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虹影散文创作溯源
第一节 童年创伤经历
虹影在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中说过这样的话:“童年是我作为作家的最早的训练,然后才是社会这座大学,我阅人间悲苦,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包括上层的高干,下层比我的家庭更惨,更不像人一样活着的。”①的确,虹影童年成长历程中所遭受的心理、精神上创伤是多重的,她坦言她的生命体验中充满了绝望和痛苦,这些痛苦的创伤深深影响着其成长记忆甚至其作品追求。可以说,童年的创伤经历是虹影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虹影成名之后多次自述:“饥饿是我的胎教,苦难是我的启蒙。”②她出生在重庆南岸的贫民窟,这里“挤着上百万依然在干苦力的人。整个漫长的南岸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排水和排污设施:污水依着街边小水沟,顺山坡往下流。垃圾随处乱倒,堆积在路边,等着大雨冲进长江,或是在炎热中腐烂成泥。”③如此肮脏恶劣的环境中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几十口人同时在争夺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虹影从小不但生活在如此狭隘的空间里,还要面对父亲失明、母亲独自养育家庭的窘境。不仅如此,虹影的出生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尾声。面对这样的窘境,瘦小的虹影只能在梦里找寻着食物的味道。六十年代的重庆南岸落后、无序,物质也极度匮乏,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虹影自然一出生就尝到了饥饿的苦痛与生活的艰辛。饥饿与贫穷像一个梦魇围绕着虹影,给她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伤痛,但是这种饥饿的经历也催生了虹影的写作,她认为自己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活下来是非常幸运的,所以她要为这些同样有着饥饿记忆的人发声。虹影说:“我要改变我的命运,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成千上万饥饿的人想让我出来为他们说话,所以我今天成为了一名作家,一个向世界发出连续声音的人。”①可见,饥饿的童年困境不仅成为虹影创作的原材料,更为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虹影在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中说过这样的话:“童年是我作为作家的最早的训练,然后才是社会这座大学,我阅人间悲苦,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包括上层的高干,下层比我的家庭更惨,更不像人一样活着的。”①的确,虹影童年成长历程中所遭受的心理、精神上创伤是多重的,她坦言她的生命体验中充满了绝望和痛苦,这些痛苦的创伤深深影响着其成长记忆甚至其作品追求。可以说,童年的创伤经历是虹影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虹影成名之后多次自述:“饥饿是我的胎教,苦难是我的启蒙。”②她出生在重庆南岸的贫民窟,这里“挤着上百万依然在干苦力的人。整个漫长的南岸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排水和排污设施:污水依着街边小水沟,顺山坡往下流。垃圾随处乱倒,堆积在路边,等着大雨冲进长江,或是在炎热中腐烂成泥。”③如此肮脏恶劣的环境中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几十口人同时在争夺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虹影从小不但生活在如此狭隘的空间里,还要面对父亲失明、母亲独自养育家庭的窘境。不仅如此,虹影的出生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尾声。面对这样的窘境,瘦小的虹影只能在梦里找寻着食物的味道。六十年代的重庆南岸落后、无序,物质也极度匮乏,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虹影自然一出生就尝到了饥饿的苦痛与生活的艰辛。饥饿与贫穷像一个梦魇围绕着虹影,给她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伤痛,但是这种饥饿的经历也催生了虹影的写作,她认为自己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活下来是非常幸运的,所以她要为这些同样有着饥饿记忆的人发声。虹影说:“我要改变我的命运,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成千上万饥饿的人想让我出来为他们说话,所以我今天成为了一名作家,一个向世界发出连续声音的人。”①可见,饥饿的童年困境不仅成为虹影创作的原材料,更为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第三章 后期散文:返归现实的人间烟火味...........................19
第二节 异国文化的碰撞
作为一名英籍华裔女作家,虹影在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创作。虹影出身于重庆的贫民窟,成长于中国,东方的价值观和思想深深植于她的心中,但是深受童年创伤的她选择十八岁就开始流浪,以期在不停的流浪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之后于 1991 年远赴英国留学,并移居英国。在此期间,她进入创作的高峰期。虹影一方面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一方面又坚持在异国他乡进行汉语创作,促使她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
