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从国外的相关文献看来,有关于财务困境的研究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而我国对于这个理论的相关研究则大约始于七十年代,在时间上,外国学者对于财务困境的研究要比我国学者早很多。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市场需求日益降低,因而导致很多企业产生财务危机,陷入财务困境,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自身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企业因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企业利润连年下滑,而另有一些企业因为市场扩张和转移产品生产经营方向的资金短缺,不得不错失很多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步伐。一些本就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债务又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并使得企业更加难以找到资金来源,从而彻底失去了产品生产和效益的保障。在此之中,不乏有些企业不能应对经营压力,现金流彻底断裂,面临破产。在我国,这些现象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当中尤为突出,大量国有企业连年亏损,成为我国企业当中的重灾区。由于我国国情原因,国有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以及财务风险时有着政府支持的优势,但也正因如此,我国国有企业一旦陷入财务困境,将面临更多潜在的风险。
1.1 研究的背景
从国外的相关文献看来,有关于财务困境的研究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而我国对于这个理论的相关研究则大约始于七十年代,在时间上,外国学者对于财务困境的研究要比我国学者早很多。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市场需求日益降低,因而导致很多企业产生财务危机,陷入财务困境,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自身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企业因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企业利润连年下滑,而另有一些企业因为市场扩张和转移产品生产经营方向的资金短缺,不得不错失很多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步伐。一些本就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债务又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并使得企业更加难以找到资金来源,从而彻底失去了产品生产和效益的保障。在此之中,不乏有些企业不能应对经营压力,现金流彻底断裂,面临破产。在我国,这些现象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当中尤为突出,大量国有企业连年亏损,成为我国企业当中的重灾区。由于我国国情原因,国有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以及财务风险时有着政府支持的优势,但也正因如此,我国国有企业一旦陷入财务困境,将面临更多潜在的风险。
中国远洋是中国知名的大型航运集团,而在二零零七年之后,受世界经济形势大幅走低的影响,作为世界经济重要载体的航运业也难以独善其身,突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全世界航运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的航运业也因此亏损严重,国内八成以上的航运相关企业都损失了大量利润产生亏损,据 2013 年相关数据统计,当年一年间就产生了十家亏损的上市公司,损失金额达 66 亿。很多航运企业都在退市的边缘挣扎,中国远洋作为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也在此之列。
中国航运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国远洋控股有限公司,于 2011 年因产生巨额亏损,数额达到 104 个亿而震惊中国市场,在 2011 年之后又于 2012 年亏损额达到 95.6 亿,中国远洋作为 A 股上市公司,因两年连续亏损被“戴帽”处理,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被“戴帽”处理的中央国有企业,并且也是 A 股最大的“戴帽”企业。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大量航运相关产业产生利润下滑或者亏损的现象,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旦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各个企业亏损不断恶化,将很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动荡,为国民经济带来危害。因此,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将是放在我国学者以及所有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学术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理论意义
可以丰富理论界审视财务困境的视角,现今理论界多将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产生某种特定财务状况的静态现象,根据特定现象而提出特定成因。本文将企业财务困境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认为财务困境的发生并不是一个时间点产生的某种特定财务现象,而是由于企业在经营或财务调整中经历了一系列已经可以称之为财务困境的过程之后,才出现了以上理论界认为的定义财务困境的指标。因此,本文将财务困境界定为一个过程化的定义,以期使之能丰富理论界对其的认识,细化其中的研究。
(2)现实意义
1)有利于在未来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时,可以科学的根据不同标准来衡量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为以后分析企业财务困境问题打下基础。
2)有利于已出现财务风险的国有企业及时分析原因,避免损失,让已陷入困境的企业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以中国远洋集团为借鉴,找到国有企业走出财务困境的普适方法以及适合自己公司特殊情况的具体方法,促进国有企业平稳快速发展。
3)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找到国有企业财务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促使国有企业能认清问题并进行转型升级。
.........................
