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柯小说语言的音乐性
第一节 跳动的“音符”
语言和音乐之间紧密的关系,正如宗白华所认为的,文字两种作用之一就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语言式的节奏与协和。”③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叠音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它们就像构成音乐的一个个音符一样,使语言发出了同音乐一样的旋律。这样大量的使用可以使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整齐美,以及使声调连绵起伏如同一曲曲美妙的歌曲,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使得小说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语言之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在现当代小说的创作中,早有作家的小说开始了对叠音词与拟声词的使用,例如现代作家沈从文特别注重语言的音乐性考究并且在小说中大量使用了叠音词与拟声词,以及当代作家史铁生清新自然的音乐性文字也得益于叠音词与拟声词的使用。所以,研究红柯小说语言中使用叠音词与拟声词所带来的音乐性,既有基础又有价值。
一、大量叠音词的使用红柯很在意“语言的流动”④,这种流动便是语言的乐感。乐感可以通过叠音词来表现。叠音词也就是音节的重叠使用。红柯小说中叠音词的形式大体分为三种,首先从他小说中随处可见的 AA 形式分析。
在小说《乌尔禾》中:“女人还是要唠唠叨叨,跟啄木鸟一样,跟画眉一样,跟麻雀一样,跟百灵鸟一样唧唧喳喳……,男人就跟一棵树一样,静静地听女人唠唠叨叨多嘴多舌,男人睡着了,女人还在唠叨,男人的呼噜声压不住女人的叨叨声,女人飞来飞去,忙进忙出。”⑤红柯将女人的“唠唠叨叨”比作啄木鸟、麻雀、百灵鸟的叽叽喳喳之声,又把男人比作安安静静的树。然后,将“唠唠叨叨”与“静静”形成声音的对比。既符合自然中树和鸟的状态,又符合日常生活男人与女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时的普遍声音状态。将女人的唠叨声形容为“飞来飞去”,这就形成了声音上的回环往复之感。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声音程度“唠唠叨叨”、“唠叨”、“叨叨”与男人逐渐清醒到睡着到呼噜声形成呼应,用声音表现出了夜已深,女人仍没有停止唠叨,加重了女性的这种特征,极富表现力。在语言上,叠音词的多次使用,使句子极富乐感。“羊羔子的眼睛直直地望着地面,静静地跟一片海子一样。海力布的心就静下来了,海力布就站起来,拍拍手,自己骂自己。”①如果红柯将叠词去掉,改成“羊羔子的眼睛望着地面,静地跟一片海子一样”,这就使语言显得笨拙呆板,而叠词“直直”和“静静”就能使语气舒缓且更富乐感。
...............................
第二节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叠音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可以表明红柯在词语使用上注意音乐性的表达。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为红柯小说语言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他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旋律进行了新的注脚。红柯对语言本身就很注重,就如他所说:“一个文学人,首要的是语言,用语言的子宫孕育生命。我很早在外在的世界失去自由自在,我沉迷阅读与写作,在语言中获救,我如此执迷于语言,是与我天性和成长结合在一起的。”③而语言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修辞。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的:“修辞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④在红柯小说中运用排比句式,使句子结构整齐、语音和谐形成鲜明的节奏感;运用反复句式,不仅仅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还使声音具有回环往复之美;顶针的运用,使语言通顺且流畅;通感的运用,则直接打破各类感觉之间的屏障将声音与各种感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排比与反复的运用
首先,从排比所带来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来分析红柯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红柯小说往往擅长运用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来制造音乐的效果。
他把搅拌机想象成坦克,他就驾驶着坦克在黄土高原上驰骋;他就把搅拌机想象成潜水艇,他就开着潜水艇在海洋深处游来游去;他把搅拌机想象成坚不可摧的城堡,他就放心地躲在里边毫不理会炮火轰炸。第二节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叠音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可以表明红柯在词语使用上注意音乐性的表达。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为红柯小说语言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他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旋律进行了新的注脚。红柯对语言本身就很注重,就如他所说:“一个文学人,首要的是语言,用语言的子宫孕育生命。我很早在外在的世界失去自由自在,我沉迷阅读与写作,在语言中获救,我如此执迷于语言,是与我天性和成长结合在一起的。”③而语言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修辞。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的:“修辞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④在红柯小说中运用排比句式,使句子结构整齐、语音和谐形成鲜明的节奏感;运用反复句式,不仅仅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还使声音具有回环往复之美;顶针的运用,使语言通顺且流畅;通感的运用,则直接打破各类感觉之间的屏障将声音与各种感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排比与反复的运用
首先,从排比所带来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来分析红柯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红柯小说往往擅长运用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来制造音乐的效果。
这个句子用排比句式“他把……他就”不断地加强语气,展现出他内心不断壮大的野心。这种虚幻的描写,赋予了坦克以他内心所渴望成为的各种样子。最终,机器却将他的双腿夺走,使他既不能驰骋也不能游来游去,同时又失去了他的避难所,这使得现实与想象形成对比,表现出巨大的现实落差。在语言方面,这种整齐的句式又具有音乐的节奏感。
.................................
