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术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面镜子,它是投资人、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获取公司信息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报表内容的真实与否,直接决定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所做的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与报表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是,会计报表粉饰这一问题在当前社会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各类公司都采用不同手段来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这类的经济信息导致使用者因不能得到有效信息而做出错误判断,损害了其自身利益。会计报表的粉饰是一项具有重大危害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讲,就算是资本主义极度发达的美国也没有将会计报表粉饰这一问题有效根除,这是一项世界性范围的难题。首次出现会计报表粉饰实例是在 1720 年,当时的英国南海公司采用会计报表粉饰进行舞弊。导致刚成立的股份公司被禁 100 年之久,使英国的经济发展变得缓慢。在这以后,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就一直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报表粉饰案件及公司内部员工的违法违规事件数不胜数。国外以美国资本主义最为发达,其会计报表粉饰案件也被曝光最多,其中在 1987 年的国家委员会报告中,有最少 10%企业破产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采用了虚假信息。东南亚的经济危机,震动了世界金融界跟经济界;闻名世界的美国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随之揭露出的财务欺诈行为也令世界瞠目结舌;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安然事件的震惊中的时候,随后又爆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宣布破产。回顾国内方面,中国的会计报表粉饰案件更是不断推陈出新。“琼民源”事件,是我国证券市场恢复以来首批被查处的会计舞弊案之一;三九医药虚构交易事项、操纵利润的事件被揭露;科龙电器跟关联方进行关联交易、虚构销售业务、夸大利润的财务报表粉饰案被查出,“银广夏”由于“无中生有”虚增收入、虚构财务报表被我国证监会严厉查处,将会计舞弊推向了高潮,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以及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受到质疑。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类企业、公司、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极大促进意义的,但是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公司为了提升自身的利益,就采用了各类不同的粉饰手段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骗取市场投资者的信任,粉饰的会计报表还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从而影响投资者的自身利益,最终导致企业的公众信誉受到严重影响,成为践踏证券市场的罪魁祸首,如果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这种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这种行为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政府宏观调控,甚至导致腐败发生。正因为会计报表粉饰有着极大的危害和如此严重的经济后果,对会计报表粉饰行为的研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本文就以 ABC 广播公司为例,对其会计报表粉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从中发现其会计报表粉饰的多种手段与方法,再根据这些手段与方法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及市场经济稳定发展。
……………
第二章 会计报表粉饰理论基础
2.1 会计报表粉饰概念的界定
会计报表主要是根据企业的日常资料进行编制与核算的,其采用了统一的计量单位对企业特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书面报告。会计报表是企业当前经营状况的直接反应,其可以帮助投资者跟债权人对企业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财务报表的分析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为他们投资、贷款跟贸易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会计核算的总结。可以说,会计报表是公司外部使用者获得公司信息的窗户,是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会计报表粉饰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者或者是股东根据自身的要求或者是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表采取不同的虚假手段,让会计报表产生企业在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假象。会计报表粉饰是企业有目的向市场进行不真实的信息传递和公示,从而获得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融资、降低税利等机会的行为。
……………
2.2 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
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以涉及到会计数据的财务指标为基础。如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投资回报率等都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财务指标。经营业绩的考核除了涉及到对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外,还会影响公司管理层的业绩评定以及管理人员的晋升、奖金福利等。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很多公司在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比起努力工作,操纵利润更能快速的达成突出的业绩,因此,管理者很有可能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为了表现其业绩或获取奖金。所得税与企业息息相关,根据我国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是企业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基础。因此,企业往往会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如夸大虚报费用、增加计提减值准备及预提费用等少计收入的方法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税利润来达到减少或推迟纳税的目的。然而,也有少数公司,为了证明其盈利能力从而进行资金筹措、操纵股价、虚构利润,来多交所得税。我国很多企业普遍面临想扩大生产但又碍于资金短缺而无法实行的局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出于对风险性的考虑和对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经营业绩差甚至亏损、偿债能力差和缺乏商业信用的企业。通常银行会查看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各种财务指标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状况,并在贷款协议中签订限制性条款,如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某最高值,否则银行将对该企业停止发放贷款或冻结资金等等。因此,对于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如果想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赢得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难免会做出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行为。
……………
第三章 ABC 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描述与分析 .....17
3.1 ABC 广播公司案例背景.... 17
3.2 ABC 广播公司现状...... 17
3.3 ABC 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的描述与分析...... 21
3.4 ABC 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处理结果.... 29
3.5 结论....... 30
3.6 本章小结.... 31
第四章 ABC 广播公司案例对我国防范会计报表粉饰的启示 .....31
4.1 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审计力度......... 31
4.2 政府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32
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33
4.3.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33
4.3.2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34
4.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35
4.5 完善业绩评价和薪酬制度...... 36
4.6 强化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37
4.7 本章小结.... 37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39
第四章 ABC 广播公司案例对我国防范会计报表粉饰的启示
4.1 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审计力度
目前公司造假成风的现状决定了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对会计报表粉饰的审计应成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重点。从 ABC 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在防范公司会计报表粉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ABC 广播公司很多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在审计时都未能被发现,审计人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诸多的会计报表操纵手段无疑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难度,但是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很有可能发现这些会计报表操纵行为的。很多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怀疑精神,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不能推测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应首先考虑是否有的粉饰会计报表嫌疑。注册会计师无论在审计计划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必须保持必要的职业质疑,不搞“无反证假设”,要执行“有弊推定”的原则,即审计人员不能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表明被审汁单位的报表是公允的,则推定其是不公允的。注册会计师要客观地评价所观察的情况及所搜集的证据,并对任何潜在的负面指标或迹象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以确定其是否导致财务报表重大不实的表达。
…………
结论
会计报表粉饰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作用,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自身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其负面作用是巨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审计人员的疏忽、政府制度的不完善、公司内部制度的不健全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是导致 ABC 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主要原因。对我国来说,这些原因也同样存在。本文结合 ABC 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案例,分析其会计报表粉饰的手段,再结合我国国情,从中得到一些对我国防范会计报表粉饰的启示。首先,注册会计师要加强审计力度,对被审计单位保持适当的职业质疑的同时,要对其内部控制制度重新评估,分析其是否有操纵会计报表的动机,然后,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进一步确认其是否粉饰会计报表;其次,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确定以政府监管为主要模式,明确监管部门,实施随机监管;最后,公司应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层管理者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同时,强化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屡屡发生的会计报表粉饰事件,表面上似乎是因为公司的会计人员、管理层、注册会计师等资本市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差以及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但是这背后掩盖的却是制度缺陷。所以,本文认为,不断地完善改进相关制度,才是遏制报表粉饰行为的最终出路之所在。对这些宏观层面上的问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当然,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许多需要社会各方面认真对待的问题,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以及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会计报表粉饰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及进一步的解决。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创业板市场经过十年的风雨酝酿终于于2009年正式交易运转。创业板市场为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使一大批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免于因资金短缺而破产。但是创业板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家族式经营管理容易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公众等一大批相关投资者主要以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为依据进行投资分析,决策。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逐步增加,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损害了政府,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损害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终将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相关会计准则不够完善,行业监督不够等等,但这些都是从表象去解决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措施,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去解决会计信息质量<氏下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根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相互影响,一方的缺陷会牵制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股东监督管理缺位,致使经理人为了一己私利而权力膨胀,导致内部控制现象严重;专门委员会建设不完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与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且责任观念较弱;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同时存在,使监督权力责任不明;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等等。