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邹志安以作家自觉的使命意识,在严肃的创作动机下创作《探索》,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及市场经济剧烈变化,加上作家自身对创作的反思,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主题,而关注大众精神之痛、直面社会变革之殇,是作家的历史担当,也体现了一位作家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价值——即其作品对社会和历史的启示、参照性作用。
第一章《探索》的创作渊源
1.1人性主题的回归
这一时期,久久压抑的情感像沉睡的火山熔岩一样积蓄着强大的力量并汹涌地喷发而来,爱情领域的创作大致经历了引人思考,透视世道人心,表现人真实灵魂,探讨性心理的过程。1978年刘心武在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赞美了陆玉春和孟小羽高尚纯洁的爱情和冯姨坚贞不渝的爱情态度,打破了爱情的禁区。1979年张弦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以犀利、哀怒的笔触展示了存妮和小豹子的悲惨爱情故事,作品所触及的一个文学问题——经济因素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制约影响作用。1979年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从另一视角入手,探讨伦理道德与爱情婚姻之间的关系。男女主人公虽然相爱,由于既成婚姻和道义,他们克制着彼此的感情,把爱深藏在心中。作家敏感地观察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爱情和婚姻是分离的,相爱的对方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而不相爱的人却能朝夕相处、生儿育女。同时作家指出了幸福的爱情观即相互的爱情才是符合道德的,才是结婚的唯一依据。1981年张抗抗的《北极光》塑造了陆岑岑执着追求理想爱情的典型形象——她不顾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把对爱情标准的选择升华至对真理和人生的追求。但现实生活中的众多青年在追寻爱情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与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矛盾,于是1982年,路遥的《人生》这种描写婚恋中新旧道德观念冲突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人生》忠实地记录了时代进程及青年心理的演变过程,传统道德显然会同情善良美丽的刘巧珍,但面于追求事业的恋人高家林,人们谴责他的“负心”确显得苍白无力、无可奈何,谁也无法抵挡时代潮流的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止高家林去攀登理想的阶梯。
文学论文参考
.........................
1.2“爱情”书写与言情小说出版业的繁荣
新时代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伴随着改革开放重心不断向城市转移,关于都市小说、欲望化及个性化的创作随之蔚然成风,这些作品揭示了时代的变迁更迭与城乡的精神风气。80年代,当“爱情”书写与言情小说出版禁区同时被打破,爱情、言情等主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而广大读者的文学消费需求与作家的文学作品供给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随之而来的便是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重印热”,外国言情文学《飘》等被翻译出版,港台“琼瑶热”“岑凯伦热”“三毛热”的文化汇入,内陆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领地不断地被冲击,读者阅读需求空前迫切,为不断壮大的情爱小说市场注入了强大动力。言情小说阅读热推动了言情小说出版热的高涨,也间接地、极大地实现了通俗文学的功利价值。同时期,出版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一本书能否出版受市场因素影响很大。所以,言情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在那个时代非常活跃。“据《中国出版年鉴》统计,当时全国出版社总数平均值为335家,而参与言情小说出版的达到137家,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41%,就是说80年代全国四成的出版社都出版过言情小说,因此,言情小说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出版现象。”[1]在社会思想文化方面,80年代的爱情小说里传播的爱情观、人生观、婚姻观等造就了当时的潮流文化,影响并塑造了大批读者的精神风貌。
.............................
第二章《探索》主题的多元化建构
2.1爱情伦理中的价值抉择
探索恋爱与婚姻心理常常是心理学家或者社会学者探讨的问题,西方社会学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爱情类型理论和爱情三元论研究人的爱情心理。作为作家的邹安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敏锐地意识并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用作者的话说“爱情心理是人类正常心理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虽然随时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的影响,但它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庄重的有时甚或是危险的存在。无视这个存在,是非科学的态度”[1]80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些投机者利用权势在体制转轨的漏洞中寻找发财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权钱、权色交易及官场腐败的滋生,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物欲与情欲纵横交织,在浮躁与困惑的爱情面前,人们开始反思和怀念纯洁的真挚感情(如歌曲《小芳》和电视剧《渴望》等艺术作品被一代人热捧)。邹志安笔下的《探索》即是这一背景下,记录时代进程中,城乡差异下,人们感情深处的内在变化。分析《探索》中典型人物在爱情伦理中的价值取向,参考加拿大社会学者约翰李的爱情类型(即情欲、友谊、依附、现实、游戏、利他型),笔者将《探索》中人物的爱情价值观归纳为四类典型,即唯“利”的背叛者、唯“欲”的堕落者、唯“他”的奉献者、唯“爱”的追求者。
2.2.1唯“利”的背叛者
唯“利”的背叛者中的“利”包含了权利和利益。作者刻画的人物为了获得自身利益,试图采用取巧心理隐瞒对方,选择背叛爱情和家庭,涉及了两性关系在爱情和俗世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
...........................
