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秦岭山地文学小说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566 论文编号:sb2020091910271933240 日期:2020-10-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秦岭是宗教文化圣地,儒释道文化交汇于此。商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具备了荆楚文学、秦陇文学与中原文学特质,既沧桑厚重,又灵动自然。从商洛到西安,从农村到城市,贾平凹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着他的思想认知,也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其早期农村改革题材作品中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存在着剧烈的冲突。在秦岭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呈现出启蒙与忧患两大主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是秦岭山地农民的艺术写照,也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小说逐渐蕴蓄秦岭特质,既有海风山骨式的大秦岭气象,又有怪力乱神化的小山乡野韵。可见,小说的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美学特质等都与秦岭山地丰富多元的自然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方面又构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融汇胶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广大读者展现了秦岭山地给予贾平凹小说的巨大魅力和深刻影响。

第一章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自然地理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秦岭山地的地理生态与宗教文化环境
贾平凹在散文《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中说过:“山石和明月一直在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笔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后,它们又在左右我的创作。”①正如作家本人所说,秦岭山石与山间明月始终影响着作家的生活与创作。秦岭巍峨高大的形体与其所包蕴的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贾平凹创作的关注点,也影响着贾平凹山地小说的题材选择、形象塑造以及审美旨趣等方面。可以说,秦岭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厚实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因此,要考察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文化背景,首先要回归秦岭生态环境。
一、 秦岭的地理生态空间
巍峨高大的秦岭始终屹立在贾平凹的文学视野中,助其形成了秦岭山地小说深沉厚重的气象。“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②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中的很多重要支流都出于秦岭,比如嘉陵江、渭水等等,秦岭作为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在中国地理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总体呈东西走向,山势高大险峻,连绵不绝,阻隔了北方冬季寒潮的南下与夏季南方湿热的海洋气流的北上,这也形成了秦岭南北两侧截然不同的气候与生态空间。时至冬日,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冰天雪地,寒风刺骨,而与关中地区仅有一山之隔的汉中盆地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由此可见,秦岭具有重大的地理意义,当其作为表现对象,进入文学作品之后,这种地理意义也会带来一定的文学意义,这是由表现对象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秦岭广博,包罗万象,不仅物产资源丰富,而且囊括了大小村镇,为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提供了写作原材料。高大险峻的秦岭不仅仅是一道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更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的良栖之所,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天然药库”。秦岭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应地,动植物书写也是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贾平凹的总体创作而言,《废都》《白夜》《土门》《高兴》等城市题材作品以城市空间为背景,集中展现了知识分子、没落贵族、小市民以及乡下进城人在城市的浮沉起落。城市是钢筋与水泥熔铸的堡垒,贾平凹城市题材作品中的动植物描写较为欠缺,这是由表现对象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叙事与城市书写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在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中,无论是早期的改革小说、盗匪小说,还是后来创作的《古炉》《老生》《山本》之类偏向于历史性叙事的小说,其中都有着大量的动植物描写。有些动植物是作家苦心经营的主观意象,贯穿于文本当中,影响着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选择,比如《古堡》里的麝、《晚雨》中的白狼、《古炉》中的白皮松、《山本》中的老皂角树等等。
...........................

第二节 贾平凹的生长环境与地域文化传统
以上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秦岭山地的自然环境与宗教哲学思想,本节将指涉贾平凹生活的具体社会空间、家庭环境,并通过考察作家的家庭环境变迁与社会空间转移,进一步发掘贾平凹的文学观念以及秦岭山地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多元交汇的地域历史文化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是贾平凹的故乡,商洛古名商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与河南、湖北两省接壤。商州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根据地,商州这种边缘化的地理位置在其初期作品中有着直接的体现。作家在《古堡》中引用《商州方志》的内容,表现了历史上商州与邻近省市的交流。“嘉庆年间,汉江的船可以到达这里,镇子便是沿河最后一站码头。那时候,湖北、四川、河南的商船运上来食盐、棉花、火纸、瓷器、燃料、煤油;秦岭的木耳、黄花、桐油、木炭、生漆往镇上集中,再运下去。”②由此看来,水运是沟通临近省市的重要交通方式。《九叶树》中也交待了复杂的故事背景——“他们这地方,说偏僻也真够偏僻,说不偏僻也就不能算多偏僻。北边一百二十里外是陕西最南的一个边城;南边八十里是湖北最北的一个县。虽都是县,人口却多,繁华得比一个市热闹,本来两个城市相距二百里,但一座白马岭却从中隔绝,长期因为是两个省,各自为政,谁也不肯花钱打通一条公路来,这地方也便被久久地遗忘了。”①另外,贾平凹小说中也提到了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湖北佬”形象。《远山野情》——“秋后,到了洛南寺耳,这里是洛南、河南的灵宝、关中的潼关三县交界处,满山莽林,是个富裕地方。”②以上作品较为直接地表现了商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山的阻隔与水运的畅通,形成了商州山地人独特的生存方式。
三省交汇的特殊地理环境给贾平凹创作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小说地理背景的构建,还表现在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汲取。《文学地理学概论》以地理、历史以及文学为依据,将中国境内的文学区进行了划分。陕西地区属于秦陇文学区,“秦陇文学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尚武精神,二是重农意识,三是深厚的历史感,四是强烈的悲怆感。”③河南地区属于中原文学区,“中原地区的文学具有如下突出的地域特征:一是浓厚的政治意识,二是深厚的历史感,三是强烈的写实精神,四是苦涩的幽默。”④湖北地区属于荆楚文化区。“荆楚文学最突出的地域特征有二:一是浪漫精神,二是自然之趣(回归之意)”⑤秦陇、中原以及荆楚文学区都有着各自突出的地域特征,商州处于这三个文学区的过渡地带,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多元的地域文化色彩。
...............................
第二章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主题呈现