所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建设完善董事会体制迫在眉睫。董事会需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性负责。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董事会特征进行细分归纳,并与会计信息质量相联系,探讨了在我国创业板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节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有很多方面,比如董事会规模、独董比例、四委设立个数、董事会成员学历构成、董事会成员男女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薪酬激励等等。本文为了实现前后连贯性,在文献综述方面,只阐述与本文实证部分对应的独立董事比例、领导权结构、董事会薪酬激励、股权激励、会议次数、董事会规模六个方面文献综述,具体内容如下:Fama(1980)等认为,董事会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当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董事会的人员结构,外部董事将考虑市场中声誉机制的影响,从而迫使外部董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Fama and Jensen(1983) : Kaplan and Reishus(1990) ; Gilson( 1990)认为:夕卜部独立董事将会行使更多的监督管理作用,因为这些外部独立董事具有客观性以及存在保护自身声誉的动机,同时这些外部独立董事也存在避免被起诉的动机,因此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ScheUenger等(1989)认为: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将伴随着公司财务表现的提升。Rosenstein等(1990)指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越多,独立董事的影响力就越大,从而影响董事会的决策,抑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与盈余管理行为Daily and Dalton (]992)选取了 1990年100家快速发展公司的数据为依托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财务表现之间存在联系,较大比例的独立董事与较好的公司财务表现之间存在联系,反之亦然?。Beasley (1996)认为:外部董事的存在将显著地减少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Charles J Chen,Bikki Jaggi (2000)认为:独立董事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正相关性显著。
…………
第二章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理论分析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董事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应运而生了,公司董事会具有监督管理与战略决策的双向职能,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独立性而产生的。董事会对公司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指挥和管理,对公司股东会或者公司股东大会负责,并向他们报告工作情况。董事会必须严格执行公司重大事项以及股东会或者职工股东大会所作的决定。董事会的组成成员被称为董事,董事是公司中最主要的经营成员。董事一般拥有以下权利: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有决议权;董事有权决策公司内部日常事项以及执行董事会的决议;董事可以依法或者按照公司章程获取报酬的权利。关心公司的经营活动,为公司日常事务决策出谋划策等是董事的义务。如果按照董事是否在公司内部担任职务,则可以将董事分为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如果一个非执行董事在公司内部没有管理与行政上的责任,并且除了薪酬方面之外与公司没有其他的利益,他是独立于公司管理层的,我们就称这样的董事为独立董事。董事会的义务包括:及时向公司股东会报告工作情况,制定和保存董事会会议记录,并备至公司章程。当公司出现危机或者资不抵债时向有关机关部门申请破产等等。董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管理和运转公司资产,确保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董事会充分利用公司的资产,实现公司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决定公司的经营目标,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公司资源配置的效率。
…………
第二节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一方面,企业的所有者由于自身相关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不再有足够的精力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聘用一些专门的管理者来管理公司日常事务。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公司的股权越来越分散,公司的股东散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不可能全部的股东都全身心的进行公司管理活动。因此,公司的股东逐渐与资产相关活动分离,将公司活动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委托代理关系便形成了。企业的所有者通过带j定一些显性或者隐性的契约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使管理者的行为符合公司价值最大化原则,并根据管理者的日常表现及企业经营绩效来规定管理者的薪酬。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它是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按着委托人的利益标准出发进行一些活动,并适当授予代理人一定决策权的关系。这便是委托代理问题。企业中的所有者即资本提供者——股东,企业中的经营者即是企业的经理层,股东是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委托者,而经理层则是代理者。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股东的目标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如希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经理层的目标是实现自己个体价值最大化,如更高的薪酬、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多的旅游娱乐时间等等。因此两者根本目标不一致,因而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发生。针对该问题,委托者即股东应该采取激励措施,使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与企业价值目标利益相一致。
…………
第三章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析........... 23
第一节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现状........... 23
第三节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27
第四章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 31
第一节研究假设...........31
第二节研究变量设计........... 34
一、盈余管理研究变量设计........... 34
二、董事会特征研究变量设计........... 34
三、控制变量设计 ...........35
第三节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6
一、样本选取 ...........36
二、数据来源 ...........36
第四节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 36
第一节研究结论 ...........43
第二节政策建议...........43
第三节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6
第四章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研究假设
我们通过前几章中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相关关系的观点。据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结论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Md. Borhan Uddin Bhuiyan(2010)抽取了 2000-2007年间50家公司数据为依托研究发现,被外部董事占主导的公司将会提高公司治理的能力,而且,该研究发现如果董事会中超过一半的董事是独立董事的话,则会遵守公司治理方面的规章制度。Beasley(2001)经过实证分析认为:外部独立董事的比率与公司是否舞弊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Vafeas(2000)以307家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托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刘希成(2003)认为:独立董事可以关注公司的关联交易,防范公司内部利润操纵;独立董事可以通过检查公司会计政策与财务报告,从而在会计技术上把握会计信息质量;独立董事可以考核公司内部控制,从而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保障机制。郑斐然(2010)在总结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过高或过低的独立董事比例都是不利于董事会的监督与控制的,提出保持合理的独立董事比例最适宜。
…………
结论
近些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经常存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偏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未得到相应完善,而上市公司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创业板选取样本公司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一、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目前它的不足主要有:其成员选任机制与会议体制不完善;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较弱;董事会缺乏激励与业绩评价机制,董事责任意识淡薄。
二、本文选取创业板样本公司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其中选取了四十董事会特征:董事会独立、激励、勤勉、规模特征。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得出相应地实证结果:创业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正相关性显著;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由同一个人担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存在显著地影响;董事会前三名薪酬总额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负相关性显著;样本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具有显著性影响;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负相关性显著;样本公司董事会规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存在显著影响。
三、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本文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会,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适当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职、能;完善董事会薪酬股权激励措施;提升董事会会议质量,防止董事会会议流于形式;构建适合公司具体情况的董事会规模。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三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内部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重要管理手段,对于维护企业财产安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促进现代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用于指导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践,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报告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1年,安然事件的发生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重创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心,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为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下文简称为SOX法案),该法案中的302条款和404条款对美国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上述条款,公司管理层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加以披露,外部审计师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评估并出具审计意见。该法案的颁布将规范公司治理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到了法律高度,加大了对造假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重新树立了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借鉴美国SOX法案的颁布与实施,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内部控制指引,倡导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且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出具审核评价意见。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此后,又在2010年4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沪深主板上市的公司执行,并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执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
