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能力不足,融资约束限制较大。那么,对其融资层面的影响要素都是什么?采用何种手段才能助推该类企业融资效率的不断提升?现有文献对于我国企业融资约束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体制因素,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受到更多的融资约束;二是信息不对称因素,信息披露质量差的公司引发投资者担心,因而融资成本更高;三是公司风险因素,风险更高的公司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因而融资成本更高。地方政府行为也是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寻租会抑制企业信息披露,从而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关于地方营商环境的改善、政府治理变革能否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目前的研究尚不多见。
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两种,其一为内部融资,其二则是外源融资。由于规模发展不同、产权性质歧视的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之间融资约束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同样是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外部政治环境的影响作用最为凸显 (林永军,
2005)。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起决定性作用。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常常依赖于社会关系,例如银企关系、政企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建立,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在我国,企业积极寻找一种以针对自身信誉和相互信任为前提的替代性机制(杨汉明等,2013)。现有文献表明,满足企业生存发展需求的相关资源例如土地、所需的流转资金等都被政府所控制,若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支持,那么企业就会面临许多生存困境。为了自身相关利益,企业不得不积极获取政府的相关信息(陈希敏,王小腾 ;2016)。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企业家对政府信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总之,许多企业希望借助获取政府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来获取贷款、减费减税等方面的便利。
为了有效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在我国,企业积极寻找一种以针对自身信誉和相互信任为前提的替代性机制(杨汉明等,2013)。现有文献表明,满足企业生存发展需求的相关资源例如土地、所需的流转资金等都被政府所控制,若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支持,那么企业就会面临许多生存困境。为了自身相关利益,企业不得不积极获取政府的相关信息(陈希敏,王小腾 ;2016)。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企业家对政府信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总之,许多企业希望借助获取政府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来获取贷款、减费减税等方面的便利。
政府信息的公开频率与透明水平持续提升,这也是优化企业外部运营环节的有效途径。在政府治理内容中,透明度改善是其核心内容,优化政务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邓剑伟、张琰,2016)。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以后,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对传统生产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这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此期间,政府网站的作用效果大幅度提升,是政府透明度建设的关键结构,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服务社会公众与组织的相关信息。借助于网站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不但能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利用价值,节约信息传递成本(Roberts,2006);还能加深社会公众与组织机构对政府政策的认知,提升政策公信力 (Tolbert&Mossberger,2006)。
..........................
第二节 政府透明度相关研究
通过信息公开制度的有利实施,可以强化政府内部的监督与监管能力,拉近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合作距离,增强公信水平。截止当前,政府透明工作开展阶段可划分如下:其一,政务公开;其二,政府信息公开;其三,建立透明政府。其中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程序与依据等事项进行公开,主要针对于制度领域。
2000 年,通过政府透明表明政府信息公开、健全内部治理机构、增强政府公信力等作为当下社会的热点探讨内容。针对此方面,国外学者 Hibbing 等指出,要想增强社会公正对政府的信任水平,首先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管理的公正与公平性,而实现此感受的最直接做法就是增强办公透明度。在政务公开向透明政府转变的阶段中,其实质是治理理念的变革更新。透明度要求各行政单位不断增强信息开放水平,优化办公流程, 以服务于民作为办公宗旨。国外学者 Mitchell(2011)指出,在对政府执政能力与成效进行衡量时,透明度是核心指标,强调政府透明度一方面能完善政府治理,加深政策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能加强社会公众和组织对政府的外部监督,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进而杜绝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现阶段,针对政府透明度的探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透明度的相关理论以及提高政府透明度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政府透明度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政府透明度的界定
