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TZ建筑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548 论文编号:sb2018061112173121595 日期:2018-07-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研究不仅得出了营改增对 TZ 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 TZ 公司应对营改增的财务管理措施,同时在政府政策上也给予一定的建议,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也能使其他建筑企业平稳渡过 营改增 ,以及有助于企业完善自身发展机制,促进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早在 1994 年,为了合理划分和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国家推行了分税制改革。最初设计的是以增值税为核心,以营业税和消费税辅助的流转税体制。但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一种权衡博弈,并未按最初的设计,而是在流通税中,增值税与营业税两大税种并行。此后的十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这种两税并行日益暴露出不合理性:货物和劳务在流转的过程中,增值税的抵税链条被营业税打破,课征对象不一致,造成了重复征税,同时,销售货物与销售服务结合越来越密切,准确划分越来越困难,对两税的征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营改增 ,即对原缴纳营业税的应税行为,改征缴纳增值税。其中增值税是对应税货物、劳务、服务等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进行征税的一种流转税。从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海市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意味着,我国新税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同年 8 月,在北京市、江苏和广东等八省市相继开展试点,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2013 年 8 月 1 日,营改增陆续延伸至全国。2014 年 1 月 1 日,铁路运输、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即 3+7 行业在全国试点推行营改增。2016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全面推开营改增,明确从5 月 1 日起,将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纳入试点范围。至此,长达六年之久,营改增实现全行业覆盖。借助于营改增的全面试点,减税力度不断加大,强化了税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016 年 5 月 1 日前,除建筑业外,我国第二产业中均已缴纳增值税。长期以来,原营业税税制下使建筑业企业在财务、经营等方面都面临一些 尴尬 。如,材料费、人工费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中占比较大,在购进时,其价格中包含了已缴纳的增值税,但在交付完工时,由于工程缴纳的是营业税,造成采购成本虽已缴纳增值税,但不能进行抵扣,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建筑企业税收负担加重。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建筑业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占比高,并能有效拉到就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据兵团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兵团 2016年的 GDP 为 1934.9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883.9 亿元,其中建筑业增加值 300.5 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二产比重为 34%左右,占 GDP 比重为 16%左右。建筑业提供就业 14.7万人,占二产就业人口比重 35.9%,占兵团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 10.6%。根据兵团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6 年全年财政收入 1097.99 亿元,营改增全面减税 568.11 亿元。
..........................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针对建筑企业营改增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十分多样,本文结合研究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1)关于税种改革研究
税种结构被视为税制的关键。美国耶鲁大学学者 T.SAdams(1917)亚当斯于 1917年最早提出 增值税 一词,他提出了对毛利(即销售额与进货额之差)课税的概念,即相当于对增值额征税。W.Von Siemens(1919)1919 年,德国学者西门子建议以增值税替代多环节的交易税。HettichW.S.L.Winer(2007)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虽然增值税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不能保证其所面临的财政问题。只有不断对税制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的环境,寻找最适合本国发展需要的增值税制。并得出一个好的税制形式,其 消费 课税所占比例应较大。斯蒂芬.R.刘易斯(1998)认为,增值税实质上是一种可以抵扣上一环节所缴税额的一般零售税。实施抵扣可以有效规避流转税所带来的税额累加,同时便于管理,提出增值税应有更宽广的征税范围,否则就会削弱增值税应用的广泛性。李丽凤(1996)对比中外税制结构后,将发达国家的主税种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种是以所得税、消费税等直接税为主体;第二种是以增值税等间接税为主体;第三种即两者兼顾的间接税。而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税种一般来说均为流转税。申嫦娥(2006)研究的是税收结构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她认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占比,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情况:直接税占比较小,可以刺激消费,反之则会抑制经济过热。间接税占比较小对消费的影响较小,但会激励投资的增长。郭庆旺(2001)认为,间接税同直接税相比,前者有利于效率,而后者兼顾公平,二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
Alan.A.Tait(1998)比较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得出,增值税多环节征税较为合理。如果不对销售环节征税,仅对生产和进口环节征税,计税依据过小,则会导致利润移向下游企业,导致财政税收的减少。因此他提出除在零售环节征收增值税以外,也应当对劳务及服务征税。叶智勇(2012)通过对某建筑公司 2009-2011 年的营业数据测算,认为若试点税率为 11%则会增加企业税负,6%较为合理。并从财务角度分析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收入、成本及纳税等方面的影响。桑广成、焦建玲(2012)认为改征增值税后,建筑企业成本、税负均有所长。符丹,邓越(2013)认为,营改增后进项税能否抵扣是影响企业税负变化的关键性因素,而同时甲供材、人工费、机械设备等进项税抵扣难的问题又必将困扰着建筑企业。卫建泽(2013)的研究也得出,按 11%甚至 17%的既定税率实行增值税,建筑企业的税负将会增加。何广涛(2015 年)通过对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的影响分析时指出,税负不等于税率,不是说由 3%的税率变为 11%,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去分析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可抵扣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税负。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政策概述

