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树小说离散书写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53 论文编号:sb2022042214063146424 日期:2022-04-2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黄锦树小说的离散书写也有其不足之处。黄锦树是一位充满责任担当的马华作家,他创作为人生的“问题小说”,书写充满血泪的离散文学。但是当小说承载着过重的伦理责任和现实任务时,也会损害小说自身的美学价值。
一、黄锦树的离散经验与离散书写
(一)离散的马华文学与旅台马华作家
“离散”diaspora 来源于希腊语 speiro,这个词汇本意是“撒种”,意为播撒种子,与农业相关。它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逐渐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学界对其概念的翻译和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它最早出自《旧约》,用于形容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在《出埃及记》中又被用于描述受到奴役的犹太人寻找家园的离散经历,早期的离散内涵与宗教相关,含有“流放”、“驱逐”等惩罚意义。学者罗宾·柯亨在专著《全球离散》中指出这个词汇用于人类时通常指代移民和殖民,常用来形容一些民族流亡于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①,由此可以看出他将离散定义为一种迫于无奈的流亡现象。而在《后殖民研究关键术语》中,离散被定义为“各个民族人民一种自愿的,或者强有力的从家园朝向新区域的运动”②,离散现象被概括为世界各族人民自愿的流散现象,离散从一种被迫的状态变成一种自愿的移民。《建立离散理论》的编撰者布拉齐儿和曼诺尔指出离散这一词汇“日渐被人类学家、文学理论家及文化批评家用来描述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大规模移民与错置现象”③,可见“离散”从带有贬义逐渐转变为中性词,使用范围更加宽泛。除了战争、灾害等因素导致离散现象产生,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以及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都促使人们更加频繁地跨区域移动,离散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离散主体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离散者不仅包括移民和流亡者,还包括外劳、侨民和少数族裔等群体,此外,第一代移民的后裔也属于离散者。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二)黄锦树的离散书写
黄锦树的写作源于记录自己和家人在胶林生活中的恐惧以及大马华人艰难的生存处境。他在《非写不可的理由》中回想当年到台湾留学的原因:“一九八六年我来台。之前的几年,经济不景气,母亲常因忧愁而失眠。也狠狠病了一场。我来台来得勉强,然而如果不走,在马来西亚也许一点机会也没有。华人人口占三分之一,税照缴,可是在本地受高等教育、公费留学等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名额都保留给了马来人。”①留在故乡,缺少发展的机会,忙碌于生存,连写作的自由都难以得到保证,于是黄锦树选择了赴台留学。然而他的写作却因为离散在本土之外而受到责难,他的小说书写的是故乡的胶林小镇,因为写作的不在场而饱受质疑。离开马来西亚书写故乡风物,被认为是对“国家文学”的背叛,这成为了黄锦树们的一种原罪,他们的离开不被理解,他们的文学创作也得不到马来西亚本土作家的承认和接纳。黄锦树认为这种问题的产生,和民族国家有关:留下来的人把许多价值观和历史解释内化,所以就质疑离开马来西亚的人。离开好像就是对不起国家民族,他们呼唤离开的学子和作家回去爱国。黄锦树曾经谈到,那些真的回去从此二三十年默默无闻消失在文坛的人有很多。因为回去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台湾文凭大部分在马来西亚是不受承认的,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结婚生子和养家的压力,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学创作。
深感身份的无根和漂泊,黄锦树将自己的写作定位于马来西亚故乡柔佛州。他将自己的关怀眼光放在那些从中原漂泊到南洋,在南洋艰难生存的离散华人族群,放在那些从大马自我放逐于台湾的游子身上,书写中原、南洋和台湾的多乡离散故事。黄锦树在回忆自己祖先的经历时曾指出,他们从中国大陆移居马来西亚,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繁衍生存,原来的不同的语言、宗教、文化与当地环境形成碰撞和交融。他自己早年的马来生活和后来移居台湾地区等不同地方的经历,也给他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大陆与台湾地区双重传统使得他的写作更具混杂性。因为处与两地文学史的边界,黄锦树认为自己这一代作家更应该无所顾忌,更加投身于文学自身,写出文学的厚度来。
.........................