1.2研究意义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为研究公司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内部控制强制披露是否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活动,进而提升盈余质量,是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话题。本文从内部控制强制披露的全新视角研究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丰富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方面的文献。尽管国内研究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的文献比较丰富,但是探讨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对会计稳健性的文献较为匮乏,本文将深入考察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期扩大内部控制的研究范畴。本文为内部控制规范制定和监管机构提供相关建议。由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立不久,内部控制规范和监管体系很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将结合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揭示治理层面的信息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本文为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对会计稳健性的作用机理,发挥公司对及时确认坏消息的监督作用,帮助公司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升盈余质量。本文为投资者利用治理信息进行价值评估提供借鉴。本文将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内部控制这一治理因素来评估公司盈余管理活动和公司价值创造,为投资者利用公司治理信息进行价值评估做出贡献。本文为如何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提供经验证据。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使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于加强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起到的重要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安然事件等财务丑闻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巨大冲击。
…………
2文献综述
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
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完善的培训体系、工作能力强的经理人及親親业业的雇员,导致非故意性的财务错报,从而使得财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理人通过故意扭曲公司财务信息,对财务报告实施“洗大澡”行为,使得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大幅降低(Ashbaugh-Skaife、Collins and Kinney, 2008)。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信息质量通常具有反向关系。一般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往往普遍#在盈余管理行为,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 -国外学者主要通过计量各类盈余属性,从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影响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种反向关系(Doyle、Ge and McVay,2007a; Ashbaugh- Skaife、Collins and Kinney, 2008; Chan >Farrell and Lee, 2008; Lu、Richardson and Salterio,2011; Goh and Li, 2011)。大部分学者都将重点放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盈余质量关系的研究上。己有的研究文献表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存在反向关系,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财务报告可靠性不高,盈余持续性差。Doyle、Ge and McVay (2007a)的研究表明,在SOX法案要求下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较于那些没有披露的公司表现出更低的应计盈余质量。Ashbaugh-Skaife等(2008)发现在内部控制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比没有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应计项噪音,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和盈余可靠性。
…………
2.2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特征,已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稳健性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反应,试图确保包含在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FASB 1980)。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对稳健性原则也做出了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Basu (1997)指出会计稳健性通过对“好消息”的确认比“坏消息”的确认需要更为严格的标准,会计稳健性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Watts(2003)也发现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会计稳健性有助于维持公司契约的有效性。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下的契约不完全性导致了管理层的自利行为,严重的损害了股东和债权人的价值。完善的公司治理成为有效缓解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代理成本增加的重要手段,同时避免了不利于公司P值行为的发Z.。另一方面,契约的不完全性是稳健性会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稳健的会计减少了代理成本的增加,能够有效防止管理层自利行为,保护企业及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由此可以推出,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是相互促进的,稳健性的会计有助于企业治理水平的提高,治理水平也影响了对稳健性会计的需求。
…………
3 研究设计........ 12
3.1 研究假设........ 12
3.2 变量设计........ 14
3.3 模型设计........ 16
3.4 样本选择........ 17
4 实证分析........ 18
4.1 描述性统计........ 18
4.2 相关系数检验........ 19
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2
4.4 稳健性检验........ 26
4.4.1股权性质........ 26
4.4.2内部控制整改........ 30
5 结论与建议........ 32
5.1 研究结论........ 32
5.2 政策性建议........ 32
5.3 本文局限........ 34
4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2012年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阶段的公司样本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如表4-1所示。根据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代理变量ICW的均值为0.373,这说明公司样本中有37.3%的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包括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占到了 60%以上,表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并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质量比较高,但是仍有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上存在问题。本文对2010年-2011年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的公司样本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如表4-2所示。根据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上市公司占比均值为26%,其标准差约为0.439,说明我国约有26%的上市公司能够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其内部控制质量较髙。
………
结论
本文以实施《配套指引》为研究背景和制度背景,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质量(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会计稳健性等数据,系统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是否更高等问题。通过以上的基本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研究结论:(1)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较低,反之,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计稳健性较高。(2)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其会计稳健性也更高。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得到了如下的研究结论:(1)在区分国有和非国有样本后,本文发现,在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阶段,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影响在非国有公司更为显著,同样地,在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内部控制质量对会计稳健性在非国有样本里表现出更大的显著性。(2)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其对会计稳健性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四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知识创造财富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举国上下都在热衷于重点名校。根据各地重点高中公布的升学数据可知,为数不多的高中名校几乎垄断了本地大学名校的所有招生名额。在这样高水平的升学成绩背后是不为人们所知的高强度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升学压力大,同层次学校间的竞争,导致各名校的教师都长期超负荷工作。不但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而且劳动强度高。随着学校升学水平的提高,高中的发展目标在不断变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在向研究性、开放式、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方向发展。随着学校发展的多元化,教师工作也在多元化,原有的教师劳务报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管理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她的劳动无法用精确的指标来量化,是一个自主性高,自律性强的工作。如何发挥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师的自主工作积极性,这主要得在工作报酬模式上研究。以往,我们主要是研究如何让报酬模式在激励教师主观能动性上发挥作用,但很少研究报酬模式取得的效果如何及时反馈到管理层。如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使教师工作报酬模式和会计核算有机的结合,通过科学的会计核算得出有效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管理层反馈这些信息,进而调整报酬模式,以便达到理想的效果。
……………
1.2 研究意义
高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关键的平台。在我国来说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加之高考制度的限制,以及优质大学资源的紧缺,造成了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家长和学校眼中升学率以及重点大学升学率一直是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既要保持高水平的普本升学率,又要不断提高重本升学率,对重点高中来说是个不变的难题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说是加班加点,耗用大部分时间在教学和学习上。特别是高三毕业班,老师和学生每两周休息一天半的时间几乎是个普遍现象。难以想象的超额工作,给教师带来的是身心疲惫。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育逐渐实现了产业化,社会资本也逐步渗透到该领域。社会资本加入高中教育行业不但弥补了高中教育资源的紧缺,而且也平衡了一部分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矛盾。同时,由于现代信息网络的发达,信息基本是即时的,民营资本组建的学校也为教师人才的流动提供了较好的市场,这也加速了教师人才的流动。如何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为教学一线教师提供合理的超额工作报酬,这对学校管理层来说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保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成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超额工作报酬经费的使用情况必须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而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它既是会计核算的范围又是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教师超额工作报酬的合理性会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本文运用工作报酬的相关理论结合DQ重点高中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对策,完善DQ重点高中教师超额工作报酬的分配模式,进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发挥会计核算的应有作用,向管理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保持DQ高中的竞争优势,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同时也可为当地教育行业中的其他高中提供借鉴。
…………
第 2 章 DQ 重点高中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及会计核算的现状
2.1 DQ 重点高中概述
DQ 重点高中始建于 1985 年 4 月,1992 年通过省级重点中学评审,2000 年首批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审。2005 年整体搬迁到现校区,校园占地 3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是省级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 422 名,其中,特级教师 13 人,高级教师 218 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 93 人;全国劳动模范 1 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 人,全国优秀教师 7 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 人。一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第一学历为研究生的教师、直接从北师大、华东师大和东北师大毕业的教师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整体师资水平在全省居领先地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坚持“以人发展为本,激发生命核能”的教育哲学理念,积极构建“三部两翼”管理体制、“三档两奖”评价分配机制,不断追求和完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共促”的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实现了“创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开放式、特色化、国际化的名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引导教师树立不但要追求高升学率及高考创名牌、竞赛夺金牌,更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社会和谐进步奠基的大教育观。2009 年以来,学校组织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人生规划意识教育”,使学校跻身“全国百强特色校”行列。通过“未来协会”、“双百教育”、44 个学生社团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生活动,给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卓越品质。
