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驱动下新闻生产再建构——基于区块链媒体平台创新机制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4454 论文编号:sb2021042913531635353 日期:2021-05-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探讨,认为区块链媒体平台对新闻生产的革新带来诸多益处,为当前新闻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但就目前来看,区块链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DNN、Civil、Presscion 等平台的发展都遇到瓶颈。列如,DNN 自 2016 年上线至今已有 4 年,平台建设的实际进程依然停留在 2017 年第四季度所规划的 DNN 代币预售与众筹阶段。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用户注册,平台方只能单方面推动平台运作和内容生产,这无疑限制了区块链媒体平台的未来发展,只有区块链媒体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实施,才有可能对新闻生产产生实质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传统媒体的行业危机和边缘化现象严重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传统新闻生产的运作模式不断被改造,传播的即时性( immediacy) 、传受的交互性( interactivity) 以及新闻生产的多元主体参与性( participation)等新特性正在形造新的新闻实践。1在内容生产上,非专业记者和智能技术的介入打破了以专业记者为主的内容生产模式,一方面增加了新闻内容的输出体量、丰富了新闻内容的题材类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闻业新闻内容质量整体下降,虚假新闻泛滥的行业问题。在内容把关和分发上,网络平台成为连接媒体与用户的新中介,其依托自身聚合特性成为用户流量的入口和内容分发的出口,先后完成了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收编”,传统媒体在整个信息分发体系中的角色,也由原先的内容生产和分发者转变成为平台内容的生产者。
整体而言,新技术的应用给新闻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也造成了一些现实的行业问题。传统媒体内容质量的下降、市场份额的缩减以及传统媒体行业的式微导致其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传统媒体不仅陷入自身经营的经济危机之中,还出现传统媒体在社会中影响力和公信力下降的趋势;②传统媒体的社会功能正逐步被削弱,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主义思维正让位于唯利是图的商业主义;③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受到新媒体的挑战,逐渐丧失社会中的话语引导权。当前,传统媒体行业逐渐由收入减少引起的经济危机异化成为专业记者自我迷失、新闻功能自我遗弃的行业危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综述
当前学界最早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可以回溯到 2008 年网络极客 SatoshiNakamotof(中本聪)在网络论坛中发表的一份名为《比特币: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论文1,这篇论文虽然主要探讨比特币电子交易系统的运作原理和技术架构,但论文中对于 Block 和Chain 的论述为后来区块链(Blockchain)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逻辑和理论模型。2013 年后,随着比特币的完善和开源以太坊区块链平台的建立,区块链技术开始落地应用于行业,学界和业界对其关注度开始上升,有关于区块链技术核心原理和行业应用探讨开始增多。
在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原理的探讨上,国内外还有不少学者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概念进行阐述。但学界和业界尚未对区块链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结合既有研究,目前学界对区块链技术的定义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①区块链是由区块组成的数据结构;②是一种由去中心化技术架构和记录信息数据的记账系统组成的网络平台;③是一种类似于HTTP 协议的互联网协议;④是一种能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的价值网络;⑤是由多种网络技术结合的技术合集。例如:美国研究人员 Swan 在《Blockchain: Blueprintfor a new economy》中提出区块链是一种具备高透明度和去中心化特性的数据库。1Anthony Lewis 则在《A Gentle IntroductionTo Blockchain Technology》中提出,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账本主要是记录不同节点(计算机)之间交易的共享数据,每一个节点中都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节点是区块链存在的重要前提。2金融投资企业 Investopedia 在行业报告中提出,区块链所搭建的公共区块平台的本质就是一个公共分布式帐本,而账本则为平台内所有数字货币的交易提供保障。3国内学者邹均认为,区块链是由不同节点(区块)组成的数据链条结构,其实质是把不同区块按时间顺序连接组成的链式数据结构。4而林小驰则从互联网数据传输出发,认为区块链的本质是新兴的互联网协议。5以上五种定义主要是从技术论的视角去解释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属性,而本文是从新闻行业的信息生产去探讨区块链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因此,从信息生产的角度去定义区块链技术的话,本文认为应用在信息生产领域的区块链技术是具备点对点传输、分布式存储和去中心化特征的信息分发网络和价值交换系统。
...............................

第二章 区块链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

第一节 区块链
2017 年,比特币的价格暴涨暴跌,掀起了互联网上以比特币为主的“炒币”风潮,进而将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架构区块链(block chain)带入世人的视线,区块链技术一度成为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1其本质是一种点对点的分布式记账系统、依托链条式的节点分布实现去中心化的数据储存、基于共识规则建立系统内互信基础、以智能合约自动实现系统内的数据交换与更新,以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实现数据保护,其具有去中心、分布式、自治性、不可篡改与伪造的特征。
以 2008 年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为始发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酝酿期: 2008-2012 年,在这一阶段,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依托比特币系统的推动,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的开发,区块链主要的技术构成如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以及工作量证明等技术在这一时期形成最初版本。
萌芽期:2013-2016 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合约的上线,区块链技术逐渐应用到商业支付领域,网络上兴起的“挖矿”热潮,逐渐为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节点资源。这一阶段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业并开始扩展自己的节点分布范围。
发展期:2016 年至今,大量区块链创新企业成立,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领域以外的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逐渐渗透进入物联网、法律行业、保险以及新闻行业,区块链依托自身的技术特性对各个行业的生产范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业来说,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或许意义会更加重大。
图 2:DNN 平台内的基本架构和运作机制
.......................

