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型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henhuixia 点击次数:66
论文字数:168090 论文编号:sb2014121919501611279 日期:2015-05-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导     论 

对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应用价值的重要课题。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厘清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本质。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临床医学五年制为主体的医学本科教育和“5+3+3”为主体的医学博士教育,当前又正在探索建立“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八年制医学教育作为学制八年的一贯制医学博士教育,需要明确在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医学学制学位教育的差异及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即确定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本研究通过对当代医学科技发展、医学自身发展特征规律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分析,以及八年制医学教育发展特征、培养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本质层面理解认识八年制医学教育,并进行恰当定位。二是有利于完善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制度,希望在深入分析导致现有模式出现误区和不足的原因基础上,对存在缺陷进行弥补,对培养内容进行丰富,以期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更好地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学及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2.1   影响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依据研究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强调实用性,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将新的信息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综合;学生应该根据应用的需求来学习信息和组织相关信息,教学工作者也必须相应地开发各类匹配学习和应用环境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反复练习同样的解决临床问题的常规途径;必须教会学生何时将概念和原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此,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破解当前基础与临床相对脱节的问题,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统一,同时,积极开展情境式教学,开展早期接触临床,让学生尽早、近多地与患者接触,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在解决临床问题过程中巩固融合所学的知识,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2.2   影响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因素研究 
当代医学科技发展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向具有高科研素质人才定位。生命科学在 20 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预计在 21 世纪会有重大突破,人们迫切期望它将给临床医学带来美好的前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仅仅通过改进医疗技术和手段来提高诊疗效果的空间越来越小[2],疾病问题解决的突破点正越来越向基础领域前移,但事实是,基础研究早已进入了分子基因水平,临床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细胞甚至组织水平,要扭转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高科研素质、冲击医学科学高峰的精英人才,能够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由临床型向临床、科研复合型转变也将是八年制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高科研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能将科研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从观察临床现象中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并将它带进实验室,然后再将实验室基础研究得到的新观念、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并付诸实施,从而有力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40
3.1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40

3.2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及现状特征研究 ..................48

3.3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67

第四章  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72
4.1   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72

4.2   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75

4.3   美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及特征研究..........................82

第五章  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环节要素的比较研究与启示.................101
5.1   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101

5.2   招生入学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103

5.3   医学前教育安排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104

5.4   培养阶段划分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106

第七章   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确立

7.1   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当前医学科技发展和医学自身转变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特征,正由“专才”向“通才”转变,除了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医学发展所依赖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医学面对对象所要求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具备理工科本科知识结构和专业思维是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工科本科专业知识、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医学内部之间、医学与理工学科、人文社科之间交叉融合思维,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批判性思维、身心素质、国际视野,能够充分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

7.2 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入学形式
优秀生源是确保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根据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医学自身特点要求,有必要优化八年制医学生的入学选拔方式,实现从单纯知识测试选拔向综合能力素质选拔的转变。在招生过程中,围绕学术水平、学习动机意愿、学医能力和职业素养 4 个方面重点考察选拔优秀生源,从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医学生,本科毕业学校应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具有开展八年制医学前教育资质的重点综合性院校。学生经过 4 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心智已较为成熟,参加医学院校的选拔考核是慎重考虑的结果,充分反映了个人意愿。
...........

全文总结 

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一)在基本概念界定上,明确了模式、培养模式、学制、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学位、医学学位和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等相关概念。按照培养模式的一般原理,结合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培养方式、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应由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质量评价和毕业后教育五个环节构成,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环节,决定着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影响着毕业后教育安排;毕业后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的后续教育,又同样影响着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深入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科学教育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教育学理论,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在目标方向、基础依据、思路指导和方法借鉴上的依据,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代谢工程改进酿酒酵母降低黄酒中之氨基甲酸乙酯概述
下一篇:基于盲源分离的风力发电机主轴承振声诊断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