…………
2.2 DQ 重点高中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现状
工作报酬是指工作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应有报酬,一般包含货币工资、实物报酬和社会保险等。一般来说货币工资是工作者在工作时间内提供劳动所得的货币补偿,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法定工作时间内工作所得的报酬和超出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工作所得的报酬。教师超额工作报酬是指教师在超出法定工作时间外为学校工作,从学校获得的工作报酬。包括货币报酬,实物报酬等。DQ 重点高中的教师超额工作报酬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按课时计件和按升学成果绩效给予超额工作报酬,以及附带平均福利的模式。分配的方案主要是先确定奖金的总数,按历届高三教师的平均数进行计算奖金总额。设定奖金总额后,首先设定全体教师的基础奖,这部分奖金是每位教师相同的。再根据每个教学班的升学情况对任课教师进行累计积分。由于学校分层次教学,每个层次教学班的完成指标不同,对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计分也不同,通过计分统计可得到每位教师的累计分值,进一步得到全体教师的总分值,用考评奖的奖金数除以全体教师的总分值,就可以得到每一分值对应的奖金金额,进而得到每位教师的。一般来说,基础奖金和考评奖金是 1:1 到 1:1.5 的比例。
…………
结论
本文通过对 DQ 重点高中概述及对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说明了该校教师对地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了解到该校教师常年存在高强度的和长时间超额工作的事实,以及教师的超额工作报酬收入水平,理解了为什么大部分教师对学校超额工作报酬现状不满。通过对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完善对策,具体如下:通过研究发现 DQ 重点高中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正常工作与超额工作存在划分不清的问题、教师超额工作报酬标准低的问题、存在平均分配的问题,以及教师超额工作报酬总额增长缓慢的问题。通过分析并结合 DQ 重点高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的完善建议。首先,确定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的目标,完善了以往机械的分配模式目标。其次,把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与学校战略发展结合,根据学校的战略发展划分教师超额工作报酬经费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投入,再具体细化教师超额工作报酬项目,使每个项目都为其上一级工作目标服务,发挥教师超额工作报酬分配模式的推动作用,更能行之有效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注重物质报酬的基础上,把精神报酬引入教师超额工作报酬模式,荣誉是对教师的精神报酬,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着教师不断提高,保持工作热情。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1960年以来,全球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并持续恶化,生态系统渐趋失衡,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利益。为了达到经济利益而不惜一切环境代价导致气候变暖,更是此恶性循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气候变暖将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低地俺没、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灾害。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和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气候变暖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环境问题,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国家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人类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人类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选择科学均衡的结合点。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急速增加。例如: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向大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02)、甲焼(CH4)和一氧化二氮(N2O),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甲院、一氧化二氮和氯氟经(CFCs),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而增加了甲综和二氧化碳的源,森林砍伐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汇等。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暖情况,就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中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针对以下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排放:二氧化碳(C02)、甲院(CH4)、氧化亚氮(N2O)、氧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以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最大,因而温室气体的排放也称为碳排放。
……………
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公地悲剧理论、市场机制理论和会计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碳排放权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力求较为系统地构建出我国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从会计角度反映企业碳排放业务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实际影响,为我国制定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规范提供理论参考,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实现碳减排承诺和幵展低碳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碳排放大国,在国际上面临着越来越重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来中国很有可能被要求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我国非常重视气候变暖这一问题,并为碳减排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些年来我国纷纷在全国各地成立碳交易市场,但是国内的碳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市场行为较少,因此当前进行碳排放权会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国内各地碳交易所的建立,推动了企业自主减排,也推进了企业间碳交易的开展。碳交易涉及企业资金运转、经营策略,进行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研究,能够规范我国碳交易的会计处理,充实我国的碳排放权会计交易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使企业对碳排放业务的财务处理有章可循。
…………
2確排放权会计基本理论
2.1嵌排放权会计理论基础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存在着差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行为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私人效益的最犹导致了社会效益的非最优。艮口:每一个经济当事人都只关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环境污染并不会影响商品交易,也就没有人对排放碳化合物这一附属行为付出代价,由此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外部效应。因此,他提出矫正外部性的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校正经济行为人的私人成本[35]。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公地悲剧”理论(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讲。该理论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加勒特.哈丁教授在1968年首次提出,主要观点是:如果一种资源或财产的产权界定不清,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该项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当人们使用这些资源时不会考虑到自身的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负外部性,最终将会被众多人滥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36]。称之为悲剧,是因为每个行为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无能为力,于是熟视无睹的对待方式变相加剧了事态的恶化。
……………
2.2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的不断发展,会计的内涵及外延都在不断地丰富。在气候环境受到全球各方面重视的今天,碳排放权会计应运而生。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碳排放权会计进行定义,但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认为,碳排放权会计,也就是碳排放会计。简单来说,就是以碳排放权为对象,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相关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类专业会计行为。同时,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是包含企业碳排放量流动测量、碳减排措施、碳排放权交易核算、碳排放权价格波动、碳排放权信息披露等等的一个整体过程。碳排放权会计是环境会计的一个分支,二者都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但二者实现该目的的途径略有不同:环境会计以实际发生数计量和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幵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碳排放权会计最初由《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引发形成,不能简单地根据降低碳排放量的具体措施所产生的成本费用作为确定碳交易的计价基础,而是有其特有的定价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以活跃的、成熟的交易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现如今,我国作为碳排放权提供大国,在国际上仍未能拥有定价权。
……………
3碳排放权会计的确认........... 18
3.1碳排放权的分类.......... 18
3.1.1按来源分类.......... 18
3.1.2按取得动因分类.......... 19
3.1.3按经济用途分类.......... 19
3.2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19
3.3本章小结.......... 21
4碳排放权会计的计量与核算.......... 22
4.1碳排放权会计计量特点.......... 22
4.2碳排放权会计账户及会计科目的设置.......... 22
4.3碳排放权会计的计量与核算过程.......... 23
4.4本章小结.......... 27
5碳排放权会计的信息披露 ..........28
5.1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28
5.2碳排放权会计信息使用者.......... 29
5.3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29
5.4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 30
5.5本章小结.......... 33
6实行嵌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保障措施
6.1加强碳排放权会计的法律基础建设
从会计出现开始,会计环境就在不断的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影响着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一方面,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伴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定的社会环境伴生着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另一方面,会计的发展受其会计环境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会计环境[56]。碳排放权会计是在全球范围内幵展起来的,碳排放权会计的发展与成熟不能只靠会计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其他相关各方的调整与配合,以促进企业规范碳排放权会计行为,采用先进合理的会计方法,完善碳排放权会计组织和提高碳排放权会计管理水平。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严谨的社会规范。自从我国在1985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使得会计工作有法可依之后,又相继颁布了《公司法》、《证券法》、《企业所得税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再次修订的《会计法》等等。这些与会计工作有关法律的实施使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有了更为直接的法律制约和保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57]。
…………
结论
