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钟晓阳的文学之路
1.1 外界的沃土
1.1.1 文学环境
钟晓阳于1962年出生在广东,随父母到香港生活时仅五个月大。她在香港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童年阶段,接受了香港优质的基础教育。7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在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之后,一扫之前的衰颓之气,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正稳步向前发展。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文学创作受到市场的调控,严肃文学式微。70年代的香港文坛整体上呈现出通俗文学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局面。这些文学作品大多在思想性上具有开放性,在审美特征上具有通俗性、多元性的特征,在选材上大多着眼于平凡的都市生活,题材中并不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而普遍具有世俗性。这个阶段的通俗文学主要有几种类型,包括以众多女性作家为写作主体的言情小说、以倪匡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以及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框框杂文。
进入80年代,香港文坛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特点,各类文体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文学交流日益密切,大量文学作品进入大陆市场,历来不被重视的香港文学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这让香港作家的创作热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同时,流行于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也对香港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第二代香港本土作家的已经进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方兴未艾。
在这个阶段,文学报刊作为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七八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诗风》、《海洋文艺》、《大拇指》、《八方》、《香港文学》、《素叶文学》、《文艺季刊》、《当代文艺》、《破土》等文学报刊将香港文坛装饰得欣欣向荣。各种文学奖也应运而生,如规模较大的“中文文学奖”和“青年文学奖”,鼓励了新秀作家,也给香港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80年代中后期,香港社会因政治因素而出现波动,这使得香港作家纷纷开始重新审视当前的社会、历史、以及香港的前途问题。在1984年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签署联合声明至1997年回归前的过渡时期间,一系列围绕着“九七”问题的小说在香港文坛里出现。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香港各阶层人民对于“香港的前途”这一重大问题的看法。代表作品有陶然的《天平》、梁锡华的《头上一片云》、刘以鬯的《一九九七》等。
...........................
1.2 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
钟晓阳成长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接受着西式教育,却始终无法割舍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眷恋,从《诗经》乐府到纳兰性德再到《红楼梦》,她手不释卷。钟晓阳收录在《细说》中的诗歌,俯仰可见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子。王德威曾评价道:“中国古典诗词说部是她灵感的源泉。”中国古典文学对于钟晓阳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典文学典故与古典悲剧意识这两方面。
1.2.1 古典文学典故
钟晓阳在写作时善于将古典文学中的典故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首先,钟晓阳经常以诗句作为篇名。如她的成名作《停车暂借问》便出自唐代崔颢的《长干行》:“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车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卢家少妇》出自唐代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楼玳瑁梁。”钟晓阳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也会借鉴诗句。如《卢家少妇》的男主人公“汪伦”,显然是借用李白的诗词。又如《翠袖》的女主人公“陈翠袖”,明显借鉴了杜甫《佳人》中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其次,她的文学作品中会巧妙的融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典故。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停车暂借问》中几次提到的宁静的眼泪:“泪流干了,她欠这人世的,也就还清了。”此处显然仿照《红楼梦》第一回所述的“绛珠还泪”一说。《停车暂借问》的主人公赵宁静作为东北姑娘去不具有东北姑娘普遍的爽朗、大大咧咧的个性,她的性格更趋向于敏感多思的林黛玉。以及在小说中反复提到赵宁静阅读《红楼梦》、闲暇时喜爱填词这些细节。足可见钟晓阳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曾表示:“我写东西时,总把《红楼梦》和《半生缘》放在旁边,这样有安全感。”
又如,钟晓阳也喜欢读词,纳兰性德的诗词尤甚。纳兰性德的《虞美人》是为悼念亡故的妻子而作。其中有:“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这里的“唤真真”出自《太平广记》第二百六十八卷《画工》一文。钟晓阳在自己的小说《唤真真》中,将古今两个时空对接,巧妙融入到自己的小说中。小说男主人公良作心里的“真真”就是自己的青梅竹马赖银欢,他用作画的形式来代替心中的呼唤。希望能像《画工》中的男子一样唤醒真爱,但到头来银欢的死,却无比真实的告诉他一切都是一场空。
再如,在小说《爱妻》中,霍剑玉与李天良俨然现代版《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与沈三白。小说一开始夫妻二人同心同德、琴瑟和鸣,但最终却因为剑玉先天不能生育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不仅如此,钟晓阳更在人物的灵魂里投射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涵。如前文所提的赵宁静之于林黛玉。又如《遗恨传奇》中爱读陶渊明诗词的数学老师于一平,他常常将数学问题诗化,并且最后也有如陶公一般远离尘世,在大屿山过起避世的生活。
...........................