政府透明度,可以解释为在政府政务办公阶段中,对其相关信息的外部公布公开水平。在对该指标要素进行考察测量时可从两大维度作为切入点,其一为组织与社会民众接触政府信息的范围;其二则是基于公众信息需求下,政府的公开水平。该指标属性涉及较多,例如明确度、有效度以及问责度。国外学者 Weber(2008)指出,在政府善治结构中,政府透明度是核心部分,其实质就是对信息公开透明水平的一种综合表现。通过提升该指标系数,不但可以有效削弱双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组织)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且还能强化政府的内控监督能力。
信息公开,指国家各级行政职能部门一个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定期定点对自身行政管理职权行使的情况,以法定形式与程序进行对外公布披露的一种行为。 在2008年5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模式、原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是国内职能政府机构公开信息的基础法规,还是推动自身内部建设的法律保障。通过该举措的实施,能够增强行政权力的行使监督能力,杜绝贪污腐败思想与行为的滋生,拉近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信任感。
法治的基石是公开透明,公开透明也需要立法依据与保障。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国外早有先例。最早的“信息公开法”是 1766 年瑞典政府制定的《关于著述与出版自由的 1766年12月2 日之宪法法律》,废除了以往对出版物的事前审查,允许自由印刷并传播政府的相关文件。美国政府于 1966 年出台《信息自由法》,赋予社会公众和组织可以在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况下申请联邦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20世纪 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于信息公开立法呈现加速趋势,推动了各国政府的公开透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主要宗旨是保障社会公众和组织的知情权,公民有权知晓并可以传播政府各类不涉及秘密的相关信息,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这在一些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和涉及人权的国际公约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国际更正权公约》等。
一、政府透明度的界定
政府透明度,可以解释为在政府政务办公阶段中,对其相关信息的外部公布公开水平。在对该指标要素进行考察测量时可从两大维度作为切入点,其一为组织与社会民众接触政府信息的范围;其二则是基于公众信息需求下,政府的公开水平。该指标属性涉及较多,例如明确度、有效度以及问责度。国外学者 Weber(2008)指出,在政府善治结构中,政府透明度是核心部分,其实质就是对信息公开透明水平的一种综合表现。通过提升该指标系数,不但可以有效削弱双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组织)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且还能强化政府的内控监督能力。
信息公开,指国家各级行政职能部门一个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定期定点对自身行政管理职权行使的情况,以法定形式与程序进行对外公布披露的一种行为。 在2008年5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模式、原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定,是国内职能政府机构公开信息的基础法规,还是推动自身内部建设的法律保障。通过该举措的实施,能够增强行政权力的行使监督能力,杜绝贪污腐败思想与行为的滋生,拉近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信任感。
法治的基石是公开透明,公开透明也需要立法依据与保障。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国外早有先例。最早的“信息公开法”是 1766 年瑞典政府制定的《关于著述与出版自由的 1766年12月2 日之宪法法律》,废除了以往对出版物的事前审查,允许自由印刷并传播政府的相关文件。美国政府于 1966 年出台《信息自由法》,赋予社会公众和组织可以在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况下申请联邦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20世纪 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于信息公开立法呈现加速趋势,推动了各国政府的公开透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主要宗旨是保障社会公众和组织的知情权,公民有权知晓并可以传播政府各类不涉及秘密的相关信息,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这在一些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和涉及人权的国际公约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国际更正权公约》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融资约束相关研究
一、融资约束的度量方法
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难以衡量,只能借助间接的衡量指标,所以如何选取度量指标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研宄。己有文献研宄度量融资约束的指标主要分为三类:单变量指标、多变量指数和以现金一现金流敏感性为基础的度量模型。被大量研究广泛接受的企业融资约束测度指标包括 KZ 指数(Lamont et al.,2001)、WW 指数(Whited and Wu,2006)等。上述指数一个共同缺陷在于,包含了诸多内生性的金融变量,如现金流、财务杠杆等。为了避免内生性的干扰,Hadlock 和 Pierce(2010)按照 KZ 方法,依据企业财务报告划分企业融资约束类型,使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两个随时间变化不大且具有很强外生性的变量构建了 SA 指数,同时有利于从长期角度描述融资约束特征。鞠晓生等(2013)以及窦欢等(2014)研究发现,这一指数对于度量我国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具有良好的特性。此外,也有研究将企业利息支出(江静,2014;卢盛峰,2017)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而这这项指标更多基于当年企业经营状况和现金流动角度来刻画融资约束。当利息支出较高时, 近似认为企业所受到的外部融资约束较少。
第一节 融资约束相关研究
一、融资约束的度量方法
