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旅行书写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566 论文编号:sb2023011219353049903 日期:2023-02-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纵观迟子建的旅行书写创作,虽然有着情节类似以及过于理想化等缺陷,但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价值、形式价值以及思想价值都是不可磨灭的,迟子建用温情的笔法、充满理想的救赎,表达着一种独特的精神特质,彰显着强壮的生命力。
一、旅行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一)旅行和旅行书写的界定
在探究作家旅行书写之前,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旅行?《汉语大词典》对“旅行”给出解释是“去外地办事、谋生或者游览”,这是从外出的目的进行定义的。其中的定义过于模糊,容易造成不同概念上的混淆以及文学文本选择的困难,因此需要更加详细地阐释其中内涵,并在“旅行”定义的基础上筛选迟子建书写旅行的小说文本。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1.“旅行”的界定与辨析
“旅行”一词在学界没有十分规范的界定,按字典的解释来说,“旅行”是一种空间移动行为,这样的界定十分模糊,因此我们需要从“旅行”一词的来源进行分析论述。学者田俊武在其书籍中论述了英语travel(旅行)的词源,travel来源于法语travail,具有艰辛的意味,而travail又是从拉丁语的trepalium(刑具)一词演变而来,因此田俊武认为“旅行”这个词具有“阵痛、艰苦、困难、危险的意思……旅行者通常在旅行中要经历一番痛苦,例如贫困潦倒、邪恶势力的追捕或阻拦、旅途的寂寞等,才能到达旅途的目的地。”③这一观点强调了旅行空间移动中的苦难经历以及旅者的精神历练。英国学者阿兰·德波顿也强调真正的旅行必须是在哲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旅行者与旅行地之间的心灵共鸣。④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对“旅行”的界定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定,更是旅行者心灵上的异动,这便与现实生活中的旅行或者旅游有着一定的差异,现实的旅行或者旅游是现代人于节假日的一场娱乐活动,而仅有娱乐性的旅行是不足以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独特的价值,因此旅途中有意义的体验是旅行进入文学的关键,旅行者在旅途中自身心灵的颤动、感悟才是一场旅行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关于“旅行”的词源分析更要从中国古代的文字中去考察,《说文解字》中“旅”为量词,称“军之五百人为旅”,在《辞源》中,“旅行”被解释为“成群而行,结伴而行”。到了近现代,一个人的旅行行为也可以称为旅行,而且相比古时强调旅行人的数量来说,现代旅行更加注重的是旅途中于“我”之外的他者,他者才是给予旅行者心灵冲击的重要因素。现代旅行一词强调“行”字,强调旅行行为带来的空间变换。根据“行”的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他认为其为会意字,本义为行走,但近现代研究者认为“行”为象形字,意为道路。从这两种解释都可以看出“行”代表着一种与日常生活空间存在差异且与外出行为有关,但不管是“旅”还是“行”字的意义都不能涵盖“旅行”,而与“行”相近的“游”字却更加贴近“旅行”、更适合于理解“旅行”。
.................................
(二)中国小说中的旅行书写
通过对“旅行”的词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古时“旅行”是“游”字的下属分支,那么关于旅行的创作,也要追溯到“游”所产生的文学。“游”的文学最开始存在于散文这一大家族内,称为记游散文。记游散文在南北朝时期已成型,经过唐代的发展,直到宋代,记游散文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期,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文体形式变得更加灵活,这也标志了记游散文体的成熟与完善。但是仅把旅行局限于散文范畴内,是有些狭隘的,旅行存在各种文体之中,有描写旅行的诗歌,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崔颢《登黄鹤楼》等,更有描写旅行的小说,如《西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小说受到记游散文的启发,记游散文的笔法对于小说中旅行的创作影响更是十分巨大,但两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小说中的旅行书写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内涵与发展。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小说中的旅行书写,因此将重点梳理中国小说中存在的旅行书写。
首先,古时记游散文多是反映作者在面对大自然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思想情感,而古代小说中的旅行书写却更多是写人、写事件、写社会,《西游记》便描写了师徒四人取经路途中的坎坷经历以及各种奇人异事;《镜花缘》也描写了旅行沿路的百姓生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相”,不同于古时记游散文大多描写的是自然风景,小说中的旅行书写更多的是社会风景的描摹。这种情况在近现代文学中出现了变化,晚清时期,社会巨变、国家衰败,中国遭受了世界各国的重击,并被迫走向现代社会,此时旅行书写中的人与社会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时的记游散文可以游戏人间,但也不再仅是寄情于山水,而是把更多的眼光聚焦到社会中,例如王韬在《漫游随录》中记录了他的欧洲旅行,记录了英法等国的社会文明以及其自身的思想变化。而小说更是不遗余力地刻画社会风景,沈从文先生在《阿丽思中国游记》中以外国人的视角游历中国大地,把中国当作一件可玩赏的“古董玩物”,既展现了外国殖民者的畸形心态,又暴露了社会的种种陋习与苦难;而被称为通俗小说作家的张恨水在《平沪通车》的旅行书写中也表露了现代人所面临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社会相”一直是小说中旅行书写的重点,这与旅行在旅途中审视他者、观察社会、品味人性的特质是分不开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遇都是作家精心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一角。
........................