2.2“围城”内外的情感心理
特殊的时代疏远了作者与重大事件的距离,作者不再为服务政治摇旗呐喊,而转向开掘人性的真实及婚恋中的悲哀,继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探索》系列小说是以婚恋题材为基础书写的,虽然每一部的故事和人物各有不同,但贯穿四部小说的一条线索便是探讨男女之情。在作者的笔下,有纯真热烈的初恋、有婚姻里“性”失衡问题的困惑,还有婚姻之外情与性的诱惑,红尘中追寻爱情的男女,演绎了各自的悲欢离合,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2.2.1初恋的美与痛
追溯历史,文人表达对理想恋人的美好向往从《诗经》蒹葭的追慕之思开始,到相守不移的痴恋表达如“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再到饱受相思折磨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爱情永不枯竭地涌动着不同时代的男女情思。作者曾说:“恋爱是多么美好的事啊,这是不需要导演的最动人的艺术”[1],而在初恋的美好世界里中,有腼腆的羞涩,有奔放的热情,有理性的克制,也有崇高的责任……
《眼角眉梢都是恨》中的唐林生和刘小虹,《多情最数男人》中的刘忠和田歌,便体现了作者对初恋关系的美好向往。唐林生在《眼角眉梢都是恨》中是一位痴情初恋的知识分子形象,唐林生与刘小虹是一对高中时的纯情恋人,唐林生把恋爱看得非常圣洁崇高,不会去轻易触碰恋爱时期的底线,并且以精神之恋的满足,鼓励和展望着未来,这也鼓舞着他在生活的艰难中保持一颗坚强积极的心态,因此他把刘小虹的纯洁感情看得很重,把她当做无比可贵的玻璃器皿捧在手心,爱护有加。毕竟是初恋,他们都爱的小心翼翼,都能在思想和感情之间找到符合道德的平衡点,所以他们宁愿把彼此埋在心底,在眉目传情、肢体碰触之间感受难以诉说的无上美好,爱情的可贵之处有着克制战胜放纵的较量,有着保护对方的担当。《多情最数男人》中的刘忠和田歌,田歌由于爱慕刘忠的才气,魂牵梦绕般心仪于这个未曾谋面的男人,待到与之相见,便不顾对方听力障碍地爱上了对方。他们开始书信传情,她开始有了对他任性而狂热的追求,她真的动情了并坚定今生唯一所爱非刘忠莫属。
.............................
第三章解读《探索》的艺术追求..................................25
3.1多重悲剧审美..........................................25
3.1.1男人即“地狱”............................................25
3.1.2性格的弱点...................................26
第四章《探索》的价值估衡....................................37
4.1书写爱情的综合艺术.............................37
4.2观照时代的人文精神...................38
结语...................................41
第四章《探索》的价值估衡
4.1书写爱情的综合艺术
将爱情书写与心理学分析相融合,阐述爱情中的亲密关系、情欲起伏和承诺与背弃本身是作者抒写爱情的一种科学态度。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三大主体之一,研究人类主观世界的情感、道德、信仰等,文学历史不断推陈出新,呈现着不同的流派分支和艺术风格,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动机、情绪意志以及人格特质等,当今,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在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逐渐完善,“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枢纽学科(hub science),连接了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门学科,为探索人的心理的基础与规律而开展工作。[1]中国的心理学已经在教育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文学与心理学都以“人”为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抽象的精神特质。《探索》以爱情心理这门现代学科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原型,表面上看是在关注人的爱情心理,实则关注的是社会风情与时代特征,只是他以爱情为切入点,突破了传统的写法。从写爱情心理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人性的复杂多变,将文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有价值的融合。他的《探索》虽然注重故事情节的设计,其中点缀着道德说教和大众趣味的文学表达,但纷杂的爱情故事并非小说表达的最终目的,他的爱情故事来自普通生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又融进了心理节奏和时代生活的旋律,继承和创新了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是一种综合了传统叙写风格和现代价值观念的新文体实践。
小说不是单一的艺术,这是邹志安追求跨领域综合艺术的文学呈现,在《探索》的创作中主要融入了心理学要素,还融入戏剧、电影学等艺术要素,《探索》中多处戏剧式对话设计,生动地再现了情境的真实,读起来有画面感,也使得文本节奏明快,情节不拖沓。《探索》之三《女性的骚动》,之四《多情最数男人》采用多线并举、齐头并进的方式进行,形成点、线纵横交织成多面叙事特点。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新时期以来,文学逐渐恢复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在表现人、表现爱情方面有了突进。《探索》在自身创作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暂新的内容和经验,但作者在运用这些暂新内容与经验时,有着把借鉴变成移用甚至夸大的痕迹,这也是新时期以来许多长篇的通病。其小说包容的生活现象来看,描绘着婚恋生活中纷繁多变的生活矛盾,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复杂内心生活,展现了人生中的悲苦不幸,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情感上对美和善的崇高追求与理性上对社会阴暗面的批判不平衡的杂糅在这些作品中,虽然《探索》每一部作品都有自身的个性,但对苦难认识的重复在认识生活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从而使得其小说精神的重复,限制了其创作艺术上的突破。
邹志安的创作目的绝不是给我们讲述纷繁复杂的爱情故事来感动我们,而是要通过这些社会事件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系列在思想及艺术方面都有其独到的优势。四部长篇虽然都以爱情为主题,目的都是以关注人的微观心理世界,充分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变迁以及时代特点,具有主题内蕴上的统一性特征,但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有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未能达到小说故事情节一脉相承、彼此连贯的完整叙事,所以在驾驭全局思想倾向和主体精神上,使得爱情类型的叙事建构难以抵达历史的宏大感,从而也分散了长篇系列整体认识上的深刻性。
人性的回归成为《探索》创作的时代社会风尚,作者对思想解放后人的感情世界的思考,尤其是对人性与欲望关系的思考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都在真实的描绘世风人情和叙述生活日常,而艺术上的超越需要审美距离的把握,过于“接地气”的描写并不能达到表现人类真善美的理想效果。其次,作家虽以严肃的文学态度来探讨爱情心理话题,呈现给读者的效果却向“真”发生偏移,甚至有一看到书名就视之为通俗小说或者色情小说之嫌,与实际内容存在很大差距,预设的受众与实际的受众差距很大,加上陕西方言俗语的大量运用,导致读者受众面的缩减,这都是其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影响作品阅读量或者评论家进行评论研究的先天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