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难以衡量,只能借助间接的衡量指标,所以如何选取度量指标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研宄。己有文献研宄度量融资约束的指标主要分为三类:单变量指标、多变量指数和以现金一现金流敏感性为基础的度量模型。被大量研究广泛接受的企业融资约束测度指标包括 KZ 指数(Lamont et al.,2001)、WW 指数(Whited and Wu,2006)等。上述指数一个共同缺陷在于,包含了诸多内生性的金融变量,如现金流、财务杠杆等。为了避免内生性的干扰,Hadlock 和 Pierce(2010)按照 KZ 方法,依据企业财务报告划分企业融资约束类型,使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两个随时间变化不大且具有很强外生性的变量构建了 SA 指数,同时有利于从长期角度描述融资约束特征。鞠晓生等(2013)以及窦欢等(2014)研究发现,这一指数对于度量我国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具有良好的特性。此外,也有研究将企业利息支出(江静,2014;卢盛峰,2017)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而这这项指标更多基于当年企业经营状况和现金流动角度来刻画融资约束。当利息支出较高时, 近似认为企业所受到的外部融资约束较少。
Almeida 等 (2004) 提出可以通过分析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利用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融资约束公司由于面临外部融资困境,需要从内部增加现金储备以保证未来投资的资金需求,因而表现出强烈的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连玉君等(2008)证明了现金 - 现金流敏感性模型适用于检验我国融资约束的相关假说。况学文等(2009)研究发现,从现金持有量的变化来看,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公司比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现金积累倾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是衡量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的较为可靠的方法。因此,本文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稳健性检验。
本文中将分别采用这 3 种指标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同时这些指标恰好从 3个不同角度对企业融资约束状况进行度量和对比分析。
...........................
...........................
通过信息公开制度的有利实施,可以强化政府内部的监督与监管能力,拉近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合作距离,增强公信水平。截止当前,政府透明工作开展阶段可划分如下:其一,政务公开;其二,政府信息公开;其三,建立透明政府。其中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程序与依据等事项进行公开,主要针对于制度领域。
2000 年,通过政府透明表明政府信息公开、健全内部治理机构、增强政府公信力等作为当下社会的热点探讨内容。针对此方面,国外学者 Hibbing 等指出,要想增强社会公正对政府的信任水平,首先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管理的公正与公平性,而实现此感受的最直接做法就是增强办公透明度。在政务公开向透明政府转变的阶段中,其实质是治理理念的变革更新。透明度要求各行政单位不断增强信息开放水平,优化办公流程, 以服务于民作为办公宗旨。国外学者 Mitchell(2011)指出,在对政府执政能力与成效进行衡量时,透明度是核心指标,强调政府透明度一方面能完善政府治理,加深政策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能加强社会公众和组织对政府的外部监督,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进而杜绝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现阶段,针对政府透明度的探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透明度的相关理论以及提高政府透明度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政府透明度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刘江华(2005)以信息不对称为视角,对政府透明度的影响要素及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国内学者利建等(2015)提出了政府透明度的概念以及政府透明度的保障机制。国内学者何玉等(2012)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政府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通过对西部某省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府透明度进行了评价。国内学者郑烨(2013)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社科院法院研究所一直将政府透明度及相关事项的发展情况进行收集、评估以及对比。国内学者谢磊(2014)将宁波市政府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透明度方面展开了评估剖析,通过分析结果得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政府内部治理改革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学者王会金等(2017)认为,应当将政府公开信息与媒体监督有效结合,以此作为增强政府审计水准的有利途径,并且,政府审计水平、政府透明度两者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且为正显著。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15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15
第二节 寻租理论.................................15
第三节 融资约束理论................................16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22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2
第二节 变量设置........................................22
一、被解释变量...............................22
二、解释变量..................................23
