当企业制定并且对外发布使命陈述时能够直接或间接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使命陈述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使命陈述与财务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调整使命陈述的哪些内容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与西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使命陈述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如何?目前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企业就不能确定在中国背景下什么样的使命陈述是有效的,就不能对使命陈述内容和管理做出合理安排,就不能使企业使命陈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中国企业的使命陈述的制订情况,从三个视角即利益相关者视角、使命要素视角及使命陈述职能视角测量使命陈述的质量,并验证三个视角下使命陈述的质量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
1.1.2 研究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市场需求显现出多样性与多变性特征,当前的企业理论总会有过时的时候。如果不明细地了解和明确地表述作为企业基础的基本概念,企业就会受到各种事件的摆布(Drucker,1989)。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如果不明白自己是什么,不了解自己的基本理念、信念和价值观念,那么企业就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的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能够获得持久竞争力,有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而制定企业战略的首要前提是确订企业的使命。要想从战略管理的源头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有必要研究企业使命陈述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使命陈述内容,制定最佳的管理制度。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尤其是财务绩效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大家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呈现出了“使命悖论”。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使命悖论”,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来对使命陈述和企业绩效进行测量,即测量标准不统一;第二,也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的价值观的差异以及所选择样本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即文化标准不统一。因此,在研究使命陈述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时我们应立足本国的文化情景,同时,尽量采用综合性的视角和方法来测量相关变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并从三个视角(利益相关者、使命要素、使命职能或客观目标)来测量企业使命陈述,紧紧围绕着企业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研究,力图理清中国文化背景下二者的关系,为中国企业更好利用组织使命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些管理建议。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本章是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部分。将围绕第一章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理顺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使命陈述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其次,对使命陈述的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分析;接着,对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最后,探讨了使命陈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确定了企业的经营重点,是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工作岗位的基础,是制定战略计划和分配工作的起点(David,1989)。而回答Drucker“我们的业务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是战略制定者的首要任务。企业使命陈述是对企业存在理由和追求的宣言,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企业经营目标的叙述。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是根据企业对外宣布的使命陈述来展。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决定企业中的关键性活动。战略要求回答“我们的企业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所以,有效地树立目标和制定战略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制定明确清晰的使命陈述,使命陈述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必要前提。著名管理学家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使了企业明确了企业的产品和市场范围,确定企业计划对其产品和市场范围的变动方向,获得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顾天辉(2010)认为,“企业战略强调的不是企业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或职能部门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使命、目标、战略和决策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使之产生协同作用”1。这种协同作用通过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体现出来,如图 2-1 所示。由此可见企业战略管理是实现企业使命的必要条件。企业在战略管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也要依据所制定的企业使命陈述落实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各战略目标之间相互联合、相互制约,使得战略整体目标体系得到优化,从而有利于企业使命的实现和达成,如图 2-2 所示。
第 3 章 研究设计....24
3.1 研究假设 .......... 24
3.2 样本及数据来源 ....... 28
3.3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28
3.4 研究方法 .......... 31
3.4.1 内容分析法 .............. 31
3.4.2 本研究的编码程序.............. 34
3.5 本章小结 .......... 35
第 4 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36
4.1 样本及使命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6
4.2 相关变量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 ............. 40
4.3 相关假设的验证 ....... 41
4.4 分析与讨论...... 48
4.5 本章小结 .......... 55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57
5.1 研究结论 .......... 57
5.2 管理启示 .......... 59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61
结论
组织使命陈述相关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国外许多学者尤其是许多欧洲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讨论并分析了组织使命陈述对于组织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使命陈述的单一维度,如使命的组成要素(Bart &Bontis,2001)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使命的利益相关者维度(邓朝晖,2011)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企业的使命陈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概念(Druker,1974),单从一个维度对其衡量是不全面的。本文遵循 Bartkus 等(2006)的研究思路,从综合性的视角(利益相关者、使命要素和使命职能)来探讨企业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尤其是其财务绩效的关系。另外,企业使命陈述也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作为一种关键的管理工具得到了高层管理者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企业使命的重视不够,开展的研究不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很匮乏。为了弥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欠缺,本文通过我国 2011 年中国企业 100 强为样本研究了中国企业使命陈述的情况,并对企业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尤其是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从企业使命陈述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①中国企业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是社会,其次是员工和顾客,企业最不关注的利益相关者是供应商,仅有不到 20%的企业在使命陈述中提到了该利益相关者。这一结论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使命陈述和西方公司的使命陈述相对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多位国外学者的研究显示,欧美上市公司的企业使命陈述中最关切的利益相关者是消费者及自己的员工,而中国公司最关注的是社会。
②中国企业使命陈述中包含利益相关者数目偏低,平均每家企业在其使命陈述包含的利益相关者数量为 2.7 个,提到全部 5 个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只有 10 个,仅占10.8%。此外,有 8 家公司的使命陈述中未提及任何利益相关者,占总数的 8.6%。因此,从利益相关者所包含的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公司的使命陈述质量还不是很高,使命陈述的规范化和完善化还有待提高。
③企业使命陈述中只有社会和员工这两个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企业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而其它利益相关者(如股东、顾客、供应商等)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不显著。这一结果也说明了我国企业在制定相关的决策时会尽量从理性的经济人角度出发。
④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反,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利益相关者资源分配冲突”的困境。
(2)从企业使命陈述的要素构成角度分析
①中国企业最关注的使命构成要素是竞争手段,其次是企业理念,企业最不关注的要素是地理范围,仅有不到 26%的企业在使命陈述中提到了该要素。
②中国公司使命陈述中包含要素数目处于中等水平,平均每家企业在其使命陈述包含的要素数量为 4.2 个,稍微高于均值 4。但是,提到全部 8 个要素的公司只有 1个,仅占 1.1%。另外还有 1 家公司的使命陈述中未提及任何要素。因此,从使命要素所覆盖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公司的使命陈述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西方成熟的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使命陈述的规范化和完善化还有待提高。
③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优秀激励、核心能力/竞争手段等使命要素对企业财务绩效 ROA 和 ROS 有显著的影响,而产业、地理范围、社会激励、未来方向和财务目标等对企业的财务绩效 ROA 和 ROS 则没有显著的差异。
④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反,使命要素的数量与企业财务绩效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说明,使命要素的数量不但没有造成理论上所谓的“资源分配冲突”,降低企业绩效,反而促进了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
[2]彼得.F.德鲁克.管理[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彼得.F.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126
[5]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7(4)
[6]畅铁民.管理者——企业使命传播主体[J].企业活力,2004(10)
[7](美)大卫•哈彻斯.旅鼠的困境:为使命而生存,以愿景为领导[M].台北:东方出版社,2004
[8]邓朝辉.使命陈述与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D].汕头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9]邓路.从战略视角看企业使命陈述[J].企业管理,2007(5)
[10](美)佩恩.公司道德:高绩效企业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