二、迟子建小说中旅行书写的主题意蕴
(一)苍凉之旅:生活的苦难与人性之恶
旅行作为一种离开日常空间且频繁变换空间的行为,给予了旅行者一种超出日常生活范围的非日常经验,能让旅行者接触到平常难以遇见的人物,见识到平常难以理解的事件。迟子建在其小说的旅行书写中把旅行者引出日常空间,见证非日常空间中的人情冷暖,她从不刻意地掩盖苦难与丑恶,而是真实地在文学中揭露了人间的苦难与丑恶。迟子建通过对旅行故事的描绘,真实细腻地把现实社会中人们晦暗的生存环境、不公的待遇以及人性丑恶的一面展现出来。并且在面对旅途中的悲痛时,旅行者只是他者生命的一个过客,无法参与他者的伤痛,旅途过后那种无力感、心酸感加剧了旅途的悲伤。有学者评价迟子建的写作风格是苍凉的,但正因为作家本人不回避苦难、承认苦难、接受苦难,才能努力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1.阴沉晦暗的生存困境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关于旅行的小说应该当属《西游记》《镜花缘》,其中充满了冒险与妖魔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也或多或少地把现实生活融入到那些人、妖、事之中,使这些作品既魔幻又不失现实意义。迟子建的旅行不同于那种充满着冒险气质的旅行,反而更加贴近现实,现代人的生活比较稳定、平和,冒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迟子建没有为了追求冒险而过度虚构事物,而是把旅行放置在现实生活中,直面现实生活,甚至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艺术的加工,透过踏上旅途的旅行者的眼睛,细致地把底层边缘人的苦难展现出来,这让她笔下的旅行书写显得真实且残酷,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并震颤读者的心灵。
................................
(二)温情之旅:生命的坚强与人性之善
生活中固然存在着阴暗的一面,但是作者没有一味地渲染丑恶,反而在揭露丑恶的同时用一股力量温暖人心,这股温暖人心的力量让人坚强,让旅行者不至于对旅行感到失望、感到压抑,而是让旅行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振奋人心的力量,并激励人勇敢地朝着希望迈进。人性是复杂的,有丑、有美,丑的力量并不会一直比美强大,美的力量总是在不断激励着人们向上、向善,美的力量不仅让人有着不畏艰险的勇气,敢于与这世间的恶势力作斗争,美的力量更让人有着帮助他人的勇气,用自己的善举照亮他人,把美的力量传递下去。
1.生命的永不停歇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不能被打败”,而人同样不能被生活打败,不能选择自己的生命,却可以让自己生命充满力量、充满活力,朝着更好的生活努力。人性固然有懦弱、软弱的一面,但是也有刚毅、积极的一面,它激励着人们勇于面对、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阻碍、困难,并永不停歇去寻找生活的希望。旅途中总能遇见各种各样的行人,他们或悠闲自在,或行色匆匆,却总是在为生活奋斗,总是在挣扎中寻找出路,生活不停奋斗不止。旅途中这种向上的精神会感染给身边的陌生旅人,陌生旅人也会继续感染他人,这种力量会通过旅途传递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出现在了一群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身上,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平凡而又伟大。《踏着月光的行板》中的林秀珊和王锐夫妻二人都是小人物,甚至物质经济生活条件也不好,老家的土地遭到污染没什么收获,迫不得已进城打工,因为林秀珊外貌原因不能在丈夫打工附近找到工作,夫妻二人还不得不分居两地,虽然有过抱怨,但是二人都在努力的工作着,为了有更多钱和更好的生活。生活虽苦,但是夫妻二人还常忙里偷闲去看望对方,坐着前往丈夫或妻子城镇的慢车,享受着短暂、幸福的旅程,哪怕只是在慢车上与对方招招手也很欣慰,二人还在努力的奋斗打拼着。夫妻二人只是打工人中的一部分,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还有众多这样的打工人,日子虽难,但是在他们身上显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却让人敬佩,生命本该如此,永不停歇。
............................
