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酒店管理论文,文章参照该评价体系编制了问卷,调研与分析了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出课堂、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方面少数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酒店管理论文怎么写
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同行竞争的加剧,酒店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顾客体验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酒店行业面临客源不足、利润下降等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控制好用工数量,同时满足客人个性化需求,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酒店业亟需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流畅的沟通技巧的高素质人才供给。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输送与酒店行业岗位需求存在人才不匹配的情况。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规模较大,拥有80多家实习合作单位,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南京、青岛、济南等一二线城市,大多为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每年大约有700名学生出去实习,仍然供不应求,成为各实习单位争抢的对象。但酒店提供的实习岗位集中在餐饮、礼宾等一线基础服务岗位,而销售部、培训部甚至是前台接待等岗位,因为对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要求比较高,则很少提供给该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实习合作单位里包括许多奢华酒店品牌,如丽思卡尔顿、瑞吉、四季等,实习分配时每家酒店有6-10位实习生,但只有少数毕业生回到奢华酒店品牌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在奢华酒店的竞争力差,职业发展缓慢。
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训练职业素养,是提升学生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综合型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专业除了开展完整的实践教学外,还要有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然而,纵观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虽然也有关于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但还未形成一套业内公认的标准或规范,各个院校大多凭经验进行管理,难以及时诊断自身的问题,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以及学生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少关注和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尤其在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与权重赋予上起步较晚。
...............................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早期,我国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借鉴和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欧美的酒店管理行业实践和教育培训模式。石强和舒惠芳(2007)将瑞士的“洛桑模式”描述为以“校店合一,工学结合”为实践教学理念与特色,以学生体验真实的酒店环境和获取可接触的训练素材为目的,一是倡导以理论为输入并由实践来输出的结合,二是专业课堂的知识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指导训练的并行[1]。黄建伟(2009)指出,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教育的核心过程,因此在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该校会强调把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放在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位置,并且更加注重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面向实践的高标准、高质量研究[2]。魏卫和吕镇(2009)以加拿大奎尔夫大学与瑞儿森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发现该专业形成了多元价值融合的教学支持体系和质量控制系统,兼顾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内容丰富度、评价连续性以及教师的自我价值感[3]。Baethge(2015)提出加拿大多为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应用于IT安全工程师的培养,打造以学生为主题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4]。高职教育也在新的战略理念引领下进行深入的改革,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学者逐渐聚焦在教育体系构建以及教育质量管理的现代化领域,并尝试探索过往的现实短板因素比如职业化。李晓冬(2016)就从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入手,着眼于提升专业知识的教学规范和职业化的师资水平,强调从内部推动长效的知识技能化、理论与技能并重才是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新模式的发展关键[5]。梁慧等(2021)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与改革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此尝试打造了虚拟仿真实验,实现教学工具的操作性和交互性[6]。
部分学者重点关注了新时期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孙士银(2018)直接分析了我国现代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即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偏颇教学模式,认为各院校对专业技能实践的重视程度过于薄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核把握不准确,放任过度理论、缺乏实践的局面发展[7]。李多等(2021)结合酒店行业的现实发展,考虑到新兴的智能技术比如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的普遍应用,提出专业教学体系与之脱节,校园培养依旧被传统的服务业理念所限制,忽视了现代技术对酒店管理的赋能[8]。陈琦(2020)据此强调,当前是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大数据“智慧酒店”时代,其依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拓宽了酒店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当围绕应用型的策略,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训实习等五个维度进行探索,以满足于现代市场智能化服务体系的人才资源需要[9]。
................................
第二章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实践教学现状
一、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一所公办院校,于2002年与其他院校合并后开始建设酒店管理专业,是我国职业院校中第一所单独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被授予中国特色高水平教育单位的荣誉。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相贴合,二级院部包括酒店管理学院、文旅学院、烹饪学院等十个学院,开设了35个专业,包括酒店管理(2021年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之间的课程资源交叉,相互渗透与融合,具有较多优势。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理念,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服务与管理的能力,为之后成为酒店行业中高端人才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该专业密切联系酒店行业的发展,注重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开展混合式教学,将信息化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训;以赛促教促学,重视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优质资源,共享企业专业课程和培训讲师。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国际接待业概论、前厅管理与实务、餐饮管理与实务、客房管理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信息系统操作、形象与礼仪、调酒、咖啡、茶艺、项目运营、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课证合一课程等。
........................
第二节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涉及很多方面,既要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监督各项教学资源投入情况,还要反映实践教学的成效。此外,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的主体也应包括学校、专业、专家、社会多个层面,不同的评价主体以不同的视角、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其结果可以互相印证,减少误差[34]。只有这样,对于实践教学评价才能全面、客观,才能在可控范围内充分且有效地发挥作用,给专业带来发展的活力。同时,评价的过程要严防专业重全面、轻关键的问题,比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在评价的过程就需要重点观测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符合行业标准;毕业生能力是否为用人单位所满意,设定相匹配的指标。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依据评价体系的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实现建评查改的自循环的动态过程,进而达到目标成效。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要对实践教学各环节前、中、后过程组织评价,也要对实施的成效组织监测。比如,通过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及实习教学满意度等的评价指标,收集和反馈学生视角的意见,可以帮助教师深化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对课堂内容的可行性的关注;通过设置以用人单位满意度主体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可以促进学校厘清、分析并重构现有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思路,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改革和建设。
...........................
第三章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20
第一节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20
第二节信效度分析与共同方法检验...........................22
第四章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5
第一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35
第二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对策.....37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39
第一节研究结论...............................39
第二节研究不足与展望..............................40
第四章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论文参考
本文基于CIPP模型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分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维度、“课堂-实训-实习”三个阶段。因此在数据分析阶段,主要以“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维度入手,在四个维度中识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课堂-实训-实习”三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基于以上师生的评价结果和数据分析结果,下面将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三阶段“课堂-实训-实习”实践教学过程对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教学: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部分实践课程实用性不强
首先,综合阶段,在师生的实际评分中,二级指标教学理念与专业定位得分较低,说明该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教学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目前是实践类专业学生在选择院校时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现状是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理念上相对保守,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衔接性较差,导致这一指标得分较低。学生建立的课程认知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45]。其次,在课堂阶段,二级指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中的实践课程的实用性得分情况与平均分差距较大,为3.15分。因此,从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理念及规划指标打分情况也较低的现状来看,该校学生缺乏对教学理念和对专业课程规划的认可,是由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与学生在酒店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有差距,以及部分课程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所导致。
............................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文章基于CIPP评价模式建立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4个维度确立了12个指标、40个观测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文章参照该评价体系编制了问卷,调研与分析了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出课堂、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教学方面少数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在实训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施和耗材有限,实训基地真实性受限;在实习期间岗位调整较难,学生体验受限,实习意愿不强。文章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提出依据职业需求,建设优质实践课程;增加实训基地投入,优化师资力量;深入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习体验等若干优化酒店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在研究进入尾声之际,该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开始对专业实训中心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并对实习酒店志愿填报流程、实习过程管理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学院也大力推进优质课建设,结合其他的实践教学提升对策,相信实践教学质量在未来会有较大的提升,为行业输送更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还不集中,尚未构成一个能够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系统逻辑。通过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本文认为该校在基于CIPP体系的评价中凸现出的课堂、实训、实习三环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类型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均可以参考和借鉴其中的解决方案与有效路径、规避偏差问题,即协同课堂、实训、实习的三环节,推动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岗位需求、实习内容与行业资格的三对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