碳排放权会计是集会计学、生态学、经济学为一体的新兴领域,这种细化的会计分支亟待研究与发展。基于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对碳排放权会计构建的指导作用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地建设。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结论有:本文在外部性理论、公地悲剧理论、市场价值理论和会计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三大部分进行重点研究和阐述,构建出全面、系统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本文对碳排放权进行分类研究,探析适合碳排放权会计确认的分类标准和相应的确认方式,为确定碳排放权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碳排放权不同属性间转换时的确认与计量模式。本文从实行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保障措施出发,通过对碳排放权会计法律法规、碳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会计内外部交易监管三方面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地建设方案,为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对此方面的探究也在逐步完善,碳排放权会计在理论和实务操作上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进而实现企业、国家乃至全球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六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美国会计准则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会计准则界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安然等财务事件的爆发,使美国会计准则备受批评,人们也开始质疑其准则制定导向的合理性。针对这些震动会计界的丑闻,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开始对准则制定导向进行反思,展开了很多研究工作。2002年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以原则为基础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方式》建议稿,并通过网络征求社会意见。2003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工作组的形式开展工作,对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向国会提交了《以原则为基础的美国财务报告系统》。最终形成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研究》正在重新塑造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导向。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十国集团提出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又关系到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立,因此会计准则制定导向问题再一次成为会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所谓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是指除了给出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报告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还力图考虑到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既包括适用准则的情况,也包括不适用准则的有关例外。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仅针对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一些基础性原则,但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均提供详细规则,注重交易的实质,很少限定适应范围。一般认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强调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木质而非形式,这样可以促使财务报告的编制者更加关注会计主体活动的内在性质,更好地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和反映会计原则的意图。而规则导向则强调会计准则的规则化,制定具体的界限,使会计准则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受特定会计环境下准则制定导向选择的影响。会计准则政策导向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导向,可以压缩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减少职业判断的滥用,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在对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导向的建议,这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正确选择,也有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从而提高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有利于把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尺度”,促进会计的国际协调。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角度看,一辟学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过程应当追求形式与实质的完全趋同。基于我国当前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完全趋同并不是明智之举,在会计准则制定中保持一定的中国特色,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政策导向的研究,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当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差异,正确的处理差异与趋同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
………………
2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原理
2.1会计准则的概念及特征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主要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而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使用者的经营管理要求。所以理论上说,会计准则也要分为“财务会计准则”和“管理会计准则”,但是管理会计主要面向企业内部,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管理会计没有统一的规范。所以,通常所说的会计准则就是财务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ccounting Standard",有时也译为会计标准、会计原则等。随着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会计准则一词已经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和使用,现己成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差异。美国历史上最早对会计准则进行定义的组织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53年,该组织在《会计术语公报》巾提出:会计准则是所采纳的或宣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的一个确定的基础。当然这只是一个狭义的定义,指出会计准则为会计实务提供了指导作用,是会计实务的基础[21]。美国会计学家夏恩?桑德将会计准则视为一种区分禁止的行为和允许的行为的规则,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对人们选择的行为进行奖惩[22]。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工作组第三届会议报告提出:会计准则“是一种文告,实际上就是指关于通用性财务报表资料的内容和编制方法的文件规定”。我国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1 ) —书中指出:“会计准则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即对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做出规定,为各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供规范” [23]。
……………
2.2会计准则的性质
2.2.1技术规范观
技术规范观是一种比较早的观点。从历史上来看,人们制定会计准则最原始的初衷,是为了规范过分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减少会计实务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混乱,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技术规范论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客观标准并带有纯技术手段的特点,在制定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排除各个利益主体的影响,使所制定的准则能够有序、系统、完善一致,以更好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所以,该观点认为会计准则的性质就是用来规范会计处理实务的一系列规则。该观点对于会计准则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正是基于此观点,人们一直在探求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会计准则。但是也应看到,技术规范观忽视了准则制定过程中影响准则制定的其他客观因素,表现得太过于理想化。现实中准则制定的经验说明,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准则是不存在的[25]。
………………
3会计准则制定导向........... 13
3.1规则导向 ..........13
3.2原则导向.......... 14
3.3目标导向.......... 17
3.3.1目标导向的提出.......... 17
3.3.2目标导向的特点.......... 17
3.4三种导向的关系.......... 18
3.5本章小结..........19
4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策导向 ..........21
4.1政策导向的提出.......... 21
4.1.1政策导向 ..........21
4.1.2政策导向的特征.......... 21
4.2我同会计准则制定中政策导向的体现.......... 22
4.3政策导向形成的原因分析.......... 30
4.4木章小结..........33
5政策导向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34
5.1对会汁信息质量的影响 ..........34
5.2对会汁理论的影响.......... 38
5.3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9
5.4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影响.......... 40
5.5本章小结.......... 40
6改进会计准则制定政策导向旳建议
6.1会计准则的制定要立足国情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从会计出现开始,环境就不断地影响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准则要适应环境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发育水平仍然不够成熟,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会计环境有其特殊性。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上是积极向前的,这其中有很多教训和需要总结的经验。比如我国会计准则早期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问题就值得回味,当时只考虑了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却忽视了其现实操作中的困难。当时无论从市场环境,还是人员素质,都无法满足正常应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要求,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时考虑了会计环境的现状,表现出政策导向,例如为减少利润操纵行为而规定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和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各种限制等,可以说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目前虽然我国做出了很多规定,但现实中利润操控问题依然很严重,如果没有政策导向会计准则的约束,结果将会不堪设想。所以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下,对于这些政策导向下的规定,仍然应该坚持。所以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兼顾当前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会计准则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准则制定导向的顺利推行,需要有与其相造应的支撑环境,不顾_情和现实条件,盲目地推行可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
结论
本文在综合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政策导向的表现,深入研究了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改进会计准则的策略。木文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探讨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策导向。对政策导向进行了定义,所谓会计准则制定的政策导向,是指在准则制定时,立足于一国的会计环境现状,注重体现国家经济政策,从而使所制定的准则带有宏观指导作用。政策导向背离了一般的会计原则或会计理论,带有阶段性和可变性。同时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原则导向,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导向,具有更多追求可靠性而非相关性的特征。
(2)分析了政策导向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提出政策导向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政策导向对会汁理论的影响,提出政策导向是一定程度上对会计理论的背离,一味的迎合理论,也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脱离了现实的理论或超前的理论,能够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M南。通过政策导向影响的探讨,引出两个课题:一是如何结合一国实践修正会汁理论;二是如何正确处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监管机制不同,法律体系存在差异,投资者经验不一致等方面都使交叉上市对企业的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推进,我国政策监管和投资者保护水平都有提高,与发达资本市场的差距也在缩小。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谋取私人利益的主要手段,高会计盈余质量代表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公司治理水平得以改善。Huijgen 和 Lubberink(2005)指出到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的会计盈余质量要高于非交叉上市企业,研究强调了盈余质量在具有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投资者保护环境的国家里相对较高。我国企业交叉上市,在上市地点、路径和首发溢价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我国交叉上市路径多是先在 H 股市场上市然后到 A 股市场上市,但大部分国家的企业都是先在本国股票市场上市,然后再到境外更加成熟的市场上进行上市。我国这种由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的交叉上市顺序是当前我国公司在资本市场发育相对不成熟以及监管与信息披露水平相对较低的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这是我们国家交叉上市的一大特征;其次,Hietala(1989)提到在国际市场上,交叉上市股票在目标市场的交易价格通常要比其在国内市场的交易价格高,也就是说交叉上市的股票存在海外溢价现象。但中国企业则表现为海外折价,即香港市场的上市企业回归国内市场上市,在 A 股市场发行价格相对于 H 股发行价格要高很多,以上都说明了我国市场的特殊性。从理论层面看,引用目前主流假说来解释我国企业交叉上市定价行为及相关影响就会出现偏差,要正确看待交叉上市所带来的利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决策。