2.1 营业税与增值税
作为流转税的两大税种,增值税较之营业税既相似又有差异。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新税制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帮助理解,我们对两大税种进行比较分析:
(1)纳税人身份不同。营业税下,纳税人没有区分,一律按照同一种计税方法计税。增值税下,按年应征销售额是否超过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适用税率,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适用征收率。
(2)应征税率不同。如下表 2-1,营业税下,税率按行业划分有 3%或 5%的税率,而增值税中,税率为 6%、11%、17%,其征收率为 3%或 5%,同时还实行零税率政策。这样从税率上看很容易给人以 错觉 ,觉得营改增后税率上升了,税负一定增加,这种观点很盲目,与实际相违背,下文会进一步做解释。
(3)计税价格的形式不同。计税价格是确定课税对象的计税依据后计算应缴税款的价格,分为含税价格与不含税价格两种表现形式。营业税属于价内税范畴。增值税属于此价外税范畴,即商品价格中不包含应缴税金。销售方取得的货款和价外税款之和作为销售款。

.........................

2.2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2.2.1 建筑企业的特点
(1)专业差异多。一方面,国家对建筑企业的资质在管理中有严格的要求,在工程项目前期的招投标时,参加项目招投标的必须是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建筑企业,依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将建筑企业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其中,建筑施工企业的总承包资质有四个等级 12个类别;专业承包资质有三个等级 60个类别;劳务分包资质不分等级,共 13 个类别。但在新疆实际中,由于疆内建筑企业资质较低,大部分为二级或三级总承包,疆内的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由外省建筑施工企业承揽,疆内多数企业只承揽具体的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项目。
另一方面,对于建筑防水工程、金属门窗工程以及劳务分包工程中的木工等作业,由于专业技术程度不高,准入门槛较低,虽然国家对分包施工项目做过具体规定,但在项目工程分包中有较多管理漏洞,存在大量违规分包或挂靠经营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跨区域、施工周期长的项目,会被多次多级分包,导致纳税主体和计税依据模糊,纳税凭证取得难度加大。
(2)周期不确定。建筑企业工程受季节性影响,同时项目的不同,其施工周期也不一样。一般涉及建筑构筑物、公路交通、桥梁等项目,规模大小不同,施工周期一年到几年不等,大型的工程建筑,可能时间更长。相对而言,同为提供建筑服务的建筑安装作业施工周期较短。周期不确定性会导致建筑企业财务分析和税收筹划的不确定性,对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生产流动性大。建筑工程项目是资金密集和劳务力密集叠加,异地施工项目较多,人员流动性和施工地点流动性较大。
(4)多级核算。建筑企业组织结构较为庞杂,下设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较为普遍。同时也存在混业经营现象。通常的经营模式是建筑企业集团参加招投标,中标后的实际业务由其子公司、分公司或项目部实施具体施工项目或分包作业。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的财务核算形式主要有:
①一级核算。多适用于小型建筑企业,会计凭证等财务信息统一汇到总部核算。
②二级核算。分公司的账,主要核算分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日常开支,还包括了工程款的收拨,也就是说,分公司收到从集团拨付的工程款后,再按照底下的项目比例拨付给项目。因为分公司的这些费用,不能和项目的成本混在一起,并且为了让工程款的流向更为清晰,所以设臵了上下级的账套关系。而项目账,记载会计凭证汇集和明细账,主要核算各个项目的成本和费用,比如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等。
③三级核算。项目部负责核算项目、确认收入,按期向子公司、分公司报送财务报表;子公司、分公司将各项目部的财务信息汇总到分公司一级,连同自己的账务一并上报至总部。
........................
第三章 TZ 公司财务管理现状.........................13
3.1 TZ 公司概况 ..................... 13
3.1.1 基本信息....................... 13
3.1.2 组织结构..................... 13
第四章 营改增对 TZ 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17
4.1 对 TZ 公司管理能力的影响 ..................... 17
4.1.1 对预算管理能力的影响................. 17
4.1.2 对采购能力的影响....................... 17
第五章 营改增后 TZ 公司的财务管理应对措施.......................34
5.1 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34
5.1.1 完善组织架构............................... 34
5.1.2 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34