作为一名英籍华裔女作家,虹影在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创作。虹影出身于重庆的贫民窟,成长于中国,东方的价值观和思想深深植于她的心中,但是深受童年创伤的她选择十八岁就开始流浪,以期在不停的流浪中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之后于 1991 年远赴英国留学,并移居英国。在此期间,她进入创作的高峰期。虹影一方面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一方面又坚持在异国他乡进行汉语创作,促使她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
首先,身处英国的虹影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带给她心灵的震撼。她在英国开始接触开放的性文化,并逐渐认可西方文化中对人本体欲望的尊重,她开始反思中国传统道德对女性欲望的压抑。所以她在其早期散文作品站在女性立场上,书写女性真实的性别体验,并极度张扬女性欲望,把女性的性爱与女性解放结合起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以期唤醒女性解放的自觉。虹影在中西交融的双重文化语境中,以自己独有的创作姿态,最终获得了对两种文化的独特见解。
其次,虹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很少武断地对西方文化加以贬抑,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又客观的态度对两种文化加以审视。虹影早先在国内时就受到先锋文学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已有初步认知,移居英国后,虽然会在不同文化的间隔中感到困惑迷茫,但是远没有张爱玲、严歌苓等其他移居海外的作家感受深刻。这是因为虹影初到英国就与著名学者赵毅衡结婚,她不用经历独自面对异国他乡的窘迫,也不担心生计,更不担心社会身份,自然少有文化碰撞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因此,虹影可以平和的心态观察生活,进行自由创作,她逐渐找到一个观察中西文化的天平——以世界性的视角与平和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所以虹影作品中有很多篇章都涉及了多元文化,但是不同于虹影小说中对文化碰撞呈现出的悲剧性,虹影在散文里将文化的碰撞更多以一种明朗的姿态展现,她将西方的文化,包括生活、饮食、观念等方面一一铺展开来,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盛宴。《当世界变成辣椒》就是她尝遍人间美食,走过人间各处美景,体验过各国文化之后的情感记录与生命体验。她以美食为着力点,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叙述,以小见大,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当然,虹影这种明朗姿态的背后是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思想的支撑,多元的文化背景使虹影广泛吸收各种思想之大成,为困顿的人生开导,以乐观、温暖与爱迎接新的未来。
..............................
第二章 前期散文:女性“白日梦”与超现实经验
..............................
第二章 前期散文:女性“白日梦”与超现实经验
第一节 情欲书写
九十年代进入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大量女性作家在这时涌现,她们激情而又热烈地展露女性的情欲,毫不避讳地展现身体的魅力。林白、陈染的私语化写作,棉棉对身体性爱的泛滥描写等,无一不是对女性情欲的挖掘与表达,但是有着中西文化双重背景的虹影对女性的情欲书写始终与她们保持着距离。虹影高度赞赏“性”的艺术性,她认为性提供给人无限的激情与想象力,在现实生活中,“性”也是她生活的艺术,“作为一个作家,性对我很重要。性在我生活时,就是我的衣服、我的食品、我的亲人和朋友。性在我写作时,就是奇想和激情,是妖术的语言,是我的脸、我的乳房、我的腿、我的眼睛、我的愤怒和疯狂、我的冷静和温柔。”
不可否认的说,虹影的情欲书写,情与欲有高度的完整性。“性”在其生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她的婚姻生活本身也是性与爱高度结合的产物,她在散文《奔丧》中就大胆袒露自己的性爱态度,“他从不疲倦地与我做爱,他的身体是我遇到过最适应我的。”④而且虹影曾经说过:“我笔下的主人公是不能少爱和性的,只有爱与性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会体味到情爱的真正幸福。”⑤虹影以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调道出了人类爱的最高形式——性爱合一的完整的爱。所以在虹影的笔下,性的快乐见诸文字,男女之间的感情追求灵与肉的高度统一,她总是将女性欢愉的性经历以凌乱的方式展现出来,并急切地呼唤这种性与爱高度融合的情爱再次降临。情爱性爱在虹影这里不仅是女性意识的体现,更是探索女性心灵的一把密匙。这种性爱描写,不仅肯定了情欲存在的合理性,更通过女性的性自觉,实现女性对自我的确认。她在《新闻周刊》的采访中对小说的性描写的阐释也同样适用于散文,她说:“靠写性来吸引读者,是低级趣味。我的小说是女性自己的性发现,也就是发现自我。或者说,发现自己的现代性。”①的确,虹影散文中的女性也是通过对情爱欲望的自由选择,找寻自我救赎之路,这也是她人文主义情怀的最高影射。
...............................