………………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交叉上市
交叉上市(即“两地上市”、“国际上市”)指某一家上市公司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股票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的行为[5]。按照交易所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境内交叉上市和境外交叉上市;按照上市顺序不同,包括三种路径:第一种为先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然后再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第二种为先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然后又回归到境内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第三种为同时在境内和境外两个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国外企业通常采用先在国内市场上市,再到一个新的海外市场进行二次上市的方式,这可能涉及初次或二次集资问题,需要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强制执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司治理标准;我国企业以境内上市为主,通常企业先在H股上市,再回到A股上市。
……………
第 2 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交叉上市
1997 年,Stapleton 和 Subrahmanyam 第一次发表了关于企业交叉上市对市场的影响的文章,全球的金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和法规不断完善,迅速发展,大力推进了金融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在欠发达的资本市场,交叉上市通常被视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在发达市场,交叉上市的发展是交易所与公司互相促进的结果:一方面,主要的交易所为获得外国公司上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也希望通过交叉上市来扩大企业的股东基础,增强自身股票流动性,以及提高国际声誉和威望并从中获益。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在本国境外交叉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有显著增长,其中亚洲和南美等几个新兴市场的交叉上市的企业数量增加更为显著。根据美国财政部报道,企业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叉上市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 1980 年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 1%上升到 2006 年的 30%,目前还在不断上涨。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内地注册的公司大多选择到香港进行交叉上市。加强股票流通的代表理论是流动性假说,最早提出流动性假说的是 Amihud和 Mendel-sohn(1986)[9],认为提高股票的流动性能够降低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即股票的流动性与股权资本成本是负相关的,因而许多公司依靠交叉上市这一途径来提高其股票的流动性。在更具有流动性的市场上,交易指令能够迅速执行,交易行为不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当企业到一个流动性更强的资本市场上市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流动性风险补偿和融资成本,交叉上市后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会强于其交叉上市前的流动性。Karolyi(1996)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后平均交易总量有显著的提高,同时,许多发行企业国内交易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2.2 公司治理
McDonough (2002) 将公司治理描述为公司正确的领导力,强有力的审慎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及有效的市场纪律。这个定义指向直接和间接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直接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本质与范围与一个国家的法律系统的起源相联系,包括法律惩治内部交易和资产的非法征用,法律的实施,金融市场的立法监管(La Porta,Lopez,Shleifer,Vishny [LLSV] 1997[27],1998);间接投资者保护机制是确保信息与价格相关,比如披露潜在的利益冲突的信息,这对投资者有利。Shleifer 和 Vishny (1997)[28]的研究是巩固公司治理关键理论的第一次重大尝试,他们将公司治理广泛的定义为企业的资金提供者保证其自身获得投资收益的一种方式,探讨了世界各地总的公司治理系统,并特别考察投资者保护和所有权集中度。文章假定向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回报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元素,所以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的国家,通常会向投资者提供相对更好的保护。Carati etal(1999)曾指出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国公司无疑会竞相借鉴或采用最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交叉上市标志着上市公司的母国和东道国公司治理环境之间的接触,两者之间会相互渗透,无疑可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途径。
……………
第 3 章 交叉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 21
3.1 交叉上市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 ........ 21
3.2 公司治理与会计盈余质量关系分析....... 23
3.2.1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 ...... 24
3.2.2 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质量........ 24
3.2.3 交叉上市与盈余质量关系分析 ....... 25
第 4 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27
4.1 盈余质量与盈余管理内涵 ..... 27
4.1.1 盈余质量内涵 ..... 27
4.1.2 盈余管理内涵 ..... 28
4.2 财务报告环境差异 .... 29
4.3 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特征分析 ...... 30
4.4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32
第 5 章 实证研究及分析..... 35
5.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3
5.2 变量定义及计算模型 ....... 36
5.2.1 会计盈余质量模型 .... 36
5.2.2 检验模型 ........ 38
5.3 描述性统计结果 ........ 39
5.4 多元回归实证分析结果 ......... 41
第 5 章 实证研究及分析
5.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相关数据来自 CSMAR 数据库,选取 2006——2011 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首先确定到 2011 年底已经实现同时在香港 H 股和内地 A 股两地交叉上市的公司名单。然后根据各企业在两地上市的时间根据较晚者确定交叉上市年份,选取 2006 年——2011 年期间持续交叉上市的样本。形成初始样本。考虑到会计数据的不同含义,剔除了金融类公司。此外,因为须考察 A 股与 H股交叉上市对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所以剔除了样本中部分在美国通过 ADR上市的 AH 股公司。最后,我们得到共 25 个企业的观测值。其次,参考 Langet al.(2003)的研究,采取了一比一配对的方式寻找出与上述 25 个公司相匹配的 25个仅仅在 A 股上市的匹配样本公司。具体说来匹配规则如下:(1)企业所处行业相同;(2)样本年份一致;(3)相匹配企业年末总资产规模最接近。用上述方法得到了 25 个配对样本,我们的样本总数是 50,分布如表 1 所示。
……………
结论
针对目前对约束假说和香港市场证券监管的质疑,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本文选择 2006—2011 年间在A股和H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在香港与内地交叉上市的企业和仅仅在A股上市的企业的会计盈余质量差异。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与内地只发行A股的企业相比,A+H股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更低。这说明我国企业到香港市场进行交叉上市同时受到内地和香港证券市场的双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控股股东追求私有收益的行为,缓解委托代理冲突,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可见,尽管香港市场在监管方面存在局限性,但香港市场在法律框架以及法律执行效率等方面都优于内地,这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分别计算了交叉上市企业2006——2011期间每年的盈余质量,结果表明企业交叉上市后其会计盈余质量呈波动性上升,在最近几年趋于平稳,可能存在两种解释:一是交叉上市作用有限且具有时效性;二是香港市场的证券监管方面存在局限性,对内地公司的约束作用有限。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八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能源等在内的新兴能源开始逐渐受到关注。2007年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 年)》的目标是“到 2020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 4000 万千瓦,在建 1800 万千瓦,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开建 8个核电站,16 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在 1000 万千瓦以上”[1]。这意味着未来三年的核电建设总量将超过去 23 年的总和。随着核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利益相关者愈加关心核电行业在受托责任下对环境的履行情况,核电行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环境保护和核安全保护及社会绩效也要得到体现。然而,一场天灾让核电事业发展陷入泥淖。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福岛核电站群在 9 级地震和特大海啸中受到重创,地震造成核电站的多台核电机组停堆(停止运行待检修),后因核反应堆冷却系统设备损毁,导致核电站发生了氢气爆炸及严重核泄漏事故,从而使全世界笼罩在核危机中[2]。日本核事故主要是由于突发的强烈地震和特大海啸造成的。但是除了“天灾”之外,日本核事故事件难道就无一丝人为因素?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公开承认福岛核电站没有做好足够的防灾应急准备,事后补救措施不到位,因此导致造成如此惨重的核泄漏事故。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综述
1924 年美国人谢尔顿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除了获得利润之外,还应照顾到包括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环境、社会弱势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利益”[5]。通过对国外社会责任文献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不外乎以下三种:①将“社会责任”具体化为对社会负责的一系列行为或任务。1971 年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在报告《Commercial company's 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列举了以下十个方面在内的涉及包括经济增长、医疗服务、教育、用工与培训、城市改建与开发、资源保护与再生、污染防治、文化与艺术、公民权与机会均等、对政府的支持等共58种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并要求公司实施[6]。②在“企业责任”概念之下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布鲁曼(Brummer),他将“企业责任”划分为企业经济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四种[7]。③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涵盖各种企业责任,与企业责任内涵等同,其代表人物是卡罗尔。本研究认为,核能被视为高效、清洁的能源,随着核能的发展,由于核电行业的行业特殊性和影响广泛性,决定了其需要承担比一般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再加上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核泄漏事件以及 2011 年 3 月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使核电行业不得不向外界披露更多更全面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以平复公众的质疑,并为世界人民的安全做出承诺。核电行业社会责任是指除却企业持续经营的会计目标,要主动承担起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甚至承担国际社会的责任。保证核电建设、生产、运行安全,维护核电绿色和谐发展,是核电行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
第 2 章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的理论基础
2.1 核电行业概述
从广义上说,核电行业是指核电建设的过程当中给予辅助的各类企业的总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核电的产业链涉及钢铁、冶金、核燃料供应、材料制造、设备制造、铀运输等众多行业,总计约有三百多种系统,大小设备上万套。核电建设过程主要包括了燃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电力辅业集团、发电企业核输配电企业等几个环节,具体主要分为:核燃料、原材料生产;核电站建设及运营维护;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及核电辅助设备制造。核电作为一项新兴能源,比电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其他发电方式更加清洁和环保,从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和铀燃料保障三个方面看,发展核电势在必行,特别是国家政策性的核电装机容量目标铸就了核电未来增长的高度确定性,战略能源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
2.2 核电行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2.2.1 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
我国能源结构中,水能开发有限,而煤、石油和天然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则需要依赖气候发电,且这种模式无规模效益,核能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能高效发电。除此之外,核电价格成本低廉,核电成本每千瓦时较火力发电低 20%以上[23]。虽然日本核事故的发生导致我国甚至全球核电发展放缓,但是为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因此增加核电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可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对工作在一线的核电行业员工来说,最主要威胁生命健康的是核辐射的威胁,因为核辐射威胁具有潜伏性和遗传性,往往有数十年潜伏期。据有关机构统计,与放射作业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年最高辐射量为 50000 微西弗,一次性遭受 4000 毫西弗会致死[24],本着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核电企业应当对员工特别是直接作业人员提高安全生产支出,完善生产防护与补偿制度,积极推行 HSE(健康、安全、环境)体系建设,定期年检,预防为主。
