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小镇叙事一直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进行小城镇题材的创作,小镇叙事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并且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呈现出乡村社会、城市社会与小镇社会“三足鼎立”的局面,小镇叙事是在“三元并立结构”逐渐成型的关键点上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创作。作家们展现了多维的小镇生活场景,对小镇的现实进行深入的挖掘,指出了小城镇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
第一章 小镇家庭伦理书写
第一节 家庭代际关系
家庭代际关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所谓的“两代人”并不仅仅局限于上、下两代人,而是泛指长辈与后辈,如家庭中的父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等。老一辈与年轻一代因为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家庭角色的不同,以及心理上、思想上的差异,会在认知和行为上产生差异,这造成家庭代际关系可能是分离、隔阂的,也有可能是整合、融洽的,考察家庭范围内代际关系的变化可以反观社会历史变迁带来的影响。
一、父与子
父子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特指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在男权社会里父子关系是家庭成员关系的核心,居于“五伦”之首。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以夫妻关系为轴心的现代家庭在不断取代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传统家庭,但父子关系始终是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关系之一,具有“既是血缘关系,又是两代人的关系”[11]的特点。本论文所涉及的父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一)多元的父子关系
1、传统型父子关系
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父慈子孝”是指父母疼爱子女、子女也孝顺父母,这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父子关系,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父母用心抚养子女,子女成年之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孙方友《官抬》中知县姜文略的父亲姜老太爷靠抬轿养育儿子,当官之后的儿子亲自为父亲抬轿,用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父亲的恩情。在《牛氏配种站》中父母都是配种人,他们将儿子牛牛培养成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的牛牛不愿意辜负父母,不嫌弃父母“下九流”的职业身份,回家与父母一起创办配种站。《老蓝》中老蓝夫妇将抱养的女儿抚养长大,女儿蓝玉不肯因为前途认祖归宗,始终铭记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坚定地站在养父母一方。
.......................
第二节 家庭平辈关系
家庭平辈关系是指平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妯娌连襟关系。本节主要考察新世纪小镇叙事作家对这几种家庭伦理关系的书写,分析现代家庭平辈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产生了何种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一、夫与妻
夫妻关系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子关系为重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的伦理重心向夫妻关系转移。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两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夫妻之间在家庭中不仅仅是核心角色,支柱地位,也是协调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家庭外部关系的重要使者”[16],由此可见夫妻关系在现代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考察夫妻关系的发展变化对揭示现代家庭伦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复杂的夫妻关系
1、传统夫妻关系
传统夫妻关系是一种“家本位”观念下的夫妻关系,夫妻二人以家庭为核心,扮演着一个家庭的男女主人角色,通常以“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共同承担建设家庭、繁衍后代的责任,这种夫妻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作家孙方友在他“陈州笔记系列”和“小镇人物系列”里就书写了许多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相守到老等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但由于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夫妻关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丈夫的地位远高于妻子,在“夫为妻纲”的夫妻关系中,丈夫就是妻子的天,妻子要尊重和顺从自己的丈夫。贾平凹《秦腔》里的夏天义夫妇和夏天智夫妇,孙惠芬《歇马山庄》里的林治帮夫妇,《致无尽关系》里“我”的公公婆婆都是典型的传统夫妻关系,在他们的夫妻关系中,妻子不仅不能违背丈夫,还要在思想和情感上忠于自己的丈夫,对丈夫言听计从。
......................
第二章 主体叙事伦理
第一节 主体叙事伦理的基本特征
新世纪小镇家庭伦理叙事呈现出诸多异于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范式,首先就体现在主体叙事立场上。主体叙事立场是指主体在创作时表现出的叙事立场和叙事姿态,从小镇叙事作家叙事立场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作主体以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消解了宏大叙事的文学传统,构建起一种基于同情与悲悯的“平民主义”叙事立场。
一、宏大叙事的消解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作家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狂热地追求宏大叙事,而是纷纷转向,开始尝试基于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写作。他们致力于书写时代潮流里人的真实生活,展现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给人生存和情感状态带来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作家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的体验和经历相关的叙述角度进行叙事。
从进行小镇家庭伦理叙事的作家来看,他们绝大部分都有或者有过小镇生活经历,他们依据自身的小镇经验进行文学创作。受年代、教育和经历等影响,50、60 年代出生的作家在进行小镇叙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到了历史、政治等因素。例如墨白在“小镇人物”系列中就书写了“文革”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给人造成的迫害和创伤,揭露了“文革”阴影笼罩下人性的扭曲与黑暗。莫言的《蛙》呈现了近六十年的农村生育史,叙述了“计划生育”在中国农村的艰难推行。贾平凹的《秦腔》写秦腔的衰落,暗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造成的致命打击。阎连科《炸裂志》书写“炸裂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的炸裂式发展,揭露了经济发展、物质爆炸的年代导致人们利欲熏心、道德泯灭,社会秩序混乱、荒诞。
50、60 年代作家创作虽然仍然有历史、政治等因素介入,但与过去那种宏大叙事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如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被公认为是当代最具传统人文意识的作家之一,《秦腔》不像他之前的作品拥有明晰的故事线索,而是极为琐屑、细密和日常化的当下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以细枝末节和鸡毛蒜皮的人事,从最细微的角落一页页翻开,细流蔓延、泥沙俱下,从而聚沙成塔,汇流入海,浑然天成中抵达本质的真实。”
.........................