中国航运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国远洋控股有限公司,于 2011 年因产生巨额亏损,数额达到 104 个亿而震惊中国市场,在 2011 年之后又于 2012 年亏损额达到 95.6 亿,中国远洋作为 A 股上市公司,因两年连续亏损被“戴帽”处理,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被“戴帽”处理的中央国有企业,并且也是 A 股最大的“戴帽”企业。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大量航运相关产业产生利润下滑或者亏损的现象,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旦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各个企业亏损不断恶化,将很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动荡,为国民经济带来危害。因此,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将是放在我国学者以及所有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学术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是撑起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策环境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规模普遍较为庞大,并且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展现了具有政府背景的优势一面,抵抗市场波动冲击的能力较强,然而,也正是因为特殊的企业特性,使得很多大型国有企业也面临了比其他公司更为艰险的财务困境。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国有企业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央企的研究主要关注点还是集中于其行业垄断地位,政府扶持政策,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从财务角度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困境的还很少见。因此,本篇论文有以下目的:
(1)理清财务困境的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2)通过对中国远洋公司财务困境表现的研究,深刻剖析中国远洋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3)针对陷入中国远洋财务困境的原因,提出其走出困境的措施。
(4)以中国远洋巨额亏损为例,使面临财务危机的国有企业找到走出财务困境的办法,并帮助国有企业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
1.2.2 研究的意义(2)通过对中国远洋公司财务困境表现的研究,深刻剖析中国远洋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3)针对陷入中国远洋财务困境的原因,提出其走出困境的措施。
(4)以中国远洋巨额亏损为例,使面临财务危机的国有企业找到走出财务困境的办法,并帮助国有企业尽可能规避财务风险。
(1)理论意义
可以丰富理论界审视财务困境的视角,现今理论界多将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产生某种特定财务状况的静态现象,根据特定现象而提出特定成因。本文将企业财务困境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认为财务困境的发生并不是一个时间点产生的某种特定财务现象,而是由于企业在经营或财务调整中经历了一系列已经可以称之为财务困境的过程之后,才出现了以上理论界认为的定义财务困境的指标。因此,本文将财务困境界定为一个过程化的定义,以期使之能丰富理论界对其的认识,细化其中的研究。
(2)现实意义
1)有利于在未来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时,可以科学的根据不同标准来衡量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为以后分析企业财务困境问题打下基础。
2)有利于已出现财务风险的国有企业及时分析原因,避免损失,让已陷入困境的企业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以中国远洋集团为借鉴,找到国有企业走出财务困境的普适方法以及适合自己公司特殊情况的具体方法,促进国有企业平稳快速发展。
3)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财务困境,找到国有企业财务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促使国有企业能认清问题并进行转型升级。
.........................
2 相关概述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述
2.1.1 国有企业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国有企业一般说的只是由企业所属国家的中央各部门或是由其出资实行实际管控的集团公司。然而,国有企业在我国不只代表中央直属的国资企业,那些由各省市地方出资管控的公司也属于国有企业。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中央或各地方政府将掌握企业的经营决策权。我国国企在这样的经营背景下,自然地在法人特性上拥有了公益和营利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其经营目的要保证国家财产在不损失的情况下稳定增长,以及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宏观调控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国企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所述我国国企特点,国企可以归类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中央国有企业(企业资产权限归属于中央政府),其二就是地方国有企业(企业资产权限归属于地方政府)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极其重要的支柱企业,国企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以及政治背景之下,担负着稳定全国社会物质根基的重任。要做到不仅能为国家社科建设和国防技术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保证为国计民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命。
2.1 相关概述
2.1.1 国有企业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国有企业一般说的只是由企业所属国家的中央各部门或是由其出资实行实际管控的集团公司。然而,国有企业在我国不只代表中央直属的国资企业,那些由各省市地方出资管控的公司也属于国有企业。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中央或各地方政府将掌握企业的经营决策权。我国国企在这样的经营背景下,自然地在法人特性上拥有了公益和营利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其经营目的要保证国家财产在不损失的情况下稳定增长,以及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宏观调控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国企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所述我国国企特点,国企可以归类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中央国有企业(企业资产权限归属于中央政府),其二就是地方国有企业(企业资产权限归属于地方政府)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极其重要的支柱企业,国企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以及政治背景之下,担负着稳定全国社会物质根基的重任。要做到不仅能为国家社科建设和国防技术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保证为国计民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命。
2.1.2 财务困境内涵
通过对上述参考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财务困境的基本定义为:企业现有现金流难以偿还现期债务所造成的境况。本文依据相关文献以及我国企业特点,将财务困境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企业已经失去到期支付能力,企业已不能保证稳定的日常经营活动,收不抵支,无法维持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