...........................
第 2 章 钟晓阳小说悲剧意识的表现
2.1 失落的爱恋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钟晓阳的小说与一般的世俗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并非仅仅肤浅的言情,而是用爱情作为载体来阐述人生的真谛。但也许因为世事艰难,生活里本来就少见十全十美的“大团圆”式结局,钟晓阳笔下的恋爱与婚姻也常常以悲剧告终,在“爱的最深处包含着最深沉的永恒的绝望”。在钟晓阳所书写的婚恋爱情悲剧中,人性的贪婪始终贯穿始终。以下将从恋爱与婚姻两方面来分析钟晓阳小说中悲剧意识中的爱情悲剧。
2.1.1 恋爱
在钟晓阳的小说里,主人公的恋爱十有八九无法得到圆满的结局,他们的恋爱大多是破碎的。钟晓阳作品中的恋爱模式一般分为两种,求而不得与进退两难。这两种情感模式,与《诗经》中开创的中国传统感情书写的模式颇为类似。求而不得的模式类似于《诗经·蒹葭》中“我”对于“伊人”的追求。而进退两难的模式则类似于《诗经·将仲子》中“我”在仲子与“逾里”、“逾墙”、“逾院”之间的纠结情绪。但最终二者将殊途同归,没有一种会到达幸福的终点。
这两种情感模式,在钟晓阳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实际上,因为作者以爱情来阐述人生,所以这两种情感模式背后所蕴藏的关于人性贪婪的探讨值得我们深思。
在“求而不得”这种感情模式中,双方在情感格局中的地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般研究者会将目光集中于由此导致的情感不幸上。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一方对于“不可期”之人的过度执着,才导致了这种畸形关系的产生。内心的征服欲或占有欲作祟,使得正常的喜欢变成了一种执念,促使自己即使在一段感情中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尊严,也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一条路走到黑。说到底,这是一种人性的贪婪。
2.1 失落的爱恋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钟晓阳的小说与一般的世俗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并非仅仅肤浅的言情,而是用爱情作为载体来阐述人生的真谛。但也许因为世事艰难,生活里本来就少见十全十美的“大团圆”式结局,钟晓阳笔下的恋爱与婚姻也常常以悲剧告终,在“爱的最深处包含着最深沉的永恒的绝望”。在钟晓阳所书写的婚恋爱情悲剧中,人性的贪婪始终贯穿始终。以下将从恋爱与婚姻两方面来分析钟晓阳小说中悲剧意识中的爱情悲剧。
2.1.1 恋爱
在钟晓阳的小说里,主人公的恋爱十有八九无法得到圆满的结局,他们的恋爱大多是破碎的。钟晓阳作品中的恋爱模式一般分为两种,求而不得与进退两难。这两种情感模式,与《诗经》中开创的中国传统感情书写的模式颇为类似。求而不得的模式类似于《诗经·蒹葭》中“我”对于“伊人”的追求。而进退两难的模式则类似于《诗经·将仲子》中“我”在仲子与“逾里”、“逾墙”、“逾院”之间的纠结情绪。但最终二者将殊途同归,没有一种会到达幸福的终点。
这两种情感模式,在钟晓阳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实际上,因为作者以爱情来阐述人生,所以这两种情感模式背后所蕴藏的关于人性贪婪的探讨值得我们深思。
在“求而不得”这种感情模式中,双方在情感格局中的地位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般研究者会将目光集中于由此导致的情感不幸上。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一方对于“不可期”之人的过度执着,才导致了这种畸形关系的产生。内心的征服欲或占有欲作祟,使得正常的喜欢变成了一种执念,促使自己即使在一段感情中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尊严,也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一条路走到黑。说到底,这是一种人性的贪婪。