第二章 红柯小说叙事的节奏感
第一节 音乐节奏感般的叙事速度
叙事节奏的快慢交替其中一方面,是用叙事时间进行体现的。“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故事时间,是故事中时间接续的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⑤红柯小说中叙事时间的时序、时距以及频率的变化突显着叙事的节奏感。
红柯小说中的时空观也是极具特色的。王德领在与红柯交谈的过程中指出:“《乌尔禾》里的时间并不是平铺直叙的,是立体的。将现在、过去、未来融合在一起,时间循环往复,像魔镜,照出了乌尔禾小镇的过去与未来。”⑥确实,写诗的经历使红柯常常跨越时空,让小说中的时间总是来来回回穿梭于过去、未来与现在。阅读红柯的散文随笔时,就可以发现:红柯其实是个对时间很敏感的人,比如他总是能记住哪一年哪一月他买了哪本书并且他干了什么,很多细小的时间他都能记住。包括在他的小说中,有时候也会闪现具体到几点的时间段。例如在《太阳深处的火焰》中:“徐济云清清楚楚地记得父亲是 2003 年 8 月 23 日上午 10 点离家。”⑦这样写既可以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也表现出了红柯对时间的敏感度。可是,红柯的大部分小说都不以时间为线索,他主要以内在的情感流动来推动小说的发展。也正是这种本身的在意而却有意的淡化,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红柯在处理小说时间时所运用的叙事手段。其中处理时间的叙事手段之一是时序与时距的灵活运用。
一、时序: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感
先从时序分析红柯小说是如何表现出叙事的节奏感。时序,也就是说叙事的时间顺序,热奈特认为它:“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因为叙事的时序已由叙事本身明确指出,或者可从某个间接标志中推论出来。”①所以,当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相吻合时就是顺序,出现差异时就是“时间倒错”。
..............................
第二节 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叙事节奏的回环往复主要体现在重复叙事上。重复在音乐中是属于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原样重复”、句末变化重复、句首变化重复、首尾变化重复、模进、节奏重复等。在西方,重复一词出现较早,可追溯至《圣经》问世的前后,从近代发展到当代已经出现了一大批集大成者,最有成就的是弗洛伊德、尼采、米勒等人。而“重复”成为叙事的一个要素,得益于弗洛伊德的论文《超越唯乐原则》。他赋予了“重复”新的用法。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指出:“一部像小说那样的长篇作品,不管它的读者属于哪一种类型,它的解读多半要通过对重复以及由重复所产生的意义的鉴定来完成。”①所以,重复本来就是叙事的一种手段,通过重复叙事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上一章提到的反复主要是在语言上分析。这一章的重复主要是从重复出现的意象以及事件分析。本来重复属于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关系中的一种,也就是频率,但是为了将叙事的节奏细致的划分和便于清晰说明,就放在回环反复这一章进行分析。红柯小说中有许多一事多叙或者意象反复出现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感。
一、重复叙事的事件
第三章 红柯小说结构的音乐性.................................41叙事节奏的快慢交替其中一方面,是用叙事时间进行体现的。“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故事时间,是故事中时间接续的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⑤红柯小说中叙事时间的时序、时距以及频率的变化突显着叙事的节奏感。