……………
第 3 章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的设计........ 14
3.1 指数设计的目的 ..... 14
3.2 指数设计的依据..... 14
3.3 指数设计的原则..... 15
3.4 指数设计的具体内容....... 17
3.5 指数赋权与评分 ..... 21
第 4 章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 28
4.1 信息来源及分类..... 28
4.2 数据处理..... 29
4.2.1 评分方法...... 29
4.2.2 评分标准...... 29
4.3 评分结果..... 29
4.4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统计分析....... 32
4.5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的阶段性特征......... 43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46
5.1 结论......... 46
5.2 建议 ......... 47
5.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48
第 4 章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研究及统计分析
4.1 信息来源及分类
我国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的评价基础是企业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依据前文所需遵循的原则,本文选取了 47 家样本企业 2010-2011 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包括:问卷调查、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文章核电行业分类可以参照核电产业链结构将样本企业分为三种类型:核电站运营相关企业、核资源燃料供应企业、核电站建设及设备供应企业,具体分类见表 4-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后文分析,在此对规模作出界定,根据国家出台文件将样本企业分为三类:大型企业(从业人员≥1000 人,年销售收入≥40000万元)、中型企业(300 人≤从业人员﹤1000 人,2000 万元≤年销售收入﹤40000万元)、小型企业(从业人员﹤300 人,年销售收入﹤2000 万元)[43]。具体分类见表 4-2:
…………
结论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以我国核电行业中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核电行业社会责任履行实际,设计了一套从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与核安全、人力资源、产品质量和社会贡献等五个责任方面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社会责任会计指数,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补充和丰富。通过对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企业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收集企业信息并形成会计数据,进行数据统计进而形成了我国核电行业 2010-2011年社会责任会计指数。本研究的基本发现是:
(1)核电行业社会责任整体不容乐观,指数平均仅为 46.02 分,处于追赶者阶段,与 2010 年排名相比,2011 年指数得分增加的样本有 18 个,指数得分减少的样本有 29 个;指数排名增加的样本有 20 个,指数排名保持不变的样本有3 个,指数排名下降的样本有 24 个,可以得出核电行业社会责任履行呈下降趋势;
(2)社会责任会计分项指数差距较大,各分项指数表现平平。核电行业 47家样本企业平均得分最高的企业比平均得分最差的企业高出 32.69 分;经济效益指数和社会贡献指数表现要优于人力资源指数、产品质量指数和环境保护与核安全指数;
(3)企业规模与社会责任会计指数不成正比,小型企业整体表现优于中大型企业,其中小型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表现最佳;中型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表现最差;大型核电行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数表现平平,三者均属于追赶者行列。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九
第一章绪论
(一) 研究背景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股份制公司的根本特征。所有者(一般为投资人、股东等)比较重视回报率,股份较多的大额投资人往往比较重视公司的发展前景,在某些程度上要积蓄资金,以备后时发展。而职业经理人员追求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利益的不同容易造成经营和发展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一定期间内的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披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日益完善。而在监管指标中,利润无疑是十分核心的指标。面对着经营连续两年亏损、连续三年亏损就被冠以ST和*ST的压力,上市公司对利润的盈亏及大小十分重视。利用非正常的途径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会计政策变更则是其常用的手段。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适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多次进行了变更。在既定范围框架内,企业针对某些会计政策可以适时的变更。但这类变更是否会大幅度的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即进行盈余管理,是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根据林钟高、章铁生所著的《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对会计利润的调节可以分为合法和非法两类⑴。合法的调节是指企业在有权力选择是否变更会计政策时,通过合法地选择,达到利润的提升。而非法的调节则是在无权变更会计政策或其他计量方式的情况下,强行变更以便达到利润的调节作用。前者被常常称之为盈余管理,后者则是我们常说的操作利润或粉饰报表。显而易见,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
(二)研究主题及意义
1、 研究主题
利润最大化被许多企业经营者定义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目标之一。在许多财务评价体系中,利润额也是关键的参考指标之一。例如杜邦分析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上市公司能否取得上市资格、能够继续挂牌筹资以及能否配股等均需要利润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无论是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还是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在了解上市公司时,利润是必须的数据。如同在背景中提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做出了一系列的规范。但在同时也为上市公司自主选择会计政策提供了空间。因此,上市公司选择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后,企业自身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或多或少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权益或利润产生影响。因此,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是亟需研究的问题。会计政策变更的范围比较广,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考虑因素会在第四部分模型的构建中会阐述),本文选择了固定资产折旧、存货发出计价方式和流动资产资产减值损失这三类会计政策。因此,研究主题就是要阐明以下问题:固定资产折旧、存货发出计价方式、流动资产减值是否对利润造成影响;这三类会计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以及这种变更对利润起到怎样的调节,最终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权益、价值,以及股东、监管者、债权人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
第二章自愿性会计政策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概述
1、会计政策变更涵义
如果是以前未发生过的经济业务或是不重要的经济业务,那么其会计政策的变化则通常不包括在会计政策变更的范围之内。另一个概念,会计估计变更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4]。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准确地计量,只能加以估计,而估计过程涉及以最近可获取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根据国外的研究文献,会计估计变更从大范围上来说也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故本文所研究的会计政策变更中也包含估计变更。
………………
(二)会计政策变更的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契约理论、有效市场理论、代理理论等成熟的相关理论等。如前文所述,国内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起步较晚,故这些理论为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借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长期来看,自愿性会计政策选择及变更的研究正在向相关学科多领域逐步扩展,国外关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伴随着契约理论、代理理论等一系列成熟的研究结论而形成了众多的成果论文。这些成果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从研究的方法及成果来看,以下四类是国外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在研究过动机和盈余管理后,国外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经济后果可以分为高管人员的薪酬和市场反应两个部分。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Abdel-Khalik,其研究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时主要选择了存货的发出方式这个变量,通过实证的方法表明后进先出法的计价方式的变更并不会影响高管人员的奖金,而如果保留先进先出法的内部控制型公司,则高管人员的薪金相对比较高。而在自愿性会计政策引起的市场反应中,Dharan and Lev(1993)的研究结论表明增加收益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后续期间内的企业股价产生了不利的负面影响,而降低收益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则对后续期间内的企业股价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果。
………………
第三章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15
(一)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论背景.......... 15
1、契约理论 ..........15
(二)具体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 22
第四章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27
(一)研究假设.......... 27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8
1、样本选取.......... 28
2、数据来源.......... 29
(三)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29
1、研究方法.......... 29
2、模型构建.......... 29
(四)实证研究过程及结果..........30
1、描述性统计 ..........32
2、Pearson相关性分析 ..........33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39
(一)研究结论 ..........39
(二)政策建议 ..........39
1、对监管者的建议.......... 39
2、对投资者、债权人的建议.......... 40
3、对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41
(三)结语 ..........41
第五章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 研究结论
在新准则实施了五年之余后,研究上市公司选择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后对利润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们研究准则的规范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会计政策变更量化后,建立了线性多元回归模型,并在其中引入了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两个控制变量,定性定量的研究了存货的发出计价方式、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产减值损失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根据SPSS统计软件,得出了会计政策变更与利润正相关的结论。也就是说,近五年的数据表明,上市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变更后其利润都得到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因此,假设1、假设2、假设3都得到了验证。虽然随着准则的一步步完善,在众多方面都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进行了限制和要求。准则中明确了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4]。但是第二条规定带有很强的人为因素,所以说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在会计政策变更发布后,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监督是十分必要及重要的步骤。政府部门的监督职能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
结语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机、影响范围等问题是自2006年新准则实施后的热门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上市公司年报上的各类数据,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角度出发展开研究。通过建立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体量化研究了存货的发出计价方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变更、流动资产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模型一是这三项政策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方程;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资产负债率和资产的自然对数这两个控制变量,目的是为了将财务风险和公司规模这两个因素纳入变量中;模型三则是比率模型,是检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率、存货占资率、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同样,此模型也加入了上述两个控制变量。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会计政策变更是影响上市公司的利润的影响因素,且其与利润的变动是正相关,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方式来提升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也对会计政策变更的文献做出了系统、全面的综述,从理论角度论证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影响利润的动机及方式。
