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与现期我国军事航空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158
论文字数:24332 论文编号:sb201308121047217498 日期:2013-08-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及其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选题的由来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留学生这一群体所发挥的巨大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近代中国军事的转型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凝结着留学生们的才智、辛劳与心血。客观地说,民国时期是中国军事建设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迅速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手段和作战样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军事变革的发展,使知识日益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而对知识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军事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其军事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派遣军事留学生则是培养军事人才,提高自己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清末军事留学生相比,民国时期的军事留学生不仅包括陆军留学生和海军留学生,还包括新出现的军事航空留学生。从 1908 年清政府派遣厉汝燕赴英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开始,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 41 年间,中国各级政府多次选派大量留学生赴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学习西方先进的航空工程和飞行技术。这些军事航空留学生回国后,在近代中国军队队伍中形成了新的军事人才群体,为部队官兵素质的提高,战斗力的增强,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的现代化以及近代中国军事的现代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图从留学生的角度,去讨论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关系,以及留学生在近代中国军事航空史上的地位、角色与功能。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讲的留学生的概念,主要是指航空留学生,特别是军事航空留学生。它包括中国政府军事部门(包括海军、空军、陆军三军)、航空部门、教育部门、交通部门以其它地方实力派(包括广东空军、东北空军、广西空军等)所派遣赴国外学习航空工程、飞机驾驶技术、以及飞机维护保养的空勤和地勤人员。这类人员主要包括学习飞机设计、制造、管理、航空机械专业的航空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飞机驾驶技术的飞行员留学生二个部分。如厉汝燕、秦国镛、沈德燮、蒋逵等。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航空留学生,还包括由非军事部门或组织派遣的民用航空留学生。这类民用航空留学生主要是由我国的教育部门选派到国外学习航空工程技术的留学生,如钱昌祚、林同骅、顾光复等人。
此外,本文中所涉及到的留学生还包括非航空留学生,他们在国外留学期间,学习的并不是航空工程或飞行驾驶技术,但回国后却因种种原因而加入航空事业的人员。这类人员主要是学习海军和陆军的军事留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进入军事航空领域。如丁锦、张静愚、葛敬恩等人。当然,在留学生队伍中,军事航空留学生是进入我国近代军事航空领域的留学生的主体和核心力量。航空(Aviation),人类利用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从事飞行及有关的活动,包括民用航空和军事航空。军事航空(Military aviation),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一切航空活动。
本文所涉及的军事航空事业,包括军事航空制度、军事航空思想、军事航空教育与训练、军事航空工程等方面。郑文翰主编《军事大辞典》一书,对“空军”(Air Force)一词作如下定义:“以空中作战为主要任务的军种,一般由各种航空兵组成,具有远程作战,高速机动和猛烈突击能力,既能单独作战,又能协同其他军种作战。”
从上可以看出,空军只是主要进行空中作战的军种。军队的组成方面,多数国家的空军由航空兵(歼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强击航空兵、侦察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和雷达兵等兵种组成,有的还编有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和空降兵。空军装备的机种,通常有歼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他特种飞机。空军的基本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军、海军作战,对敌后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实际上,军事航空的范畴远远大于空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空军、还包括一些为空军服务的附属部门。如飞机的设计制造机构与部门、军事航空学校、管理空军部队的军事航空机构,等等。中国的航空事业也与世界的许多国家的航空事业一样,都是随着军事航空事业的兴起而发展,尔后运用到民用航空上来的。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军事航空”的研究,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内容十分丰富且相当复杂的课题。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留学生群体,特别是航空留学生群体,这些人通过在国外所学习到的军事航空知识与技术,以及其它军事知识,运用到我国军事航空建设事业中,促进了我国近代军事航空事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当然,我国近代军事航空事业,不只是飞机运用于军事上这一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还包括军事航空技术的变革与武器装备的更新,涉及到军用航空的武器装备技术、军事航空思想、军用航空作战理论以及军事航空机构与制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第二章 留学生与我国近代军事航空机构与制度.............72
第一节 推动我国早期航空机构和制度的初步建立.............72
第二节 推动我国近代航空行政机构的统一...............76
第三节 担任我国中央航空机构的重要职务...............83
第四节 主导建立近代军事航空机构、制度和法令..............90
第五节 参与空军新兵种的组建.............98
第三章 留学生与近代军事航空思想.................104
第一节 留学生与航空救国主张...............104
第二节 留学生与独立空军思想...............116
第三节 留学生介绍和引进现代制空权理论..............122
第四节 留学生引进和提出许多现代化空军作战理论..............127
第四章 留学生与我国近代军事航空工业...............137
第一节 留学生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137
第二节 留学生与抗战前的航空工业..................142
第三节 抗战爆发后留学生与军事航空工业的发展................151
 
结论
航空留学生、华侨航空人员和外国在华航空人员是我国近代军事航空发展过程中三个重要的人才群体,也是我国近代军事航空史最重要的三股力量。这三股力量都参与了中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留学生在中国军事航空史上的地位、角色与功能,需要我们比较留学生与华侨、外国在华的军事航空人员,在中国军事航空史上的特点、作用及影响,才能更清晰看到留学生在中国军事航空史上的地位、角色与功能,才能深刻探讨我们在中国军事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来更好地为当代中国军事航空事业以及整个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力三编述:《内燃发动机》,永明印刷局 1924 年版。
2.郭力三:《实用航空学辑要》,南京军用图书社 1931 年版。
3.林钧能:《空军战斗的战略与战术》,军用图书社 1937 年版。
4.林钧能:《独立空军战术》,中央空军军官学校编译科审定 1939 年版。
5.卢日隆著、林钧能译:《卢氏轰炸战术》,中央空军军官学校 1942 年版。
6.王祖文:《各级军官对空军与空防必具之常识》,大中书局 1932 年版。
7.王祖文:《炮兵飞机勤务》,航空委员会训练监编译科 1940 年版。
8.王祖文:《陆空无线电通讯勤务》,航空委员会训练监编译科 1940 年版。
9.侯竞寰:《空中攻击讲义》,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 1936 年版。
10.侯竞寰:《空中侦察教程》,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 1935 年版。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