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出发,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交通等配套条件的不断完善,传统施工企业的传统施工业务呈现出合同金额庞大、工程内容复杂、项目地点分散以及施工形式多样等新特征;同时加之投资、服务等多种新型经营渠道的拓展。在内部因素的作用下,施工企业不断的实行规模化、集成化的管理。在此趋势下,对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功能、质量等因素要求空前严格,也极大的增加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除去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压力,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深,不同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和密切。具体表现在同一项目的竞争单位数量增加,而同一项目之下的合作机会同样也会增加。造成同一地域内存在多个施工项目,而在同一施工项目下,可能存在多家施工单位。在这样复杂的经营环境下,施工企业更多的通过设置区域负责人以完成区域内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区域化管理趋势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施工企业对于财务区域管理模式的探索不断加深,财务区域管理中心的数量不断增加。结合以上的具体阐述,现行的简单财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大型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而结合施工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成为了施工企业应对管理现状的必要选择,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研究也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具有极大的研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
财务集中管理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财务集中管理软件将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达到财务和业务的协同处理,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同时财务信息反过来对业务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它的本质是实现控制的职能,即集中管理是一种财务监控方式的选择。财务集权是总公司的财务部门拥有下属单位绝对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比如投融资权利、收益分配权、资本运营权等财务权利均由总公司财务部行使,下属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总公司的决议来执行,仅仅进行短期财务规划以及日常财务处理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集权管理是一种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因此,为了实现母公司对下属单位有效的财务监控,首选需要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即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企业应该采用完全集权管理的管理模式、完全分权的管理模式或者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1970-1990 年的 20 年之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其国内的企业在集团化的道路上发展十分迅速,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一直伴随着此发展趋势而不断向前。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最为关键的部分,即总部集团对于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选取。现实的需求推动着理论研究的进步,在集权、分权模式共存的情况下,围绕两者的随机排列组合分配,形成了针对财务管理模式选取的重点和难点,并一直存在至今。
…………
第2章 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分析
2.1 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就是在施工企业总部和施工项目部之间,增设新的机构—区域项目部。设置区域项目部之后的职责分工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增设了区域项目部之后,充分体现了财务集中管理理论。在区域项目部内部设置相应的财务机构、财务人员;集中核算项目部的施工成本,记录项目部的日常经济业务;集中管理项目不得人工、机械、材料以及资金;充分实现财务的监督和核算职能,以达成项目部资源在区域内部的优化配置。而对于财务区域中心而言,通过同时监控多个项目部的工作,更能够发挥财务分析决策能力,实现项目部之间横向和财务区域内部的纵向对比,为项目部的生产施工及财务管理提供全面、可靠的财务信息。通过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结构图,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含义。财务区域化就是在区域项目部内设立财务管理中心,并且利用网络技术、集中式的财务管理软件以及企业的 ERP 系统构建动态的财务管理平台,将区域内各个项目部的财务权利都集中到区域项目部的财务管理中心,实现财务信息在整个区域内的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由区域项目部的财务管理中心统一对所辖项目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财务管理,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所辖项目部遵照执行即可;企业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通过控制区域项目部的财务管理中心间接控制项目部的财务活动。
…………
2.2 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的作用
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是根据施工企业独有的特殊生产管理模式,以及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具体要求。创新出的能够满足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中,能够充分实现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集中化、高效化、专业化,进而极大的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实施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之后,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分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可以极大的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在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之下,实现了施工企业总部、财务区域化中心、施工项目部的三级管理,就前两级而言,除施工项目部财务分工较为笼统之外,前两级机构均设置出纳岗、会计核算岗、资金管理岗、财务分析岗、信息化管理岗以及财务综合事务岗等职位。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各岗位能够实现相应的对接,既有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各级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信息共享。能够充分体现财务核算岗以及财务决策岗相分离的原则,有利于促进财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在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之下,财务区域化中心具备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基础,从财务工作软件、信息化网络、信息化共享中心等方面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这有利于实现财务区域化内部财务工作流程之间的信息化数据共享,以及不同管理级别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实现会计核算岗位以及财务决策管理岗位的分离。因此财务区域管理模式的实行,可以把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可以更侧重于财务分析决策、财务管理方面。综上所述,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的设置,可以充分的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决策和分析作用,进而可以极大强化财务管理的职能。
…………
第 3 章 A 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 .... 21
3.1 A 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21
3.2 A 公司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转变....... 22
3.3 A 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分析....... 23
3.4 A 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6
第 4 章 A 公司财务区域化管理改革实践 .... 29
4.1 A 公司财务区域化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29
4.2 A 公司财务区域化试点后需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32
4.3 A 公司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改进设计....... 34
第 5 章 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方案 ....... 37
5.1 财务区域中心工作流程的完善....... 37
5.2 实施财务区域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0
第 5 章 施工企业财务区域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方案
5.1 财务区域中心工作流程的完善
在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下,财务区域中心调整现有会计核算和管理流程,使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由项目到中心集中。财务区域中心的流程制度体系分为业务处理流程、岗位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三大类,并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财务区域中心的定位而言,针对资金管理工作,财务区域中心类似于项目部的资金管理中心的角色。财务区域中心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利用其优越的网络信息平台,严格控制区域内部的资金计划、拨付以及核算工作。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统筹项目部与总部之间的资金流动,既起到保证项目部资金需求,又为总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双重作用。经过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改革,A 公司财务区域管理中心针对资金管理,仍应该从其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债权债务管理、提高资金回收率等方面,加强、统筹财务区域中心所辖项目部的资金管理工作。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财务区域中心控制资金,首先是通过资金流入、流出的总控制,对各施工项目部经营活动实行动态控制,做到对项目部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督;其次是通过对资金的统一调配,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节约资金成本。具体做法是:撤销各项目部在不同银行开设的所有账户。同时,在内部银行指定的一家银行重新开设账户,由内部银行集中办理对内对外的全部结算业务。区域财务中心主要负责审核项目部的资金使用申请并报请内部银行拨付,起到一个中间第三方的作用,确保了资金的去向是否合理和有效。施工企业设立的内部银行作为资金统一管理的平台,为资金管理部门提供便捷统一的渠道。通过它可以将施工企业内部所有的资金流动纳入统一管理,施工企业总部资金管理中心可以控制整个企业的资金流向。
.........
结论
随着施工企业施工形式的不断创新、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够满足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财务管理模式需要得到改进和创新。而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正是结合施工企业全新的生产管理特点而产生,以实现施工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施工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符合财务管理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施工企业管理改革要求。尽管区域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才刚刚起步,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总结经验和积极探索改革思路,通过逐步落实资金集中管理与调配、项目会计集中核算、项目成本预算与控制等等业务,逐步完善区域化管理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产生的漏洞,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就一定能够有力的提高大型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其管理效果,并最终转化为施工企业的实际经营效益。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