二、黄锦树小说离散书写的主题
(一)乡愁的抒发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殖民者在马来半岛大面积栽种橡胶树,大量华人劳工从中国被引进南洋。很多华人从此居住下来,在胶林中以割胶为生。黄锦树的故乡在马来西亚柔佛州,他的祖辈、父母都是割胶工人,黄锦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橡胶树林中度过的。他的旧家是祖父辈在胶林中搭建的铁皮木屋,他的成长记忆与胶林环境和割胶华人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橡胶树被具有更大经济价值的油棕所代替,黄锦树马来故乡的地表风景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所生活过的胶林在逐渐消失。“我们太熟悉那种胶林的感觉了,虽然不是雨林,但也是树林,而棕榈树就完全不一样,像是沙漠植物。”①黄锦树用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于胶林被毁的震惊和痛心。在黄锦树的写作中,胶林始终是他搬演故事的原始场景。评论家陈大为亦认为:“胶林在重新提炼成创作文本的舞台之际,它同时退隐到作者(黄锦树)内心深处,成为隔绝俗世的形上碉堡。一旦离开了胶林,他的叙事就显得比较吃力。”②由此可以看出,胶林对于黄锦树而言是文学创作灵感的渊源。胶林成就了黄锦树,黄锦树也在为胶林哀悼,因为他这一代人恐怕是存有胶林记忆的最后一代人。
胶林的消失让黄锦树与记忆中的童年家乡疏远,而随着父母的逝去,黄锦树与旧家的血脉联系也从此被割断了。旧家的胶树被砍伐了,旧家的父母已经逝去,而旧家的房子因为无人居住也很快被偷盗者拆毁,被动物啃噬。树、人、屋子全都不在,物非人也非,连记忆都留存不下来。因此他对于胶林的写作,是一种哀悼与伤逝。无怪于黄锦树悲叹:“老家焚毁,父母过世后,我已没有故乡。我的故乡此后只活在我的作品里。”③远离家乡的游子,即使返乡,也回不到昔日记忆中的故乡了。
................................
(二)离散宿命的思索
离散者既不能返回原乡,又无法扎根异乡,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走入无尽的流浪之中。他们的灵魂或者在原乡被生存所压迫,或者在异乡饱受歧视排挤,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继续流浪。选择流浪或许能给原本的生活带来转机,但流浪毕竟是孤独苦闷的,是迫不得已的无处归依,流浪是离散者无法逃脱的命运。黄锦树谈及新书《民国的慢船》的取名时指出因为民国的历史进入伤停时间。书名最初拟为《离开民国的慢船》,但因为大马的环境也不甚友善,书名又一度拟为《航向民国的慢船》,然而民国的慢船大部分都沉没在过去。在去除向量之后,在去来之间,老旧的破船只剩下它自己,漂流在赤道的无风带。无所归依,漂流才是离散华人的宿命。
1.消失的历史
华人离散者流散到南洋,他们试图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除了在胶林中割胶种地,还参与到这个国家抗日抗英的反殖反帝独立斗争的运动中去。他们有的为国家的建设出谋划策,有的为国家的独立在战场厮杀。然而战争和革命势必伴随着流血牺牲,伴随着伤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弱势、边缘的族群的历史被残酷地推向更加边缘的位置,甚至因为被遗忘而消失殆尽。由于马来西亚建国后马华族群的边缘、弱势处境,马来西亚华人的奋斗、受伤和牺牲的历史都被遗忘了。曾经在历史中奉献理想和生命的华人,那些被战争伤害的年轻华人和家庭,他们被历史无情地抛弃。被历史遗忘对一个族群来说是最残酷的否定,也是他们内心最深的伤痕。黄锦树谈及郁达夫的失踪,认为是无情的历史让他“失踪”,湮灭为“没有”,这对于郁达夫是一种巨大的伤害。黄锦树把原初的伤害视为郁达夫留下的真正遗产。①他认为自己的写作是一种哀悼工作,哀悼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灵魂。黄锦树的历史书写正是这样一种哀悼的书写,他企图在小说中重写马华族群的历史,重现他们遭受的离散创伤,让那些离散于历史之外的华人的努力和牺牲被“看见”。
.................................
