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梦叙事与莫言小说创作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522 论文编号:sb2024040714494352164 日期:2024-04-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以莫言这位说梦大师的仿梦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对仿梦叙事进行深入彻底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界,或者起码为笔者本人的小说创作提供方法上的认识,是本文选题研究的最初目的。
第一章 仿梦叙事探源与莫言的登场
第一节 仿梦叙事探源
文学中的梦几乎有着与文学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在最早的文本如中国古代神话、卜辞以及西方的希腊神话、英雄史诗之类的作品之中,梦就表现出其区别于现实的形态,如感应、预兆、神迹、箴言等等。这种将梦幻当作叙事中神秘与离奇部分的方式,出自人类对梦的认识最初的形态,也是作为一种叙事手法的仿梦的最初形态。
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发展,不同文化的文学文本之间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文学中梦的形态也开始有了各自的形态。在西方文学的脉络里中,梦的要素逐渐被宗教文学吸收,成为《圣经》等布道作品中的元素;中国的叙事文学脉络里,仿梦叙事则是在先秦散文之中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叙事者已经比较明确地认识到了梦的特性,并对其开始了有意识地模仿,将之作为塑造人物,完成故事的方法。《圣经》与先秦史传文学可以说分别是西方与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发展基石,二者对仿梦叙事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为之后的仿梦叙事文本奠定了十分坚实和重要的基础。 之后,叙事文学大体上进入虚构为主的更加个人化的创作阶段,中国与西方文学也在相似的土壤中长出了两条同样精彩但形态各异的枝蔓。以认识莫言的小说创作这个重要交点作为目的,本节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出发,对仿梦叙事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两个仿梦脉络展开。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莫言的登场
1981年,怀着淳朴的目的,以清新质朴的《春夜雨霏霏》①登上文坛的莫言可能不会意识到,那些他从小经历过的苦难,那些他在苦难中接触到的天马行空的民间神话故事,那些他在那些苦难中养成的一切见闻与素质,都会成为他作家路上不可或缺的营养,他不会想到,那些似乎并不美妙的过去,正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中最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本文倾向于认为,莫言的梦幻现实主义其实在莫言登上文坛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虚位以待”的雏形,一个想要在文学中说梦的“本我”,而在不断地学习与创作实践,在不断的被启发的过程中,莫言逐步自我认识,自我证明,自我释放,最终完成了自己独特的说梦者的风格。
最初登场的莫言在文学身份和文学态度上都是一个新人的状态。也许是为了作品的发表,为了完成成为一名作家的心愿,此时的莫言十分乖巧地接受着当时文坛上的小说的经典形态,他既没有彻底沉入反思、伤痕的潮流,也没有极端地追求夸张离奇的内容,更没有醉心先锋的形式探索。《春夜雨霏霏》《丑兵》《白鸥前导在春船》《售棉大路》②等作品,都呈现出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风貌,所表现的内容都与自己的生活轨迹有关,笔触清丽简约,形式上也都有着模仿学习的痕迹,像《售棉大路》《民间音乐》等作品,甚至能在之前的经典小说中找到相仿的模式。这一阶段,还做着作家梦的莫言在他的认知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需要去靠拢的小说形态,而这种形态,也作为莫言小说的“超我”,对那个说梦者的莫言,产生了不小的压抑。
...............................
第二章 莫言小说中的仿梦叙事
第一节 模仿与探索
本节具体分析的文本涉及中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枯河》《爆炸》以及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这些作品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属于刚脱离简单的模仿与学习,开始寻求个人的独特风格的阶段,可以说,此时的莫言对仿梦叙事还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这些作品只是作为对某种可行性的探索而出现,因此,本节的表述以对这几部作品逐个分析的形式展开。
《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的小说中仿梦叙事探索的起点。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莫言曾谈到:“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宿舍里做了一个梦……我久久地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心里涌动着激情。当天上午,我一边听着课,一边在笔记本上写这个梦境。一周后,写出了草稿。又用了一周誉抄清楚。这算不算小说?小说可不可以这样写?我拿不准,但我隐约地感觉到这篇稿子里有一种跟我从前的所有作品都不一样的东西。”
作为灵感的启发性,是梦境之于文学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因梦得才”,还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天才灵感论”,梦境都是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透明的红萝卜》这篇小说的成稿,虽与莫言创作谈中的简单梦境已经相去甚远,但仍能看出许多非常重要的启发。
小说中明显涉及梦境的文本有两段。第一段是主角“黑孩”的正式出场:
刘副主任的话,黑孩一句也没听到。他的两根细胳膊拐在石栏杆上,双手夹住羊角锤。他听到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逃逸的雾气碰撞着黄麻叶子和深红或是淡绿的茎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蚂蚱剪动翅羽的声音像火车过铁桥。他在梦中梦见一次火车,那是一个独眼的怪物,趴着跑。比马还快,要是站着跑呢?
....................................