红柯小说中的时空观也是极具特色的。王德领在与红柯交谈的过程中指出:“《乌尔禾》里的时间并不是平铺直叙的,是立体的。将现在、过去、未来融合在一起,时间循环往复,像魔镜,照出了乌尔禾小镇的过去与未来。”⑥确实,写诗的经历使红柯常常跨越时空,让小说中的时间总是来来回回穿梭于过去、未来与现在。阅读红柯的散文随笔时,就可以发现:红柯其实是个对时间很敏感的人,比如他总是能记住哪一年哪一月他买了哪本书并且他干了什么,很多细小的时间他都能记住。包括在他的小说中,有时候也会闪现具体到几点的时间段。例如在《太阳深处的火焰》中:“徐济云清清楚楚地记得父亲是 2003 年 8 月 23 日上午 10 点离家。”⑦这样写既可以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也表现出了红柯对时间的敏感度。可是,红柯的大部分小说都不以时间为线索,他主要以内在的情感流动来推动小说的发展。也正是这种本身的在意而却有意的淡化,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红柯在处理小说时间时所运用的叙事手段。其中处理时间的叙事手段之一是时序与时距的灵活运用。
一、时序: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感
先从时序分析红柯小说是如何表现出叙事的节奏感。时序,也就是说叙事的时间顺序,热奈特认为它:“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因为叙事的时序已由叙事本身明确指出,或者可从某个间接标志中推论出来。”①所以,当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相吻合时就是顺序,出现差异时就是“时间倒错”。
..............................
第二节 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叙事节奏的回环往复主要体现在重复叙事上。重复在音乐中是属于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原样重复”、句末变化重复、句首变化重复、首尾变化重复、模进、节奏重复等。在西方,重复一词出现较早,可追溯至《圣经》问世的前后,从近代发展到当代已经出现了一大批集大成者,最有成就的是弗洛伊德、尼采、米勒等人。而“重复”成为叙事的一个要素,得益于弗洛伊德的论文《超越唯乐原则》。他赋予了“重复”新的用法。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指出:“一部像小说那样的长篇作品,不管它的读者属于哪一种类型,它的解读多半要通过对重复以及由重复所产生的意义的鉴定来完成。”①所以,重复本来就是叙事的一种手段,通过重复叙事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感。上一章提到的反复主要是在语言上分析。这一章的重复主要是从重复出现的意象以及事件分析。本来重复属于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关系中的一种,也就是频率,但是为了将叙事的节奏细致的划分和便于清晰说明,就放在回环反复这一章进行分析。红柯小说中有许多一事多叙或者意象反复出现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感。
一、重复叙事的事件
在红柯的作品《少女萨吾尔登》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事件。关于刘军母亲贤德的故事一共用四个视角进行了叙述。第一次叙述是:“长辈们谈论刘军母亲贤德的往事时,喧闹声就会停下来。长辈们的述说时断时续,喧闹声此起彼伏很有节奏……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细节回环往复栩栩如生。”②第二次是“上帝视角”再讲述:“伤痛在讲述那段感人的往事。”③第三次是周健通过长辈们的叙述得知了刘军母亲的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又告诉了娘:“他给母亲讲另一个母亲。”①第四次叙述就是:“周健给张海燕重述刘军母亲的故事,张海燕都听不下去了,哭了好几次,一包纸巾都用完了……”②在间隔不远的篇幅里写到了四次不同人以及不同视角对同一件事的讲述,在叙事节奏上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表现出在艰难岁月中一个女人将孩子们抚养长大,又孝顺婆婆实属不易。这就使红柯心目中的母亲这一形象得到升华,让母亲有了神性的光芒,如同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小说中刻画出的高大光辉的母亲形象,也和红柯自己的母亲有关系。他曾在他的散文随笔《我的第一篇作品》里谈到:“母亲勤劳温暖的双手让我刻骨铭心,母亲给我的自由的童年让我受益终生。”③所以,在红柯的很多小说中都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
...............................