通过对上述参考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财务困境的基本定义为:企业现有现金流难以偿还现期债务所造成的境况。本文依据相关文献以及我国企业特点,将财务困境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企业已经失去到期支付能力,企业已不能保证稳定的日常经营活动,收不抵支,无法维持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
其二则是企业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偿债能力,无法偿还自身短期借款或者长期借款等各种到期债务,资金链断裂,丧失了一个企业起码的生存条件。
本文将此二种类型企业皆定义为财务困境的内涵,即当企业存在无支付能力或无偿债能力的任何一种情形,就可定义为财务困境。
........................
本文将此二种类型企业皆定义为财务困境的内涵,即当企业存在无支付能力或无偿债能力的任何一种情形,就可定义为财务困境。
........................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首次被提出是在 189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将“组织”列入了原本的“劳动”、“资本”、“土地”三个生产要素之中。早先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了垄断问题,找到了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企业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就会形成垄断,垄断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影响价格浮动,减少行业竞争,降低市场经济发展活力,扰乱市场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早期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的关系就是现在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目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以 SCP 范式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这三个要素与一个国家的政策紧密相连,其中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市场供求的基本环境也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影响市场结构,以上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结构框架。针对 SCP 框架,理论界又加强了对其结构、行为、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因而产业组织理论在非主流学派中又强调了竞争机制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其中,国家政府应该放宽对于企业的控制与限制,施蒂格勒等一些学者还通过运输业等行业的实际考察,发现政府对于这些行业的干预不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此产业组织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放开市场,增加市场竞争活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需要从市场特征入手,首先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将行业特点进行了分类,不仅对企业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了分析,还对国家政府对企业干预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中本篇论文的目标企业中国远洋就是在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布局出了问题所导致的,并且作为大型国企,中国远洋在经营过程中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将帮助论文在后文分析中国远洋陷入财务困境原因部分,从生产运营的角度找到企业问题所在。
............................
3 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 12
3.1 地方国企发展状况 ................................... 13
3.2 中央企业发展状况 ........................... 13
4 案例分析 ................................. 16
4.1 公司概况 .......................................... 16
4.1.1 中国远洋简介 ......................... 16
4.1.2 中国远洋财务状况 ............................ 16
5 案例建议与启示 ................................ 35
5.1 中国远洋财务困境处理对策建议 ........................ 35
5.1.1 加强对高层管理群体监督审核 .......................... 35
5.1.2 改进升级业务结构 .......................... 36
5 案例建议与启示
5.1 中国远洋财务困境处理对策建议
5.1.1 加强对高层管理群体监督审核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首次被提出是在 189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将“组织”列入了原本的“劳动”、“资本”、“土地”三个生产要素之中。早先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了垄断问题,找到了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企业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就会形成垄断,垄断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影响价格浮动,减少行业竞争,降低市场经济发展活力,扰乱市场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早期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的关系就是现在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目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以 SCP 范式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这三个要素与一个国家的政策紧密相连,其中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市场供求的基本环境也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影响市场结构,以上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结构框架。针对 SCP 框架,理论界又加强了对其结构、行为、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因而产业组织理论在非主流学派中又强调了竞争机制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其中,国家政府应该放宽对于企业的控制与限制,施蒂格勒等一些学者还通过运输业等行业的实际考察,发现政府对于这些行业的干预不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反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因此产业组织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放开市场,增加市场竞争活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需要从市场特征入手,首先对企业所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将行业特点进行了分类,不仅对企业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了分析,还对国家政府对企业干预将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中本篇论文的目标企业中国远洋就是在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布局出了问题所导致的,并且作为大型国企,中国远洋在经营过程中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控制。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将帮助论文在后文分析中国远洋陷入财务困境原因部分,从生产运营的角度找到企业问题所在。
............................
