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近年来,以 AR 技术、VR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 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兴起,催生出“两微一端”、网络直播、VLOG 等媒介形态。媒介融合日趋激烈,出现了一大批如 VR 新闻、AI 新闻、无人机新闻、H5 新闻 等融合新闻产品。
在技术的驱动下,媒介融合日趋激烈。我国媒介融合事业并不局限于传媒领域,而且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4 年 8 月 8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他指出,要以技术为支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这不仅将我国媒介融合事业由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倡导、媒体的实践探索上升到了国家行政层面的直接干预,而且为我国媒介融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正是国家顶层设计对媒体融合工作的重视,推动了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的开展。之后,以中央媒体为主导,各省市新闻媒体单位积极进行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融媒体建设平台和中心,对我国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的相关研究也呈爆发式增长。
随着各大媒体的融媒体中心的打造,一大批融合新闻产品不断出现,这也引起了新闻业界对融合新闻的高度关注,促使我国的新闻评奖设定发生变化。2018年 7 月 8 日至 12 日,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筹备组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初评会在京举行。会议首次设立“融合新闻奖”。“融合新闻奖”的设立,这既标志着我国媒介融合事业再次受到重视,也激励着新闻媒体生产更多优质的融媒体新闻作品。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完善融合新闻研究相关理论体系。目前所见到的一些融合新闻业务研究著作往往注重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业务基础及其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变化,虽然也提及人工智能、H5、短视频、AR 等媒介融合元素,但总体上看其理论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仍不够彻底和深刻。本文以文体学为理论基础,运用语言学知识为分析框架,重新疏理融合新闻采集与呈现研究的理论体系,将融合新闻内容生产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元素的研究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出融合新闻研究新的理论体系
2.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创新。新闻理论是新闻研究与新闻实践的灵魂,新闻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进步,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理论之树常靑。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理论尤需与时俱进。融合新闻的界定、报道原则、新闻价值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融合新闻采集与呈现研究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既需要继承传统的理论精华,又需要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本文对融合新闻、新闻文体等概念界定、融合新闻报道原则、新闻文体变迁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着眼于新媒体报道环境下的理论变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优化媒体进行融合报道的方式方法。目前对于融合新闻报道的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新媒体的报道甚至还停留在拷贝传统媒体报道的层面,与真正的融合新闻操作要求相距甚远。新媒体工作者并非天然地就掌握融合新闻操作的精神理念和技术方法,融合新闻采集与呈现的相关理念和操作方法同样是新媒体工作者所急需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优化融合新闻的报道方法,促进媒体融合报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工作者切实掌握“融合新闻采集与呈现”的相关理论和业务技能,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互动设置等媒介元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融合新闻的采集与制作水平,优化传播效果。
..........................
2 技术迭代与融合新闻文体的变革
2.1 技术的演进与媒介形态的变革
技术是媒介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媒介的进步。从媒介技术发展角度上看,我国媒介形态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变,从口语传播到数字化技术,媒介形态也由史前媒介、文字媒介进而演化成智能媒介。人类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主要经历了如下历史阶段: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人类历史可分为部落化、非部落化与再部落化三个阶段。[63]在史前传播时期,人类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通过口头语言的传播,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还没有经过技术媒介这一“纽带”。在这个时期,人们除了口头进行传播,人类自身因为其天生的生理结构也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人类身体所特有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通道。但也正是因为每个人身体生理结构的差异性、口头语言进行传播的局限性,让信息传播的效果十分有限。
........................
2.2 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新新闻文本的催生
媒介的不断更新进化,新闻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效果不断出现新特点。伴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形态,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其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日渐丰富了媒介生态环境,传统的新闻文体意识随之逐渐淡化。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模式由单一时代进入多维时代。在这样媒体丰富时代,人类演化过程中,满足人类交往的社会传播符号变得日益多元。与此同时,由于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话语形式也表现出了多模态化与数字化的趋势。话语形式的数字化特点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来进行审视。早在 15 世纪,西方印刷术的引入即证明了技术对知识的影响。而跟媒介一样,人类社会经历了几次语言革命,随着技术的推动,新的新闻文本也随之产生。
在文字出现,人们通过口语形式进行交流,由此而产生了口头语言文本。也正是口头语言面对面交流的特质,让其具有传播的双向互动、对话的特征,人们的对话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同时,口头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表演效应。人们在对话交流时,参与者不仅可以听到双方发出的声音,还能看到彼此说话的表情、神态变化,也就是说这种文本具有“绘声绘色”的表演性效果。此外,在交谈中,人们即兴侃侃而谈,没有对话前的“备稿”,为了交流方便,口头语言中词汇都简单化、通俗化,而且句式简短而变换灵活。
.........................
3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语言风格分析................................29
3.1 词汇构成:网络化、交融性.........................................29
3.1.1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 ............................... 30
3.1.2 新旧媒体词汇的融合 ....................... 31
4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结构形式分析............................44
4.1 文本构成:多媒体、多模态...........................44
4.1.1 文字与图片 ................................ 45
4.1.2 音频与视频 .............................. 46
5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分析.....................57
5.1 呈现形式:可视化、视觉化..............................57
5.1.1 短视频新闻占据鳌头,“微视频”带来多元传播..................... 58
5.1.2“图”说两会受青睐,大数据应用扩大信息容量........................59
5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分析
5.1 呈现形式:可视化、视觉化
通过收集新华社 2014-2019 年全国“两会”融合新闻的报道,主要来自与新华社相关的“两微一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新闻报道中,同一融合新闻作品可能在多个平台传播,所以对重复的传播不再计算。通过统计,从 2014 年至 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在全国两会期间共推出 2789 件融合新闻产品,但筛选出的有效样本共 1383 件。

6 总结与反思: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文体的演变
6.1 融合新闻文体的创新趋势
6.1.1 新闻叙事空间多维虚拟化
传统的新闻所呈现的“画面感”,主要源于编辑或记者的语言和文字所营造出的空间立体感,使受众仿佛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知事件。[97]与媒体的有机融合,把这种空间立体感推向了更高,这依赖于文字和语音、视频和 VR 等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将故事里的世界带到现实,这不仅让受众能充分地获取事实和信息,还能深入的感知场景中细微的情绪变化。例如在数据新闻中,若采用传统新闻采编方法,用数据说话无疑具有最说服力的,但大量的阿拉伯数字,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数据成为了记者和编辑们最为头疼的内容。但在多种技巧和手法的融合运用下,乏味的数字也能鲜活起来。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将颠覆传统新闻的传播范式,重新构建新闻的叙事空间,给受众更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即 VR技术,它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和想象(Immigration)。”[98]也正是这“3I”特征,由它而生产的沉浸式新闻具有虚拟性场景传播效果,受众的认知视角、感官体验、叙事空间都呈现三维立体化模式。
目前,VR 技术为呈现出的 VR 视频、VR 直播、VR 图片等新闻产品形态,为用户提供 360 全景视角,营造一场新鲜刺激的视觉奇观。给用户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易产生共鸣。例如,2019 新华网推出了“数字两会”、“两会大数据”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图文解读外,还通过虚拟技术手段呈现各种数据解读立体呈现在观众面前,甚至观众可以从屏幕上伸出手来抓取相应的片段进行详细了解,枯燥的政策和报告解读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在 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人大代表的通道》VR 新闻的报道,用户通过佩戴 VR 眼镜可以体验 360 度参观两会现场的“在场”效果,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立体感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