第二节 现代化冲击下的多元应对
上一节讨论了作家叙事伦理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作家年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等的不同,思想观念也存在着差异,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作家所做出的“回应”——反映在作品中的叙事伦理,也是有差异的。为了方便研究,本论文按照作家出生年代,将出生在 70 年代以前的小镇叙事作家称为“老一辈”作家;将出生在 70 年代以后的作家叫作“中青年”作家。本节和接下来的第三节将从主体叙事意旨、道德价值判断两个方面对作家叙事伦理进行研究,本节重点考察“老一辈”作家在面对现代化冲击下的多元应对方式。
一、隐秘的价值倾向
主体道德价值判断是指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创作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主体道德价值判断与主体叙事立场紧密相关,随着作家们叙事立场的转变,“平民主义”的叙事立场消解了过去那种精英意识下的批判和言说,那种尖锐的道德批判“声音”从作家作品中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没有道德价值判断,只不过作家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呈现出来。新世纪小镇叙事作品中,作家的批判声音与批判立场并没有消失,只是呈现为一种表象化的缺席,这种特点在“老一辈”作家中较为明显。由于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看待现代化进程,怎样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影响。
.............................
第三章 小镇叙事艺术特色...........................................49
第一节 小镇叙事的共同艺术特征..................................49
第二节 风格化的现实主义.................................53
第三节 人称与视角,人物形象与空间意象........................... 57
第三章 小镇叙事艺术特色
第一节 小镇叙事的共同艺术特征
作家在进行小镇叙事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叙事艺术特色。例如叙事语言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化、碎片化,还有富有地域色彩的方言俚语的使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小镇叙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和面貌。
一、散文化的叙事
小镇家庭伦理叙事呈现出普遍的“散文化”特征。“小说的散文化特征是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散文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借鉴,小说的本质要素并不会改变,只是使用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语言。”[40]从新世纪小镇叙事作品总体情况来看,小镇叙事小说的“散文化”特征表现在:
语言上。从叙事题材和内容来看,小镇叙事大部分是对琐屑的日常生活和家长里短的展现,作家以一种“纪实性”的笔触叙写小镇日常生活,讲述小镇人物故事,笔触细腻,娓娓道来,极具散文的语言风格。“老一辈”作家,如墨白、贾平凹、孙惠芬等都擅长以内在心绪为小说线索进行散文化的叙事。墨白在《父亲的黄昏》中,通过描写“我”大量的心理活动,揭示了现代社会里父子伦理关系的变化。贾平凹《秦腔》中,以疯子张引生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将清风街夏家两代人的故事串连起来。《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作者通过对李平和潘桃两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展现揭示了乡村留守妇女的生存伦理。他们都擅长通过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来透视现代社会变迁给家庭伦理带来的影响。
...........................
结语
新世纪以来,小镇社会地位迅速崛起,成为社会转型期的第三种发展空间。小镇这一文学叙述空间,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资源和书写经验,作家们纷纷将创作视线投向小镇。透过小镇叙事可以看出不同作家在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时,所做出的回应也不相同。如“老一辈”作家孙方友选择“文化保守主义”;莫言与阎连科保持一种“反现代化”的倾向;贾平凹与孙惠芬则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化的潮流,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叙事姿态。“年轻一代”作家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化生活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平衡。不同作家面对现代化做出多种回应,从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个体在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时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新世纪小镇家庭伦理书写与社会伦理道德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整个社会失去了道德标准和价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和冷淡。家庭与社会文化具有同质化的紧密联系,社会的变革会引起家庭生活的变革,社会里的人际关系也渗透和浸蚀着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传统的家庭伦理又一次陷入深刻的危机中。纵观新世纪小镇叙事作家笔下的家庭伦理书写,呈现了父子、祖孙、婆媳、夫妻、兄弟姐妹、妯娌连襟等异态纷呈的家庭伦理关系,揭示了家庭中温情的缺乏,人性的荒芜,个人主义催生自私自利、随心所欲,责任心和义务感的淡薄使人可以轻易地跨越道德、良知和习俗的约束。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失序,使人们陷入社会伦理道德的困境。小镇家庭伦理叙事作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家庭伦理处境,真诚地感受家庭成员的灵魂,揭示人性最深处的真实图景。小镇家庭伦理叙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以超越传统写作的审美姿态与气度,立足于家庭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内心生命体验,“叙写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参考文献(略)
新世纪小镇叙事中的家庭伦理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