第五章 实证分析........................................27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27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27
第三节 多元回归分析................................29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通过表 5.1 可知描述性统计相关结果,其中政府透明度均值与标准差分别是 65.91、12.64,而LGT 的对应数值分别是 4.167、0.213,这就意味着在研究期间,各区域政府透明水平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SA)均值1.848,标准差 0.201,最小值0.584,最大值是 2.020,说明样本在被解释变量这个指标上的分布比较不均衡,并且由于 SA 取得是绝对值,数值越大代表其融资约束程度越低。说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的情况,且各个企业间的差距非常的大。其中,CF(本期现金流/资产)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标准差分别是 0.276、-0.203、0.044 以及0.079,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现金流量整体较为稳定。最后, 下表中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均与前人研究差别不大,说明本文在变量统计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异常,确保数据分析的精准客观。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通过表 5.1 可知描述性统计相关结果,其中政府透明度均值与标准差分别是 65.91、12.64,而LGT 的对应数值分别是 4.167、0.213,这就意味着在研究期间,各区域政府透明水平表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SA)均值1.848,标准差 0.201,最小值0.584,最大值是 2.020,说明样本在被解释变量这个指标上的分布比较不均衡,并且由于 SA 取得是绝对值,数值越大代表其融资约束程度越低。说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的情况,且各个企业间的差距非常的大。其中,CF(本期现金流/资产)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标准差分别是 0.276、-0.203、0.044 以及0.079,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现金流量整体较为稳定。最后, 下表中涉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均与前人研究差别不大,说明本文在变量统计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异常,确保数据分析的精准客观。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和展望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以政府透明度这一宏观政治环境为研究对象纳入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中,拓宽了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分析了政府透明度影响企业融资约束以及在哪种类型的企业中发挥更好的功效。通过实证检验结果可知:(1)政府透明度的持续提升,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功效则越发显著(2)政府透明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中更强。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当前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改善信息披露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政府透明度的改善有助于没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它一方面有助于抑制企业为构建政治关系发生的寻租行为,另一方面又能使较为弱势的没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达到了新型政商关系既亲民又廉洁的要求。由此,为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部门应当继续加强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信息透明度。
随着信息公开制度实施不断深入,公众对政府公开信息的获知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透明”与“公正”不仅是政府行政的原则宗旨,更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以下主要是相关政策建立的提出:
其一,对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持续健全。自该制度正式实施一直到至今,逐步成为了政府内外部治理的关键核心及途径,是社会组织与公众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基本渠道。《条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问题弊端都得以解决。政府应当从立法层面,加强信息公开的整体效力,明确公开标准、公开目标,以法律的强制力来规范信息公开执行行为。
其二,对非制度性障碍问题尽快加以解决。现阶段,随着网络科技技术的应用普及、高速发展,政府机构在办公方面也应当积极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在确保数据传递完整、安全的基础上,强化办公成效及效率,避免非制度性障碍带来的各项影响,这也是避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当对公开工作予以高倍重视,增强公开积极性。
参考文献(略)
其一,对信息公开制度进行持续健全。自该制度正式实施一直到至今,逐步成为了政府内外部治理的关键核心及途径,是社会组织与公众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基本渠道。《条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问题弊端都得以解决。政府应当从立法层面,加强信息公开的整体效力,明确公开标准、公开目标,以法律的强制力来规范信息公开执行行为。
其二,对非制度性障碍问题尽快加以解决。现阶段,随着网络科技技术的应用普及、高速发展,政府机构在办公方面也应当积极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在确保数据传递完整、安全的基础上,强化办公成效及效率,避免非制度性障碍带来的各项影响,这也是避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当对公开工作予以高倍重视,增强公开积极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