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开始用战略目标引导发展,用战略措施驾驳办学,使学校发展轨道成为能够为人所控制、发展节奏和结果能够为人所预期的事情。”‘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高校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张扬;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按照战略规划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有了可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将各高校推上了国际竞争舞台,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同时,高校自身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规模的扩张、经费的措据、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发展等都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已然进入竞争、变革的时代,也是大浪淘沙的时代,谁能在改革的沉浮中找准方向、抓住机遇,谁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众高等教育允许高校扩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维持它们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它也使得大学更加难以管理,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原有的经验式管理模式面临挑战,新型战略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仅能使高校做到明白办学,也能使高校规范有序、自主创新地发展。但现状是,“在我国,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按照战略规划来办学的理念和机制,给高校带来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模式的失当。”^010年,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 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成人高等学校365所。己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原因之一在于全国高等学校呈现出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发展方向趋同的现象,多数高校还是按照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形成了 “千校一面”的办学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大批毕业生难以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输出严重脱节。
从国家政策上看,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致强调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鼓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可以判断,做强各级各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那么,就高等院校自身而言,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则须重新审视并重视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认真思量学校的办学类型与办学特色问题,而事实上这也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办学实践者的问题。1998年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新建的一批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将学校定位于技术本科院校,着力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高等教育理论界一致认为高等学校应分类发展,但对究竟该如何分类还意见纷呈的时候,这些院校以实际的定位选择对自己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了途释。然而,由于多为新建院校,技术本科院校的基础和条件都还非常薄弱,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面对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复杂局面,我国技术本科院校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不被变化的环境所迷惑,必须首先解决好自身的发展战略问题。但目前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技术本科院校自身,对于如何建设此类院校基本都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从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对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进行的系统研究还很少。
二、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问题,即技术本科院校在复杂的变化环境中,为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在学校发展愿景、使命、目标、任务及具体举措等方面做出的总体谋划问题。所谓技术本科院校是指以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技术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此类院校所倡导的主要教育类型是高等技术教育,即一种在技术哲学指导下,以追求技术理性、探求技术本质并最终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高等教育类型。此类院校以技术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面向地方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开展面向应用的技术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以联合产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为主要特征。
第二章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环境
大众化高等教育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技术本科院校是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后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应运而生的一批本科院校,它们以开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载主体之一,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推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公平和合理做出了贡献。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新建本科院校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也迎来了严峻挑战和发展困境。作为我国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和新生力量,技术本科院校要在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审慎分析自己的内外环境,从战略高度对自身发展做出果断且艰难的扶择。
第一节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的时空背景战略
具有全局性、未来性、外向性、稳定性等特点,其中外向性是其主要特点。高校制定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使学校的前途与可预见的环境变化相协调、相一致,使学校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战略问题,必须站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审视、剖析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 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48-87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48-56
第二节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理论................... 56-77
第三节 大学发展战略理论 ...................77-87
第四章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析 87-135
第一节 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技职................... 87-93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 93-105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发展战略...................105-130
启示................... 130-135
第五章 印度技术学院发展战略分析 ...................135-168
第一节 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发展................... 135-140
第二节 印度技术学院发展背景分析................... 140-147
第三节 印度技术学院发展战略...................147-163
启示 ...................163-168
结论
在《英国高等学校战略规划指南》的指导下,英国各高校基本能按照战略部署,自觉加强对战略规划的实施与监控。如普利茅斯大学除设有规划支持部外,还建有“规划与资源管委会”,该委员会是校长的顾问小组,对战略规划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并根据战略规划确定年度优先领域,审批年度预算等。另外,每个院系部门的年度业务计划由学校的规划管理部门——规划支持部校对和考察。通过这种制度化建设,普利茅斯大学的战略规划真正起到了引导学校发展的作用。且普利茅斯大学每年都对学校的计划文本进行年度性回顾和“滚动推进”,以保证学校的计划一直处于发展中,大学能够依据环境变化进行决策和调整。321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的实施普遍缺乏制度化的实施与监控机制,需借鉴他国经验,提高对规划实施与监控重要性的认识,从制度上做好设计,把规划的实施与监控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
S学院对战略规划的实施虽然没有达到普利茅斯大学这样的水准,但近年来,随着对战略规划对学校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的加深,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战略规划的落实工作。每年由规划处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共同对已经执行的战略规划进行年度总结与评估,经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审议后在教代会上向教职工代表汇报,进一步听取教职工代表意见。在战略执行中期,将根据情况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在学校年度行政报告、经费预算、重大项目申报、师资引进、学科专业设置等各项工作上,均要求以学校战略规划为依据,通过这种制度化的实施与监控,保证了战略规划的“落地”。
参考文献
1.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沈开艳.上海蓝皮书: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1)——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顾明远.世界教育大事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刘道玉.中国高校之荡[M].武汉:湖北人们出版社,2010.
8.刘念才.周玲.中外大学规划:比较与借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
10.部晓平.地方院校战略规划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