“求而不得”使得双方的感情全靠一方的付出来维持,爱情关系通常不对等,而导致悲剧性的结局。钟晓阳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这样“求而不得”的情感悲剧。
在《流年》中, 家境优越善于交际的俞香伦是留学生圈子里“花蝴蝶”一样的存在。而叶潮信则木讷许多。他们的爱情表面上来看似乎应该是家境一般、不善言辞的叶潮信处于弱势地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段感情全靠俞香伦一人支撑维系,她在这段感情中表现得卑微,要忍受叶潮信诸如冷暴力一般的行为。因为他的想法是:“她爱他,这是她的弱点,爱他就得忍受他的一切。”为了得到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叶潮信的心上人是青梅竹马的叶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征服欲,这种隐藏至深的贪婪让俞香伦以自己优厚的家世背景为纸,以婚姻为笔,为这段恋爱画上句点,也将她自己的人生紧紧套牢套牢。
...............................
...............................
2.2 丑陋的人性
后天人为造成的亲密关系,在温床的包裹下难以露出它本来的真面目。然而当人心在利益面前徘徊与犹豫的那一刻开始,亲密关系便会放大人行为的影响力,人更容易暴露本质。然而在钟晓阳作品中对于亲密关系中人性却终究不敌利益的吸引力。钟晓阳在书写都市生活中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时,也着力刻画都市生活中处于亲密关系(亲情、友情)里的人性丑恶。陌生人的恶意也许仅仅只是一份恶意,但处于亲密关系会使这种恶被无限放大,最终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悲凉意味。以下将从两个角度,即婆媳之间、朋友之间举例来剖析钟晓阳作品中的人性恶。
后天人为造成的亲密关系,在温床的包裹下难以露出它本来的真面目。然而当人心在利益面前徘徊与犹豫的那一刻开始,亲密关系便会放大人行为的影响力,人更容易暴露本质。然而在钟晓阳作品中对于亲密关系中人性却终究不敌利益的吸引力。钟晓阳在书写都市生活中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时,也着力刻画都市生活中处于亲密关系(亲情、友情)里的人性丑恶。陌生人的恶意也许仅仅只是一份恶意,但处于亲密关系会使这种恶被无限放大,最终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悲凉意味。以下将从两个角度,即婆媳之间、朋友之间举例来剖析钟晓阳作品中的人性恶。
2.2.1 婆媳之间
婆媳关系是一种较为微妙的亲属关系。儿子作为婆媳二人之间的纽带,人为的缔结了一个成立在婚姻契约下的亲缘关系。但是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婆媳间的关系无法做到像母女之间一般亲密。但在很多时候又不得不表现的亲密。这真假难辨的情感中,婆婆与儿媳比起亲人来说更像是对手。而生活就是她们博弈的战场。当利益出现冲突,双方并不会剑拔弩张地开战,而是用女性特有的方法进行斡旋。钟晓阳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婆媳关系的描写,除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微妙的关系,还在其中透露出在利益面前体现出来的人性恶。
婆媳关系是一种较为微妙的亲属关系。儿子作为婆媳二人之间的纽带,人为的缔结了一个成立在婚姻契约下的亲缘关系。但是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婆媳间的关系无法做到像母女之间一般亲密。但在很多时候又不得不表现的亲密。这真假难辨的情感中,婆婆与儿媳比起亲人来说更像是对手。而生活就是她们博弈的战场。当利益出现冲突,双方并不会剑拔弩张地开战,而是用女性特有的方法进行斡旋。钟晓阳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婆媳关系的描写,除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微妙的关系,还在其中透露出在利益面前体现出来的人性恶。
