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
北疆地区主要指新疆天山以北的地区,这里农业、经济、贸易繁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又是干旱缺水,在水资源困乏的地区建立驻扎军队、开垦农田,首先最重要的是开河引水兴修水利,将分布在山区的水资源引入位于平原地区,做军队的水源补给和灌溉农田。新疆的水利开发可追溯到两汉时期,在唐朝时新疆的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由南疆转向了北疆,在清朝时期北疆地区水利开发达到鼎盛。历史上开发的这些水利设施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城市周边的农村,依旧发挥着引水灌溉的作用,但在城市中,大部分水利遗产都没有受到城市规划部门的重视,有的在无序的建设中遭受到了破坏,有的失去了原有的灌溉功能后被废除,有的直接被填埋。
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水利设施,是北疆城市中特有的历史元素,应当作为遗产被人们所重视,并受到保护与改善,使其成为城市的一个历史特征,并发挥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但在中国以高效、利益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更使得大部分城市都变得千城一面,一味的效仿现代化大都市,却忘了自己的历史,抛弃了自己城市的故事。中国西北的北疆地区也不容例外,作为中国西部边睡具有悠久西域文化的城市,已经不在具有西域独特的风貌了,变得和内地城市大同小异。而城市的历史元素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所在,是每个城市的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更是每个城市的灵魂,所以对城中的历史遗迹加以保护改善,变得刻不容缓。
1.2国内外研究成果
目前在国内对新疆水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地区的引水灌溉工程上,对于城市中的水利发展,记载并研究的很少,尤其是在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研究的就更少了。清朝末期,由袁大化主编的《新疆图志》中的第三卷《沟渠志》,记载了新疆各地区自上古至纂修当代(清末)的沟渠名称、位置、长宽及灌概面积,是历史上对新疆沟渠记载较详细的一本图志,但本书未记载修建年代,及具体的发展情况。民国时期愧超的《新疆之水利》,对新疆的农业水利工程进行了研宄。后由各个地区城市编著的地方志、水利志,也是以记载农业水利为主。其中《新疆图志第三十六卷水利志》对新疆各个水利工程的记载较为详细,记载了各个渠道的开挖年代及发展情况。到目前为止,对于新疆地区水利的研究也只是局限在农业水利专业的领域,将水利作为遗产,并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角度进行研宄分析的很少。
国内外对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研究比较多,尤其是国外研究的较成熟,并出台了《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马丘比丘宪章》等,这些宪章针对历史城市及其城市中的历史元素的保护提出指导性规范。而针对遗产保护国内外也有很多理论研宄,如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等等原则。国内外针对城市中水网规划及滨水景观的研宄也很多,林业科学家彭镇华曾提出过将林网与水网结合的概念。城市水都市主义的提出,也加强了人们对城市水网和滨水空间的研究。在针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上,简雅克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城市色蕾的概念,认为人的活动是城市空间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丹麦学者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针对城市活动空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步行的尺度,是最舒适的,有助于增进人们的交往。以上这些领域的研究,都有助于研究北疆地区城市中水利遗产的起源及发展,并为建立城市渠系网络和打造城市渠系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参考。
2概述
2.1地理位置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总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为166万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东西长约两千多公里,南北宽约一千多公里,首府为乌鲁木齐。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大量的军队驻扎,促使了当地的水利发展。
2.2地貌特征
新疆具有典型的亚洲大陆干旱区的地貌特征地形总体趋势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其基本地貌轮廓由三大山系和两大盆地构成,阿尔泰山位于最北端,昆企山与阿尔金山位于最南端,天山横跨新疆中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为准格尔盆地,与昆企山阿尔金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图2-1)本研究主要针对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包括乌鲁木齐、伊犁、石河子、奎屯、阿勒泰、博乐等市。新疆地域辽阔,山地占49.5%,沙漠占22.5%,绿洲仅占总面积的3.53%。大部分的河流都发源于山地,流入沙漠中散失,少量的绿洲成为了历史上农业发展及部队驻扎的集中地,为了获取更多的水源用于灌概及军队补给,在河流的上游开河引水兴修水利成为了新疆发展的重要措施。
