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中工业意识的产生语境
第一节 时代温床:天津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说到中国工业城市,天津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位于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处的天津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和发展历史。复旦大学樊如森教授给予近代天津极高的经济地位认可,认为近代天津可与上海媲美,并称之为“近代北方经济的龙头”①。古代漕运行业的兴盛,催生了天津这座海滨城市。独具优势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以及经济基础,使其成为华北重要的港口城市;1860 年天津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借助宽松的政策环境、广阔的经济市场,逐步成就了天津在对外贸易、工业、金融等方面的核心地位。而以机器为生产动力的天津近代工业于 1860 年开埠后兴起,也一直在天津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从洋务运动时期制造火药、枪炮、机器,逐渐涉及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继后久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八大面粉公司(寿丰、大丰、民丰、庆丰、福星、三星、裕和、嘉瑞)、五大纺织厂(裕元、裕大、北洋、恒源、宝成)等民间资本工业也奠定了天津近代工业摇篮的鼻祖地位。
那么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稳步前进的今天,北方工业重镇——天津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天津的工业生产飞速发展“,至2003 年止,天津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8.34%”②,不仅如此,同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完成总产值、全年累计实现利税总额、实现利润总额等相比上年都有了长足进步。从 GDP 增速来看,工业领域的产值一直占据全市其他行业前列,由此可见,天津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天津的工业经济保持着稳步、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向好势头。
在总体向好的发展趋势中,天津工业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内部产业结构调整。1994 年以来,全市国有企业在天津市政府的督促下实践了嫁接、改造、调整的工业战略③,并且于 2003 年在“八年嫁改调”的基础上又继续实行“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壮大优势产业规模。通过对电子信息、海洋化工、汽车机械、冶金等四大类工业企业重点扶持,在资金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优化全市工业结构,提升天津工业的竞争水平和整体素质。

工业意识烛照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研究
第二节 文学摇篮:天津“工业题材”文学的发展诉求
前文中笔者细致分析实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天津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变革成就及潜力。被现代工业体制囊括其中的人们,无一摆脱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在此境遇下应运而生。不可否认,当代天津“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为“泛工业题材”文学提供了温床。天津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和重镇,在工业文学创作领域具备“近水楼台”的优势条件,不仅形成了根柢深厚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传统,而且哺育了一个代际分明、个性突出的创作队伍。
在进入天津“泛工业题材”的文学世界之前,我们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追本溯源,进行历史性探析,以整体视野回顾天津工业题材文学,以及考察当代天津作家是如何在文本中逐步转换并形成工业意识、如何彰显其现代化想象与期待的,廓清天津“工业题材”文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当代天津工业题材小说的流变与酝酿其中的新质,而这正是“泛工业题材”文学诞生的摇篮。
收录于《中国歌谣集成》中的三条石劳工歌谣,“只望天黑,不盼活完”、“三条石,石三条,三条石的东家三宗宝:鞭子、镐把、昧心表”、“熟铁不焖不红,徒弟不打不成”……①是天津早期工人阶级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的苛刻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真实写照,也是宝贵的工业文学遗产。有着少年杂工经历的诗人白莹,不仅英勇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也留下了《啊好壮的手》、《船家女》等大众化诗歌。1934 年作于天津的诗歌《出力者之群》以真实沉重的笔调描绘了旧社会码头搬运工穷困潦倒、卖苦力为生的悲惨命运。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着目于底层工人的苦难生活,揭露、批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高昂着人道主义色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政治时代的巨变,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战争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创伤与损耗,国家开始加紧大规模工业生产建设。在热火朝天的工厂劳动中,工人群体不仅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也成为工业文学创作的中流砥柱。十七年文学时期天津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热情高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工人文学沦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其间工业化逻辑为政治原则所左右。
............................