3 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 12
3.1 地方国企发展状况 ................................... 13
3.2 中央企业发展状况 ........................... 13
4 案例分析 ................................. 16
4.1 公司概况 .......................................... 16
4.1.1 中国远洋简介 ......................... 16
4.1.2 中国远洋财务状况 ............................ 16
5 案例建议与启示 ................................ 35
5.1 中国远洋财务困境处理对策建议 ........................ 35
5.1.1 加强对高层管理群体监督审核 .......................... 35
5.1.2 改进升级业务结构 .......................... 36
5 案例建议与启示
5.1 中国远洋财务困境处理对策建议
5.1.1 加强对高层管理群体监督审核

...........................
6 结论
本文以中国远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远洋财务困境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财务困境是公司由于客观因素影响以及自身应对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快速变化所最终导致资不抵债的财务境况,本文最终将其定义为生产经营中一个由无支付能力直至无偿债能力的过程化的概念。首先,在无支付能力方面,企业收不抵支,无法维持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不能保证稳定的经营活动。其次。在偿债能力方面,企业无法偿还各种到期债务,资金链断裂,丧失起码的生存条件。此两种类型,企业出现任何一种情形,即可定义为财务困境。 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流,资产周转天数较长,净利润经常为负值。如果在这种境况下企业无法找到脱困的途径,等到财务状况彻底恶化,就只能面临破产的结局。
(2)通过本文对中国远洋案例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1)因为资本结构的单一性以及特殊性,导致的企业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权责不清,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并且容易滋生高层管理的贪腐现象;2)因为大多国企所涉行业市场竞争不强,导致国企产品结构单一,抵御市场大幅波动的能力不强,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3)因为国企特殊的行业背景,导致国企融资途径较为单一,多为数额较大的长期借款,从而容易产生巨额财务费用以及还款压力。
本文以中国远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远洋财务困境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财务困境是公司由于客观因素影响以及自身应对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快速变化所最终导致资不抵债的财务境况,本文最终将其定义为生产经营中一个由无支付能力直至无偿债能力的过程化的概念。首先,在无支付能力方面,企业收不抵支,无法维持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不能保证稳定的经营活动。其次。在偿债能力方面,企业无法偿还各种到期债务,资金链断裂,丧失起码的生存条件。此两种类型,企业出现任何一种情形,即可定义为财务困境。 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流,资产周转天数较长,净利润经常为负值。如果在这种境况下企业无法找到脱困的途径,等到财务状况彻底恶化,就只能面临破产的结局。
(2)通过本文对中国远洋案例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1)因为资本结构的单一性以及特殊性,导致的企业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权责不清,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并且容易滋生高层管理的贪腐现象;2)因为大多国企所涉行业市场竞争不强,导致国企产品结构单一,抵御市场大幅波动的能力不强,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3)因为国企特殊的行业背景,导致国企融资途径较为单一,多为数额较大的长期借款,从而容易产生巨额财务费用以及还款压力。
(3)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远洋案例的研究,得到以下启示:1)国有企业要着手改变失衡的资本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企业和国家要在确定中央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对其辖下国企绝对掌控的情况下,逐渐吸引外来股份的入驻,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加强国企内部监管和运营效率,实现对高层管理的有效监督,保证社会国家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国企在社会中的形象地位;2)营造健康稳定财务环境,避免通过频繁的大额借款来进行融资以及还款,通过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模式以及评价机制来减少企业财务风险;3)借助国家经济战略扩充经营实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目前进行的国企改革重组等举措,为国企带来了很多机遇,我国国企要通过国家这些经济战略,丰富自身产品结构,从而提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摆脱以往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