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方式的实践探讨——以幼儿园中班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62588 论文编号:sb2025062815261253387 日期:2025-07-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论文,本研究证实,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在促进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表现和习得方面各有利弊,将这两种投放方式结合,形成一种先高结构化再低结构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同时弥补短处,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和创造力,提升他们在美术领域的核心经验水平。
一、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基本内容
(一)幼儿美术领域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分析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音乐”与“美术”两大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合并为艺术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这一整合强调了艺术作为人类感知、表达和创造美的核心途径,它不仅是人们欣赏美的方式,更是人们独特地理解和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感知与情感态度地桥梁。《指南》还提到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与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基于此,《指南》将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下,进一步细化了具体的子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这些子目标具体划分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阶段,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研究者从中提取出中班幼儿(4—5岁)的美术学习与发展目标,绘制成图便于分析,如图1.1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二)幼儿美术领域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者以《指南》为蓝本,从中提取了针对中班幼儿(4—5岁)的美术学习与发展目标,以此作为评估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为了使这些目标更具体化,研究者进一步参照《核心经验》中对中班幼儿(4—5岁)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描述,将这些核心经验与《指南》中的目标进行匹配,从而明确了幼儿美术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基于这一匹配过程,研究者编制定了《中班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发展评价表》(见附录一),旨在测评中班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发展情况,用于检测和佐证美工活动区中不同的材料投放方式对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发展的具体影响。
《中班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发展评价表》分为了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三大版块。
1.感受
美感官是人类认识与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桥梁,通过感官感知外界事物、获得内心体验是人类产生“美感”的重要前提。对幼儿而言,这种细腻而敏锐的感知能力是幼儿形成艺术理解力与鉴赏力的第一要素,更是幼儿艺术表达与创造的起点。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育者应该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核心经验》对《指南》中“感受与欣赏”版块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儿童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主动、积极地感知并加工审美对象的各类信息,从而获得初步的、个体化的美感体验。具体而言,即儿童在广泛接触自然景观、生活环境与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知事物的审美特征,如形态、色彩、质地、空间等,初步了解事物的审美规律,如强调、运动、平衡等,从而产生强烈的、个体化的审美情感。
..............................
二、幼儿美工区活动情况及材料投放的现状调研究
(一)A班的现状
1.美工区的活动请况
(1)访谈结果
研究者从A班幼儿的访谈记录(附件十一)中罗列出了A班幼儿提到的材料,如表2.1。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学前教育论文怎么写

从表2.1可以看出,虽然A班教师提供了共计35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但当幼儿离开美工区接受访谈时,全班28名幼儿总共只提及了9种材料,提及次数为28次。研究者对访谈中幼儿给予美工区材料的评分进行了统计,如图2.2: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二)B班现状
1.美工区的活动请况
(1)访谈结果
从表2.5可以看出,虽然B班教师提供了共计40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但当幼儿离开美工区接受访谈时,全班28名幼儿总共只提及了10种材料,提及次数为26次。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从表2.5可以看出,虽然B班教师提供了共计40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但当幼儿离开美工区接受访谈时,全班28名幼儿总共只提及了10种材料,提及次数为26次。
..........................
三、A班采用高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的效果 ....................... 46
(一)高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 46
1.投放方式的设计 .................................... 46
2.投放方式的实施 .............................. 49
四、B班采用低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的效果 ....................................... 56
(一)低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 56
1.投放方式的设计 ....................................... 56
2.实施投放 ....................................... 57
五、C班采用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相结合的材料投放方式的效果 .. 63
(一)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相结合的材料投放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 63
1.投放方式的设计 ................ 63
2.实施投放 ................................ 64
六、结果与分析
(一)三个班级访谈结果对比
1.对材料关注程度的对比
从三个班级前后测的数据来看,A班在采用高结构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后幼儿在访谈中提及的材料种类增加了4种,提及次数增加了6次。B班在采用低结构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后提及材料种类减少了3种,提及次数减少了12次。C班在采用高低结构化相结合的投放方式后提及材料的种类增加了9次,提及次数增加了10次。由此可见,高结构化的材料投放方式以及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相结合的材料投放方式都能够提升班级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度,而低结构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则可能会降低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度。
2.对美工区评分的对比
从三个班级前后测的数据来看,A班对美工区材料给出较低评分的人数减少了19%,给出较高评分的人数增加了10%。B班对给美工材料给出较低评分的人数增加了14.1%,给出较高评分的人数减少了17.9%。C班对美工区材料给出较低评分的人数减少了25%,给出较高评分的人数提高了54%,且给出较高评分幼儿的人数占比为100%。由此可见,高低结构化相结合的材料投放方式更能够提升幼儿对美工区的喜好程度。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论文参考

.........................
七、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先高后低”的投放方式更能促进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发展本研究证实,高结构化和低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在促进幼儿美术领域核心经验的表现和习得方面各有利弊,将这两种投放方式结合,形成一种先高结构化再低结构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同时弥补短处,有效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和创造力,提升他们在美术领域的核心经验水平。
结合学习的迁移理论,研究者认为在高结构化材料投放阶段,幼儿通过使用教师预设好的材料进行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模仿和尝试迁移,逐渐积累了使用材料的经验。这一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美,也学会了如何表现美。幼儿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较为单一,但已经初步展现出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当过渡到低结构化材料投放阶段,得益于幼儿在操作采用高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投放的材料时积累了材料使用的经验,当材料转变为低结构化投放方式后,即使没有任何提示或参照,幼儿也能够迁移这些经验,有目的性的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阶段,幼儿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自由选择和组合材料,创作出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作品。这种自由度更高的创作环境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表现出了“创造美”中要求的绝大部分核心经验。
此外,得益于在操作高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的材料中积累的相似的经验,低结构化材料投放方式还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寻求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也能够尝试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使他们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思维碰撞产生了很多新的创作灵感,进一步促进了“创造美”核心经验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学前教育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