3现状调查........9
3.1调查地点.......9
3.2调查内容.........11
4北疆地区水利遗产的历史形成与现状.......11
4.1乌鲁木齐地区..........12
4.1.1历史形成与现状情况.......16
4.1.2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的意义及潜能......19
5国内外案例研究..........27
5.1圣安东尼奥河滨河步道.........27
5.2美国印第安纳波里斯中央运河滨水空间..........29
5.3德国弗莱堡城市水渠.........30
7以伊宁市为例建立水利遗产网络的景观体系
7.1伊宁市的区位和自然地理条件
伊宁市地处新疆西北边睡,位于伊犁河谷的中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伊宁市东邻伊宁县,西邻霍城县,南端到伊犁河北岸,北端到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南北长52.08公里,东西宽35.3公里,呈L形,总面积524.2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到了22平方公里。
伊宁市海拔750-2200米,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开阔,总体地形北高南低,来自西部的水汽,受到地势抬升的影响,易形成降水,气候比较湿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区境内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径流主要有位于城市南端的伊犁河,北部的人民渠、北支干渠、团结渠、北山沟等,人民渠和北支干渠的水引自略什河,是伊宁市的主要两条灌溉渠道,并且在每年4月放水,10月停止供水。城市泉水资源丰富,在城市北部的扇沿溢出,由东向西一共有十多处泉水溢出带。城市建成区有六大渠系,14条干支渠,这六大渠系分别是:汉滨渠系,巴西库渠系,奥德西尔渠系,沙依渠系,巴依库渠系,后滩河渠系,其中巴西库渠系和奥德西尔渠系的主要水源来自人民渠的水,剰下的六大渠系的主要水源均来自泉水补给,六大渠系均由北向南最终流入城市南面的伊犁河。
8总结
8.1研究总结
北疆地区属大陆型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困乏,但在这片地区有着大量的水利工程,很多都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通过调查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北疆地区虽然干旱,但山区的降水量较多,大部分的河流多发源于山区,在平原的沙漠地区散失,在平原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必须由河流的上游开河引水兴修水利。这些水利遗产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大量的水利开发记载多集中在清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水利开发也是北疆历史上鼎盛的时期,以乌鲁木齐地区和伊犁地区为盛,例如乌鲁木齐市的六道渠、板房沟渠、卢草沟渠等,伊犁地区的湟渠、察布査尔大渠等。这些渠道在今天的城市中都被保留了下来,一部分依然承担着向农业灌溉渠输送水的作用,一部分有着泄春洪的作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无规划的发展,城市的无序建设,很多己经不再承担灌溉及泄洪功能的渠道,而在城市建设中被忽视,很多破坏,一些小型的渠道则被废弃了。即便是被保留下来的渠道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被移入地下,有的被生活垃圾污染,有的缺少渠道两岸的滨水环境。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北疆地区遗留下来的水利遗产变得支离破碎,渐渐的在城市的肌理中一点点的消失。
第二这些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不仅仅是水利设施,更是城市的历史元素,具有历史、文化、美学的价值,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保护这些历史元素,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城市价值观的体现。而在千城一面的今天,保留并改善这些历史元素,将由水利遗产组成的渠系网络嵌刻在城市的肌理中,这样更能突出城市的历史特色,不仅美化的城市空间,提供丰富的滨水感受,而且让城市的居民感受到自己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唤起城市对历史的回忆。
第三、对于城市渠道网络的保护与改善,应当以尊重历史及现状为原则,结合水利条件,适当的修复和调整,对于现有的渠道可以以保护渠道周边空间环境为主,对于移入地下的渠道需结合水利条件考虑是否可以再移到地上,对于己经废弃的渠道需结合城市建设的需要考虑是否有重新使用的可能。修复调整后的渠系网络结合景观绿色走廊形成城市绿色水网。在渠道空间的设计上也应以尊重历史和现状为原则,重点营造城市滨水空间,并突出当地的城市风貌。可以适当将渠道分成两道三层,丰富渠道的竖向空间变化,增加亲水平台及步道,结合植物营造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同是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量。通过对伊宁市的渠道网络及空间的具体规划设计及研宄,发现经过适当的修复与调整,城市的渠道网络变得更加完善,很多渠道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亲水空间,可以增加市民的滨水感受,而很多具有朴素的民俗风貌的渠道空间,只需梳理植物,适当增加乡土的灌木及草本,再适当的添加几处亲水平台便可营造出舒适的空间感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