……………
参考文献(略)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资本市场自诞生至今,风风雨雨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资本市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筹集资金,完善公司管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根据获取的市场信息制定交易决策,各个交易决策最终决定了金融产品的价格,而价格的准确与否又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效率的高低。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在资本市场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投资者主体和监管力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准则体系,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也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管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促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广大投资者对全面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强烈。然而,对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国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非常丰富,但主要是规范性研究方法。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性等问题的实证研究仍然相对廣乏。财务会计信息占据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很大一部分,投资者的各种投资决策往往是以企业和市场的会计信息为依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保证,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投资者对准确、及时、充分的会计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动机,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会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质疑,最终影响投资效率。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中公司虚假财务信息披露丑闻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意义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和完善的监管环境还有很大的差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否能够缓解投资不足、抑制投资过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文献还不是跟丰富,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探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可以丰富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资本流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揭示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行业差异和效率效果,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中来,促进我国资本的良性流动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规范研究方面,国外目前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性研究比较成熟、完善和系统化。主要集中在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入手,系统的研究讨论了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及时性等方面。美国会计学会(1966)提出基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本会计理论,同时建议用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性和可定量性四个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1]。自1978年幵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系统陆续发表了《论财务会计概念》、《企业改进报告》等文章。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要使会计信息合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应将其质量特征看作一个结构性的质量特征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7月发表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以“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为题,提出了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四个标准,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等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发表了《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公告中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分为三类:第一类财务报告中主要内容特征的描述,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又包括了如实表述、实质性、完整性、中立性和谨慎性等次要质量。第二类则与报表中信息的“表述"有关,主要包括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第三类是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及时性、收益大于成本等。实证研究方面,西方专家学者在会计研究中往往采用权威部门的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评级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代理变量,如标准普尔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评级(T&D)以及国际财务分析中心(CIFAR)指数等。A. Cipollini. G. Kapertanios (2009)通过选用盈余激进、盈余平滑和亏损避免三个指标来衡量盈余不透明度,借此评判会计质量的高低[3]。Bowe Hansen Grace Pownall (2003)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盈余质量模型,用上述三个衡量指标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与上市公司股票换手率的关系。发现在随着盈余质量的下降,上市公司的股票换手率也会呈现相应的下滑。
2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相关理论
2.1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理论
2.1.1会计信息质量内涵及意义
信息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反映,是我们在了解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相互传递的内容的名称。不同的信息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不同的影响。真实有效的信息会对信息使周者的进一步活动产生积极的作周,虚假错误的信息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错误的影响,制定错误的决策,产生不利的后果。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经济信息产生汇集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众多的信息中,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全面反映,是关系到企业投资者利益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判断该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樹(1999)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指出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系统连贯的组织汇总起来,揭示其中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的一种信息系统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通过运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经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过程提供企业有关资源利用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是对企业一段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产生的经济成果的一种客观性描述。
3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 14
3.1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 14
3.1.1外部影响途径 .........14
3.1.2内部影响途径分析......... 14
3.2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14
3.3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内资本市场资源......... 14
3.3.1保障投资者对企业的有效监督......... 14
3.3.2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14
3.3.3企业自身发展与竞争的要求......... 14
3.4本章小结 .........14
4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 14
4.1外部因素 .........14
4.2内部因素 .........14
4.3企业内部因素......... 14
4.4本章小结 .........14
5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 14
5.1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14
5.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4
5.3实证研究分析与结论......... 14
5.4分析结论 .........14
结论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效率。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促进资本市场良性、高效运转,解决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上世纪相比,已有较好发展。论文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互关系,并釆用实证分析方法加以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资本市场形成良好、有效、健全的信息机制,促使股票价格反映企业真实价值,利于投资者对各个行业、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正确判断,进而减少交易成本,形成正确的市场价格机制。论文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途径和影响机制,论证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得出我国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论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05-2011年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了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模型。通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各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影的响进行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会计信息质量高,披露完善的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高,会计信息质量低,披露不完善的行业,资源配置质量相对较低。
第三,为持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论文从政府行为、市场规范和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鼓励证券市场持续创新,完善劣质公司退市制度和规范企业管理者等措施,希望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做一些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X.Wang. Capital Allocation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operties[J] . Emory workingpaper. 2003 (2): 12?18
[2] Wurgler J .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2000 (5): 45
[3] A. Cipollini,G Kapertanios, Forecasting financial crises and contagion in Asia using dynamicfactor anaIysis[J]. Empirical Finance. 2009 (4): 145
[4] Bowe Hansen Grace Pownall, Xue Wang. The www.51lunwen.org/kjbylw/ robustness of the Sarbanes Oxley effect on the U.S.[J], Capital Market Study. 2003 (4): 124
[5] Heflin,Wild,Shaw Hallmark of India's New Economic Policy Deregul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ofthe Financial Sector[J] ‘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 2002 (7): 125 -145
[6] Sanford J Grossman, Joseph E Stiglitz. 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4): 45
[7] Kevin C.W. Chen, Zhihong.Chen5K.C.John Wei. Disclosure,Corporate Government and The Costof Equity [J]. Saran working paper.2004 (77): 3 5-39
[8] Diamand.D,.and R.Verrecchia. Disclosure,Liquidity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 .Journal ofFinanace.1991, 46 (4): 1323-1360
[9] Robert E. Verrecchia. Essays 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32(1-3): 97-180
[10]Healy,Paul M, and Krishna G Palepu.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2001, 31 (1): 40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