第二节 自觉与成熟
在前一个时期的学习与探索之后,莫言对“仿梦小说”的概念有了更加清醒和深入的认识,他的仿梦创作因而进入到了一个自觉的阶段。这一阶段,叙事中的仿梦文本进一步现实化,追求梦感的叙事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用来更加极致地增强现实的工具,这是对仿梦叙事的作用进一步认知的结果,也是对文学。本节具体分析的文本涉及中短篇小说《怀抱鲜花的女人》《幽默与趣味》《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合集长篇《食草家族》以及完整的长篇小说《酒国》。
由于莫言对仿梦叙事的整体性认识的增强,本节的分析不再如上一节中时间顺序的个别分析,而是将第二个时期的仿梦文本分为三部分展开分析:《幽默与趣味》《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三个形式实验性质的中篇作为第一部分,仿梦叙事的巅峰之作《酒国》作为第二部分,最后完本的合集长篇《食草家族》作为第三个部分。
一、  模式、原型与“元仿梦”
从时间上来看,《幽默与趣味》发表于1991年4月,《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均发表于1992年6月,均处于莫言的仿梦叙事进入自觉时期之后的阶段。这时,莫言对仿梦叙事的认知已经基本成熟,这三个篇名有着统一模式的短篇更像是莫言对仿梦叙事的一次“练兵”,这种“练兵”不仅体现在小说情节与文本的设置中,也体现在小说整体形式上,形成一种以仿梦小说讨论仿梦叙事的“元仿梦”的形态。
《幽默与趣味》
《幽默与趣味》讲的是某大学中文系教师王三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变成一只绿毛青脸的猿猴的故事。分为“幽默”“与”“趣味”三个部分。“幽默”部分讲的是王三受妻子之托出门买拖把,在不断袭来的压抑之下最终变成猿猴的过程;“趣味”部分讲的是王三变成猴子之后,他的妻子汪小梅与儿子王小三对待这件事的反应。两部分之间的“与”则跳出故事,以王三汪小梅的同乡好友兼本文作者的身份,讨论了前后两节文本的创作,包括荒诞、异化的主题,两节文本不同的视角选择等等。这种身处故事之中又远离故事的极具现实性的叙事人视角的讨论,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超现实感,也使得故事这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与现实的联系更密切了几分。
........................................
第三章 仿梦叙事及其功能 ............................. 46
第一节 仿梦叙事的形态 .................................. 46
第二节 仿梦叙事的实现方式 ............................. 47
一 、想象空间的拓展 ................................ 47
二 、结构与视角的丰富 ................................... 49
三 、符号与隐喻 ...................................... 52
结语 ...................................... 55 
第三章 仿梦叙事及其功能

第一节 仿梦叙事的形态
要认识仿梦叙事,需要先给仿梦叙事所仿之梦一个定义。 需要说明,这里定义的所仿之梦并不一定是真实科学的生理上的“梦”,它只需要作为梦的一种具有共识性的合理阐释,提供仿梦叙事研究的载体的工具性意义即可。这不仅是因为人类对梦的认识还没有到一个完全彻底的程度,也是因为仿梦叙事本身就是一种以人的认识为基础的人工造梦。依此,笔者结合上文分析研究经验,对这里的“梦”做如下定义:人在理性状态下对事物的会产生一种符号性认知,在进入无意识状态之后,认知符号与事物本身的固定联系被消除,这些符号与事物在不可控的意识中,以符号化的,片面化的现实逻辑重新组合,结构,便产生了同时具有形式和内容意义的梦境。
由于这种组合的随机性,梦便有了各种离奇的超越想象的特质;由于梦境的结构逻辑具有脱胎于现实的特性,梦就天然地与现实世界产生了某种映照关系;而由于梦境结构逻辑的片面化、符号化特质,梦境也就有了超脱现实的可能与体验。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的说法“于是,人们就得承认,在梦里知道、回忆过的事,避开了清醒时的记忆力。”①也是对这种“超脱现实”的阐释。
就是说,这里的梦境是现实认知在进行了一次全面破碎与重组之后的产物,而这种重组的逻辑也同样是被破碎之后的现实逻辑。这种破碎化的破碎重组,是仿梦叙事之所以有意义的重要基础。在梦醒之后的理性状态下,心理学家,作家们后置地对破碎重组而成的庞杂的梦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实践,便形成了仿梦叙事于梦中所借鉴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多种技巧手段。将这些技巧手段引入文学创作,便形成了在文学创作中模仿梦境的“仿梦叙事”。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做。文学叙事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的内转与心理学的发展为仿梦叙事的出现提供了可操作的叙事手段;二战后,破碎的心灵在文学中的大量出现,进一步为文学叙事中表现梦境提供了可能;上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一个迷茫与压抑的时代之后的释放的阶段,仿梦叙事这种逐渐成型的叙事方式在曲折发展中与那个时代的先锋作家们互相选择,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梦感十足的叙事景观——而莫言是这一批作家中走得最远,也走得最深入的一位。
在新冠疫情为人类布下的阴霾还未散去,各种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信息进一步碎片化、文学艺术进一步商业化而使得文学读者对叙事表现力的要求被进一步拔高的当前,仿梦叙事这种特殊的文学叙事方式再一次跟随时代焕发出了生机。像近些年“克苏鲁神话”的重新流行、2019年奥尔加·托尔卡丘克的获奖(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好莱坞对尼尔·盖曼的图像小说《睡魔》的影视化,乃至近两年起点中文网作家狐尾的笔的作品《道诡异仙》的流行等等文学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这一点。
以莫言这位说梦大师的仿梦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对仿梦叙事进行深入彻底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界,或者起码为笔者本人的小说创作提供方法上的认识,是本文选题研究的最初目的。而由于梦的特殊性、涉及学科的复杂性与笔者的精力和笔力的限制,文章存在许多仍未深入之处,如关于涉及仿梦叙事的文学作品的归纳可能仍然有许多疏漏,对莫言本人创作心理的某些分析可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错,对仿梦叙事具体的策略还可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关于叙事学、符号学的内容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等等,也因此,这个最初目的可能还有相当大的可挖掘空间。但笔者认为,对仿梦叙事这种几近空白的叙事方式的研究,以及对莫言这个以“hallucinatory”的风格而获得诺奖的叙事大师的仿梦叙事研究,是相当有意义的话题,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