三、迟子建小说中旅行书写的叙述艺术····················26
(一)旅行者对叙事的承载························27
1.行踪承载:旅者与他者的叙事推进······················27
2.身份碰撞:旅者与他者的对立融合······························28
四、迟子建小说中旅行书写的价值意义························38
(一)迟子建小说中旅行书写的继承与新变····················38
1.现实底色下的别样温情························38
2.传奇色彩下的叙述继承··························39
结语·····················47
四、迟子建小说中旅行书写的价值意义

(一)迟子建小说中旅行书写的继承与新变
关于旅行的书写,中国自古皆有,旅行散文游记更为丰富,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以及王安石的《游褒掸山记》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随后,旅行也慢慢渗透到了小说创作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游记》,小说描述了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旅行,充满着冒险与奇遇。除此之外,还有古代小说《镜花缘》、晚清小说《老残游记》《文明小史》、现代小说《平沪通车》《阿丽思中国游记》等。小说中的旅行书写不仅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是时代的角落。迟子建小说中的旅行书写吸收了记游散文、虚构旅行小说的养分,既有山水散文中的风景刻画,又有叙述小说中的对人物、事件的重视,但也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她在对于传统游记散文、叙事旅行书写等的继承中有着新时代的发展。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1.现实底色下的别样温情
关注现实、描绘现实一直都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而旅行本身就带着观察与审视的作用,在旅行的游记散文中,文学家就不遗余力地真实地描绘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同样的,小说中的旅行书写也承担起了描绘现实的责任,现代的旅行书写也更加注重人与事的叙述,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刻地影响着旅行书写。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中以殖民者的视角既揭露了中国社会的千疮百孔,也揭露了殖民者的畸形的心态;铁凝在《七天》中有一部分情节讲述了阿元与其大嫂在旅游途中的经历,也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迟子建也没有放下她对社会的责任感,她在旅行途中总会关注着各类人群,关注着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并把她见识到的种种苦难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给更多的人。
.............................
结语
迟子建曾说“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①这就是迟子建,她的文学日常却不平常,平凡却不平淡,她用日常生活经验构建了一幅又一幅图景,用文字一步又一步地温暖着人们的心田。
迟子建与旅行有着不解之缘,她有着多次旅行经历,既见识过旅途中的风景无限,也见识过旅行者的愁眉不展,更见识过旅途中的生活苦难,她痛心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痛心于人们的生存苦难,但她更多的是无能为力,她把无奈、心痛寄托于笔尖,同时用心中的美好填充笔下的苦难,在旅行书写中融入了自己的精神理想,她用良善、温暖感动人间,用悲悯感化苦难,她渴望现代人能得到心灵的救赎。
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小说中的旅行书写进行分析,认为旅行既是题材又是手段,她用旅行构建叙述,用旅行者承载故事,用旅行特殊场景聚焦故事,用多维视角观察旅途百态,用旅行时空建造叙述顺序,她用旅行的方式叙述旅行故事,自然又完整。同时作家笔下的旅行是揭露黑暗与丑恶的苍凉之旅、是彰显生命强大与人性良善的温情之旅、更是化解悲伤的救赎之旅,作家渴望通过旅途化解笔下旅行者人物的悲伤,更想借着旅行者的眼光化解读者的悲伤、唤醒读者的悲悯、传递给读者不畏风雨的勇气,旅行寄寓着作家的理想,也是作家探索出的精神救赎方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