三、黄锦树小说离散书写的文本建构......................... 31
(一)“失踪—寻找”的情节模式................................ 31
1.奇诡的失踪.....................................32
2.无尽地寻找..............................33
结论............................................46

三、黄锦树小说离散书写的文本建构
(一)“失踪—寻找”的情节模式
情节是叙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将情节定义为“对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然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需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③。熟悉黄锦树小说的读者不难发现,他的小说故事总是体现出“寻找”的情节模式。从哲学角度来看,“寻找”是人类一生永恒的主题,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某些人、某些物,某些踪迹。对于离散族群和离散者个人而言,这种“寻找”的现象更为常见、也更为深沉。因为他们在离散的过程中不断面临着失去,失去家园、社会地位、生存权、话语权、文化、身份等,从主流逐渐变成边缘的“他者”。黄锦树的小说常常设置人物失踪的情节,小说中对失踪者无始无踪无尽地寻找,正是马华离散族群身份焦虑的写照。背负着族群沉重离散经验并且远离故乡的黄锦树,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寻找着逝去的家园、寻找着能够证明华人身份的历史,寻找着漂泊灵魂的安放之处。
1.奇诡的失踪
黄锦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人物的失踪情节,有的小说以人物的失踪作为结局,有的小说起源于对失踪者的寻找。在南洋深邃神秘的森林之中,常常会发生离奇的失踪事件,而“失踪”这一情节本身具有巨大的书写空间,南洋森林中的失踪则更增添了诡异性和神秘性。可以想见,对于失踪者的遭遇、失踪者家人的境遇和对于失踪者的寻找都将会伴随着艰难与危机,这也暗示着离散华人面临的生存危机和暧昧不清的身份背景。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论
从整体来看黄锦树的小说创作,胶林旧家题材的小说占比较多,黄锦树还写了有关被遗忘的马共的历史题材小说、政治寓言小说和关注现代离散者精神困境的流浪小说。纵观他的小说创作题材和主题,我们能从中找出一条贯穿他的小说创作的内在引线:离散。不论是胶林旧家小说中对于离散华人在马来半岛胶林生存状态的关注,或是他书写在正史中被遮蔽被遗忘的马共历史题材小说以寻找离散者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努力过的痕迹和证明,还是用政治寓言小说隐喻离散族群在马来半岛遭遇的身份困境以及在流浪小说中展现无法逃脱的流浪宿命,都凸显了黄锦树对离散个体和族群离散命运的思索。黄锦树以流浪者的子孙自居,书写流浪者及流浪的子孙逃不掉的离散宿命。
马华前辈作家的离散写作或过于依赖中国性,或过于固守本土性,黄锦树在前人的基础上辩证处理原乡与他乡、文化与现实的关系。他将眼光放诸离散的现实,关怀离散的族群,又通过先锋的形式技巧增加了小说的文学美感。离散境遇导致了想象家国,想象的家国具有明显的个人性,展现了个人独特的关怀视野。加之采用“寻找”的情节模式、多重的叙述视角、非线性的时空顺序与诗化话语等先锋的形式和技巧,黄锦树小说的离散书写便是这样深具离散族群关怀又独具现代主义美学特色的创作。
黄锦树小说的离散书写也有其不足之处。黄锦树是一位充满责任担当的马华作家,他创作为人生的“问题小说”,书写充满血泪的离散文学。但是当小说承载着过重的伦理责任和现实任务时,也会损害小说自身的美学价值。黄锦树曾坦白自己早期的小说创作很多是为了文学奖而作,研究评委们的评选标准,投其所好,这无疑会损害小说创作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黄锦树的小说创作多带有明显的学术意图,他常常用小说来说明和解决一些学术批评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家创作时承担着学者的使命,这能够凸显小说的问题意识,却也影响了小说本身作为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同构”是黄锦树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他的多篇小说采用类似的情节模式反复演绎。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 残雪小说中的“双面人”形象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