第一节 80、90 年代的启蒙叙事
“启蒙主题高举科学、民主大旗,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为思想资源,以中国人非人的生存状态为前提,把人的觉醒和解放作为目标。”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启蒙主题是现代文学最核心的主题之一,五四文学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竭力为“人学”鼓与呼,国民启蒙成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文学任务。建国以来,从十七年文学到文革文学,启蒙主题开始消匿在文学表述当中。随着文革的结束,文坛上逐渐掀起一股反思文学之风,“人”在文学当中的地位被重新确立。到了 80、90 年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兴起,文坛兴起了先锋派、新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类型,启蒙话语逐渐走向衰微。不同时期,启蒙主题也被赋予了不同内涵,五四时期,启蒙的关键词主要有:自由、民主、科学等;而新时期以来,对于偏僻的农村社会来说,启蒙任务承担更多的是引导农民开放思想,赋予农村发展更多的可能性。20 世纪 70、80 年代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但是贾平凹并未附和主流文学话语,而是创作了一大批以秦岭山地为背景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盗匪系列以及农村改革系列等。从《废都》开始,贾平凹的文学视野开始从秦岭山地转向城市社会,尽管如此,其作品中还是有许多秦岭元素。在展现秦岭山地独特而神秘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同时,突出了启蒙这一主题,只是与五四时期相比,贾平凹笔下启蒙主题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为山村变革鼓与呼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废除了农民公社体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农村副业。这一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复杂,
一些地区往往无法及时把握时代风向,尤其是一些地处秦岭腹地的偏远山村,所以农村改革面临着重重阻力,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敏锐的年轻农民抓住机遇,利用秦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家致富,为山地农村改革树立了典范。贾平凹作为山地出身的农民作家,始终高度关注着农村社会的新变,热切呼唤着农村改革的到来,迎接农村新时代的到来。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的忧患叙事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西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作家本人城市生活体验以及现代意识的累积,贾平凹逐渐将文学创作视野由秦岭山地转向了城市空间,创作了《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一系列城乡叙事作品,表达了城市化过程中,作家对农村发展态势以及最终形态的忧虑,以及城市建设中,对传统文化遗产丢失与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体现了作家深深的现代性焦虑,这些作品为贾平凹下一个阶段的创作积蓄了能量。从寻根者到流浪者,贾平凹对城市与乡村的认知不断变化,逐渐显现出对于城乡的双重批判态度。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显示出一种回归大秦岭的思想倾向,表现了回归农村、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博大情怀。从城乡题材到自然与历史题材,或许我们可以将这种转变理解为作家对当今社会热点的逃避,无法在衰落的农村与拥挤的城市寄托灵魂,作家只能选择回归秦岭,在自然与历史的陈迹中翻出新意。回归秦岭的文本叙述浸润着浓浓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忧患与历史的忧患。本节主要以《怀念狼》《带灯》《古炉》《老生》《山本》这几部小说为研究对象,观照秦岭山地生态与社会历史对人的影响,深入考察蕴含在文本叙述中的主题内涵。
一、对自然之力与生命野性的热忱呼唤
在贾平凹早期作品中,人与自然的面貌呈现出一种健康的状态。在盗匪系列小说中,土匪、逛山凭借着一人强似十人的剽悍起事,藏身于满山莽林、危峰绝壁当中,即便是饱受摧残的柔弱女子也活得坚韧刚强。在农村改革题材小说中,秦岭山地遍地是宝,草木虫鱼、飞禽走兽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给予了山地人生产交换的资本,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意味着资源获取过程中的危险性。新世纪以来,人们往往不需要通过与自然展开杀伐竞争来获取生存资料,山地交通以及山地人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然而当作家带着现代性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山地的时候,却发现人与自然都显现出了脆弱、萎缩、退化的病态特征。
..............................
 
