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侦查期间运用刑事调解的可行性思考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25
论文字数:32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41527576117 日期:2013-01-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节刑事和解的内涵

一、刑事和解的定义

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也是理论研究的先导,故论文对刑事和解的研究以刑事和解的概念为出发点。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各国学者对其定义不尽相同。目前,比较通行的刑事和解定义认为,所谓刑事和解制度,又可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viCtim一offender一Reeoneiliation,简称VOR),一般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相谈、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修复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破坏的加害人和被害者原本具有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因此而改过自新,复归社会。’而在我国,学理上对刑事和解的概念表述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观点主张,刑事和解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主动直接和解,没有国家专门机关或者非国家专门机关的第三方介入。如,“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对刑事责任问题达成的协议,一般而言,受害人一方不追究加害人一方的刑事责任,而加害人一方则可能为此对受害人一方进行物质性赔偿等。”第二种观点主张,刑事和解需要非国家专门机关的第三方调停,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被动的直接和解。如,“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过调停人(通常是一名社会自愿者)的帮助,使受害方与加害方有机会直接面对面的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之前加害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受害方因此而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第三种观点主张,刑事和解需要国家专门机关的主导,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被动直接和解。如,“刑事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经由司法机关的职权作用,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直接商谈,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目的是恢复犯罪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第四种观点可以说是上述三种观点的一种综合,即主张刑事和解是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一种主动或者被动的直接和解。如“刑事和解,也被称为被害人一犯罪人和解、被害人一犯罪人调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解人(在域外通常事社会自愿人员)的帮助,使被害人与犯罪人直接相谈,协商解决刑事纠纷。”..............
......................

第二章侦查主体执行刑事和解职能的合理性

刑事和解要实现立法安排和适用运行,必须立足于现有刑事诉讼基本理论,与我国刑事诉讼职能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相一致,必须在刑事诉讼阶段与既有的制度不明显相冲突,才能在刑事诉讼中发挥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的独特优势。笔者对刑事诉讼职能的一般原理及历史变迁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现代刑事和解制度随着刑事诉讼理念的变化而具体融合的可能性问题。

第一节刑事诉讼职能的一般原理

一、刑事诉讼职能的内涵

刑事诉讼职能与刑事诉讼主体,刑事诉讼目的密切相关。刑事诉讼主体是所有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他们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刑事诉讼职能。刑事诉讼目的是指制定刑事诉讼法、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立法者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那么究竟什么是刑事诉讼职能?我国学者对其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樊崇义教授将刑事诉讼职能定义为:刑事诉讼职能是在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基于某一特定职权或特定地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具有相应的效能。陈光中教授认为,刑事诉讼职能,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作用和功能。陈卫东教授认为,刑事诉讼职能就是指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的特定职权和承担的相应责任。‘程荣斌教授曾提出,刑事诉讼职能亦刑事诉讼职责,它是指为了实现刑事诉讼目的,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由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不同主体所具有的职责,权限或权利。上述几个概念相比较而言,笔者比较认同陈光中教授对刑事诉讼职能所下的定义,即刑事诉讼职能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作用和功能。
刑事诉讼诉讼职能究竟包括哪些职能呢?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致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学说,即“三职能说”、“四职能说”、“五职能说”、“七职能说”。..................
........................

第三章我国侦查阶段开事和解职能运行障碍分析.......23
第一节侦查阶段刑事和解职能的运行障碍.....................23
正义与效率的价值冲突.......................................................23
二、侦查与和解职能的冲突..............................................24
三、惩罚与感化的理念冲突................................................25
四、加害与被害的情感冲突..............................................26
第二节侦查阶段刑事和解职能运行冲突的平衡............26
正义与效率的价值平衡......................................................26
二、侦查与和解的功能平衡...........................................27
三、惩罚和感化的理念平衡...........................................28
四、加害与被害的情感平衡.............................................29
第四章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合理应用对策...................31
第一节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应用原则...........................31
合法守德原则...................................................................32
二、自愿和解原则.............................................................32
三、公平公开原则.............................................................33
四、定纷止争原则.............................................................34
五、查先调后原则..............................................................34
六、不予加刑原则...............................................................34
第二节现阶段侦查主体执行刑事和解的制度及机制构想.。........35
一、现阶段侦查主体执行刑事和解的制度设计..........................35
二、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配套机制....................................37
第三节侦查主体执行刑事和解的前瞻性思考..............39
一、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39
二、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的时机...........................40
三、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启动者...............................41
四、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达成方式..........................41
五、侦查阶段达成刑事和解后案件的处理..............42
参考文献.........................................................43

结束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达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当事人双方自行达成和解:二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机构、组织在职权内促成和解;三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和解;四是双方近亲属、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当事人所在单位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侦查阶段刑事和解的达成亦可采用上述方式,对于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则由侦查机关邀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其他调解组织主持调解以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这样,一方面尊重当事人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使和解程序多元化,更有利和解协议的达成。
对于不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的,可以不予以拘留;己经拘留、逮捕的,可以变更强制措施,公安机关变更逮捕这一强制措施的,应当在作出变更决定后三日内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立案侦查且未拘留、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可以撤销案件,但是必须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备案;经过刑事和解后,认为仍然需要移送审查起诉的,侦查机关应当在移送审查起诉书中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并将刑事和解协议和案件一起移送至同级人民检察院。
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应当在充分尊重加害人与被害人的意见,和解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侦查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启动者应当是加害人与被害人当事人。但刑事和解过程应当允许双方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参加,加害人与被害人可以与其法定代理人、亲属进行沟通,并寻求其法定代理人、亲属的建议或者帮助。

参考文献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6年出版
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葛琳:《刑事和解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8年版。
4、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J匕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一卷
5、杜宇:《理解刑事和解》,法律出版社,2肚0年版。
6、(汉)桑弘羊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
7、福柯:《规训与惩戒》,刘北正、杨远婴译,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陈卫东:《新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出版
9、程荣斌:《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10、龙勃罗梭:《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6版。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