第二节 玄秘经验
虹影一直走在先锋的前列,她对文学写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断更新写作方式与技巧,并持续加以创造性改变,陈晓明在《从前卫女性主义到中国书写——虹影小说创作评述》中写到:“她最初的小说就潜伏着一种玄秘性的动机,这些神奇诡秘的因素从一开始就引诱着叙事的发展,引诱着故事向着不可预测的方位变化,并且促使明确的主题意念变得隐晦奥妙。”①不可否认的是,虹影前期的散文作品中也充斥着这种玄秘气息,如《这样痛楚的颜色》《爱情就像胡萝卜缨》《给痛苦加一勺糖》等。这些作品充满神奇而又陌生的氛围,散文的叙述充满了变化与不可预知性,散文的气息也在作者烟雾缭绕的表达中变得不可捉摸,处处笼罩着神秘隐晦的气息。一方面这些富有神秘气息的散文往往采用隐晦玄奥的主题以及女性白日梦的幻象,注重对同性之爱、神秘文化等的书写。另一方面,虹影更是将这种玄秘经验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童年的缺失性经验,使她只能倚身于大人们讲述的神话故事与鬼故事中寻求精神慰藉,种种因子促使她从小把饱满的情感寄托在“鬼”的身上,与鬼同行,与鬼为伴,并以鬼写人。
一、神秘倾向
九十年代进入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大量女性作家在这时涌现,她们激情而又热烈地展露女性的情欲,毫不避讳地展现身体的魅力。林白、陈染的私语化写作,棉棉对身体性爱的泛滥描写等,无一不是对女性情欲的挖掘与表达,但是有着中西文化双重背景的虹影对女性的情欲书写始终与她们保持着距离。虹影高度赞赏“性”的艺术性,她认为性提供给人无限的激情与想象力,在现实生活中,“性”也是她生活的艺术,“作为一个作家,性对我很重要。性在我生活时,就是我的衣服、我的食品、我的亲人和朋友。性在我写作时,就是奇想和激情,是妖术的语言,是我的脸、我的乳房、我的腿、我的眼睛、我的愤怒和疯狂、我的冷静和温柔。”
不可否认的说,虹影的情欲书写,情与欲有高度的完整性。“性”在其生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她的婚姻生活本身也是性与爱高度结合的产物,她在散文《奔丧》中就大胆袒露自己的性爱态度,“他从不疲倦地与我做爱,他的身体是我遇到过最适应我的。”④而且虹影曾经说过:“我笔下的主人公是不能少爱和性的,只有爱与性相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会体味到情爱的真正幸福。”⑤虹影以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调道出了人类爱的最高形式——性爱合一的完整的爱。所以在虹影的笔下,性的快乐见诸文字,男女之间的感情追求灵与肉的高度统一,她总是将女性欢愉的性经历以凌乱的方式展现出来,并急切地呼唤这种性与爱高度融合的情爱再次降临。情爱性爱在虹影这里不仅是女性意识的体现,更是探索女性心灵的一把密匙。这种性爱描写,不仅肯定了情欲存在的合理性,更通过女性的性自觉,实现女性对自我的确认。她在《新闻周刊》的采访中对小说的性描写的阐释也同样适用于散文,她说:“靠写性来吸引读者,是低级趣味。我的小说是女性自己的性发现,也就是发现自我。或者说,发现自己的现代性。”①的确,虹影散文中的女性也是通过对情爱欲望的自由选择,找寻自我救赎之路,这也是她人文主义情怀的最高影射。
...............................
第二节 玄秘经验
虹影一直走在先锋的前列,她对文学写作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断更新写作方式与技巧,并持续加以创造性改变,陈晓明在《从前卫女性主义到中国书写——虹影小说创作评述》中写到:“她最初的小说就潜伏着一种玄秘性的动机,这些神奇诡秘的因素从一开始就引诱着叙事的发展,引诱着故事向着不可预测的方位变化,并且促使明确的主题意念变得隐晦奥妙。”①不可否认的是,虹影前期的散文作品中也充斥着这种玄秘气息,如《这样痛楚的颜色》《爱情就像胡萝卜缨》《给痛苦加一勺糖》等。这些作品充满神奇而又陌生的氛围,散文的叙述充满了变化与不可预知性,散文的气息也在作者烟雾缭绕的表达中变得不可捉摸,处处笼罩着神秘隐晦的气息。一方面这些富有神秘气息的散文往往采用隐晦玄奥的主题以及女性白日梦的幻象,注重对同性之爱、神秘文化等的书写。另一方面,虹影更是将这种玄秘经验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童年的缺失性经验,使她只能倚身于大人们讲述的神话故事与鬼故事中寻求精神慰藉,种种因子促使她从小把饱满的情感寄托在“鬼”的身上,与鬼同行,与鬼为伴,并以鬼写人。
一、神秘倾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作家主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先锋文学以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先锋女作家走在时代的前列,她们尤为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表现,并将女性的潜意识、幻觉、白日梦、梦境作为创作的主题,通过展露身体欲望与身体意识织就文本内容,神秘书写更是蔚然成风。她们或书写神秘主题,或营造神秘氛围,呈现女性世界神秘之美的同时,构造出女性独特的生命世界。虹影自然受到先锋文学的影响,在其散文作品中呈现出神秘主义的倾向。虹影的神秘书写,一方面在创作中设置诡秘情境,调用超现实经验,书写女性的神秘经验;另一方面,她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定居英国后,又逐步靠近了基督教,从此忏悔、救赎成为了其神秘书写的关键词。
...............................