第三章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人物分析.................................. 38
第一节 启蒙叙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38
一、旧式农民形象与新型农民形象.......................38
二、匪男形象与弱女子形象.............................40
第四章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美学特质..................................... 46
第一节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结构特征................................46
一、生活真实与意象世界的平行建构...................... 46
二、秦岭山地与城市视角的双向对照............................... 49

第四章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结构特征
每一个成熟的作家都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风格是区别不同作家作品的重要标志,同一作家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会表现出某种总体特征。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的美学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证。
一、生活真实与意象世界的平行建构
生活真实与意象世界的平行建构普遍存在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其最显著的创作特色。贾平凹在《高老庄》后记中说道:“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什么,我的初衷里是要求我尽量原生态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①在《古炉》后记中说道:“长篇小说就是写生活,写生活的经验……写实并不是就事论事,为写实而写实,那是一摊泥塌在地上,是鸡仅仅能飞到院墙。在《秦腔》那本书里,我主张过以实写虚,以最真实朴素的句子去建造作品浑然多义而完整的意境。”②以上话语反映了贾平凹以虚写实、体无证有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最初体现在《太白山记》中,之后的《废都》《白夜》《怀念狼》《极花》《山本》等也有体现,而不单单局限于秦岭叙事作品中。
贾平凹笔下的生活真实不仅是对单一人物以及事件的还原,而且表现出了生活的流动性与交叉性。在《老生》后记中,贾平凹表示真实的作品需要真诚的态度,需要真正地面对真实。贾平凹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对生活真实的还原与表现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准,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与个人特色。
从小说叙述层面来看,新世纪以后的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并没有过多结构与技巧的雕琢,叙事视角多为全知全能视角。如果说将小说人物设定为叙述者,那么他(她)的叙述内容势必受时间、地点、身份地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物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认同也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与贾平凹表现生活自我流动规律的初衷相违背。在话语层面上,在小说语言尤其是人物对话中,夹杂着大量陕西方言、俗语。对话极具腔调感,真实再现了陕南山地人的音容笑貌、生活环境,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

结语
纵观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创作,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新世纪初期,无论是盗匪题材作品、农村改革题材作品还是自然与历史题材作品,几乎都发生在秦岭这一苍茫神秘的自然空间。小说不仅展现了秦岭山地近百年以来的社会变革与时代风云,也表现了秦岭山地隐秘而丰厚传统元素。
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体现了丰富多元的秦岭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等,这与秦岭山地的地理生态、宗教传统,以及贾平凹本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秦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草药种类众多,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秦岭是宗教文化圣地,儒释道文化交汇于此。商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贾平凹的秦岭山地小说具备了荆楚文学、秦陇文学与中原文学特质,既沧桑厚重,又灵动自然。从商洛到西安,从农村到城市,贾平凹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着他的思想认知,也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其早期农村改革题材作品中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存在着剧烈的冲突。在秦岭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呈现出启蒙与忧患两大主题,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是秦岭山地农民的艺术写照,也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贾平凹秦岭山地小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小说逐渐蕴蓄秦岭特质,既有海风山骨式的大秦岭气象,又有怪力乱神化的小山乡野韵。可见,小说的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美学特质等都与秦岭山地丰富多元的自然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方面又构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融汇胶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广大读者展现了秦岭山地给予贾平凹小说的巨大魅力和深刻影响。
秦岭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山地小说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城乡叙事作品中,比如《废都》《白夜》等。《废都》中那头具有哲学家思维的牛就是刘嫂在终南山购得,这头牛前世被卖到终南山,今生得病之后还是想回到终南山,它的前世今生都与终南山这一宗教文化圣地有着密切联系。《废都》中还提到了来自终南山的卖柿饼的女子、麦客等等。牛这一形象既能使人联想到万物生长的秦岭自然,又折射出秦岭宗教文化的天然特性。卖柿饼的女子与寻不到活的麦客反映了秦岭山民苦焦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