第五章 营改增后 TZ 公司的财务管理应对措施

5.1 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5.1.1 完善组织架构
按照税收征收管理和营改增相关政策规定,集团公司与其下属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以及子公司或分公司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活动均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但建筑企业与施工工程项目部之间的经济往来活动属于正常经营管理行为不征收增值税。无论是建筑企业集团,还是其下属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作为增值税纳税人毋庸臵疑,作为被挂靠企业来说,也是挂靠业务的增值税纳税主体,因此,只有拥有资质证书建筑企业集团公司或总公司才能够对外承揽建筑工程、签订施工合同并对外开具增值税发票进行工程价款结算。
总分公司资质共享制、联营挂靠制、内部项目经理承包制或包工头承包制等运营管理模式简单、粗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生产要素没有统一整合和使用,生产组织效率低下;对外采购和施工现场成本管理漏洞较多,利润形成的中心不能向集团总部集中,导致企业越大,管理环节越多,成本越高,利润越没有保障,形成了规模越大越不经济的恶性循环。
建筑企业要想充分挖掘和释放潜力,走出管理效率低下的困境,其解决问题之道,就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实行集约化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时集团公司成真正的信息中心和决策中心,增强其资源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能有效的归集利润,实行规模效益。具体要求:一要加强决策能力建设,建立集团公司或总公司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决策、实施、执行、预算、采购、技术方案、库存、加工、组装、信息管理、结算等生产环节实行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总部企业集团公司或总公司统筹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层级,确保公司决策的执行力。二要对内承揽工程项目,对达不到资质申请条件的子公司要予以撤销;对能够外购的专业化服务,如检测、劳务派遣、运输、劳务分包等,要考虑专业化协作。三要加大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财务管理力度,加强集团公司财务部门的管理权限。
..........................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果
营改增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对建筑企业的税负、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其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方式也随之收到冲击,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涉税风险。本文针对营改增期间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明确了现阶段对建筑企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的情况,我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虽然丰富,但大多从理论上假设分析从而推论出结果,没有具体与企业实际结合。
第二,通过对营改增相关理论的阐述,明确了营改增新政的主要内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内容和建筑业营改增的相关政策。
第三,通过对 TZ 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明确了营改增的风险主要源于企业进项抵扣和现金流的问题,二者会给建筑企业带来连锁负效应。同时,营改增也给会计核算、财务指标、涉税业务等发面产生影响。
第四,营改增后,面临崭新的挑战和压力,企业应认真对待此次新政,做到对各项营改增政策心中有数,在管理模式上,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调整和完善组织架构等方面,同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落实营改增的会计核算,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带来契机和动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