第一节 亲人·故乡·怀念.............................. 19
一、 父与女:疏离与追寻.............................. 19
二、 母与女:隔阂与忏悔................................ 21
第四章 虹影散文的独特韵味.................................33
第一节 散文语言的多元整合....................................... 33
第二节 散文叙事的小说意味............................... 36
第三节 散文题材的私人化............................ 40
第四章 虹影散文的独特韵味
第一节 散文语言的多元整合
如果用温度来评判作家的写作情感的话,虹影无疑是炙热的作家,虹影的热情是藏在冷静之下的,她将关乎生活、关乎生命的激情都倾注在创作中,坚持不懈地创作使虹影对语言有着娴熟地掌控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虹影散文创作中的语言一方面以碎片似的叙述在文本中转换跳跃,无论是自我独白还是对话都似呓语,毫无逻辑;另一方面又可以充满飞扬灵动的诗性表达,极具诗人气度,散文语言的丰富性使她的散文丰富多彩。
一、飞扬灵动的诗性表达
虹影从诗歌中走来,最早是以诗人的身份展露于文坛,她的骨子里透露出对诗意的渴望与追求:“诗歌是滚动在我生命里面的,支撑着我的东西。要是没有诗歌,就现在这些事情,我肯定早趴下了。我是一个那么讲情讲爱讲情绪的人,诗歌是延续我生命的力量。”①虹影坚持用诗意的眼光观照生活,语言系统的诗化是浑然天成的,自然而然在散文中创作中也常常带有诗的印记,加之她富有想象与灵动的思维,使散文的语言沉浸在一种特有的灵动美之中。
散文集《危险年龄》在辑录安排上就具有一种诗意美,虹影为每一辑都命名了以一个如诗一般梦幻的辑目名,如《昨日之墓》《梦醒何乡》《镜与水》《时间的琥珀》《爱情像胡萝卜缨》《弯曲的走廊》《这样痛楚的颜色》等,这样诗化的文字营造了美妙的意境,不禁让人有翻来细读的强烈愿望。
散文集《危险年龄》在辑录安排上就具有一种诗意美,虹影为每一辑都命名了以一个如诗一般梦幻的辑目名,如《昨日之墓》《梦醒何乡》《镜与水》《时间的琥珀》《爱情像胡萝卜缨》《弯曲的走廊》《这样痛楚的颜色》等,这样诗化的文字营造了美妙的意境,不禁让人有翻来细读的强烈愿望。
虹影的散文语言非常唯美,很多散文语句流露出诗一样的节奏感与韵律,如“你就是那儿的鱼,不会叫了,但谁看了,谁都和你一起颤抖翅膀。”②她将简洁的词语以跳跃的形式组合起来,把父亲比拟成水中的“鱼”,灵动而又自由,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养父的敬意以及崇拜之情。“我们走,再向前走,爬上青绿的山冈,走入风景③”,虹影以其流动的语言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唯美春绿图。这种
...............................
结语...............................
散文是虹影心灵的颤动,也是情感的皱折,更是灵魂的救赎。虹影作为一位文学至上的作家,在她不懈的散文创作中,向我们真诚地展现了自己心灵的轨迹。因此虹影的散文发展历程,是其为母为妻为女的心灵记录,更是其作为女性追求自我的生命历程。虹影的前期散文热衷于探究那些复杂、陌生的超现实经验,既有对女性主义的张扬,也有对女性自身的反省。在后期,虹影陷入对自我的深深忏悔,她总是带着脉脉温情去描画生活,人间烟火味十足。虹影最初以诗人的身份进入文坛,后又以小说声名鹊起,因此她在散文创作中不免带有诗歌和小说的印记,一方面散文叙事具有很强的小说意味,一方面散文语言感性又富诗意。虹影以其独特的创作姿态凸显了女性作家的个性意识,丰富了重庆书写的内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意蕴。不仅如此,虹影还以大开大阖的国际视野审视多元文化,抒发人类普遍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虹影的散文以其相对自由和随意的结构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小说的内容加以补充,在给出虹影生活真实写照的同时,“补充了一些关于从反抗向恕道过程中情感与精神嬗变的留白”①,容纳性也较小说广得多。其实,虹影的一部分散文和小说在讲述同样的内容,如小说《好儿女花》《饥饿的女儿》与散文集《小小姑娘》《53 种离别》都是在讲述虹影自己的家庭故事,而散文更为简练概括,既补充了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又对小说的研究有所帮助。
当然虹影的散文也有缺陷,比如太注重自我的表达,散文重复篇目太多,散文创作的模式化倾向等,使一些篇目思想深度略显薄弱,并不具备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全方位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