第二章 工业意识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众生百相
第一节 “机器崇拜”与“人遭物役”:天津青工的生存悖论
充分发挥“机器的中心作用”、利用“无生命力的物质力量资源”①是工业主义的主要特点,而作为北方近代工业摇篮的天津,更是“一个极具崇尚实业、务实,崇尚工艺、技能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城市”②,因此天津的工人群体大都有着深厚的“机器崇拜”情结。在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中,无论是《机器》中王建设从小对机器的痴迷,王莹、王凤对“劳模精神”的传承,作者对纺织场景优美诗意的描写,还是《三条石》里锻工老张对过往工人经历的引以为傲,抑或是《老工人谢瑶环》对自己“工人身份”的执着坚守,都可以看出崇尚机器与技术的集体无意识已经进入作家笔下。而在现实生活中,高级工匠大都能自己制作收音机、半导体等简易电器。
通过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可知,从发展初期的专门修补来往货船的铁铺,到简易的爆米花机、刨冰机;从费时费力的手摇鼓风机,到仪器精密、配件复杂的印刷机、牛头刨床……以三条石地区为代表的天津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方势力的残酷压迫下艰难发展,早期机器设备大多仍简单笨重、效率低下,完全依靠人的操作,三条石地区更是云集了众多设备简陋、手工操作的小型厂铺。但是在长期的机器生产过程中,工人具备了娴熟、精准的技艺,更易于在“人机一体”的完美契合中获得较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虽然机器设备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工具”,但对于由破产农民、渔民等无产者转变而来的工人群体而言,机器、技术不仅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工具,更给予了他们自我认同的价值认知。
工业只有依靠工具设备的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现代化工业进程,然而机器设备的智能化以及现代工业体制却使得人与机器的“合作”发生断裂。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使得人们受制于同一领域里的重复劳动,遏制了人的全面发展。《风砂轮》这篇小说即从科技理性的角度表现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下,单纯热情的青年代培工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下,变得暴躁血腥、心狠手辣、甚至蓄意报复搞破坏,心灵遭受折磨及至扭曲。起初年轻的工人们都怀揣着神圣庄重的心情,对上机器、看图纸、学大技术的热情与渴望,但情况完全发生了颠覆,似乎不是工人们操作风砂轮,而是风砂轮在操控着工人。小说中“我”的个性在三个代培工中最为乖顺,却也觉得磨风砂轮时“总是心里起急……仿佛都要疯了一样”。高度组织的、细致的社会分工将劳动者变成了分裂的人。“这种强化了的分裂在单一劳动过程中既是社会的又是技术上的,它进一步因丧失对于生产工具的支配而得到突出。”①由此,劳动者被弱化了个人生产力,必须依附于机器而生存。而社会生产资本的充盈正是由一个个贫弱的个体劳动者集体协作产生,从而强化了官僚体制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
第二节 现代化都市的“三条石大街”:退休工人的工厂怀旧
退休老工人群体既见证了传统国营工厂的辉煌和衰落,也亲身经历了现代工业城市的飞速崛起;昨日以拥有“铁饭碗”为光荣身份的象征,今日却全面目睹了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陷落。可以说,从时代动荡中走来的退休老工人群体是作家们最应关注的表现对象。作为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者”,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其所带来的心灵震荡更具有多面挖掘的时代价值。
肖克凡的《机器》中讲述改革开放后老工人王金炳在由国营宏光电器厂改建的菜市场里,遐想这里曾摆放的每一个机器铸件,回眸往昔工厂岁月。曾经为他颁发“工业战线红管家”称号、迎接朱德委员长视察的工厂,如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曾经他如数家珍的角钢铝锭、铁钉毡垫都没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倭瓜、蒜苗、黄小米……《老工人谢瑶环》以儿子的视角追述了父亲谢瑶环在世时为工人的一生,随着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巨变,一直以“我是工人”为标榜的父亲却变成了工厂的“局外人”。工厂破产后在原址新建了一个中美合资的橡胶厂,“因为是在原址,所以谢瑶环还是固执地把它当做自己的厂子”①。同一个地方,如同换了日月,新建的现代工业企业不再有老工人的容身之地,但对于以工人身份走过一生的谢瑶环来说,这片土地仍然承载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与工厂记忆,它还是那个地方。同王金炳、谢瑶环一样,在原址回眸的还有锻工老张,但他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曾经劳作的工厂,还有所有老工人的共同记忆——三条石大街。武歆的小说《三条石》讲述机械制造厂退休十年的锻工老张,因为被儿子及其女朋友拉去看新房,重新回到孕育了天津近代工业的三条石大街。然而这座城市的规划建设早已覆盖了老张记忆中“破烂窝子”的模样,“过去的影子,一点都没了,一点回忆的抓手都没有了”。小说细腻展现了退休锻工老张在天津这座现代化都市的“价值困窘”的心理状态,以老张为代表的老工人们只能通过“三条石历史博物馆”这个纪念性的地理景观,及其所留存的老物件、旧歌谣等载体寻找老工人的归属感、缅怀工匠精神、重温逝去岁月。

工业意识烛照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研究
....................................
