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如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审美素质等,还要具备在这些基本素质上经过渗透、协调、统一而形成的与人所从事的专业、职业或者说与人所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毕业生获取职业、适应职业要求、获得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能力,即就业能力。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因此,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的应有之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首先包括个人素质的全面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素质的全面性既是本科生自身发展的目的,也是其个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是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次,还包括素质发展系统全面性与结构和谐性的统一。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表现为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统一意义上的素质的和谐发展。而本科生的素质充分发展的内涵,首先在于对个人良好个性的培养。
如果说全面发展的目标主要体现的是共性的发展,那么,充分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根据人的个别差异,让人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或者说形成人的个性特色。其次,在于促进人的特长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为单项素质的优势往往会成为个人特长或专门人才脱颖而出的支点。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特长和专门人才将日益成为个人创新发展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充分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所以,高等学校应当着力培养信念卓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正如上文所述,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成为普通高校去确定其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将走向社会,而这些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则是衡量和检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相应地,用人单位往往根据社会分工以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原则而制定相应的选人用人标准,来判断求职者的“可雇用性”的高低。而用人单位就是根据求职者的可雇佣性来决定是否接纳求职者的。所以,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时的“可雇佣性”实际上就体现为其就业能力。然而,就目前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就业能力的评价而言,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也是每年都会有一部分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的原因。根据盖洛普(The Gallup Organization)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工作的程度只能达到 70%。而从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看,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 40%。又据麦可思-零点调查揭示,2009 年,仅在已成功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当中,就有 13.2%因不能满足企业对其就业能力的要求而被动离职,如果算上因自觉能力不足而主动离职的人数,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因就业能力不达标而使工作机会得而复失的比例就已经高达 29.4%。因此,从社会需求,尤其是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言,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双重转型,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2006 年,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约有 54%的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技能等级或技术职称。而职业领域的变化,如工作方式的弹性化、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工作内容的多元化等,同样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通用能力如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沟通力和应变力,多元化的岗位特征需要基本知识和良好的普通教育,独立而负责地采取行动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
因此,尽管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巨大,但是由于诸如实际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就业能力的缺乏,导致中国出现了一种隐性的人才短缺,面临着人力资源障碍。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要实现上述使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而无论从人的发展角度,还是社会需要的角度,都对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命题。然而,普通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如,过于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现代技术的发展,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课程体系僵化,过于强调按学科组织课程,缺乏对社会现实需求的适应性,这些既不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就业能力不足,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然而,随着教育界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讨论的深入,素质已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单纯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人本意义上的素质,是指包括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在内的以后天教化培育为主的整个人本意义上的素质及其所达到的水平。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对素质的研究非常丰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也是各有千秋。有学者将素质定义为人性的综合。具体来说,除了先天素质,个人素质中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属性,这些属性对于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学者认为,素质是指人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它是人的各种特性和属性在现实的人身上的具体实现。并且认为尽管人的素质要以先天的自然生理条件作为物质基础,但是其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养成的品质才是素质的主要构成。也有学者认为个人素质应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慧才能素质、身体生理素质、审美意识素质、劳动实践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业务素质、心理人格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作风纪律素质十个方面。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与分析........................ 72-97
3.1 研究设计...................... 72-73
3.2 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73-78
3.3 大学生就业能力量表的设计...................... 78-87
3.4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87-97
4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97-126
4.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97-103
4.2 创新专业教学体系...................... 103-113
4.3 强化实践训练环节......................113-116
4.4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116-119
4.5 重视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119-126
结论
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所有文本的建构都是不完整的。再加之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任何进步都不能完整囊括大学生就业提升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思想。但无论如何,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以及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是我们在试图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之路上的前进一小步。当然,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给出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模式或体系,而只是对传统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反思,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视角来思考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试图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和可能性。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探索性研究,能够与其他研究者的思想与观点碰撞与融合,以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的理解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为深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期望更多的学者与专家共同来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问题,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业添砖加瓦。笔者也将在此路上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冉冉.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主要是结构性问题[N].北京日报,2008-1-16.
[2]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 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室.2006-2007 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7.
[4] Diana Farrell, Andrew Grant.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EB/OL].(2009-11-06).
[5]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6]王立人,顾建民.国际视野中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68.
[7]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室.2006-2007 年:中国就业报告——探索素质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54.
[9]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编.郭瑞卿译.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5.
[10]Brennan et al..The Employability of UK Graduates:http://sblunwen.com/dxbkbylw/ Comparisons with Europe and Japan. Higher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Bristol,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