第一节 复调:生命的大合唱....................................42
第二节 结构的音乐之感....................................45
第四章 红柯小说的主旋律与其意蕴.......................................51
第一节 自然之声:治愈衰弱的生命 呼吁万物平等..............................51
第二节 异域之声:紧扣主题之旨 呼唤远方的记忆...............................55
第四章 红柯小说的主旋律与其意蕴
第一节 自然之声:治愈衰弱的生命 呼吁万物平等
一切事物都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正如汉斯立克说:“艺术一开始先作为承受者,还不作为能动者来看——与周围的自然界有着双重关系。第一,艺术从自然界接受粗糙的物质材料,它利用这个材料进行创造,其次,艺术接受自然界现存的美的内容,把这个内容加以艺术处理。在这两点上自然界都是作为慈母般的赐与者把最初的、最重要的嫁妆赐给了艺术。”①自然之中的涓涓细流、波浪滔滔、呼啸的寒风、唧唧喳喳的鸟叫等都为音乐提供了题材。虽然,音乐并不直接受自然的影响,但是自然发出的声音却常常被比喻为各类不同的音乐。在很多作家的小说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包括废名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汪曾祺的宁静乡土都有对自然之声的大手笔描写。
一切事物都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正如汉斯立克说:“艺术一开始先作为承受者,还不作为能动者来看——与周围的自然界有着双重关系。第一,艺术从自然界接受粗糙的物质材料,它利用这个材料进行创造,其次,艺术接受自然界现存的美的内容,把这个内容加以艺术处理。在这两点上自然界都是作为慈母般的赐与者把最初的、最重要的嫁妆赐给了艺术。”①自然之中的涓涓细流、波浪滔滔、呼啸的寒风、唧唧喳喳的鸟叫等都为音乐提供了题材。虽然,音乐并不直接受自然的影响,但是自然发出的声音却常常被比喻为各类不同的音乐。在很多作家的小说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包括废名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汪曾祺的宁静乡土都有对自然之声的大手笔描写。
红柯作为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小说家,对西域大漠下广袤无垠的土地、充满野性的动物、自然生长的植物是无比热爱的。红柯说他喜欢听“大地健康的跳动声”②,而这个跳动声来自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天山。天山上一切的生灵发生的声响,都是红柯在狭小的中原无法听到的自由之声。他不仅仅是喜欢听自然的各种声音,同时他无比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红柯的小说能够独树一帜,就在于他似乎将自然中的河流、山川、湖泊、动物、植物都写活了,他们都被灌上了鲜活的生命,可以有动听的声音,可以沟通天地万物,每一个都发出了神性的光芒,以此去抚平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创伤。本章将通过红柯几部小说去感受自然之声,并体会其中的意义。
.............................
在陕西成长起来的红柯和远走新疆十年的红柯都最终成就了文坛上的红柯。而红柯之所以在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因为他的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有别于中原文化的沉稳宏大,他主要致力于书写将歌舞与自己生命连在一起的神秘的西域文化。而正是因为对西域古谣的发现和热爱,让他寻找到了中原民歌与西域古谣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音乐上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上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红柯的精神理想。他希望通过重新构建起的音乐丝绸之路,来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繁荣长安的记忆,从而重建中原精神。在这条理想的丝绸之路上,红柯书写下大量的“天山系列”小说,将新疆的蓬勃的生命力、美好的人性、平等自由的万物观等展露无遗,同时又在不断地批判着现代文明下,中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劣根性。而红柯批判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挚爱,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才能看到很多关于陕西方言与民歌的记录。红柯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其中音乐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也为其他作家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红柯的小说中,对西域歌谣的书写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作家的是,红柯不仅仅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舞来烘托小说的氛围,同时可以将这些歌谣融入到小说创作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上,红柯通过选用可以增强音乐性的字词句、修辞手法以及长短句来营造出音乐的氛围,这在小说的整体上与新疆本身能歌善舞的特点的相契合,使读者似乎进入了歌舞的世界。这与其他作家在书写不同地域运用不同地域语言是相同的,只是红柯没有选择特定的地域语言,其一是因为新疆方言写作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其二是因为对他来说,远方才是他真正所追寻的空间。在叙事上,通过叙事时间形成了快慢交替的节奏,以及重复意象又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之感。红柯最明显,也最具特点的调节叙事速度的方式是在意象的选择上,例如《西去的骑手》选用了代表急速的马,而《乌尔禾》选用了缓慢的羊。这都在不断地加强着红柯的音乐性表现。这为今后作家在选择意象时,增加了新的选用标准,可以使文本统一和谐。在结构上,红柯为了表现自己万物平等观,直接运用了音乐中的复调手法来使众生合唱,以及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西域民歌结构长篇”都为今后结构的安排上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