第二节 区块链的技术逻辑
一、去中心化与中心化
在互联网 web1.0 到 web2.0 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越趋明显,尤其是在以宽带技术和应用程序为支撑的 web2.0 阶段,互联网依托其高速连接、交互参与以及移动社交等特性,进一步增强了互联网在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层面的“去中心化”,促使多节点的网络连接和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模式的出现。但在另一方面,web2.0 并没有实现互联网的完全“去中心化”。多节点的网络连接和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模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已经建立更为广泛的协调运作和价值交换机制。例如当前 Facebook、Google、Amazon 以及 Apple 等互联网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和数据交换模式,但平台内的用户在使用数据和传输信息时,都需依托企业的集中式服务平台才能实现传输,这意味着 web2.0 阶段互联网在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层面的“去中心化”依然是建立在聚合平台的“中心化”服务之上的,因此 web2.0 阶段的“去中心化”仍然是建立在“中心化”的技术逻辑之下的。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曾讨论过三种类型的“去中心化”1。①架构层面的去中心化,即网络系统由多个节点(计算机)共同组成,不存在唯一的中心节点,部分节点崩溃不影响整体网络系统的运作;②政治层面的去中心化,即网络系统的控制权并不属于某一固定节点或组织,而是属于平台内所有节点,网络系统的控制权有所有用户协商行使;③逻辑层面的去中心化,这里的逻辑层面主要是指节点和区块之间的运作逻辑,是一套运作体系,若逻辑层面实现去中心化,则网络体系内则会出现多套游戏规则。
图 1:Po.et 平台内的基本架构和运作机制

................................

第三章 中观实践:区块链媒体平台内的内容新闻实践........................22
第一节 内容生产:以筛网式结构再组织内容生产者.........................22
第二节 内容把关:强化平台把关机制.............................23
第四章 微观表现: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内在驱动..............26
第一节 激励机制:提升平台建设的积极性...............................26
第二节 名誉机制:新闻行业角色认同的激励........................27
第五章 宏观场域:新闻“理想国”的构建..........................30
第一节 社会公信:提升媒体社会公信力...........................30
第二节 专业主义:重拾新闻专业主义精神...........................31

第五章 宏观场域:新闻“理想国”的构建

第一节 社会公信:提升媒体社会公信力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也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1但在近十几年里,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其社会公信力下降已经成为新闻业必须面对的行业问题。而区块链媒体平台的出现,可以通过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打击虚假新闻和提升生产过程的透明度的方式,应对新闻业道德失范和新闻反转等行业问题,进而为提高媒体社会公信力提供解决方案。
在提高内容生产质量上,DNN 和 Civil 平台都在其官网的首页提出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透明和可信任的新闻”,希冀在平台内建设以内容为王的价值导向体系,保障平台内容高质量输出。除此以外,区块链媒体平台还在平台内建立起前文论述过的把关制度和内容生产驱动机制,保障平台内客观、中立和高质量可验证新闻内容的可持续生产,进而整体提高区块链媒体平台内新闻内容的质量。
在打击虚假新闻上,区块链媒体平台通过分布式记账、可溯源性、数字签名和共识机制等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增加了生产和传播假新闻的惩治力度,另一方面强化了新闻事实核查机制。例如在 Civil 平台内,区块链技术依托时间戳和可溯源性的技术逻辑,在平台内建立起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溯源机制,任何用户在发布和传播新闻的行为,都会被区块链以时间戳的形式记录下来。平台通过溯源过程,很快能够确定假新闻的第一信源,即假新闻的制造者,并相应对其作出惩罚,直至禁止其进入平台。此外,平台还利用共识机制提升平台的事实核查能力。平台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核查,对于其认为是假新闻的内容进行标识,平台依据标识信息对新闻的真实度进行评估,并在新闻旁提升内容的可信值以警醒用户。
........................

结语


本文通过借鉴莱夫新闻生产实践路径(practice approach)的理论路径,从中观实践、微观表现和宏观场域三个层面探讨区块链媒体平台在新闻生产上的创新尝试和变革性。
具体而言,在中观实践层面,区块链媒体平台针对当前新闻业存在把关弱化、价值外流和内容质量下降等问题,从内容生产、把关、分发以及变现等环节上制定新的的平台制度,希望通过筛网式的组织结构、多人把关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分发体系和价值分配模式重新形塑新闻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用户“自我维持”和“自我治理”的公共社区,进而为区块链媒体平台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提供保障。
在微观表现层面,区块链媒体平台建立起多种驱动机制,激励用户参与到平台的发展建设当中,为区块链媒体平台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区块链媒体平台的驱动机制具体包括激励、名誉、信任和生成四种机制,涉及物质奖励、角色认同、职业信任以及生产驱动等。这些机制从多个方面为用户参与平台建设提供驱动力,是平台持续运作的根本保障。如果平台不能建立起多元的激励机制,区块链媒体平台的任何设想都只能停留在纸上,没有用户的参与,平台将无法落地实施。
而对于宏观场域层面的讨论,本研究主要关注到媒体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专业主义、商业模式以及权力结构等方面。在区块链媒体的平台内,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变、价值导向以及商业模式的变革,将重新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为当前传统新闻业的经济危机和权力结构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探讨,认为区块链媒体平台对新闻生产的革新带来诸多益处,为当前新闻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但就目前来看,区块链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DNN、Civil、Presscion 等平台的发展都遇到瓶颈。列如,DNN 自 2016 年上线至今已有 4 年,平台建设的实际进程依然停留在 2017 年第四季度所规划的 DNN 代币预售与众筹阶段。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和用户注册,平台方只能单方面推动平台运作和内容生产,这无疑限制了区块链媒体平台的未来发展,只有区块链媒体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落地实施,才有可能对新闻生产产生实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