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城乡差距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当中仍存在某些问题,并非毫无瑕疵。虽然在量上呈增加趋势,和城市、农村现实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供给质量和总量较低、供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成本较高等,严重存在着有效供给问题。例如有的公共产品浪费、闲置现象突出,有些急需的公共产品供不应求,使有限的公共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限制了新型城镇化和“三农”的发展,阻碍了打赢农村攻坚脱贫胜利的步伐,进而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准等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农村精准扶贫和脱贫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社会也进入到了一个矛盾突出的时期,因此,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作用也更加明显。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多次下发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文件。当前我国已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不管是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还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顺利推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影响改革成效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又中提出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学者对公共产品的研究大多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相关成果基础上,基本集中在对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探究出现的问题。对于公共产品概念的界定也主要以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为主,对公共产品的分类也大多是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但是,何翔舟教授又把公共产品分类为有形公共产品和无形公共产品及其混合型公共产品。因为农村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特点,政府理应是主要的供给主体。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应多元化的呼声愈发高涨。较早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概陪我的是张军和何寒熙,他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实现多元供给,政府并非唯一的供给主体,农村的制度变迁也会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尚海涛、张金胜也认为政府供给、政府与市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是现阶段在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最佳选择:周青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化及特征,认为决策机制有效供给效率。张军、蒋维认为不同的供给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仍是主要供给主体,且市场主体受社会经济政策影响;肖鹏认为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当中的主导作用。杨峰、吕尖指出我国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较低,主要在供给总量、供给质量及供给结构等方面,王春福认为要发挥多元供给模式的作用,主要在于制度的改善。学者何翔舟则从成本角度研宄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问题,认为政府垄断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高成本,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配置无法体现帕累托改善效应,应该从绩效预算、公私合营及分类选择等制度层面上进行治理。雷小康、贾德明以供给机制内部矛盾为视角,认为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及对转移支付政策进行改革等方面,并提出了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产权清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如曲延春认为政府做为主要供给主体责任不明确,要明确政府的权限和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
........................
第二章公共产品和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理论概述
―、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
对于公共产品的定义说法较多,但都较为接近。最早的来自国外,例如,国外学者对公共产品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按照斯蒂格利茨的说法,公共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一个人对其消费或享受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且其消费是非竞争性的奥尔森也认为,不管对于任何物品,一个组织中的个人可以消费它,但也不排斥该组织中的其他人对其消费,且组织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这样的公共物品布坎南在其著作中也认为公共产品就是通过集体决定并由集体组织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当然,国内学者也有相应定义,如学者厉以宁认为的国防、司法、教育、卫生等由政府或事业单位团体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类服务产品就是公共产品。结合起来讲,公共产品就是能够为大多数人共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科技文化、公共福利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等;作为私人产品的对立方,公共产品在消费使用及收益方面分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了多维度、多元化、多主体的现象,但从传统意义上说,公共产品主要还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因此,结合以上几种观点,本文认为公共产品就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向公众提供的具有某些共同需求且为绝大多数人所共同消费或享受的产品或服务。
公共产品一旦向社会公众生产或提供出来,并不排斥任何人对其使用和消费,即某些人对该类公共产品的使用或消费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这类公共产品的消费使用,而这些人在从这类公共产品中收益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从这类公共产品中收益,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该公共产品消费的满意度,使用消费和受益对象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冲突;同时,享受和消费这种公共产品的人数增加也并不会造成该种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例如公路,个人或某些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人对其使用;再如国防,为保护我国国民,其费用以及每位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会因为国内多或少一位公民受到影响。
.......................
第二节农村公共产品的理论概述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定义
农村公共产品是“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完全或一定程度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国内外较多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研宄,对其定义的界定也有所不同。而本文所指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在农村范围内、区别于农村私人产品的由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团体提供的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求的,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或公共设施与各类公共服务。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环保、文化教育及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等。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分类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较多,同时为下文研究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做好相应的理论基础,本节只选择几种主要的农村公共产品类型进行探讨。
首先,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农村纯公共产品(即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农村准公共产品(即具备程度不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对于农村纯公共产品,例如环保、水利设施、基层行政服务、社会管理等;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如医疗保障、义务教育、文化活动、道路建设、技术服务等。
其次,按作用功能和受益领域,可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类农村公共产品,另一种是与农民自身发展和生活需要紧密相关的生活类农村公共产品。前者主要涉及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道路与电网建设、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气象等:后者主要是文化活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生活设施及义务教育、社会管理等。
最后,按公共产品存在的具体形态,可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无形与有形农村公共产品。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惠农涉农政策、决定等,这是以政策形态存在的无形农村公共产品,同时以服务形态存在的由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提供的诸如农村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服务、农民技能培训、社会秩序维护、各类咨询等也都属于无形农村公共产品。而有形农村公共产品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诸如生活设施、水利设施、交通等农村基础设施。
.....................
第三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历史演进...........18
第一节建国初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18
第二节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20
第四章新乡市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25
第一节新乡市农村发展概况............25
第二节新乡市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基本状况............27
第五章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的对策.............49
第一节构建农田水利设施多元化供给体系..........49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49
二、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50
第五章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的对策
第一节构建农田水利设施多元化供给体系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曾提出,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政府在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起到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当前新乡市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主要还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为农民的基本灌溉需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政府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是不可动摇的。
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有效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于扩宽政府筹资渠道、缓解政府财政紧张局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增强政府投资效率、控制政府服务成本以及实现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式和主体多元化方面有积极影响。目前,新乡市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面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供给模式为主,投资、管理及维护等基本上全部由政府承担,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会资本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然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一般具有分散、量多的特性,在当前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依赖政府供给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求,也可能会导致供给效率下降,成本上升。
...........................
第六章结语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如何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近些年,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状况得到逐步改善。但从当前情况看,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当中依然存在某些问题,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很难实现至善服务。
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要的农村公共产品,保障其供给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并以河南省新乡市农田水利设施为例,来研究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理论并结合数据、案例,分析、总结出现阶段新乡市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当中主要存在供给效率较低、高成本问题突出、供给不均衡以及供给依然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尤其是着重分析了成本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供给机制不活及供给主体单一等。文章最后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实践,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决策、监督、绩效评估与后期管护、加强硬性约束管理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供给机制;同时要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并充分发挥政府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构建农田水利设施多元化供给体系,再者就是提出要从强化政府及公务人员责任、消除公共事业内部管理者官员化及构建内在规范的管理机制和低成本行政机制方面来进一步转变政府及公务人员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