如《卢家少妇》中,儿子卢启牟患重病常年卧床不起,媳妇细君与婆婆为了遗产的事情可为“斗智斗勇”。儿媳妇细君是一个富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象。表面上拥有一切古典美所拥有的,诸如,善良、柔弱、矜持等特质。但其实不然,细君不甘寂寞在外沾花惹草。面对这一切婆婆卢老太装聋作哑,在看见媳妇与汪伦交好时旁敲侧击,妨碍二人的交往。却又在分遗产时为了独吞遗产而劝说汪伦带着细君离开。牵扯到像是分遗产这样的利益关键问题的时候,婆媳之间便会撕破脸,不留余地。《卢家少妇》中这样畸形的恋爱与婆媳关系,在让人咂舌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金钱面前亲情的脆弱,人为了钱财而暴露出人性的丑恶。
在《遗恨传奇》中,黄老太与于珍之间的婆媳关系。黄家是香港有名的珠宝商,家世显赫。于珍在谋杀第一任丈夫后在巴西嫁给了黄景岳。黄老太对这个儿媳很不满意,加之自己本身性情古怪,便一直在精神上折磨于珍。限制于珍的外出,在家人探访之时,甚至暗示招待家人的吃食与自家的狗食别无二异。二人连表面的和谐都做不到。在黄老太死后,于珍终于将积压已久的仇怨爆发出来。“她激动地扯着一平的衣服‘那个死老太婆,那个老不死的,从我第一天进入黄家的大门她就没给我过我一天好日子过,这些年除了天天受气我得着什么了……她是铁了心非要把我活活折磨死她才甘心……死老怪物,总算死了,死了……’她哭诉着,整片脸抖动得很厉害。”于珍与黄老太之间的婆媳矛盾俨然已经升级为仇恨。这种大宅深处的“内斗”,以财产作为依托,婆媳双方把对方视作死敌,不遗余力地“战斗”着,也暴露出人性中诸如冷漠、自私、贪婪等种种黑暗面。
..........................
..........................
第 3 章 钟晓阳小说悲剧意识的特征.......................... 18
3.1.1 男性形象........................................ 18
3.1.2 女性形象................... 19
第 3 章 钟晓阳小说悲剧意识的特征
3.1 去刻板化的悲剧形象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达了在一出悲剧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而人物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情节发展中所形成的人物形象,对于悲剧意识的表达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微瑕的好人。”即一个好的悲剧人物身上并不应该只存在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复杂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善恶交织,才更能达到揭示人性的目标。钟晓阳小说中所表达的悲剧意识的特征首先就表现在相对去刻板化的悲剧形象上。
3.1.1 男性形象
在男性形象方面,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统一的性格特质: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刚强、勇敢、果断、决绝,大多具有懦弱、胆怯、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从内在精神上阉割其男性刚强的形象及权威的尊严。”他们面对爱人的时候常常由于怯懦而不敢坦白自己的感情,面对选择的时候畏首畏尾常常错失得到幸福结局的机会。这样的性格特质“炮制”了钟晓阳笔下一桩桩的爱情悲剧,由于男性人物性格局限而导致的爱情悲剧占绝大多数比例。
如《拾钗盟》里的沈秀目。参加表妹的毕业表演偶然间拾得舞者秋光掉落的珠钗而对其一见钟情,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秀目错失了归还珠钗的契机。此后他与秋光分隔两地,偶有通信。但秀目由于各种各种顾虑以及自己对于表达爱意的胆怯而一直没有将自己的心意说出口,只是不断地透过舞蹈去想象着秋光。二人再次见面是在表妹的婚礼上,不过依然没有交集,这份爱意最终无果而终。文中多次提到秀目通过端详抚摸珠钗来寄托相思的场景。“这支珠钗,分不清是因为回忆,还是因为对于保存多年的物件日久生情,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最后珠钗生了锈,仿佛这份爱也早在时间的冲刷中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