第三章 工业意识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叙事艺术..........................56
第一节 “史诗性”: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史诗品格.......................56
第二节 “空间性”:工业叙事新转向.............................62
第四章 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价值功效与创作思考..........................76
第一节 “津门”作家的底层情结与普通工人世界...................76
第二节 “津味”的淡化与天津地域文化的发掘............................79
结论......................................88
第四章 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价值功效与创作思考
第一节 “津门”作家的底层情结与普通工人世界
前文中,我们已经对浸润了工业意识的“泛工业题材”文学的主要特征作了说明,即以现代工业体制中的人为表现主体,在这样的创作观念驱动下,作家们在天津“泛工业题材”的文本中表现了现代化工业进程对底层工人的型塑作用,在朴实、内敛的叙述中体察他者的工业人生命运。天津是一座典型的平民城市,并非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发展水平低,而是市民性格中的“平民意识”①浓重,并成为天津人观察世界与社会的方式。天津市民对平民身份有着天然的自我认同,也赋予了这座城市平民气质和性格。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津门”作家自然也有着深厚的“底层”情结,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民国时期刘云若、李燃犀等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卖唱女、妓女、缝鞋匠等挣扎于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或是劣迹斑斑的天津混混儿;20 世纪 80 年代作为天津文学代表的“津味小说”无疑延续了市井小说的文学风格,常常书写着底层百姓的传奇故事,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怪世奇谈”系列,林希的《婢女春红》、《天津闲人》等小说。这些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共同建构了丰富多彩的天津底层市井平民的人物长廊。
这种创作传统也被天津的工人作家所继承,并表现在“泛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中。首先是表现主体的平民化,其延续着 1990 年代以“现实主义冲击波”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传统,注重在现代化工业进程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普通工人群体日常生活及精神图景,关注当代产业工人小人物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况,从记录外部的生活形态、生活表象,转而捕捉现代工业体制中人的复杂心态。传统工业题材文学倡导展现工人阶级集体的光辉形象,以“大我”遮蔽了每一个自我的人格个性、人性欲求以及生存际遇。以往不曾被深入关注的一个机械零件般的工人群体的一员,都成为了“泛工业题材”文学中每一篇小说的主人公。在大时代背景的缝隙下浓墨重彩地表现一个普通工人的命运,而每一个在命运中浮沉的人物都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与之前不同的是,主人公不是呼风唤雨的领导者,更不是身担重任的扛鼎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人的一员,甚至没有完整的名字。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奉献、无私、兢兢业业、理想、建设”等高亢嘹亮的字眼,看不到一心扑在岗位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圣徒”,摇晃在文字间的,是在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之下,每一个被现代工业主义逻辑支配的产业工人与工业社会所碰撞出的冲突与悖反、痛苦与喜悦。
................................
结论
2017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①的严峻现状,要求我们应当对工业文化建设给予充分重视,这是加强我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并为建设工业文化软环境、提升国家工业文化水平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在此紧迫形势下,作为促进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艺术之一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具有了时代意义的担当和使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化工业进程,港口城市天津在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上逐渐成长为北方经济中心。追求理性、秩序与纪律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等,更型塑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内部形态。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环境丰富了天津传统工业题材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一系列表现多元审美主体、凸显工业意识的创作观念、精心锤炼审美艺术的文学文本都溢出了传统工业题材写作模式。
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作为对工业题材文学的继承与突破,是表现中国工业文学的组成部分,更是表现天津工业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载体,它对工业的地方性意识建构使其成为天津文学的重要分支。自 1860 年代至建国后,一百多年的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所传承的工业文化和工人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天津工人的个体情感和群体心理。天津工人崇尚机器与技术,“工匠精神”世代相传,在中西碰撞的工业格局中形成了保守、务实的工业城市性格……这些工业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但同时在现代工业体制中他们也经受着时代大潮所造成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情感心理的颠覆与动荡。
因而致力于凸显当代产业工人心路历程的“泛工业题材”文学在对人物、事件的处理及其叙事艺术层面都彰显出了工业意识。作家在肯定现代工业体制、认可新时代工人积极的入世精神与能动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也表露出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工业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焦虑和隐忧。既接纳现代化工业进程不可逆的变革性,又以批判的精神质疑它对工人人格个性的异化,真实展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及其组织管理方式与工人们的道德信仰、精神思想的悲剧性冲突。而这一复杂交织的纠结心态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寻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略)